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基因編輯治療遺傳耳聾

基因編輯治療遺傳耳聾

著名鋼琴家貝多芬在32歲時聽力完全喪失,其傷害不言而喻,他在留給其兄弟的遺囑中寫道,「正如落葉凋零,我的生命也已變得空洞。」

儘管貝多芬聽力喪失的原因未知,但很多案例顯示耳聾實際都和遺傳DNA突變有關,而目前已知的和耳聾相關的基因有近100個。但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任何治療方法可以減緩或者逆轉耳聾。貝多芬逝世兩個世紀後的今天,阻止遺傳因素導致耳聾的技術離實現臨床已越來越近。

北京時間12月21日,哈佛大學醫學院耳鼻喉科副教授Zheng-Yi Chen和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教授、美國博德研究所核心成員David R. Liu共同主導的一項研究在線發表在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Nature),該團隊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TMC1突變「貝多芬小鼠」的遺傳性耳聾,並取得良好效果。

內耳是聲音感知的最重要部位,其中內耳毛細胞又是人類聽到聲音的關鍵。其中,TMC1是內耳毛細胞中機械力傳導的重要組成部分,TMC1蛋白在內耳毛細胞的纖毛上形成通道,當聲波引起纖毛運動時這種通道就會打開,隨後鈣離子進入細胞生成電信號,電信號傳遞到大腦後形成聽覺。

TMC1發生了一種顯性負性錯義突變後,會導致內耳毛細胞單通道電流水平和鈣滲透率降低,進一步導致感音神經性語後聾(語言形成後出現耳聾)。通常,TMC1顯性突變患者在10-15歲時會開始逐漸變聾。

TMC1顯性突變即意味著,一對等位基因中只有一個發生突變就會導致功能喪失,從而致聾。這也就使得修復顯性突變成了一項精細的任務:必須使突變基因失活,同時還要保留野生型基因。這一對基因的差別只在於其中一個核苷酸的不同。突變的TMC1在原本野生型一個胸腺嘧啶核苷酸T的位置變成了腺嘌呤核苷酸A。

基因編輯治療遺傳耳聾

基因編輯過程示意圖

Chen和Liu團隊啟用的是熱門的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研究團隊將含有Cas9和RNA的脂滴注入新生TMC1貝多芬小鼠的內耳,這種脂滴能和細胞隨後融合。基因編輯後突變基因中腺嘌呤核苷酸A被敲除,從而使該基因失活。但同時保留了野生型基因,保證正常聽力功能實現。

研究團隊評估得出,基因編輯過的小鼠中內耳毛細胞的存活率更高、聽腦幹反應閾值更低。此外,聽覺反射也出現改善,基因編輯過的成年貝多芬小鼠在聽到突發噪音時會表現出驚嚇,然而未經基因編輯的小鼠對此毫無反應。

論文最後指出,這一治療途徑在治療和內耳毛細胞功能障礙有關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耳聾方面具備潛力,也為反義寡核苷酸療法和RNA干擾療法提供了補充策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古老的基因突變成就了人類某些器官
北方民大回應教授涉論文抄襲: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高速信息編碼系統信噪比極高
新型發光性無毒稀土化合物結構闡明
中國具備世界性強國的科技實力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