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為什麼給老百姓住保障房,反而失了民心

朱元璋為什麼給老百姓住保障房,反而失了民心

?

【摘要】在中國歷代封建社會中,明朝是社會福利最高的時代。這個功勞,首先當感謝朱元璋,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格外重視民間疾苦,從小吃夠了苦的他,也出台了各種政策,讓老百姓不再吃苦,他的三大福利政策分別是「養濟院」、「漏澤園」、「惠民藥局」。

雖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律令嚴苛,在一些文人的眼中評價並不高。但是,士大夫終究不等於君子,那些權貴有太多金玉在外,敗絮其中,只知道從自己利益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

銳意打壓權貴的明太祖,自然不會讓他們喜歡。

不過,就是這個讓「權貴們」想想都會害怕的皇帝,卻成就了中國古代史上社會福利最好的朝代。在他統治的時期,免費福利院、免費醫院和免費公墓統統出現了。

在中國歷代封建社會中,明朝是社會福利最高的時代。這個功勞,首先當感謝明太祖。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格外重視民間疾苦,從小吃夠了苦的他,也出台了各種政策,讓老百姓不再吃苦,他的三大福利政策分別是「養濟院」「漏澤園」「惠民藥局」。

所謂「養濟院」,就是負責收留城市中的寡孤孤獨的福利院。

漏澤園,就是國家公墓,免費埋葬過世死者。

惠民藥局,就是國家免費醫院,可以免費看病和免費領取藥品。

朱元璋甚至還規定,如果城市裡發現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或者是發現了生活不能自理且不無人照料的殘疾人,那麼地方官就要被追責,輕則撤職查辦,重則下獄問罪。

甚至朱元璋還曾經試驗過「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試點,於郊外修築公房,並安排無家可歸者居住,儘管這項政策,限於封建時代的經濟條件,未能全國推廣,但可算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

除了這些福利機構外,明朝的福利待遇也好的很,以「養濟院」為例,凡是被收留的,每月都會給予大米三斗,庫布一匹。

而如果遇到水旱災害等情況,對於因此而無家可歸者,明朝更免費給予稻種,租界甚至贈送耕牛,並賜十五畝田地。

在這樣的福利之下, 明朝非但沒有被財政負擔拖垮,反而迸發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明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明朝建立二十五年後,明朝扶持朝鮮半島親華派李成桂滅了王氏高麗,並賜名朝鮮。至此,明朝成為周邊各國的宗主國。日本群島、朝鮮半島、琉球群島、越南、緬甸等地,都被納入了明朝的宗藩體系,並接受中國文化的洗禮。海外的態度,可見當時大明強大的一斑。

明代《南都繁會圖》中戴眼鏡的老者。

隨著明朝的對外開放,眼鏡等舶來品已經可以在國內大量生產。

明朝眼鏡商人還發明了近視遠視「度數」的概念。

到了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期,明朝更出台了世界上最早的國家養老制度——優老之禮,即年滿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國家就要賜予爵位,每月給予生活補貼。

毫不誇張地說,大明王朝,堪稱當時世界上全民福利的國家。

這種全民福利,也造就了明朝三個世紀的凝聚力。即使到了國家出現危機,皇帝都被俘虜的情況下,明朝的老百姓對待國家,依然體現出了不離不棄的深厚感情。

比如土木堡之後,明英宗被俘,蒙古軍隊前進到北京城下。不但明軍三軍用命浴血拚殺,甚至戰前,京城的百姓還自發捐錢捐物,支援朝廷,而在戰鬥打響後,北京周邊百姓還有人跳上城頭,自發參加戰鬥,用石塊做武器投擲瓦剌騎兵。

明朝《平番得勝圖》局部,正在作戰的明朝騎兵

明朝中期雖然有段時間軍備廢弛,但史不絕書的,卻是明朝北方邊境上,經常邊鎮百姓與駐軍合力,死守孤城並擊退強敵的佳話。

尤其是在嘉靖年間的右玉保衛戰中,當時韃靼大軍圍困,小小右玉,只有幾千士兵百姓,然而右玉百姓卻答,我們世代受國恩,如果今日開城,就要留下萬世的罵名。結果八個月的右玉保衛戰,令橫掃草原的韃靼阿勒坦可汗碰的頭破血流。

大明,儘管存在著諸如黨爭等問題,卻是一個具有繁榮經濟和高度凝聚力的強大國家。

當時的國內國際直到清朝中期,對明太祖的評價都極高,認為他不僅「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更開創了長達兩百年的穩定盛世。即使是以擅長毀書、禁書、文字獄的滿清政權,也只敢暗地裡的抹黑、捏造明太祖的劣跡,在明面上,依舊盛讚其「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自明太祖統一中國,一直到明末農民起義大亂,整整兩百多年,國家沒有遭遇大的外患和內亂。嘉靖朝因為武備廢弛、外交矛盾而產生的南倭北虜,都很快被平定。

明朝晚期之所以落得滅亡的下場,武備不振只是表象,真正原因,是士大夫們把持了明朝的朝政,帶著偽君子的面具橫徵暴斂,失去了民心,最終導致民眾揭竿而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明談史 的精彩文章:

一代名臣李鴻章,為何背負了百年罵名?
吳三桂——一個不稱職賣國賊
一份遺囑,捍衛了四百多年的江山!
被李世民篡改的歷史—太子李建成
劉邦的女兒成了太后,與自己的父親劉邦輩分平等,真是荒唐

TAG:明明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