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書法》:世紀回眸——胡問遂

《中國書法》:世紀回眸——胡問遂

胡問遂(1918—1999),浙江紹興人。1951年師從沈尹默。1960年調入上海中國畫院,參與籌建「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後經沈尹默推薦,成為駐會主要業務幹部,主持日常工作,策劃舉辦各種書法展覽,組織學員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為上海的書法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曾任第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評委、中國書協第二屆理事、上海書協主席團成員、上海市第七屆政協委員、上海文史館館員等。

胡問遂對海派書法復興的貢獻

周志高

胡先生1918年7月24日出生於人文氛圍濃厚的浙江紹興覆盆橋,紹興是我國歷史上的文化名城,王羲之、陸遊、徐渭都曾小居於此,近代大文豪魯迅也是從此走向全國。胡先生有方印章「家鄰三味書屋」,的的確確,他的祖居與「三味書屋」僅一牆之隔。胡氏系紹興望族,父朴齋公在上海經營安定煙草公司,伯父胡之光也是浙東名書家。哥哥姐姐都熱衷書法,耳濡目染之中,他自小就揮毫習字,與哥哥姐姐練習書法,五歲就開始臨習柳公權《玄秘塔碑》,十一歲時由伯父親授技藝,改習顏真卿《麻姑仙壇記》,他將顏字放成徑尺大字,日書百字,此後二十餘年臨池不輟。然而,苦於不得良師指點,只是遵著民間的習俗方法,始終無法達致較高境地。

胡問遂 行草書濯古來新橫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胡先生定居上海,為學書法到處尋師訪友,期間雖然接觸到一些當時的名家,有所得益,但總有非為良師之嘆。直到三十四歲那年(1951年)9月托柳非杞向沈尹默轉達了拜師學書之願。沈老當時雖已是素負盛名的教授,桃李滿天下,但卻從未收過書法方面的弟子,沈老在寫給胡先生的信中曾說:「尹默平生未嘗以書教人。」據胡問遂回憶,「沈老平時頗不以海上授徒作風為然,但獨獨對我的誠意請求頗為重視,從我的書法作品到經歷、品行,幾經考核,終於答應我的請求,並親訂授課時間。就這樣,我成了沈老書法方面的第一個入室弟子,師從沈老是我一生經歷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此後,胡先生視野大開,在書法創作日趨精進的同時,逐漸開始承擔傳道授業的使命。胡先生擅長諸體,尤工真書和行書,數十年堅持不懈,尤得力於北碑,並能融會貫通,自成一家。其書法渾厚凝重,洒脫靈動,氣韻高雅,意態從容,是海派書法藝術的典型代表人物。

胡問遂 行書臨楊凝式韭花帖札

上海開埠以降的海上藝壇,可謂前有吳昌碩,後有沈尹默。吳昌碩詩、書、畫、印「四絕」,贏得「海上盟主」美譽;沈老同樣集書法創作、理論、教育、組織四位於一體,集詩人、學者、書法家、文學家於一身,無疑是二十世紀中葉眾望所歸的書壇領袖。

可以說,從創作到理論,從教育到組織,胡先生都是沈老一生書法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在沈老生前,胡先生入室成為其弟子,一心一意學習技法、理論知識。在他身後,胡先生堅定地繼承發展了沈老的書法普及和書法教育事業。

胡先生對現代海派書法的貢獻也可說是對沈尹默在書法創作、理論、教育和組織四個方面的繼承。

胡問遂 行書臨宋四家書法卷

書法創作

在書法創作上,將胡先生和沈老的書作對比可發現,兩者在外形上並無十分相似之處,但在運筆的渾厚而細膩,遒勁而工穩中卻透露出一脈相承的內涵。沈尹默是位功力極深的傑出書家,對臨帖十分苛求,並身體力行,為後世留下了優秀的範本。大匠之心,誨人不倦,正是這樣,沈老所教的是學習古人的大法。胡先生在沈老的親授下,深究古帖,深諳臨帖之道,從形到神,無不刻意追摹。

孫過庭在《書譜》中有言:「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胡先生研習法帖,在讀帖、臨帖中始終以此為準繩,反覆琢磨如何下筆、運筆、轉折。其所臨書帖送師過目,竟被誤以為「印刷複製品」,可見他的書法臨習水平之高。

早期,胡先生臨習了顏真卿晚年傑作《自書告身帖》,日臨一通,四年間達一千餘通。非但得其厚重形體,並深究其鋒正筆圓,沉著內斂的屋漏痕筆意,細見之下,從形到神無不惟妙惟肖。他曾說,「臨帖是手段不是目的,學習古人期在開創自己的書風。」因此,在入帖以後要有所取捨,善學者往往取古帖中己之所需要者,而不善學者則多依形描摹隨古人而去。這種人用功非為不深,用心非為不精,但終因缺乏個性而淪為末流書家。因此要自立門戶,除廣識帖之外更進一步要正確估量自己的道路。正如時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程十發對胡先生的評價:「青壯時期入書學大師沈尹默室,沈老厚愛其才、身教言傳。尤可貴者,雖從其師沈老之學而不蹈沈老之跡,終於徑畦別開,世所公認。」1968年之後,胡先生以沉痛之心發憤於書法,每日臨池八九小時,數年間遍臨北魏各碑,於《鄭文公碑》《始平公造像記》《石門銘》等尤為用力,書風為之一變。這也是此次展覽主題「正大氣象」的歷史縮影。

胡問遂 行書致蔣炳昌札 1963年

胡問遂 行書致成名札

1994年10月,「胡問遂書法藝術回顧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當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喬石委員長和王光英、布赫副委員長親自接見胡先生並參觀展覽。在藝術界級別最高的國家美術館舉辦展覽,充分說明了胡先生非凡的書法藝術造詣,國家級美術館的個展更是對一個藝術家作品水平的最高肯定和認可,這年胡先生已近八十高齡。無獨有偶,在1963年1月,上海市文化局為沈老八十壽辰舉辦書法展,受到各界人士歡迎,周恩來總理還親自來上海參觀展覽。展覽前言就出自胡先生之手,他在最後一段提出了書法藝術繼承與創新的三點論:「從這個書法展覽會中,我們看到了沈尹默晚年欣逢盛世,在黨的關懷和支持下,心情舒暢,老而彌篤,於書法藝術上,取得了堅持繼承傳統與發揚時代精神和個性相結合的重大收穫。這不僅可使各界觀摩欣賞,而且對於今後推廣和提高我們的書法藝術,也將起到良好的作用。」胡先生就很好地堅持著在繼承傳統與發揚時代精神外的個性因素,他在沈老的門室學習中,沒有局限於帖學一路,而是廣覽博取,並經反覆實踐,選定了敦厚寬博的路徑。同為八十歲左右,一個沈尹默,一個胡問遂,一師一弟子,以這樣的方式傳遞著上海書壇的薪火。

胡問遂 行書臨米芾研山銘軸

書法理論

胡先生理論與實踐並重。他十分善於從中國書法的歷史傳統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並把對中國書法史的學習研究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對書法史的研究並不亞於書法實踐本身。他對中國書法風格的演變轉換了如指掌,他的論文和專著在書法理論界產生了相當的影響。他的書法創作因此也能根深枝茂、厚積薄發。

以上的論文發表只是不完全統計,胡問遂在許多著述、講稿中探討書史,評說技法,小到執筆拿筆法,大到對王羲之、顏真卿等歷史書家的評說,他總能直擊要點,文字簡單樸實,發人深省。(見表格)

胡問遂的論文發表情況:

2000年4月,在胡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由胡先生大公子、著名書法家胡考主編的《胡問遂論書叢稿》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其中既有對技法、臨書心得及創作方法的闡釋和精深見解,又有對歷史書家的雜談追憶,包羅萬千,充分說明了胡先生在書法理論上的建樹。

胡問遂 篆書節臨散氏盤中堂

書法教育

1961年4月,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成立,沈尹默著文說:「為進一步培養書法人才計,我會應市區工人俱樂部、青少年文化館等機構的請求,與之合作,設立習字輔導班;市出版局領導的出版學校,亦由我會派人教授書法,定三年課程。」於是在1962年11月與上海市青年宮聯合創辦了前所未有的大型書法學習班(青年宮書法班)。每期三個月,前後三年,共辦了七、八期,學員達四千餘人次,盛況空前。胡先生作為該項目的總設計師,秉承師德,全力操持;沈老親臨現場示範揮毫並講解。白蕉、胡問遂等教授書法,方去疾、高式熊等教授篆刻,開中國當代群眾書法普及的先河,培養了一批書法篆刻的精英梯隊,從中湧現出周慧珺、張森等人,成為當代書法藝苑的中堅和領軍人物。歷史地看,正是沈老主持下開辦的各類青年書法培訓班,不僅在當時解決了書法藝術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現狀,而且極有戰略意義的是,為以後書法藝術的發展作了基礎性的建設和人才培養及儲備,在全國具有藝術教育的引領意義與書家培養的示範作用。1980年,由我(時任《書法》雜誌執行主編)組織策劃的第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舉辦,上海入選的中青年書家中,胡先生的學生佔半數以上,正可謂嚴師出高徒,桃李滿天下。

當1952年,三十五歲的胡先生成為沈老正式入室弟子後,每星期一赴海倫路沈宅上課,風雨無阻,達四年之久。像這樣嚴格認真的教與學,對沈老來說,以前沒有,以後也沒有。遵從沈老的教學要求,在「讀帖、背帖、摹帖、臨帖四個方面去下功夫」,從臨一千多遍顏真卿《自書告身帖》,到按照沈老要求,超越形似去追求神似,磨鍊出堅實的基本功,胡先生完全沉湎於書法學習,每日習字不下十小時。

胡問遂 隸書臨石門頌中堂

我們從沈老、胡先生身上看到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承傳和普及,看到了作為教育家的特質。為了讓更多人接觸到書法,胡先生熱衷於書法出版。1961年2月,《大楷習字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再版十餘次,發行量達二百多萬冊;1981年12月,編寫的楷書《小學生字帖(三)》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發行;1982年3月,書寫行書部分之《常用字字帖》(三、四)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同年七月,《歐體大楷》字帖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小學生描紅本(楷書)》由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1987年,書寫行書部分之《常用字字帖(增補本)》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他還多次做客電視台、來往多所學校進行書法講演以饗大眾。在1961年到1965年間,胡先生任《辭海》書法條目撰稿人,同時還任上海美術學校國畫系書法教師,上海出版學校美術班書法教師;1963年和1982年,胡先生在上海電視台做電視書法講座;1985年為上海師範學院拍攝的《中國書法》專題片擔任楷書部分主講;1986年,應廣西師範大學之邀去桂林為該院師生講授書法;1987年為上海大學拍攝《中國書法》教學影片,並於當年主持程十發創辦的上海中國畫院業餘進修學校的「胡問遂書法班」。胡先生的一生也是書法教育的一生。

胡問遂 楷書臨爨寶子六條屏 1960年

書法組織

從1956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成立,張魯盦籌組「上海金石篆刻研究社」到1959年山西省博物館和圖書館發起成立山西省書法篆刻研究會籌備小組,再到1960年在蘇州成立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新中國大地上的書法社團組織的萌芽零零星星。雖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在建國初期,其燎原之勢面對著前所未有的阻力,從以上諸多書法社團均為民間自發組織即可洞見。

作為中西文明交流碰撞最為充分的上海也頻繁發聲,1957年5月22日,白蕉即在《解放日報》第五版上發表《要重視書法和金石篆刻》一文,呼籲黨和政府的文化部門支持上海書法團體的籌備成立。此後經過沈尹默的爭取,到1961年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終於成立,這是第一個官方背景的書法社團組織。後來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成立也是在上海書法篆刻研究會成立二十年以後才開始,所以說沈尹默是新中國書法組織的第一代種樹人。

在沈尹默的背後,胡問遂當是他最得意的助手。1961年成立的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中,沈尹默任主任委員,郭紹虞、王個簃、潘伯鷹任副主任委員,豐子愷等共計十五人組成委員會,經沈老推薦,胡問遂成為駐書法篆刻研究會幹部(業務幹部),主持日常業務。據胡老回憶:「至此,我終於成了一名專業書法工作者,多年夙願,得以實現」。作為當時唯一的業務幹部,研究會在市工人文化宮舉辦第一期書法學習班和上海市青年宮舉辦的書法篆刻學習班上都有胡問遂的參與,他與沈老可謂完美搭檔。

胡問遂 楷書李白將進酒中堂

結 語

胡先生一生為人正直,常懷憂國憂民之情懷。二十一歲(1938年),抗戰全面爆發的第二年,胡先生投筆從戎,參加抗日。在戰火蔓延的1941年,二十四歲的胡問遂先生赴緬甸臘戍,在運輸處當機務員,參加修建滇緬公路這條重要國際通道。1986年獲「上海市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1995年獲「上海文學藝術獎」,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作為傑出高級專家暫緩退休。

可以說,胡先生的一生不僅是書法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戰雲密布的青春年華里棄筆從戎驅逐日寇,馳騁東方主戰場。和平年代,招收莘莘學子,開啟書法教育之門。

由於顏字的紮實根基兼及長期的魏碑臨習,胡先生的書法字字端莊而肅穆,行行整潔而厚實,幅幅磅礴而大氣,這種氣象、這種氣象蘊含的精神氣質無疑是我們當代人的精神寫照。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蒸蒸日上,軟實力越來越成為國家間競爭的依託,文化強則國家強,傳統書畫是文化的一種象徵,而上海作為中西文明充分交流碰撞的國際化大都市,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最佳窗口,在呼籲傳承和發展海派文化的當下,我們紀念胡先生,就是呼喚當下的書畫作品中「正大氣象」的精神風貌,呼喚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正氣」和「大氣」,呼喚社會正能量。

胡問遂 楷書七言聯

險夷不變應嘗膽 道義爭擔敢息肩

胡問遂 楷書臨米芾向太后輓詞帖軸

胡問遂 行書節臨聖教序中堂

胡問遂 篆書節臨石鼓文中堂

胡問遂 楷書韓偓草書屏風詩中堂

胡問遂 行書八言聯

徐靈胎目盡五千卷 葉天士學經十七師

胡問遂 楷書臨鄭羲下碑中堂

胡問遂 行書臨蘭亭序橫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書法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