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理學博士告訴你:命運可以改變嗎?

心理學博士告訴你:命運可以改變嗎?

人生何處不心理,待我為你八一八

(總第250期)

本文轉自「北美養娃那些事兒」

命運可以改變嗎?

01

跟蹤調查137對在幼年分離的雙胞胎髮現,哪怕他們的成長環境截然不同,其性格、健康狀況、喜好,甚至擇偶等方面都驚人地相似 。

相關研究還發現智商約70%是遺傳造成的,只有30%左右來自環境差異 。但Nature 和 Nurture並不矛盾。

是松樹,就一定結不出蘋果。但健康的成長環境可以讓他枝葉更豐滿,樹榦更直,長成最雄偉的自己。

2009年秋季,我經歷了工作上的危機,首次想離開自己熱愛的學校,原因是碰到了一位9年前曾測試過的孩子馬克。

那時候的馬克才5歲,剛入學前班就顯示出注意力和語言發展的嚴重障礙,聽不懂老師講課,坐不住,還動手打擾同學。

全面教育測評發現他非語言推理能力其實非常發達(百分位數高於98),只是和語言相關的能力,如理解、辭彙量和口語表達,有嚴重障礙(百分位數低於1)。

再加上自控能力的缺失,他在開學3周後就被轉到特殊教育班,接受語言和學業等全面的服務。

天生樂觀的我,當時在和馬克的父母開會時信心十足,告訴他們孩子年齡還小,不出幾年,語言和注意力提高上來後一定還可以轉回主流課堂。

沒想到9年後高中再見,馬克不但在複測時從智商到學習能力等分數和當年結果相似得驚人,而且所有主課都還在接受特殊教育服務,進步的程度完全和同齡孩子無法相比。

如果基因的力量如此之大,那所有的教育服務難道都是無用的嗎?

我對教育的信心動搖了,感到無法面對馬克的家長,當初我曾信心滿滿地給他們希望。

學校心理學家工作的一部分是為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的學生提供每三年一次的全面複測,所以這17年間我有機會重測多位孩子。

每次對比測評結果,不得不感嘆基因的威力:推理、記憶、理解等能力太一致了,標準分數十之八九在3到15年間的差別低於20%。馬克的測評結果極端地驗證了這一點。

02

與此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傳統的教育推崇「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強調外界環境的力量。

這很類似心理學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沃森博士 (Dr. John B. Watson) 的經典名言:

「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不論他們的種族或天生智力和性格,讓我在特定的環境中把他們養大,我敢保證可以把隨機挑出來的任何一個按我的計劃培養成醫生、律師、畫家、商人或者乞丐甚至小偷 。我承認這樣講有些誇大事實,但持相反意見的人已經誇大他們的主張幾千年了」。

可是縱觀近50年來的心理和教育界研究,Nurture(外在養育環境)重於Nature(內在基因)的結論早已不成立了。

關於基因影響力的里程碑式研究, 明尼蘇達大學雙子家庭研究(Minnesota Twin Family Study),從1979到1999年跟蹤調查了137對在幼年分離的雙胞胎(其中81對是同卵雙胞胎),發現哪怕他們的成長環境截然不同,其性格、健康狀況、喜好,甚至擇偶等方面都驚人地相似。

相關研究還發現智商約70%是遺傳造成的,只有30%左右來自環境差異。

亞裔家長能接受孩子的生理特徵等基因的外在顯示,但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常常高估外在因素的作用,很少想過孩子學習接受得快慢、興趣特長等大多也是先天影響的。

經常看到家長在周末或課後孜孜不倦地奔波於各種學習班。如果孩子感興趣還值得,如果沒有熱情或天賦,就算費時費力地暫時得到各種獎項,對他們一生的道路能有多大影響呢?

諮詢孩子年齡十歲以下的家長,他們大多會一口咬定後天培養的重要性,因為家教對孩子行為或成績的短期作用極其明顯。

而請教孩子已經成人的家長,他們則會強調內在基因的長遠力量。

當年每周5到10種不同的興趣班,每月上千的投資,更不用提大量時間的投入,到高中孩子能堅持下來並受益的不過是他們真正有興趣或做得好的一兩樣。

這一切並不是去貶低家教的作用。

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亞州理工學院南韓籍學生趙承熙 (Seung-Hui Cho)在兩小時內槍殺32位教職員工和學生後開槍自殺,製造了美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槍擊事件。

加州華美精神健康聯盟(Chinese-American Mental Health Network)邀請亞裔相關專家和社區媒體就此展開研討會。

當時我從基礎教育的角度發言,覺得兇犯在初中階段被診斷出焦慮症後,如果家長和學校積極合作,治療更有效的話,也許這場悲劇就不會出現。

但一位資深精神病學家會後告訴我,有些人天生殘酷,再多年的心理治療也沒用。

請教校區主管情緒障礙服務的同事,他們多年的經驗也是治癒率只有20%左右。如果先天有嚴重的病理狀況,要改變確實困難。

但同事也看到,那些進步最快的學生一定有父母在家裡積極配合治療。

03

正在考慮辭職的時候,我接手了12年級學生狄帕的複測。

狄帕也是從5歲開始被發現有嚴重的語言障礙,而且包括非語言能力在內大部分標準測試結果都是70 (百分位數 ) 左右。

按智商和學習成績的相關,她應該永遠都需要在特殊教育班 (SDC)上學習,因為課程簡單,而且一位老師加兩位助教輔導不到14位學生,可以隨時提供一對一的講解。

小學、初中一直到9年級狄帕確實所有的主課都在SDC班上,只上主流體育和美術等選修課。

但10年級起狄帕就開始每年多修一門主課,到12年級時只需要一門SDC數學課,其它課都隨同齡人一起上主流課。

多年下來,狄帕熱愛學習,靠著自己堅韌不拔的學習態度和條理的學習習慣,為了拿到這些課的學分比沒有學習障礙的同學多付出幾倍的努力也樂此不疲。

狄帕可以順利高中畢業,去社區大學深造,她父母一路上的鼓勵和支持功不可沒。

比如狄帕閱讀理解能力差,父母就把她所有的課本讀給她聽,能用形像表達出來的就一頁一頁畫給她看,以此來加強理解和記憶。

寫作時為了啟發狄帕開拓思路,先讓她把自己想到的說出來,用錄音機錄下來,然後一句一句地重放,抄寫下來,再整理思路。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數。

我感謝狄帕自信的微笑和她父母的努力,顯示給我合適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給了我繼續在學校工作下去的信心。

其實留心一下,這樣神話般的進步在很多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到。

比如非贏利組織 「特殊兒童之友」的創始人之一王大夫和太太,他們的獨子3歲被診斷為自閉症,不但語言和社交能力有障礙,而且對聲音極其敏感。

兩位姐姐都彈得一手好鋼琴,可他連美妙的音樂都不能忍受,需要戴耳塞。

除了滿滿的愛,王大夫和太太耐心地為他提供不同的學習機會,儘管所有帶聲音的活動看上去對他都是折磨。但19歲時接觸長笛,雖然仍需要戴耳塞,孩子開始展現非凡的記譜能力。

之後他很快學會了吹薩克斯管等幾種樂器,現在和另外三位有自閉症的孩子一起組成 「夢想者」樂隊,經常被邀請為各種聚會演出。

如果沒有王先生和太太不懈的努力,孩子對音樂的天賦永遠不可能在19歲時被發掘,他的人生道路也要被改寫了。

每次看到他戴著耳塞,閉著眼睛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中時,我都感覺那是對父母最好的敬禮。

04

成長環境的負面影響也在很多研究中被證明。

比如對羅馬尼亞孤兒院孩子的研究發現,他們在身高、體重、語言和所有認知和學習能力方面比同齡兒童都低很多。

原因是他們在嬰幼兒期就離開了父母的愛撫,雖然孤兒院每天提供足夠的食物延續他們的生命但沒有任何語言和感情的交流或豐富的環境刺激。

類似「狼孩」的案例更明確顯示兒童早期社會環境的缺失對他們發育上殘酷的影響。

對早產兒的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父母每天與孩子肌膚的接觸、溫柔的撫摸和話語都會刺激他們各方面神經的發育。

這種「袋鼠式服務」(kangaroo care - 從保育箱開始就要求父母每天定時到醫院把孩子貼身抱在懷裡一段時間) 降低早產兒的死亡風險達36%。

我測評過多例接受過「袋鼠式服務」的早產兒,五歲後在身高、體重和學習能力上和同齡人並無差別。

天生能力和後天培養像長方形的長與寬,一起決定著它的面積。

2015年發表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的研究總結了近50年中全球所有關於雙胞胎的調查 (1450萬對),發現人的成長是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兩者的結合。

天生資質再好,如果沒有後天環境合適的培養,也不會人盡所能。

話說回來,如果天生沒有某方面的愛好或資質,就算父母提供再好的輔導老師,每天再逼著練習,長遠來看也不會有特別的成就。

05

我不同意「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可以在上面描繪任何圖案。

試看我們的孩子,同樣的爹媽,哥哥擅長的,弟弟不見得做得了; 姐姐的弱項,說不定是妹妹的長處。

同樣的管教方式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效果常常不一樣,基因的力量不容忽視。

像馬克和狄帕,他們的推理、記憶、理解等能力在標準測試上的結果9-12年間基本保持一致。但相似的困難,進步程度卻有天壤之別,不得不承認後天教養的影響。

Nature 和 Nurture並不矛盾,哪怕孩子先天的基因素質佔7,後天的教育佔3,但這3分力量卻足以決定那7分的能力發揮到什麼程度。

我們要坦然接受為人父母對孩子影響力的局限,孩子的能力特長等我們左右不了。

好好觀察了解他們,而不是憑我們的單向意願,可以讓我們更能因材施教,為孩子提供最佳的成長環境來發揮他們內在的潛能。

孩子是松樹,就一定結不出蘋果。但我們可以讓他的枝葉更豐滿,樹榦更直,長成最雄偉的自己。

尊重孩子自身的特質,再佐以適當的培養,一定可以讓我們的下一代錦上添花。

而我們如果能放下自製的不現實的負擔,也會更享受為人父母的快樂。

本文選自《我在美國做學校心理學家-走進真實的美國中小學生活》一書。作者謝剛,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 美國Temple University學校心理學博士,兼任Sofia大學研究生院積極心理學講師。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八八 的精彩文章:

TAG:心理八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