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你的師長行跡「瘋狂」卻無有「智慧」,嚴重違反道德時

當你的師長行跡「瘋狂」卻無有「智慧」,嚴重違反道德時

道德及美德是佛教修道上的基礎。

針對道德部份

有人對我唯一一次的提問,

是關於教界間發生的醜聞與紛爭。

身為佛教導師,我常被問及禪修和甚深的佛學教義,如緣起和空性。關於這些課題,我歡喜分享我所知。然而,我發現關於道德及如何過一個有品德的生活之相關課題,卻鮮少有人提問。

無庸置疑的,禪修在佛教的傳統里確實很重要,佛教義理及教義的研習亦同等重要。然而在許多方面,道德及美德卻是佛教修道上的基礎。

佛陀自身過著一個善良、謙和及慈悲的生活,此全然體現了他所給予的教導,跟隨他的僧團皆以佛陀為典範。很多時候,弟子偏離了道德規範並做了不善行,有些行為甚至令人啼笑皆非,但是這些事故都成為教學契機,來釐清重要價值觀及體現如何過一個有品德的生活。從佛教早期開始,道德規範就有著與禪修、研習及觀修同等重要的地位。

近來有人針對道德相關部份對我唯一一次的提問,是關於教界發生的醜聞及紛爭。儘管在佛教傳統中,「慈悲」及「不傷害」顯然是重要的,然而在面對這些狀況時,許多學生卻不確定應該如何應對。我能了解為何他們感到困惑。佛教有許多不同的傳承及教派,要能掌握各個教派及傳承的教導、修持及道德規範架構是不容易的。

我們如何將「不傷害」及「慈悲」的原則,運用在尋找真正的老師,及應對在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挑戰?

這一點在藏傳佛教而言尤其如此,我們有三種不同的方法,即「乘」或「乘載的工具」,交織融合為佛教修持的一條道路。這三乘即是著重於自解脫的「聲聞乘」、著重於慈悲的「大乘」及著重於不可毀壞之覺醒的「金剛乘」。這三者的融合是藏傳佛教特殊及美好之處,然而教法並不會因此而化繁為簡。

藏傳佛教的道德

在藏傳佛教中,我們融合三乘而修持,這亦包含了道德的實踐。讓我來闡明。

對於著重自解脫的聲聞乘而言,最基本的道德戒律是「不傷害」,無論任何情況下都堅守著不傷害眾生的承諾。

當我們涉入大乘時,在沒有忘失「不傷害」的原則下,我們更邁進一步地修習菩提心。菩提心是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佛果的承諾。

最後,金剛乘帶入了「凈觀」的概念。在金剛乘的修習中,我們以「不傷害」及「利他」為動機的菩提心作為堅固的基礎,進而修習「以果為道」的見地。我們待一切人、事、物為全然覺醒的顯現,亦承諾視自己及他人,乃至周遭世界為本然清凈、完美及圓滿。

這理想的凈觀體現於三昧耶戒里,即金剛乘行者所遵守的誓言。三昧耶戒有許多細節,簡要言之,三昧耶戒的重點是盡己所能地修習凈觀。

許多人誤以為三昧耶戒僅是視上師為全然覺悟的佛,這只是三昧耶戒的一部分,而且已失去了三昧耶戒的關鍵要素。三昧耶戒的修持,主要是透過凈觀之鏡,來看待一切人、事及物。視上師為佛的唯一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藉此而看見,此覺醒的特質亦存在於自己、他人,乃至周遭的世界中。這工具輔助我們生起「自性本凈」的信心。

金剛乘的修持根植於圓滿的「不傷害」及「慈悲」為原則,倘若沒有這二者,則無金剛乘。那麼,我們應如何運用這些原則作為引導,來尋找真正的老師,以及應對在社會生活中無可避免的挑戰?

修持的要點

我想提出的第一個要點,或許是最顯而易見的,我們的修持應讓我們能充分發揮身為人最美好的特質。它應能喚起我們本俱的智慧、理智及分辨善惡的道德指南,無論我們是否發覺自己本俱這些特質。

針對我們的修行進行測驗的基本方法,是檢視自己是否更趨近善良、謙遜、誠實及智慧的這些理想特質。無論作為個體或社群,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反向而行,就意味著已偏離於法。我們任何人都無法在每一種情況下有著圓滿的作業或行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應明顯趨向這些人類基本及普遍的價值觀。

心靈導師尤其如此。對於他們所領導的社群而言,佛教導師是典範及嚮導;對於非佛教界而言,他們代表了佛教的傳統。身為實踐佛陀教法的學生,我們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善良、謙卑並熱衷於修行,但這隻能在我們的導師具備這些特質的情況下,方才符合情理。老師們需以善良及熱衷啟發我們,他們需以關懷與關愛來待人,以注入信任。當然,我們不應期待完美,但是無庸諱言,教導者應能落實他們所教導的法。

尋找真正的上師

當提及尋找真正的上師時,有四個重要的要點。

第一,上師應是真正教法傳承持有者。真正的老師不會標榜自己,他們推崇傳承。如果一位老師吹噓自己的特質及體證,並把修行當作表演,這揭示了事情或許有點不對勁。但是,如果一位老師曾經在其他德高望重的老師指導下,進行聞思及修行,並藉由維護傳承的價值與傳統來光耀其法脈,這是好的徵兆。僅有傳承並無法讓一位老師成為真正的老師,但是擁有傳承是重要的。

一位真正的老師是值得信任的,他會將學生的需要置於首位。

第二,老師應具有聞思及修持的意願,這是非常明顯的。你是否會向一位不精通鋼琴的人學習彈鋼琴呢?當然不會。同樣的,如果你將心靈福祉託付在某人身上,你應該先確認這人是否對修行之道有親自體驗的直接了知。為此,老師須對自己的修持及訓練有顯著的意願。

第三個重要的特質是慈悲。身為一位學生,我們必須相信老師是支持我們、並與我們同在的。他們念茲在茲為了讓我們獲得最大的利益,深切關懷我們以及我們在道上的進展。

信任在這裡是關鍵。一位真正的老師是值得信任的,他將學生的需要置於首位。老師具備此特質的徵兆,是學生在他們的關愛下覺得安全且受到保護。學生們知道,無論在生命中發生任何事情,他們的老師會一直在身邊給予引導及支持。

第四,也是最後一項特質,與道德有最直接的關聯。一位真正的老師應持守他們的誓言與戒律。在藏地的傳承中,這意味著他們繼續持守已受持的出家或在家戒律,同時持守大乘的菩薩戒及金剛乘的三昧耶誓言。

這是重要且不可輕忽的。這間中有很多細節。身為學生的我們或許無法準確地知道某人持守什麼戒律,但是我們可以從旁詢問及檢視老師的行為是否有任何問題,這是一個良好的起點。

在今時今日,要覓得一位完美的老師是困難的。在佛陀時代,人們僅在聞法場合出現就獲得了證悟,這樣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我們或許無法找到四種特質完全圓滿的老師,但是在某些程度上,應在全部四種特質上都具備一些。如果一位老師完全沒有其中一項特質,或甚至缺乏更多,離開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離開一位老師

此四項特質是尋找老師的重要指南。雖然我們已在事前對觀察老師的部份盡心,但是一般來說,我們只在當了老師的學生後,方才真正認識一位老師。在現代的世界裡,我們大多數人無法在大街上就能找到一間寺院或一位佛教專家。我們不一定知道一位老師的所有詳情,或找到可詢問之人。那麼,當我們發現一位老師並不如我們所期待的一般,我們該怎麼做呢?

許多藏傳佛教的學生誤以為,一旦他們與老師有了師生的承諾,就不能,或不該離開這一位老師,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師生關係的要點在於學生受益,而非老師得到利益或收穫。如果你已經儘力,但始終發現不太合適,你可以尋找其他的老師。這不是一個問題,也無關乎個人的失敗,這出自於良好的判斷。

最好的離開方式是不對老師苛刻批評。對於或許能從該位老師和團體中得益的人,也不為他們製造障礙及困難。最好能在保持良好的關係下離開,至少不要在把關係鬧得非常惡劣的情況下離開。單純並謙卑地離開,切勿對無法順利依止而感到糟透了。

我在這裡想給予的忠告是,對自己要誠實。對於離開一位不適合的老師或社群,這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如果你發現每一位老師都不配或不值得你花時間學習依止,那你應深入地審查自己的模式,看看發生了什麼事。如果你追求完美,在道上你將難以獲得進展。

嚴重的道德違反

然而,當一位老師嚴重地違反道德,這是全然不同的兩回事。如果離開一位老師,僅是適合或不適合的因素,在保持良好的關係下離開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如果牽涉有人被傷害或抵觸法律,這情況將有所不同。

如果有人被傷害了,受害者的安全絕對是首要考慮。這不是佛教的原則,而是身為人的基本價值觀,不容違反。

在這情況下,道德倫理的違反是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如果發生了身體的傷害、性侵、財務不法,或觸犯其他道德規範,為了學生、社群及老師的最高利益,應好好處理此事。總歸以上,如果有人被傷害了,受害者的安全絕對是首要考慮。這不是佛教的原則,而是身為人的基本價值觀,不容違反。

應視情況而作適當的響應。在一些個案中,若一位老師行為不當或具傷害性,但承認錯誤並承諾未來不再犯,如此內部處理就已足夠。但是,如果已是長期性的道德違犯模式,或已過份凌虐,或該位老師並不願意承擔責任,那將他們的行為公開處理並沒有不妥。

在這種情況下,把這令人難過的事件攤在陽光下,並不違背三昧耶誓願。針對破壞性行為公開指名是必須採取的一步,以保護正被傷害的受害者,或未來可能被傷害者。這也是維護健康社會所須採取的措施。

瘋狂智慧

在金剛乘的歷史淵源中,有著奇異瑜伽士、瑜伽女及上師們,以激烈方法引導學生的事迹。最有名的例子是馬爾巴大師及密勒日巴的典故。馬爾巴大師命密勒日巴建造系列石塔,又命他拆毀所建立的石塔。這「瘋狂智慧」的傳承是真實的,然而很不幸地,這常被合理化為道德違反的行為,無關智慧與慈悲。

我們必須知道的重點是:這些不尋常的教學方式是為了利益學生而設。如果那不是出自於慈悲與智慧,他們就不是真正的老師。立足於慈悲及智慧而開展的行為,並不會注入恐懼或焦慮,即使他們呈現出來的行為是古怪、異於尋常或憤怒。他們帶給學生的,是智慧與慈悲之花的綻放。

我們必須善加分辯,哪一些老師是行為雖古怪,但究竟而言是慈悲及善巧的,以及哪些是具挑釁性,真正造成學生傷害及創傷的老師。

換句話說,真正「狂智」所帶來的成果是正面且顯著的。當一位老師出自於慈悲而採取的激烈教導方法,其成果是學生心靈的成長,而不是創傷。創傷的造成是狂智行為中,缺少了解什麼能真正利益學生的智慧,或缺少把學生利益置於首位的慈悲,或以上兩者盡失的跡象。

值得關注的是,在金剛乘的歷史中,我們所看到的這種激烈教學方式,是建立在師徒心靈關係極為成熟的背景下而開展的。他們並不是那麼的普遍。馬爾巴大師並沒有要求他的每一位學生建造石塔。實際上,他對待其他學生的方式與對待密勒日巴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他看見密勒日巴的潛能,並能了知以何種方式能帶給他最大的利益。隨後的歷史眾所周知,密勒日巴獲得了證悟,並成為西藏有名的佛教大師。

這些激烈的教學方法,不僅用在非常成熟的弟子身上,或以穩固的信任及虔敬的師生關係為背景,更進一步地說,這也是一種不得已的方法。證悟的事業有四種,即:息、增、懷、誅。「誅」的事業僅用在那些不能接納微細方法的人而設。因此,這教導方式並非一般的基準,僅是在特殊狀況下,方才運用的方法。

因此,我們必須善加分辯,哪一些老師是行為雖古怪,但究竟而言是慈悲及善巧的,以及哪些是具挑釁性,真正造成學生傷害及創傷的老師。這兩者是全然不同的,我們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有許多老師成為輔助學生認識自心的推手,但那絕不是凌虐。人身侵犯、性侵犯及精神虐待並非教學的工具。

金剛乘在現今的世界

現今,世界的連繫及關係越來越密切,此時道德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我們所有佛教行者都是佛陀教法的代言人。任何人都能透過點幾下滑鼠或使用谷歌快速搜尋來認識一位老師或僧人。這是好事,這讓整個傳承變得透明化。相較於過去,道德行為及道德違反也變得更為明朗化。

不言而喻,學校、企業及其他公共機構應遵循行為準則及法律,心靈團體組織更應成為道德行為的楷模。老師更是如此。在整個歷史上,佛教老師及僧伽的重要角色之一無過於此,他們成為所服務的社群設立道德典範。

金剛乘被藏人視為珍貴的資產。這是我們的精神文化遺產,也是我們賜於世界的禮物。如今此教法及修持傳承已傳遍世界,因此了解此傳承,並知道如何運用此有力的教法是極為重要的。

如我所述,金剛乘的修持核心,在於努力地持有凈觀。我們視一切念頭、情緒,乃至最難面對的部份為覺知的體現,此覺知超越了時間。我們視一切眾生為佛,並待他們如佛一般。我們觀所住的世界為凈土,如其所呈現般的覺悟。

視一切眾生及一切事物猶如我們親見佛陀一般,這樣的傳承,是金剛乘的主要修持。這是我們傳承的血脈及生命,亦是我們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現今的時代充滿了困惑與對立,這世界比起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噶舉中心 的精彩文章:

三世噶瑪巴《甚深內義根本頌》(4)

TAG:中國噶舉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