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已經100年沒變過的學校,面對人工智慧,這一次真的要變了!

已經100年沒變過的學校,面對人工智慧,這一次真的要變了!

13 年內 8 億個工作機會將被機器人取代 —— 這是《未來教育,我們看到的機遇和挑戰》這場演講里,北京耀中學校校長徐濤提出的數字。

如何才能讓孩子在未來變得不可替代,這是學校最棘手的問題。

在這場演講里,徐濤校長分析了學校、教師和家長三種角色在未來教育中的變化。在她看來,教育屆雖然意識到了變革的需要,但還未發現完美的解決方案,所以要不斷的去嘗試。

但是嘗試必然要去挑戰分數和考試這些既有體系,所以對於家長還是學校,這都是折磨。但是創新必須繼續。

教育的結果是什麼?顯然它超越知識,但是我從來都認為知識還是非常重要的。現在超越知識的同時,我們期待教育的成果是什麼?是情感,是品質,是技能。

大家好我是一刻talks 講者徐濤。作為教育者很高興和大家分享我的觀點「沒有死亡的行業,只有死亡的思維」。

今年 8 月 31 號,北京耀中國際學校放映了一部我個人認為有史以來,對教育者最具啟發意義的紀錄片《極有可能成功》。

「成功的失敗」是這部紀錄片中一個學生的分享。在這部紀錄片中他向我們展示了在加利福尼亞的一所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這所高中里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課程和評估,學生們專註於自己的項目。他們因為要完成自己的項目需要不斷的探索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

其中一個學生的項目是失敗的,但他稱這次失敗是一個漂亮的失敗。因為在這個項目中積累的經驗和技能,他說將幫助他更接近下一次的成功。

那麼失敗的成功又來自哪裡呢?他來自教育者和家長們對今天教育的擔憂。

哈佛商業周刊最近刊登了這樣一篇文章 「The badhabits you learned in school」 你在學校里學習到的壞習慣。很多企業和公司發現今天的大學生很難適應真實的世界。

一個常春藤的優秀畢業生,他勤奮、好學,但是他只專註於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很難和團隊合作。他逃避失敗,有的時候對於完美的問題有答案,但是很難將完美的問題與生活聯繫,這是我們教育的成功,而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個失敗的成功。

無論是失敗的成功還是成功的失敗,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得不思考,今天的教育該做出怎樣的變革?

今天我們被告知,13 年內 8 億個工作機會將被機器人取代,人工智慧的時代就在眼前。作為教育者我們有了前未有的恐慌,明天或者今天,我們的教師該教什麼?教師是否會被人工智慧取代?BBC 對 365 個行業分析之後,得出的結論竟然是最不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行業是教師。

這是人類獨有的能力,是人類最後的堡壘。如果有一項工作,他需要社交能力、協作能力,對他人付出真正的關愛,需要創意、審美,那這項工作是沒有辦法被人工智慧取代的。

雖然人工智慧不能取代教師這個工作,但毫無疑問,如同互聯網一樣,它們都會優化教師的工作,解放教師的工作,讓教師去從事更為複雜的,不可替代的工作。

比如,對好奇心的保護、對創新能力的培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技術和倫理髮生衝突的時候能夠做出選擇,學習技術但不被技術所控制,能夠既獨立工作又團隊協作,既關注個人利益又承擔社會責任。

但是所有這些恰恰是我們今天的教育缺失的。我們該對教育做出怎樣的回應和變革?

我所在的北京耀中國際學校讓我有機會和我們同事做一些有益的嘗試。我們開始的變革,首先從我們的學習空間開始。

教室作為一個物理的禁錮,禁錮的不僅僅是學生的空間,更是學生的學習。我們知道人的學習是有自己的特點的,他不像工廠的流水線,不會被課表、地點、課程簡單的分割。

比如當學生正投身於一個模型的時候,他不願意做到一半被打斷,接著去上體育課。即使是在一個 20 個人的小型班級里,也總有孩子適合一對一或者三四個人的小組活動。

比如我們需要和更多的人分享,但是由於班級課程的限制,事實上你的整個小學生活只能和這一個班的同學去互動。

再比如人的思維需要連貫、需要聯繫,需要拓展,但是我們的課堂給予這種連貫思維、深入思考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所有這些都和我們的學習背道相馳。

我致力創立的教育空間是什麼樣子呢?這是我們 3 到 5 年級的幾個學習空間的改造。

大家看到的是創客空間,在這個創客空間里學生可以不被打斷的進行基於項目的學習、去發展完成自己的項目。這是我們被稱作「杏壇」的地方,他可以隨時讓學生展示、分享自己的學習。

我們很多不同的空間支持學生根據小組的需要,展開他們的小組式學習。所有這些都是對教育空間作出的變革。教育空間的變革雖然有限,但它畢竟突破了某種現有教育體制的束縛。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變化最緩慢的地方是哪裡?一定是我們的學校。因為一百年前的教室和今天的教室仍然是一樣的。所以作為一個教育者,如果進步來自於空間的話,就讓我們教室的牆消失,讓我們的空間更加人性化的支持到學生的學習。

除了空間的變革,教育的內容也需要變革。如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仍然能夠有機會體驗知識的創新,或者說這是人類知識的童年。因為人類擁有好奇心,需要創新,他學了知識,學了技能,他要去運用,要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所以我也和我的同事們對課程做出了一些嘗試,就是對課程的整合和允許學生擁有人類認知的童年去探索知識,擁有好奇心。

我們稱作天才一百分的這個時間就是下午的連堂課。中學學生在這一百分鐘里有可能打破年齡,基於興趣組成很小的項目組。所有的老師都變成項目導師,他們需要發現生活當中的一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去學習知識,去獲得技能去創新。

比如學生們正在做的項目是,如何解決北京的共享自行車亂放問題;學校的餐廳里總有浪費的現象,有沒有一個 APP 可以解決我們餐廳里的浪費問題。這樣的項目學習讓學生突破了學科的界限,並且將解決問題變成一種動力,他需要因為這種動力去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從而體驗發現的快樂,體驗解決的成就感。

在這樣一些現象下,他們不斷分析,傳統的合理性,同時也要意識到現代社會帶來的不同需要和多角度的思考。還要能夠大膽的批判,最後提出自己的呼籲和合理的解決方案。

比如說下一周我們學校要有一個盛大的聖誕集市,但這個聖誕集市是企業家課程的學生的一個項目展示。為了完成這一天的聖誕集市,學生們需要去學習相關的知識,運用數學、統計,他們要做市場推廣,要做藝術設計。

他們要協作、要分工,所有這一切匯成他們最終的項目展示。他們要完成學校那一天的聖誕集市。在我們看到的這些課程的探索當中,我們會發現,有一個突出的特點。一個是他讓課程的界限消失,因為當我們回到現實生活中的時候,你很難單用數學解決一個問題,當你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可能涉及到的知識是非常複雜的,所以說到現在我們對空間可以作出回應,變化它。我們可以對課程作出回應,整合它。

最終教育的結果是什麼?顯然它超越知識,但是我從來都認為知識還是非常重要的。在超越知識的同時,我們期待教育的成果是什麼?是情感,是品質,是技能。

正如一個教育者被禁錮,目前世界範圍內沒有一個評估系統是超越對知識的評估的,所有結果都是要看你知識的掌握,這就使得無論是對教育空間的變革,還是對學科的整合,都是有限的。因為這個世界最後評估我們的孩子仍然要看你知識的掌握。我談論評估的時候,事實上我覺得最焦慮的人群應該是家長,因為如果說評估的呈現是分數的話,我們的家長就會用分數去評判一個教育的好壞。

如果這個評估的呈現是一個大學錄取的話,我們的家長就會用大學的排名去批判教育。如果說評估的呈現是能力的話,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也一定希望我出一個關於能力的標準化的系統,以便於你們去幫助孩子競爭、贏得能力的滿分。但事實上呢,並不是如此。

我們對能力、品質、情感的評估,今天的教育界意識到它很重要。但是我們常常說的是,這是無法評估的。也許這是對我們現階段的挑戰,對整個教育系統的挑戰,我們意識到了變革的需要,但我們還未發現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完美的解決方案未出現之前,不意味著我們現在在做的是正確的事情。

我每個月都會有一個家長課時,我常常讓家長融入到學習社區的學習。希望家長能從評判者、消費者成為一個參與者和學習者。但是我看到家長的焦慮和掙扎,他意識到這個變革是需要的,但是他難以跳脫這個窠臼。

這個窠臼就是現有的,最終的評價結果仍然存在。因為這個最終的評價產品沒有發生變化,在學校里任何嘗試事實上都是非常困難的。孩子會以分數之名,以前途之名,以未來之名要挾教育,不允許教育有任何的失敗,任何的嘗試,他也不能夠付出任何的等待。

所以這就使我意識到,事實上最可怕的死亡是思維,最可怕的束縛是對自由的束縛。

我常常想到未來我們培養學生的時候要做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有這樣三個層面的問題。

一個層面是基於內容和知識的,它是有暫時的正確答案的。

第二個層面是基於教與學的。比如說我們知道腦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知道學生如何學習是最佳的。這是第二個層面,我們設計的核心問題。

第三個就是一個教育者一定要基於人類學科的那些永恆的問題,沒有答案的問題去設計我們的課程。

比如說可以問藝術如何影響技術?思考如何被更準確的表達?我們現有的文化是增進理解還是阻礙理解?所有這些都應該是超越知識,超越學習方法的,是教育者該去擔憂,該去設置的核心問題。

所以結束演講的時候我也想用我作為一個教育者面臨挑戰時問出的,當下教育最核心的幾個問題,那就是在學習人類積累知識的同時,教育如何確保創新?

第二個問題是,由於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教師的角色該發生哪些轉變?

第三個我想問的是,教育最該守護的究竟是什麼?

一刻talks ? 全球創見者分享平台

長按下方二維碼發現更多未知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這世界哪有什麼「黃金時代」,或者時刻都是「黃金時代」
這本書,適合與物理老師有仇者閱讀
請記住你愛著和愛過的人
在旅行中,把失去的精緻生活搶回來
別總盯著腳下的六便士,對天上的月亮視而不見

TAG:一刻tal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