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揭開「開元通寶」的神秘面紗!讓神秘不再神秘

揭開「開元通寶」的神秘面紗!讓神秘不再神秘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1.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 歐陽詢題寫,面文「開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

2.開元通寶和乾隆通寶不一樣,後者是年號錢,前者不是。開元通寶首鑄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元元年是公元713年。差了90多年。

3.唐代鑄的錢,叫什麼名字的都有,並非都是「通寶」,比如,唐肅宗鑄「乾元重寶」,這是典型的順讀,是年號錢:

依吾妻,依散柳柳,思傘久久!

開元:有開啟新紀元之意;通寶:有通用之寶。從此以後錢幣逐步取消以重量為名的叫法。開元最早鑄於 武德年間整個唐代都流通, 和宋初也有鑄造,種類較多有一二十種價格各異。

【發展歷程】唐代開元通寶。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開創了新紀元,在錢幣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最初的「開元通寶」由題寫,形制仍沿用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從此,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而發展為通寶幣制,成為唐以後歷朝的鑄幣標準,沿襲近1300年。

【重大意義】開元通寶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經濟決定金融,開元通寶是當時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逐漸擴大的產物。

唐朝(公元618—907年)承隋之後,又重新恢復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時,封建地主經濟與文化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整個封建社會的經濟與文化均呈現出繁榮景象。於公元626年8月即位後,勵精圖治,審慎地調整了統治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封建國家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登基後,在位44年,在他統治前期的開元年間,唐朝進入極盛時期,是唐朝高度發展的黃金階段,史稱「開元盛世」。在農業方面,均田制的推行,使耕地面積擴大,百姓生活殷實富足,府庫充實。詩人在《憶昔詩》中寫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興盛情景。在城市中,商業興旺,交通發達,很多城市都設邸店,為商人服務,並出現了原始的匯票「飛錢」(或稱「便換」)和信用機構「櫃坊」,當時商品交換活躍、錢幣收支頻繁程度可見一斑。唐代冶煉技術取得新成就,全國有168個銀、銅、鐵、錫冶煉所,金屬器物以捶擊與澆鑄製為主,運用切削、刻鑿、焊接等技術。另一方面,漢五銖錢在隋以前已流通了七百多年,其間歷經盛衰,大小輕重已無統一標準,即使隋五銖也有大小多種樣式,至隋末戰亂,社會上薄小劣錢大量出現。再加上前代周、齊、梁舊錢的流通,則通貨之狀況極度混亂。後,為適應其統治需要,於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著手整頓貨幣,頒詔廢五銖錢,改鑄統一的開元通寶。

【錢幣史地位】開元通寶錢,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地位。「開元」,意指開闢新紀元;「通寶」,意指通行寶貨。開元錢的劃時代地位表現在:

1、唐代以前的錢幣,多以形制或重量為名稱,如刀幣、五銖錢等,而自開元錢後,改稱「寶」、「元寶」、「通寶」等。

2、在錢幣鑄造的形制和重量上,開元錢成為唐代以後各代銅錢的標準。

3、我國古代的重量計數,多以面文標出重量,均將二十四銖為一兩,而自從二銖四絲的開元通寶流通以後,中國衡制中的一兩十錢便由此產生,24進位的銖兩制隨即結束。錢幣的實際重量也不再以甾、銖計量,而以兩、錢、分、厘十進位法計量。開元通寶錢,徑八分(約2.4厘米),重二銖四絲(約4克)為一錢,每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起用這種新衡制,換算便利,適合發展的需要。

【價值分析】唐初一度沿用隋五銖錢。唐高祖時正式發行五銖,鑄行「開元通寶」,並迅速推行,延綿七百餘年的五銖至此結束。高宗乾封元年鑄乾封泉寶錢,以一當十,不久即廢去。開元通寶的使用,使唐代貨幣保持了長期的統一與穩定。安史之亂,是經濟由盛至衰的轉折點。唐肅宗乾元元年發行虛假的「乾元重寶」錢,錢制漸趨混亂。中唐發行「兩稅法」,以銅錢徵稅,貨幣供應不足,武宗會昌元年鑄了「會昌開元」錢後才緩解了嚴重的錢荒。唐代中晚期出現了「重寶」「元寶」等錢名,此後中國的方孔圓錢,形成了記年號,稱「寶」的錢制。開元通寶的形制不但成了後世小平錢的基本鑄式,還被沿襲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古代日本、朝鮮及越南等國,都受到了開元錢的影響。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孕星 30元 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起兵,攻克長安,次年隋亡,他在關中稱帝,國號唐。武德四年廢通行1300年的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開元為開新朝之元,與開元年號無關。初期徑2.4--2.5厘米,重3.8--4.2克,貞觀年間斗米三五文而已。自玄宗後錢文四字稍欠勻稱。德宗以後鑄制粗陋,終唐近三百年,版別,樣式繁多,另有金、銀、鐵、鉛線,由於鑄期長傳世豐富。

【其他信息】2010年8月10日,沙河市文保所接到該市白塔鎮文化站彙報,某施工部門在白塔鎮白塔村挖下水管道時意外出土17000枚完整的唐代「開元通寶」錢幣。工作人員發現出土錢幣地層離地面約3米,盛幣陶罐已被挖掘機抓壞,從陶器殘片分析,應為兩個大陶罐和一個小陶罐。大量古錢幣與泥土混合在一起。古錢幣應是成串堆放在陶罐內的。

當地文保所對這些古錢幣進行簡單清理後發現古錢幣的面文全部是「開元通寶」。形制規範,製作精美,字跡清楚,文字秀美,直徑大部分為2.4厘米,除面文外,面無記號,背面部分有月紋。既有唐早期的也有唐中期的。完整錢幣約17000枚,重約71公斤。據推測,這些錢幣應為戰時主人在緊急情況下藏匿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開元通寶錢始鑄於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標誌著五銖錢的結束和通寶錢制開始。通寶錢的獨特之處不在於形制,而在於錢名,也即錢文。錢文內容由「開元」與「通寶」兩部分構成,前者昭示開始新紀元,後者表示通行寶貨。自此以後,方孔圓錢不再以重量為名稱,而改稱某某(多為鑄幣年號或國號)通寶、元寶、重寶等。這種錢文結構模式成為歷來各代方孔圓錢的標準,前後流通1300餘年,直至民國初期才逐漸消失。 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對我國的衡法產生了重大影響。開元錢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銅幣稱為一個錢。我國以十進位的一兩十錢制自此開始,原來實行的銖、絫等計量單位停止使用。在錢文書體方面,開元通寶錢也有革新。我國古代鑄幣文字書體,先秦為篆,秦至隋多為小篆,而自開元錢始則以隸、楷為主。

開元通寶各種樣式拍賣價格如下:

開元通寶背月金幣 2014年於香港以 638,000港元成交

開元通寶背上月孕星折十大錢 2010年秋於北京以190,400元成交

開元通寶背三朵雲開爐錢 2010年秋北京84,000元成交

開元通寶(折三試樣) 2010年秋上海112,000元成交

開元通寶背記好類珍品欣賞:

1、背單月中珍品的品種目前發現不多

開元通寶 平頭通大樣下月,目前存世稀罕

開元通寶 小字左下角月,目前存世稀罕

2、標準雙彎月存世極為罕見,據研究唐錢的專家考證,與開元背三雲,四月同為盛唐朝國家為紀念特殊慶典髮型的紀念幣類,彌足珍貴。

開元通寶背雙月

開元通寶 背三雲

開元通寶 背三雲

開元通寶 背三雲

唐·開元通寶背十月紋小平錢,存世約五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人W 的精彩文章:

TAG:古玩人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