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精選元曲閱讀,元曲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

精選元曲閱讀,元曲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

賣花聲·懷古

元代:張可久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譯文

阿房宮內羅袖翻飛,歌舞昇平;金谷園裡玉樓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蔥鬱,江中龍舟顯威名。往事難回首,東風又起,暮春時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盡在烏江岸邊,戰火也曾焚燒赤壁萬條戰船,將軍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門關。傷心秦漢的烽火,讓百萬生民塗炭,讀書人只能一聲長嘆。

鑒賞

令曲與傳統詩詞中的絕句與令詞,有韻味相近者,有韻味全殊者。這兩首懷古的令曲,前一首便與詩詞相近,後一首則與詩詞相遠。

第一首曲子開頭先用三個典故。一是秦始皇在驪山建阿房宮行樂,二是西晉富豪石崇築金谷園行樂,三是隋煬帝沿運河南巡江都遊樂。這三個典故都是窮奢極欲而不免敗亡的典型。但這組僅僅典出事情的發端而不說其結局。

這首在手法上似乎與前首相同,也是列舉三事:一是霸王別姬的故事,二是吳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超從戎的故事。看起來這些事彼此毫無邏輯聯繫,拼湊不倫。然而緊接兩句卻是「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說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馬做犧牲的普通老百姓,可見前三句所寫的也有共通的內容。那便是英雄美人或轟烈或哀艷的事迹,多見於載籍,但遍翻二十四史,根本就沒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

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歷史與現實,寄寓著豐富的感情,有對「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嘆惋,有對「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責難,有對「爭強爭弱,天喪天亡,都一枕夢黃梁」的感傷。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歷史與現實,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顯得真實準確。最後的「嘆」字含義豐富,一是嘆國家遭難,二是嘆百姓遭殃,三是嘆讀書人無可奈何。

這兩首懷古元曲,在內容上極富於人民性,無論是抨擊社會現實,還是審視歷史,都稱得上是佳作。

山坡羊·道情

元代:宋方壺

青山相待,白雲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一茅齋,野花開。管甚誰家興廢誰成敗,陋巷簞瓢亦樂哉。貧,氣不改;達,志不改。

譯文

我愛青山,願與它相伴;我愛白雲,想讓它相陪。做夢也夢不到穿上紫羅袍系了黃金帶。只要有一間茅屋,四周圍野花盛開,管他誰家興旺,誰家衰敗。過著窮日子,我也挺愉快。貧窮時,骨氣不丟;富貴了,志氣不改。

鑒賞

此是一首言志曲。它表達出了作者的一片浩然之氣,真正達到了「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境界。不管誰人成敗(無力改變,並非消極避世),誰興帝業,我絕不依附,永葆自由之身。

山坡羊·洛陽懷古

元代:張養浩

天津橋上,憑欄遙望,春陵王氣都凋喪;樹蒼蒼,水茫茫,雲台不見中興將。千古轉頭歸滅亡。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鑒賞

洛陽是一座有名的歷史古城,東周、東漢、曹魏、西晉、隋煬帝、武則天等先後以此為都,宋以前的許多王朝也曾以此為陪都,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山坡羊·洛陽懷古》的前六句,寫作者在九朝古都洛陽的天津橋上依欄遠望,追念曾經叱吒風雲、建立東漢王朝的劉秀以及他的功臣們,流露出一種低沉哀惋的調子。天津橋,故址在今洛陽舊城西南,隋唐皇城正南洛水上。

春陵,是個縣名,當時屬南陽,故址在今湖北棗陽縣。漢光武帝祖父春陵侯劉仁曾遷封於此,故名。望氣,是古代方士的一種占侯術,認為望雲氣可以預知禍福吉凶。

眼前看見的只有蒼茂的樹木和茫茫流動的河水。面對這種情景,作者發出了深沉的感慨:「千古轉頭歸滅亡」。自古以來,那些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當時自是叱吒風雲,在現實生活的舞台上演出了轟轟烈烈的活劇,但彈指一顧之間,就歸於滅亡,成為歷史的過去。由此,作者認為「功」也罷,「名」也罷,都是短暫的,不會長久的保持著的。

總括看來,作者在曲子之中流露出的情緒是低沉的,幾乎近似消極;而結合元代社會現實來看,元代統治階級殘酷暴虐,社會統治黑暗腐朽,張養浩曾因直言政事,而被貶官,被廢棄,這次雖被起用,但後果怎樣,他無法預料。因此,他在曲中流露出了低沉的、傷感的情緒。

折桂令·中秋

元代:張養浩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簡析

這首散曲抒發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著力描寫的是月光的澄徹,通過對澄徹月光的反覆渲染創造出一種異常寧靜的境界氛圍。 「一輪……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語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圓滿明凈,給人一種新奇之感。以「飛鏡」作比,使人產生一種不知是從何處突然飛來掛到天上的聯想。而「誰磨」一問,更造成一種月光明亮無比的情勢。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發此驚問。下面兩句,轉入對月光的具體描寫,但作者沒有進行正面描繪,而是採用側面烘托的手法來表現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間,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晝,「徹」、「透」兩字,形象地表現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無波」兩句,又從另一側面來寫,只是它比前兩句寫得更加空靈。作者從玉露著眼,寫玉露將秋空洗得「銀漢無波」。那瑩潔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產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較往常更為明凈。縱使如此,也並沒有妨礙月中桂樹展現其優美灑落的身影。

這是對前面的一個總結,同時又從明月本身來進行描寫。前人曾有「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的詩句,這裡卻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來反襯月光的澄徹。通過多側面多層次的反覆渲染,烘托出一種明月如水,清幽靜謐的氛圍。面對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從中來,他引吭高歌,並向月中的嫦娥發問:在這美好寧靜的月夜,怎能不舉杯痛飲,一醉方休呢?

作者著力描寫的是月光的澄徹,通過對澄徹月光的反覆渲染,創造出一種異常寧靜的境界氛圍。李白、蘇軾等人的詠月名作都是將明月與人事緊緊交織在一起來寫,忽景忽情,情景交融。這首散曲卻與此不同。它把主要筆墨都用在了對明月的描寫上,只是最後才在前面描寫的基礎上點出作者內心的感受。這種先景後情、情因景生的寫法似乎已經成了常規,寫不好,往往會落入俗套。其關鍵在於景要切,情要真,兩者融合得自然。這首散曲成功的奧秘也就在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師識史事 的精彩文章:

經典對聯,上聯:寂寞寒窗空守寡,下聯:是什麼?
來源於生活,發人深省、引人深思的的成語故事,附精美插圖加解釋
韋應物及詩佛王維的五言古詩幾首品賞,心清時細讀,很耐品
醉美宋詞精選:周邦彥及蘇軾對頭舒亶的詞,配圖及賞析,值得一讀
醉美宋詞:集詞韻美學之大成者,精心挑選幾首配圖賞析,不可錯過

TAG:師識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