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夢齋心語:一和多關係如何

夢齋心語:一和多關係如何

GIF/590K

一和多關係如何

作者:夢齋山人

1、佛法探討:一和多關係如何?

論一和多:一和多是什麼關係?龍樹菩薩在《中觀論》中說: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去。這就是般若宗的八不理論。一和多就是這裡的不一不異。異就是差別,就是多的意思。一就是平等和整體的意思。一就是諸法的體性,多就是諸法的隨緣妙用。舉例說一室千燈,千光和一光,君說這是一個光呢,還是一千個光呀?說一個光可以,這是在說整體的圓融;說一千個光可以,這是在說個體的差別。說不是一個光可以,這是在說個體差別;說不是一千個光可以,這是在整體的圓融。君看我們用肯定和否定的說法都成立,但是都有缺陷,說一就否定了多,說多就否定了一。所以佛說一多不二。何謂不二,即一即多,非一非多,一多不相舍離,離一無多,離多無一,一多互攝互用,即為不二。這是佛陀為破眾生執著的妙法。

一多不二就是指色空不二,空有不二,理事不二,性相不二,體用不二。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入不二法門。君若執著一,或者執著多,都是邊見,都是邪見。這是和佛法相背離的。有的法師講法說:佛法是一不是二,又有法師講法時說:不能理解一念,學佛還沒有入門。這都是不究竟說,都是背離佛法的邊見。金剛經言: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離一切相就包含了離一相和離多相。楞嚴經又說:諸法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離是非是,無非不非,離一切相而即一切法。這是什麼呢?這是雙遮雙照語,也就是離四句:是、非、即是即非、非是非非。離開了四句是什麼呢?開口即錯,動念即乖,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學佛學法要圓融,不能咬著死理不放口。那麼要不要說法了呢?要呀。經言: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離了文字相和言說相又如何度眾生呢?君若執著,文字言說相就是煩惱,君若不執著文字言說相,那就是文字般若呀,沒有文字般若,哪來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呢?學佛學法要圓融。南無阿彌陀佛。

2、答疑解惑:

請問山人,何謂八風吹不動?

答:古有八風吹不動之說: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是指事業有成,官運亨通,家庭幸福等好境遇;

是指家庭分裂,買賣賠錢,身心憔悴等壞境遇;

是指他人嫉妒你而背後對你進行詆毀和誹謗;

是指你事業有成時,別人和新聞媒體對你的讚譽;

是指他人當面對你的阿諛奉承;

是指別人當面對你的譏諷嘲笑;

是指生老病死等之八苦;

是指世間發福生財,娶妻生子,飛黃騰達等樂。

吹不動就是說在這八種外境的來臨時,能做到心不被所動。君可做到八風吹不動否?祈願修者共同努力吧。南無阿彌陀佛。

3、解身土緣起:

一真法界性,不變能隨緣,

三身及四土,皆由心變造。

隨染造九界,隨凈佛界成。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從心生,無法而不造,

十界於一心,理具事造顯。

心念阿彌陀,即心乃是佛,

西方極樂邦,不出一念心。

何謂法界唯心造

夢齋山人

何為法界:簡單解釋法界就是以法為界,法的界限。十法界之四聖法界和六凡法界為此義,這是指法的現相界之差別。另法界深義是指法身之境界,這是指法的理體界之統一。法界又叫真如、實相、法身、佛性、如來藏,一真、一如等。這個法爾如是的理性,不是有無,不離有無,不可著相取,不可舍相求。離言說相、文字相、思維相。說有不見,無形無何為相;說無在用,十法界皆依此法界理體而緣起。

此法界性眾生皆具,只因眾生迷惑執著,而不得現前受用。此法界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眾生六道輪迴佛性未減一分,眾生成佛佛性未增一分。此法界性具足體大、相大、用大。體大是指法界圓融一體,不生不滅,含包諸法無量無邊,無始無終。大則包太虛周沙界,小則無形無跡藏之於密。相大指此法界性含裹十方佛國凈土,具足無量無邊無漏功德。用大是指此法界性,能依世間出世間善惡染凈因緣,具造十法界之果報。修行最終就是證得此圓滿清凈無礙法界性而成佛。觀法界性,一切唯心。

我們學習佛法,首要的問題是搞清佛法是什麼?如果不知道什麼是佛,什麼是法,那麼在具體的學習中,會有很大的困難。佛陀所說的法就全部是佛法嗎?佛陀四十九年說法,有了義法和不了義法,究竟法和不究竟法,真實法和方便法之分。了義真實究竟法,是佛陀說法的真實目的,而不了義不究竟方便法,是佛陀為誘導眾生所說。法華經說:十方諸國土,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法,都要歸到一乘佛法。由此看來,真實的佛法應該是讓眾生覺悟回歸自性的各種修行方法。

點擊念佛堂聽念佛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心定慮 的精彩文章:

夢齋心語:論有與空
化永法師:守信的故事《誠守信諾的國王》
夢齋心語:佛法也是「雙面劍」嗎
夢齋心語:一心三藏作何解
《人生哲理》不要輸掉自己

TAG:靜心定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