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孩子的自私

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孩子的自私

家庭生活節節高

ID:shijinsem

懂教養

愛孩子

享生活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生活百科|人生感悟

場景

1

一位年輕的母親給她的寶貝兒子買了一支冰棍兒,或許是想讓兒子拿著方便,未經兒子允許,先在冰棍兒下部咬了一口。這可惹怒了寶貝兒子。只見他接過冰棍兒便一下摔在了地上。接下來便是一陣哭鬧,結果母親順從了兒子的要求,又買了一支,平息了這場風波。

如此年幼的孩子就只顧自己,連一口冰棍兒都不捨得讓自己的母親吃,長大後何談關心他人呢?

場景

2

現在的家庭以獨生子女居多,經常會聽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

一位網名為「白雲」的媽媽說,3歲的兒子每次晚飯時,都把自己喜歡的菜拿到面前,不許其他家庭成員來夾菜,有時候還會把自己不喜歡吃的菜「很大方地孝順給爸爸媽媽」;

一位署名「樂樂爸爸」的網友則抱怨自己2歲的女兒不願意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甚至不願意鄰居的小朋友來串門,讓他覺得非常不好意思;

一個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小朋友丁丁,一直是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要家長買,上了小學後,經常拿別的小朋友的東西,老師隔三差五地把家長叫到學校……

文進詮釋

據一份調查,有36%的孩子滋長了不尊重別人,不關心別人的自私心理,70%的孩子逐漸變得任性。

這種情形的出現,多是孩子在家庭中受幾代人的寵愛、保護的結果。家庭中長輩關心孩子,人人服從孩子,於是,孩子便產生一種理所當然的至高無上的心理。有人稱這一代的獨生子女為「小太陽」、「小皇帝」。家長及長輩們的讓步,是孩子產生利己主義的一個根源。

例如:爺爺要睡覺,孩子要看電視,只能爺爺讓步;女兒要吃冰淇淋,不管路多遠,爸爸也得去買;兒子要媽媽在家,一哭鬧,媽媽便不去上班了……

家長對孩子可以做出很大犧牲,這是愛的表示,而這種犧牲的後果是什麼呢?

如果是培養孩子高尚的品質或支持他做好事,這種犧牲是值得的。如果不是這樣,就會使孩子滋生只關心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快樂,而不考慮別人的利益、別人的痛苦的利己主義思想。這樣發展下去是危險的,一個極端利己主義者很難說他會有愛國之心,他既不會愛自己的親人,也不會愛朋友,他愛的只有他自己。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為有用的人;即使不為國為民做出重大貢獻,也不要成為「虎狼」之人。

宋代學者謝良佐在訓子立志時,說:「其為一生之謀,而有天下之志;其為終身大計,而有後世之慮。」他告訴兒孫要有為天下獻身的理想,要為後世考慮,而不為眼前打算。古人尚且有如此深刻的認識,現代文明社會的今天,父母更應當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勵志教育。

首先,家長要讓孩子感到自己生活在母愛、父愛或其他愛之中應該對親人有所「回報」。

每一個孩子都應主動回報愛他人,孩子在幫助他人時,家長要珍惜孩子這份可貴的情感,有些家長出於好心,不忍心要孩子的心愛之物,或不捨得讓孩子做事。久而久之,孩子這份可貴的情感就會被磨滅,到時再說「這孩子真沒心,真無情」就已經晚了。

其次,家長應引導孩子關心別人,培養孩子對他人情緒的敏感性。

家長自己先要做一個待人熱情、關心別人、不自私的人,這樣才能在孩子面前有說服力。一個家庭中,夫妻之間、婆媳之間、鄰里之間,應互相體貼、照顧,隨時隨地噓寒問暖,從語言到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互相幫助的美好善良的關係,認識到互相協作、互相謙讓的必要性,使孩子從小就學會「察顏觀色」,看別人情感變化,想別人的心理和願望,從而願意做出讓步,或者去幫助別人。

例如,孩子在看電視,爺爺打盹了,媽媽不妨引導孩子,「看看爺爺怎麼了?爺爺是不是困了?爺爺年紀大了,他要睡覺了,怎麼辦呢?」使孩子意識到應該關閉電視,讓爺爺好好睡覺。孩子做完後,媽媽對孩子的這種表現,應表示讚許。

家庭生活中,應將關心別人,為了別人做出讓步,或為別人做事等看做是平常的,是應該的,要使孩子養成自覺性,並形成習慣。

每個家庭應該有這樣一條規矩:有好吃的東西,大家都應該吃;即使是單給孩子的東西,也要教育他能給家長吃一點。家長在這時不要推辭或假裝吃。否則時間長了,孩子會覺得,只有他自己應該吃,「給家長」不過是裝樣子,或「好玩」;一旦家長真的吃了一口,他就會立即「哇」地一聲大哭起來,這樣的事生活中太多了。孩子暴露了他的自私心理,也暴露了家庭中不良習慣所帶給他的影響。

家庭中還應形成這樣一些常規:吃飯先請老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或客人坐下,盛飯先給老人或客人盛,好吃的菜擺到老人或客人面前;分吃水果等,要把好的、大的給老人或客人;做事不要影響別人,等等。使成長中的孩子學會大度、有教養、能謙讓。

兩三歲的孩子很願做事,父母應利用這一特點,讓孩子幫助「招待」客人,拿出糖果讓孩子分,拿出玩具請小客人玩,等等。

大一點的孩子,父母應給他出一些「難題」,例如:只有一個蘋果,應該怎麼辦?水果有大有小,應該怎麼辦?其他小朋友要借用你心愛的東西,怎麼辦?別人弄壞了你心愛的東西,怎麼辦?等等。在引導孩子解決這些難題的時候,既不要以壓制手段破壞他的情緒,使他產生對抗心理,也不要放任自流,隨便他怎樣。而要順其自然,他處理得好,家長應及時表揚、鼓勵;他處理得不好,家長應指導他,事後要與他耐心地談一談:為什麼不能這樣而要那樣,為什麼這樣做不對。使他知道應該尊老愛幼、應該關心別人、應該謙讓、應該有犧牲精神等等。

獎勵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之一,孩子的許多好品質都是在讚揚聲中形成的。

因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關心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他很希望別人說自己是「好孩子」。許多教育家研究證明:精神鼓勵的作用要比物質獎勵大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原因就是能避免一些物質獎勵帶來的弊病。家長對孩子能關心別人,有好東西讓大家分享,或做出一定犧牲的舉動,要給予肯定、讚許,但不要大驚小怪地予以獎賞。不恰當的物質獎勵不利於培養他無私的品格,反而會使孩子為了追求獎賞而去做事,一旦一次沒有給獎,下次可能就不做了,這樣,會滋生孩子的利己主義。

文進支招

家長一方面應該要求自己不自私,以正面形象影響教育孩子;另一方面,要從小事做起,去逐漸引導孩子克服利己主義心理;家裡還應養成良好習慣,使孩子從小覺得就應該先人後己,形成無私大度的品格。

針對孩子的自私行為,心裡只裝著自己,而沒有別人的位置,家長一定要從點點滴滴的生活小事之中,加強實施對孩子關愛他人的教育。只要父母以自身的行為施以積極影響,善於抓住時機,正確引導,孩子們的愛心就一定會逐步培養起來。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物質和精神方面都享受到最大的愛,如果這種愛僅僅是向兒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溺愛,甚至沒有脫離動物的本能。只有把大家給予孩子的愛轉化為孩子對大家的愛,這才是理性的愛,才是愛的升華。當年幼的孩子學會了愛父母,愛他人之後,在未來才有望做到愛崗位、愛祖國、愛人民!

讓孩子多體驗,體驗別人的疾苦,才能激起他們的愛心或同情心,從而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1

讓孩子學會關心父母

為了讓孩子懂得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父母應經常拿出當年給孩子拍的照片,向孩子講述父母為他付出的努力,使孩子聽後受感動。孝敬父母、關心父母成為他的自覺行動。

可以不斷地鼓勵孩子經常主動學做家務,從倒垃圾,到收拾碗筷;從學擇萊,到洗小件衣服,只要力所能及,都讓他去嘗試。儘管有時做得不如父母之意,父母也不要批評,而是應當給予鼓勵和幫助。

2

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

孩子既然學會關心自己,關心父母,為什麼不能學會關心他人呢?父母要教育孩子有愛心和同情心。當別人有困難時,要熱情相助。比如在公共電汽車上,要主動讓座;到鄰居家中和小妹妹一起玩兒,把自己的玩具和學慣用具送給她;要積极參加社會上的助殘活動,如為盲童收集掛曆做盲文書寫紙;節省買冰棍兒的錢為殘疾人捐款;主動幫助樓內的保潔員搞衛生等。

能夠關心和幫助別人,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重要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一個成功者應具備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智慧。因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教孩子把關心他人引向關心集體。

3

讓孩子學會關心自己

平時,父母要教育孩子,除了學會關心別人,也關心自己。

因為,孩子不會關心自己,就會過分依賴別人。但是,讓孩子學會關心自己,並非教他自私自利,而是培養他的自理自立能力。

比如,關心自己的環境:打掃房間衛生、書本碼放整齊、收拾自己的東西;

又如關心自己的衛生:洗澡換衣、刷洗鞋襪等;更重要的是學會關心自己的學習,如自己準備學慣用具、自己獨立完成作業、自己用錄音機聽寫生字等。

每當孩子做完這些事情,父母要微笑表揚孩子。這樣,孩子就會把學會自己做事,減輕家長的負擔當成一種樂趣。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的一句話:「能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麻煩別人!」久而久之,孩子逐漸會擺脫對家長的依賴,增強了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

4

讓孩子學會關心集體

關心集體,是關心他人的一種深層次的表現。

父母應和孩子經常參加一些活動,如參加藝術節時,父母帶上相機,為老師和同學們拍照。為方便班裡搞衛生,讓孩子經常收集家裡的塑料袋,拿到學校裝垃圾,還可買來百潔布和去污粉讓孩子帶到班裡使用;新年聯歡會,可以找來拉花布置教室用……

5

讓孩子學會關心社會

讓孩子學會關心社會,是通過家庭與學校、社會教育的配合,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公民,是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教育他從小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增強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生活節節高 的精彩文章:

當孩子被嫉妒的負面情緒困擾時,家長該怎麼辦?

TAG:家庭生活節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