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慶祝澳門回歸19周年,當今社會十大熱點問題

慶祝澳門回歸19周年,當今社會十大熱點問題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駛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葡萄牙共和國結束統治澳門的歷史事件。在2,500位中外來賓的見證下,葡萄牙國旗及澳門市政廳旗(當時對外代表澳門的旗幟)緩緩降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在凌晨零時零分零秒徐徐上升,政權移交順利完成。澳門政權移交是澳門的歷史大事,標誌著澳門回歸中國。由於政權順利交接和一國兩製成功落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立法會和司法機關均按基本法之規定實施。

今天是澳門回歸18周紀念日,我在這裡說一下當今社會十大熱點問題。

1擴大內需,力爭「保八」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由「防過熱、防通脹」,迅速調整為擴內需、保增長。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6.8%,創下9年來同期最低季度增長速度。而今年要實現8%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任務相當艱巨。但中國保增長的目標不能動搖。只有實現保增長目標,才能消化和緩解就業、社保等諸多社會矛盾。

2就業安置,任務艱巨

2000萬失業農民工,600萬新增大學畢業生,此外還有城鎮新增失業者以及非應屆待崗大學生。事實上,國內的城鎮失業率在進一步攀升。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國家正全力主導經濟增長模式向內需型轉變,但無法保障穩定的就業也就無以促進內需的有效增長。對於我們而言,保增長、促就業已變得日益迫切。

3醫療改革,穩步推

3年各級政府將投入8500億,中央財政投入3318億元,醫改新方案將在「兩會」之後公布。一系列措施,給廣大百姓透露出了積極的信號,「看病難、看病貴」終將成為歷史。對於深化醫療改革而言,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充分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努力建成覆蓋全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初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仍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4社會保障,加速前行

在歷經十多年反覆醞釀之後,涉及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險種的社會保險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半個多月收到意見超過7萬件。一時間,「老有所養」誰來養?這個問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保障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全體公民老有所養、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消除百姓後顧之憂,提升信心、增強消費,促進中國經濟保持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此時,穩步推進各項保障制度顯得尤為重要。

5食品安全,立法護航

從未被置於如此之高的關注度。從三聚氰胺「結石寶寶」到《食品安全法》跨越兩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歷時三年、經歷四審的艱難通過。中國的食品安全到底怎麼了?各行各業如何進一步加強全方位質量和安全管理;如何進一步強化重點行業安全生產監管,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以及實行嚴格的市場准入制度和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等等問題依然擺在大家面前。

6收入分配, 以民為先

這是一直困擾我國多年的體制痼疾。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群體之間的收入懸殊,分配不公,是中國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大羈絆。近期國家正採取多項舉措,縮小收入差距的「數字鴻溝」:建立職工收入正常增長機制,提高個稅起征點,退休人員養老金持續增長,讓更多人擁有財產性收入這些措施將大大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讓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性。

7農民增收,多方促進

農民收入已連續5年持續高增長,去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61元,比上年增加621元,創年度增長額歷史新高。但受金融危機影響,今年農民收入預期有下降趨勢,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及時提出穩糧、增收等農村改革發展主題。國家提前下撥今年的糧食、農資等專項補貼,並提高了小麥、水稻的最低收購價,增加主要農產品儲備,加強農產品產銷銜接,適當調節進出口,等等措施都將在促進農民增收中發揮重要作用。

8企業融資,加大支持

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影響最大的是有「就業機器」之稱的中小企業。在我國有70%以上的勞動力在中小企業就業。為了維護中小企業的存在和發展,確保勞動力有業可就,如何通過財政、金融的支持來扶植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是當下經濟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國家金融部門解決了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中國的企業就一定會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的經濟就會出現新局面。

9教育改革,體制創新

教育,不但關切百姓民生,更關係中國未來公民社會的成長。邁入2009年的門檻,我國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制定工作公開徵求意見,內容涉及教育熱點、焦點、難點問題。截至2月底第一輪徵求意見結束,社會各界人士通過各種渠道發表意見、建議超過200萬條。從這,我們除了看到高層的清晰判斷和大力推動外,也看到政府引入更廣泛社會意見的決心。

10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金融危機讓我們看到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不僅在給我國經濟帶來高速增長的同時,留下了嚴重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也使我國的經濟處於脆弱的狀態,抵禦外來風險的能力弱,發展後勁不足。數年來,國家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嚴審污染項目、加大環保投入等舉措,中國環境破壞呈現放緩,但切不可因保增長、保就業之當前需要而重蹈覆轍。

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此也帶了很多不好的影響,其它國家的虎視眈眈,以及周邊國家的挑釁,對此你們覺得要不要給周邊國家施加一點「壓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彼岸花的言論 的精彩文章:

TAG:彼岸花的言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