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消逝的生活: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

消逝的生活: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

80年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國門剛剛打開,新鮮的事物撲面而來,國家以跑步的速度加快與世界融合。

同時,80年代的生活,又帶著許多舊時代的印記,雖不富裕但淳樸真實,從而讓現今的人們念念不忘……

香港攝影師伍振榮,出生在60年代的香港,80年代他20出頭,主攻新聞專業的他決定到大陸去走走,用他的鏡頭,記錄下中國的樣貌,這個家門口最熟悉也最陌生的地方。從南道北,讓我一起來看看,已經消失的年代是什麼樣子的。

1984年 濟南車站候車廳

濟南老火車站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登上清華、同濟的建築類教科書,並曾被戰後西德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遠東第一站。

1992年3月,雖受到濟南市民和專家學者的強烈反對,山東省濟南市和國家鐵路部門仍落實了老車站拆除方案。

1984年 濟南趵突泉

80年代,趵突泉每年都有幾個月的停噴。圖片應該是停噴時拍攝。沒有擁擠的人群,一切都顯得安靜祥和。

濟南的泉水資源,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一直是很豐富的。90年代末由於濟南市的水文情況,趵突泉經常陷入季節性停噴的窘境,2001年時更是創下了停噴890天的歷史紀錄。

在採取加大地下水的保護和放水保泉等措施後,自2003年9月以來,趵突泉已經基本上恢復了四季泉水不斷的景象。

1984年 杭州西湖的三泉映月

那時城市還沒有發生像今天這樣的變化,沒有任何建築物的高度能超過百年樹冠。這個城市有著輕鬆寧靜感和江南城市的甜美感。

行人和騎自行車的人讓城市帶著一些鄉村氛圍,儘管如此,這並不影響它長達十個世紀的美譽。

1985年 北京街道

那個時候的北京,沒有空氣污染,沒有成群結隊的遊客,沒有夜以繼日的堵車。當這些畫面再次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凡是經歷過的人一定會感到熟悉、親切,彷彿昨日重新。

1985年 北京頤和園的石坊

北京頤和園石舫(如圖)又名清晏舫,位於昆明湖的西北部,萬壽山的西麓岸邊。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體乃用巨石雕成,全長36米。

船上二層白色木結構樓房,都用油漆裝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有磚雕裝飾,精巧華麗,是頤和園內著名的水上建築珍品。舫上艙樓原為古建築形式,但在英法聯軍入侵時,舫上的中式艙樓被焚毀。

1984年 生活清苦的僧人

80年代,俗人的生活尚且還處在溫飽期,更不用說僧人了。寺廟大多會建在遠離城區的偏遠地帶,用水用電都極其不便,年輕的僧人要負責打點大大小小的雜事。

1984年 內蒙古呼和浩特大草原

那個時候的內蒙古大草原上經常會有摔角比賽,有時一場比賽可以持續半小時,獲勝者獲得一匹馬、毛毯或一台電視。

80年代是一個奇妙的年代,人們能聽到社會主義歌曲廣播,能聽到好人好事廣播,早晨5點點蠟燭去學校,上完晨讀,8點鐘再回家吃早飯,然後再回學校上課。。。。。。

穿健美褲體操服,有黑白電視機,家裡有單車的就是「有錢人」了,那樣的日子,是真正的歲月靜好。

你是80後嗎,你最懷念的是什麼

- End -

你可能還想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赤椒生活 的精彩文章:

2017年野生動物趣味攝影大賽:都要好好活著
香港街頭攝影「一代宗師」:何藩的傾城之戀
彼埃·蒙德里安:格子與直線間的抽象藝術
從劉亦菲主演花木蘭,看迪士尼的公主之路

TAG:赤椒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