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系青年」:是「喪文化」?還是缺失信仰?

「佛系青年」:是「喪文化」?還是缺失信仰?

本文由樂山大佛贊助推出:

「我,才是,真佛系!」

2017年12月,國內各大平台被「佛系青年」一詞瘋狂刷屏,「佛系青年」跟宗教沒有任何關係,它的背後是當代青年尤其是90後群體的一種生活方式、處事原則,講一種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約車,司機到門口也行,自己走兩步也行;「雙11」,搶著也行搶不到也行;餓了,有啥吃啥,湊合就行;幹活,說我好也行,說不好也行……

對於「佛系」的生活方式,褒貶不一。雲淡風輕,看淡一切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好,不去苛求,凡事總要留幾分,也沒有什麼不對。「佛系」們,追求斷舍離,奉行極簡的生活主張,工作不好不壞,穩定就行;愛情馬馬虎虎,湊合就行;運動簡簡單單,參與就行。「佛系」的風靡與壯大,離不開其背後所背負的巨大壓力,生活上的不易、工作上的勞累、情感上的疲乏,這些讓當代青年產生一種身心上的抽離感,想以無欲無求的精神狀態來面對外界的精神衝擊,相以靜觀其變的態度來應付瞬息萬變的社會,其反映出的本質,是當代青年對現實生活的妥協,一切穩穩噹噹便好,能順手拈來更佳。

回想起2017年的上半年,一張「葛優癱」的表情包躥紅網路。"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其實並不是很想活"、"漫無目的的頹廢"、"什麼都不想干"、"躺屍到死亡"、"頹廢到憂傷",這些搭配在葛優躺圖片上的文字,也從來都沒有掩飾過這批青年人想通過葛優來傳到什麼思想感情。簡單說,就是想要躺著,不想思考,什麼都不想幹了。相對於「佛系青年」,這種生活態度可能顯得更為消極,或者是說「喪文化」的一種表現。它體現的是,當代青年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當代青年在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時,無所適從,消極悲觀、頹廢絕望,從而孵衍出了「喪文化」。而當他們衝出「喪文化」的限圈,再次在現實面前撞得頭破血流時,便又在「佛系」中,尋求精神的慰藉。從「喪文化」到「佛系生活」,是當代青年在成長過程中的自我保護,以及在應對現實生活中種種困境的自我調侃。生活既然不能喪失鬥志,那何不如活的洒脫,愈是追求,愈是得不到,何不如釋然,隨遇而安。

「佛系青年」們的身上,不乏「喪文化」的影子,他們的隨性隨行,往往被看做成一種不思進取的表現。有人說,這是信仰的缺失:對工作缺乏忠誠,對愛情缺乏忠貞,對社會缺乏責任。其實不然,「佛系青年」並非一味的超然世外,他們只是對自身之外事物關注度的收斂。看淡得失,並非不計較得失;寵辱不驚,並非喪失追求;不求完美,並非丟失信仰。這只不過是一群在「喪文化」的困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在強大的現實面前故作瀟洒的自我保護。

「佛系青年」,無論其是對「喪文化」的衝破亦或是繼承,無論其是想要擺脫怎樣的價值觀亦或是樹立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唯信仰都不可缺失。「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只有不丟失信仰,才能擺脫「喪文化」的陰影,才能展現「佛系」的佛性。做一個「佛系青年」可以隨性,亦要走心;可以留有餘地,更要堅持底線,在從善如流中「佛性禪心」,而不是在盲目跟從中,迷失自我。

與時代並進,做一個有信仰、有堅持、有佛性的「佛系青年」!

我是廬州小小生,

我在這裡等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