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銀行業是如何在「嚴監管」年中求生存的?

銀行業是如何在「嚴監管」年中求生存的?

2017年對銀行業而言是不折不扣的「嚴監管」年。在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任務面前,以及存款等負債不易尋覓、互聯網金融機構持續衝擊等內憂外患之下,銀行加速轉型步伐,一方面規範自身,另一方面尋找新的增長空間,而宏觀經濟穩定增長、行業基本面持續向好則為銀行行穩致遠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轉載自上海金融報 原標題:銀行業「嚴監管」下求生存)

2017年對銀行業而言是不折不扣的「嚴監管」年。在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任務面前,以及存款等負債不易尋覓、互聯網金融機構持續衝擊等內憂外患之下,銀行加速轉型步伐,一方面規範自身,另一方面尋找新的增長空間,而宏觀經濟穩定增長、行業基本面持續向好則為銀行行穩致遠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強監管」成常態 成效彰顯「嚴監管」是今年金融業的一根主線。為了遏制資金「脫實向虛」、治理金融亂象、促進金融業健康發展,監管部門陸續出台相關政策,特別嚴查理財、表外及同業業務。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記者表示,今年以來監管加強的目的主要是去槓桿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在過去幾年政策相對寬鬆的環境下,許多金融機構加快創新發展,雖然發揮了一些正面作用,但也出現了許多問題,部分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套利,導致金融亂象頻發,提高了風險係數。針對金融領域出現的亂象,監管部門及時採取一系列風險防範措施,銀監會對銀行業開展「三三四」檢查,央行也提出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同時健全宏觀審慎管理考核。

從今年3月末起的一段較短時間內,銀監會下發七份監管文件,涉及的監管政策被總結為「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簡稱「三三四」),即「違法、違規、違章」、「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在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王勇看來,監管文件不斷發布,監管措施不斷推進,這代表了監管層對金融業加強監管的決心,目的就是凈化金融環境,使金融進一步為實體經濟服務;還在進行中的「三三四」檢查的內容很多,也非常必要,可以促使那些伸得很長的「手」從違規的領域收回來,轉而放在實體經濟領域。「5月到8月,"三三四"檢查進行得如火如荼時,有些商業銀行很不適應,尤其是自查階段,某些商業銀行原本做的同業業務不規範,自查時通過降槓桿把錢收回,進而支持實體經濟。雖然很艱難,但是出於社會責任,出於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必要性,銀行業必須這樣做,而現在已經基本形成共識,整個金融業態形成新的生態鏈,實現良性循環。」王勇對記者說。

此外,從一季度起,央行在MPA考核時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加強對商業銀行表外理財業務管理,促進商業銀行審慎經營。9月起,金融機構不得發行期限超過1年(不含)的同業存單,且於2018年一季度起,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上銀行發行的一年以內的同業存單將納入MPA考核。11月,央行牽頭制定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對嵌套原則、槓桿比率、剛性兌付、託管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限制,分析師預計資管新規將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規模和非息收入等方面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王勇認為,監管部門態度堅決,措施得力,效果明顯,並且做到了可持續監管,使得一些金融機構摒棄了投機的僥倖思想。

溫彬表示,在多項監管措施實施的背景下,金融領域在去槓桿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金融機構出現縮表,同業業務在收縮,金融業去泡沫,同時,按國家要求支持實體經濟。監管政策發力下,金融業脫虛向實效果明顯,也有助於銀行機構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李佩珈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年的「強監管」效果很不錯,銀行業各項指標都表現良好,宏觀槓桿率也在下降。

王勇預計,2018年,實體經濟將得到更多、更全方位的金融支持,金融業將更多擔當起社會責任,「責任金融」將會成為金融業的重頭戲。增長更慢更穩 經營指標向好「今年以來監管環境的收緊,為銀行業帶來最直觀的變化就是規模擴張速度的放緩,以及資產負債表結構的調整。」招銀國際分析師指出,「作為銀監會當前監管的重中之重,過去兩三年中高速擴張的同業業務今年明顯收縮,金融去槓桿成效初顯。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銀行業同業資產和負債較年初分別減少2.6萬億元及2.0萬億元,理財產品增速連續8個月下降,第三季度末降至4%,同比下降30個百分點。受此影響,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擴張速度減慢,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總資產達到247.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4%;總負債達到228.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3%,同比增速分別降低5.4個百分點和5.5個百分點。」

作為銀行最優質的負債,存款增速今年以來明顯放緩。截至第三季末,人民幣存款餘額按年增長9.3%,至162.3萬億元,前三季度共新增11.7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少增1.13萬億元,其中變動最大的是非金融企業存款,較去年同期少增3.03萬億元。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今年存款幾乎已經成為銀行的一大心病。「前兩年可能覺得存款還不是很重要,今年想拉存款已經拉不到了,而且各種各樣的方式都很難,成本很高。」曾剛說,存款增長乏力未來可能會成為長期趨勢,這對銀行以存貸款為主的傳統業務模式是非常大的挑戰。

招銀國際分析師預計,在現行貨幣政策和監管力度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存款預計仍將維持在較往年為低的增長速度上,各家銀行對於有限優質資金資源的爭奪,特別是零售存款的爭奪,預計將會加劇,吸收存款的成本將有可能上浮。

在中銀國際分析師張曉嬌、朱啟兵看來,整體而言,銀行業表內業務未來有縮表的趨勢。「由於銀行目前主動負債的來源較之前更加倚重債券發行、同業拆借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因此在債券市場利率上升的市場背景和"脫虛入實"的監管要求下,銀行存量業務或有縮表的趨勢。」他們表示,但銀行縮表之路或較曲折,因為「銀行的債券發行和同業投資等業務在過去幾年發展較為迅速,短期內可能採取對資產端到期產品續作並提高預期收益率的辦法,但在資管新規的監管要求下,預計在今年底至2019年6月30日之間,將逐步出現到期產品的清理和新發產品的規範化。」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指出,貨幣供應量、社會融資規模是銀行規模增長的基礎和重要決定因素。據其預計,2018年,受金融去槓桿及監管趨嚴等因素影響,行業規模增速將持續放緩;但是,也存在一些促進貨幣信貸增長的有利條件,比如基礎設施貸款需求旺盛,消費貸款繼續發力。

行穩致遠,銀行發展更穩健了,利潤增速反彈了,資產質量改善了。中行指出,2017年,上市銀行不良已從「雙升」變為「單降」,不良貸款增速收窄,部分銀行不良率出現下降,同時,部分銀行關注類貸款規模及關注類貸款比率均出現下降;2018年,預計我國經濟保持平穩,工業企業利潤提升,信用風險壓力有所緩釋,資產質量有望進一步改善。

中行同時預計,2018年上市銀行整體凈利潤增速將有所改善。「一方面,受金融去槓桿及監管趨嚴等因素影響,流動性相對緊張,利率中樞有望上移,利好銀行利息差收入。另一方面,銀行信用成本有所下降。前期不良貸款加速暴露,釋放了大量的不良壓力。上市銀行充分利用債轉股、核銷、打包出售等多種方式處置不良貸款。與此同時,上市銀行撥備覆蓋率持續提升,為緩釋不良風險提供了支撐。」銀行與互聯網公司合謀未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銀行與互聯網公司之間的關係不斷加深。遠的不說,就在11月,中信銀行與百度公司共同籌建的國內首家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百信銀行「呱呱落地」;工商銀行與京東金融聯合推出的「工銀小白」數字銀行,成為國內銀行業首個開到互聯網平台上的銀行,銀行與互聯網公司的合作不斷擴大。

版權說明:感謝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與創作,《中國金融網》均在文章首部備註了原標題和來源。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發送消息至公眾微信號後台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非常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金融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金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