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寫信給七教會A-啟示錄02

寫信給七教會A-啟示錄02

【以弗所教會所接受的責備只有一句話,卻是千古警句,令人難忘: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他們把當初的愛心完全拋棄了。以弗所教會所遭的試探也是歷代信徒最容易受到的試探:我們把全副精神放在維護純正真道上時,往往就忘了愛心。豈不知沒有愛心,一切都是枉然。】

寫信給七個教會(1-3:22)

七教會概論

約翰寫信的時候是第一世紀末,教會已經傳到第二三代了,這個地方就處在撒但國度、世俗文化和異教的中心地帶,這是個最重要的考驗。假使七教會能在這裡生存,其它的地方一定沒問題;假使第二三代的基督徒能夠勝過這裡的壓力,教會就能夠繼續下去,直到末了。

耶穌非常密切注意這裡的七教會。當時撒但在地上的總部正好在這裡,別迦摩(貝爾加馬)是它的居所,那裡有它的座位。啟示錄中最重要的啟示指出,撒但是受造物,一次只能到一個地方;它不是造物主,不能無所不在。這七教會的景況,幾乎和他們跟撒但居所的距離有直接的關聯。

最靠近撒但居所的別迦摩和推雅推喇(阿克希薩爾)兩間教會,內部有偶像崇拜和淫亂的敗壞;撒狄(薩利赫利)的行為也沒有一樣完全,只剩下幾名未曾污穢。接下來距離稍遠的士每拿(伊茲密爾)和非拉鐵非(philadelphia)兩間教會,受到逼迫,卻勝過處境。距離更遠的以弗所(艾菲斯)和老底嘉(代尼茲利)兩間教會,完全沒有遭到撒但的攻擊,只是一個失去起初的愛心,一個信心變得不冷不熱。

撒但對它伸手可及的教會,就讓偶像崇拜和淫亂滲透進去。距離稍微遠一點的教會,它就藉猶太人來逼迫他們。可是距離撒但最遠的兩間教會信心變得冷淡,不是不冷不熱,就是失去了起初的愛心。這七封書信生動描繪出教會的景況。

有人提出以下觀點,認為七個教會代表七個時代,前三個教會已經成為過去了:

以弗所教會,代表第一世紀的教會,就是使徒時期的教會,從五旬節教會成立至公元98年。

士每拿教會,代表教會受逼害時期,是受苦難的教會,從公元98-312年。

別迦摩教會,指君士坦丁時代的早期天主教,皇帝恩寵,政教合一,是腐敗的教會,從公元312-476年。

後四個教會是現在直到主再來:

推雅推喇教會,是中世紀的天主教,從公元476年繼續到主再來降臨空中。

撒狄教會,是宗教改革期出現的更正教,從公元1517年繼續到主再來降臨空中。

非拉鐵非教會,是近代宣教期,現存繼續到七年大災難前、主再臨空中時,要在末期七年災難前被提,免去大試煉的教會。

老底嘉教會,是末世離教背道時期,現存繼續到七年大災難後、主再臨地上,在末期也不冷也不熱被吐出去、進入大災難受試煉的教會。

這些解釋實在有膠柱鼓瑟之嫌,用這些解釋來對照聖經記載有很大的難處。假如說這七教會代表基督教七個歷史階段,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三教會已經成為過去,這三所教會豈不是等不到主來的一天?代表七教會的七個金燈台豈非短少了三個?耶穌基督給這三所教會的信豈非成為過去?難道在今天,人子已經不在七燈台中間了嗎?

約翰七封信的確是寫給七個教會,七教會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信中的信息正好針對了那七個城市的時弊。七封信原先不是各成獨立的單元,也不是分開寄給七教會、各教會只收自己的一封。七封信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整體,作為啟示錄的一部分,同時傳閱於各教會中,不限於被提名的教會,也不分地界,也不分時代。

擅自對應甚至判別現今的教會,很容易產生對號入座的問題。若自認為是「非拉鐵非教會」,就容易自以為義,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若自認為是「老底嘉教會」,就容易得過且過,產生灰心喪志的思想。

事實上,七個教會的七種情形,可出現在教會建立至今的任一時期(階段),和任一教會;並且每一不同背景的教會,都可以在不同地方的不同信徒中,出現這七種不同情形中的任何一種或多種光景。

要知道,耶穌基督在書中的啟示是針對每一所教會、每一位信徒所發出的稱許、責備、警告、勸勉和應許。啟示錄完整的七封信,任何人不可拿走幾句,留下幾句;不然的話,豈不是在這預言上加添什麼,刪去什麼!(22:18-19)

我們必須通讀全文,全盤接受神在基督里所啟示的真理:「純正話語的規模」。因為在每一封信的結尾,都一再強調:「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在老底嘉教會的信息中,嚴厲而強硬的語氣使一些人下結論說,這教會已經沒希望了,他們當中得勝的人應該轉移到非拉鐵非教會去。事實上,除了撒狄和老底嘉,每個教會都得到了稱讚;除了士每拿和非拉鐵非,每個教會都受了責備。基督絕沒有呼召任何人離開自己的教會,象他呼召他的民要從巴比倫城出來那樣(啟18:4)。

以弗所教會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被警告要悔改,要得勝。若不然,就把燈台從原處挪去,卻沒說要挪到士每拿去(2:4-5)。別迦摩教會處在「有撒但座位」的居所(2:13),包藏了巴蘭和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主沒說要把教會遷到士每拿去。只是說要悔改,要得勝。

推雅推喇教會有容讓假先知耶洗別的教導,行淫,吃祭偶像之物的現象,可是其中的得勝者卻被應許「必用鐵杖轄管」列國,就像披日踏月戴星冕的婦人所生的男孩子(12:5)一樣,這是非拉鐵非教會所得應許中未嘗提到的。

撒狄的教會幾乎是死的(啟3:2),若按時代論的分類,好像歸屬於更正教,其中包含了馬丁路德、加爾文、慈運理等大量忠心有見識的神仆,他們沒有被告知要轉入非拉鐵非去。

老底嘉的信息也不是一概否認的信息。對他們屬靈的「貧窮」,信實的主向他們提供金子;對他們屬靈的「瞎眼」,耶穌提供了天國的眼藥;對他們屬靈的「赤身」,基督向他們提供自己的白衣(17-18)。

特別讓人羨慕的是,在老底嘉教會中的得勝者,有極大的應許給他們,主說:「我要賜他在我的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他同坐一般」(3:21)。

基督對每一個教會犯罪的現象都給出了補救的方法,那就是「悔改」。七封信的主要形式大體如下:

①稱呼:給某教會的使者。

②耶穌的特質:常取自第一章的描寫。

③稱許:以「我知道」為開頭(除了老底嘉)。

④責備(除了示每拿和非拉鐵非)。

⑤警告。

⑥規勸:以「凡有耳的就應當聽」開始。

⑦應許:「得勝的,我必將給他」(後四封信6.7.兩點順序相反)。

給以弗所教會的信(1-7)

七個城市中,以弗所(艾菲斯)是最重要的自由城。別迦摩雖是亞細亞行省的省會,但以弗所名氣最大。以弗所曾經是亞細亞頭一個皇帝崇拜的中心,圖密善讓以弗所擁有他廟宇守護人的銜頭。這裡不但是法庭所在,也是地方總督政府所在(徒19:38)。總督上任,必須由以弗所進入任令管理的行省。

以弗所位於該士特河口附近,雖因海港長期沖積而到離岸遠達數公里,卻仍然是個大商業中心。東方往愛琴的商品必需經過以弗所。由幼發拉底來的大路,南方由該士特谷及美安德谷來的路,都以以弗所為終站。

以弗所又是宗教的中心,敬拜女神亞底米之風最盛(徒19:24)。號稱世界七奇觀之一的大神廟在這裡,所以以弗所城有神廟看守者的頭銜。在以弗所,宗教與魔術經常相混,行邪術的事是家常便飯(徒19:19)。「以弗所書」被看作吉利、可以醫病的護身符。

從城裡的碑文可看出,以弗所的猶太團體相當龐大,起初基督徒必定是安身在其中(徒18:19-20,26,19:8-9)。保羅曾在以弗所兩年多,建立了以弗所的教會(徒19:8,10),離開後寫信給他們,就是重要的以弗所書。提摩太也曾在以弗所工作過(提前1:3),使徒約翰的晚年就在這裡度過。

1 「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說:『那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台中間行走的,說:

1 收信人被稱為以弗所教會的使者,就是教會的負責人。在以弗所事奉過的傳道人:先是亞波羅,再來是百基拉和亞居拉,再來是保羅,然後是提摩太,再來是約翰。這個小地方有過這麼多的使徒和傳道人的牧養,表明這裡是一個主要的戰場。

約翰最後在這裡任長老,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也以這裡為家,直到去世。無可疑問,這封信是寫給全教會的。信從復活的基督來,基督在這兒是手擎七星,且在七個金燈台中間行走。手拿七星,表明基督扶持和掌管教會長老。

1:13沒提到「行走」(利26:12,但3:25),這裡「行走」特別顯示基督在他的教會中間活動,關心並看顧他們。以弗所的字義是「神所愛」:教會的情況與當年使徒時期教會相吻合,有起初的愛心,是神所愛的教會。

2 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

2 高高在上的基督知道地上教會的一切狀況。他特別提到以弗所教會的三種光景(帖前1:3):一般性的「行為」,和「勞碌」的教會工作,以及把苦難與損失變成恩典與榮耀的「忍耐」。

主又表揚他們還有兩大優點,就是不能容忍惡人和看出假使徒來。「不能容忍惡人」,表示以弗所信徒對真道堅固持守。他們又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這使徒不是指十二使徒,是一個較廣泛的稱呼(林後11:13)。「看出他們是假的來」,這與約翰在約翰一書的教導有關。

約翰曾寫信給他們,怎樣應用相信、相愛和順服三大測驗來分辨異端假教師。以弗所信徒很明顯的對他們的信仰十分嚴謹,也甘心付出代價。就算對「稱為使徒」的人他們也不隨便接受,總要試驗過真假,才斷定接納不接納。七教會中只有以弗所教會是使徒保羅所建立的;但使徒約翰卻一直花費心血牧養和監督。

我們可以看到,十二使徒中有彼得和約翰與保羅同工,他們相輔相成,促進外邦教會的福音工作。我們也曉得,主耶穌經常帶在身邊的就是彼得、約翰,可以說他們最了解主的心意。所以對於主所特選的使徒保羅這位「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太13:52)的工作,彼得和約翰總是甘為人梯,彼此幫助,竭力促成。

3 你也能忍耐,曾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

3 以弗所教會為著主的原故,他們「忍耐」,任勞任怨;他們為主作工忙碌,不辭勞苦,日夜不倦。約翰在責備教會時,總不忘說出他們的好處加以讚揚。以弗所和推雅推喇是兩個受到責備的教會,但他們所接受的表揚卻比士每拿和非拉鐵非兩個不受責備的教會為多。

4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4 以弗所教會所接受的責備只有一句話,卻是千古警句,令人難忘的一句:「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也有譯作:「你失去了當初的愛。」離棄是一個很強的字:他們把當初的熱愛完全拋棄了。以弗所教會所遭的試探也是歷代信徒最容易受到的試探:我們將全副精神放在維護純正真道上時,往往就忘了愛心。豈不知沒有愛心,一切都是枉然。

這起初的愛心,就是主所頒布的新命令,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

最早期的教會實在是有愛心的教會。當時教會不相統屬,卻極其彼此相愛,彼此相助,彼此聯絡,彼此順服。後來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太24:12)。

5 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

5 以弗所教會所受的責備到此為止。責備雖簡單,卻極其嚴重,悔改也必要,步驟有三項:

第一,應當回想是從那裡墜落。因為愛心是漸漸冷淡的,所以不知不覺,直到完全墜落了,自己還不曉得。補救的辦法就是回想當初,不斷的回想,當初曾經與神有親密的同工,如今要回想當時的情形。

第二,要悔改,包含與罪惡一刀兩斷的意思。悔改不能是一種藕斷絲連、拖泥帶水的行動,決然毅然的態度是必須的。

第三,行起初所行的事,基督教不是一個消極的信仰,我們當行當初因愛心所產生的善行。

假使拒絕悔改,責罰就是必然,而且絕不耽延。「我要臨到你那裡」,這是正在來到的事;在約翰的異象中,是他眼前就要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事。若不悔改,基督要把燈台從原處挪去,也就是說,整個教會要被關閉。

我們常常都很想建立新教會,並且建得越多越好;但主耶穌會想關閉某些教會。他說:你們若不改正,我就要關閉你們的教會。世界各地有許多教會關閉了,成為空蕩蕩的建築物。耶穌要我們曉得,他不單是建立教會,他也會關閉教會。因為有些教會讓耶穌和福音蒙羞。沒愛心的教會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此外,這裡給我們一個教訓:基督徒應當回想,從哪裡墜落,在哪裡跌倒,就當悔改,從那裡爬起來。不要輕看小事,若在小事上不忠,也會在大事上不忠。若不對付小過犯,漸漸就麻痹大意,犯下更大的罪愆。留下絲毫的破口,就會成為撒但攻擊的突破口。

信耶穌,是信耶穌的名,信耶穌的話。主的話是救世的道,是生命和生命的糧、生命的光。主的話是聖靈的啟示和默示,是屬天的智慧和知識,能賜給生命,又叫生命得更新。

主的話一句一句聽,日積月累,叫生命得長進;又要一句一句行,好叫我們像天父完全一樣。另一方面,惟有這樣,我們才能舍己,撇下一切,跟從主;把自己當作活祭,一肢一眼地舍,一肢一眼地獻,直至全然舍己,全然奉獻。

這些神諭是向教會說話,不是向他們在神面前所代表的城市,但是有人指出各個城市後來的遭遇,還是值得注意。當年威風一時的大以弗所,最後只剩下一個小鎮,離該城的原址幾公里路;由於淤泥沉積的關係,在約翰的時代,它就逐步失去海岸城市的地理優勢。

6 然而你還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

6 基督徒雖然以愛為最根本的態度,但愛善同時必須恨惡。詩篇36:4說明「不憎惡惡事」乃是一件大罪。不過我們恨惡的是惡事,而不是憎恨罪人。

尼哥拉黨的事所曉得不多,惟有啟示錄提起這黨人。愛任紐認為是教會初期七執事之一尼哥拉所倡異端(徒6:5),他們宣稱拜過偶像的食物,經趕鬼辟邪後可進食,犯淫亂者在一周後可重獲平安。亞歷山大革利免卻為執事尼哥拉辯護,認為他被誤解了。

還有以弗所、別迦摩等地那時盛行拜羅馬皇帝之風,不遵守者為政府所不容;據說尼哥拉黨人認為拜皇帝也無不可,不必過於拘泥。以弗所教會強烈反對,極恨惡該黨的行為,他們不容忍異端,極力維護真道。這些僅供參考。

尼哥拉的名字包含「勝利」和「人」的意思,巴蘭的意義也大致相仿。本章談到巴蘭(14節)和耶洗別(20節)兩黨人的所作所為好像大同小異,尼哥拉黨也許與該兩黨有關。雖然沒有確據可證明,但把本章提到的三黨看作相關而不盡相同可能是合理的。

教會的仇敵除了外在公然攻擊信仰的勢力,更有教內的假師傅,他們自稱不是企圖摧滅基督教,只是提供一個更好更現代化的信仰。他們起勁地引導教會與世界發生淫亂的事,這些在教會中暗藏的仇敵是最可怕的仇敵之一。

7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

7 「凡有耳的」這一句,在每封信中都有出現,用意在強調聖靈不斷的工作,是一個要眾聖徒留意聆聽的呼喚。在福音書中,主耶穌也常有這句話(可4:9),用複數。啟示錄這裡用單數,這是對教會、也是對個人的一個警示。

「眾教會」不只是指當時的七教會,也包括當時在世上的所有教會,以及後來的所有教會。「七」代表完全,七教會代表一切教會。主對七教會的呼召,都是一樣,就是叫我們應當用屬靈的耳朵去聽聖靈所說的話。

每一封信對得勝的人都有一個對應信息。「得勝」這一動詞,約翰在啟示錄用了十七次。有人說,約翰常以得勝為主題,正如保羅以信心為題;或者我們應該說,對約翰來說,信心的持守就是相信的得勝。

耶穌對以弗所教會說,得勝的,他要把「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22:2);「樂園」一詞來自波斯文,有「公園」的意思,在新約聖經中是指來世與神同在的福氣。

因著亞當犯罪,通往生命樹的路有基路伯把守,無人能夠接近(創3:24)。如今耶穌要把生命的果子賜給得勝的信徒,這是一件特別重大的事,只有聖潔的義人有權柄得著(22:14)。當然,得著的人也有可能失去,就像22:19所說: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什麼,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

給士每拿教會的信(8-11)

士每拿(伊茲密爾)是亞細亞最古老、最著名的城市之一,曾與以弗所競爭「亞細亞第一城」未能如願。士每拿海港得天獨厚,是富裕的何密谷一帶地區自然的出口商港。

公元前580年左右士每拿被毀,公元前290年左右重建,成為古代罕有的有規劃的城市。許多作家都曾讚揚士每拿城的美麗。士每拿和以弗所一樣,都是最悠久的羅馬皇帝崇拜中心;在羅馬還未走紅之前,士每拿已是羅馬忠心盟友,公元前195年士每拿已有羅馬女神廟。

在七教會中,只有士每拿和非拉鐵非教會沒有受主責備,他們不可能完美,但是他們在為耶穌受苦。士每拿和非拉鐵非的教會顯然都被會堂趕了出去,他們的特點是多受勞苦。耶穌不批評受苦的教會和聖徒,他會鼓勵他們。這在七教會中,是一個很簡單的對比。

8 「你要寫信給士每拿教會的使者,說:『那首先的、末後的、死過又活的,說:

8 給士每拿教會的信是來自那首先的,末後的(1:17);這是指死而復活的主,這個稱呼正好與被毀後重建的士每拿歷史呼應。當然這裡是指著主說的。18節「現在又活了」,是形容延續下來的現狀;這裡敘事的重點,在「他死了,後來又活過來」的事實。

士每拿的字義是「沒藥」「苦」的意思。沒藥是用來熏屍的藥品,與死亡有關。士每拿教會代表受苦難、受逼迫的教會。士每拿教父和主教坡旅甲就在這裡被焚殉道,他針對劊子手的威脅說:「我已事主八十六年,主從未負我,我今豈可負主呢?」當時士每拿教會的使者,可能就是指他。

9 我知道你的患難,你的貧窮(你卻是富足的),也知道那自稱是猶太人所說的毀謗話,其實他們不是猶太人,乃是撒但一會的人。

9 在士每拿教會中,主所關注的是個別信徒的處境。這裡的「患難」是指難以擔當的大苦難。在這封簡訊里,我們可稍微了解早期信徒無限的堅忍。約翰那種輕描淡寫地提到肉身苦難的語氣,好像說出士每拿信徒對苦難的態度和他一樣,這也是歷代忠勇信徒的典型。對隨時可能遭遇殺身之險的信徒,約翰這短短几字、輕輕的鼓勵所蘊藏的堅勇,至今讀來仍然叫人深深感動。

「貧窮」,就是一無所有,在這裡語氣極重。當時拒絕崇拜皇帝的教會被看成國中之國,信仰不受法律保護;士每拿教會也因此遭受各種懲罰,包括財物被充公、坐牢、受苦和死亡。士每拿信徒貧窮到極點,主說你卻是富足的,這與3:17老底嘉教會形成對照。

曾幾何時,猶太團體在士每拿相當強,他們隨心所欲地對待基督徒,還隨從乖巧捏造虛言(彼後1:16),泡製毀謗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謬論。尤其是後來的諾斯底派幻影論,和馬西昂派二神論,還有孟他努主義等,幾乎混亂了基督教的信仰根基。這裡聖經指出他們儘管生來是猶太族,卻不是真猶太人,他們不是神的會眾,是撒但的子民,是說「毀謗話」,控告弟兄的人(12:10)。

10 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們中間幾個人下在監里,叫你們被試煉,你們必受患難十日。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

10 主耶穌告訴士每拿信徒:「不用怕!」雖然苦難是必有的。有人將要被魔鬼下在監里,但神統管萬有,魔鬼和惡人也不能越過他的計劃。下監是神給士每拿信徒的試煉,暗示神會扶持他們經過水火,安然度過死蔭的幽谷。

十日相當於但以理的試煉(但1:12-15),可能是指苦難的大功告成:苦難雖然極重,卻是有時日的限度。有人把「十日」與羅馬皇帝對教會的十次大逼迫聯繫起來。從公元65年起,羅馬皇帝尼祿到戴克理先,共十位皇帝十次頒旨迫害基督教,包括毀壞基督教堂,焚燒聖經,處死基督徒。到公元311年君士坦丁皇帝接受基督教時才停止。

耶穌對士每拿教會勉勵的話是:「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這裡,人人都怕的「死」與「生」正好是一個強烈的對比,「死」的終極就是「生」。這裡冠冕是頭戴的花環,不是帝王的冠冕。花環冠冕是運動會冠軍的錦標,也是筵席上賓客頭上的喜慶裝飾。至死忠心的人要得著勝者的冠冕,這冠冕就是極重無比的榮耀的永生。

11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11 第二次之死就是火湖的永刑(20:6,10,14-15,21:8),就是永生的反面。這裡耶穌是在勉勵受迫害殉道的信徒,雖然身體被殺害,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就是他們「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其他猶太文學也提到「第二次的死」,意思常是滅絕,但啟示錄是指永遠的刑罰。

羅馬皇帝圖拉真(又譯他雅努,公元98-117),在「五賢帝」中排列第二,他制定了第一個針對基督教的政策。在他寫給庇推尼和本都的行政長官小普林尼的第95封著名書信里,他羅列了一個處理基督徒的程序:

不去搜捕基督徒,但他們若有別的違法行為,被帶到官員們面前,並被證實是基督徒的話,除非她們放棄做基督徒,否則就該被處死。這一政策雖然沒有被統一執行,卻一直延續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頒布寬容令之時。

因此,近兩個世紀以來,基督徒們隨時都面臨著突然被捕、並為信仰赴死的可能。他們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周圍的異教或猶太鄰居們對他們的態度。這些人可以讓他們太平度日,也可以在政府官員們面前隨時控告他們。這樣的情形被稱為「默許的逼迫」。

這一政策,使基督徒們生活在各級政府官員們的憐憫之下。特別是在遭遇饑荒、地震、風暴及其它自然災害時,基督徒們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攻擊的對象。他們的異教鄰居們認為都是因為基督教徒們拒絕敬拜眾神,所以眾神的震怒就臨到了整個帝國。

有時,羅馬政府也會發動對教會猛烈的逼迫(9節)。一些有思想的羅馬人觀察到基督教在帝國境內不斷地發展,影響力也不斷地擴大。他們看到基督教是同羅馬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的,他們意識到若加以時日,基督教必定會把羅馬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正因為如此,迫害基督教往往會是那些心驕氣傲的羅馬皇帝。

第一次全國範圍的,有組織的對基督教會的逼迫發生在德修皇帝統治期間。他在公元250年頒布法令,宣布可以採用拷打、死刑及沒收財產等方式,在帝國範圍內對基督教進行大逼迫。這個法令的頒布是因為三年前,當慶祝羅馬建立一千年時,人們發現羅馬帝國在昔日榮耀的襯托下顯得特別衰敗,於是,基督教成為擔負羅馬衰敗的替罪羊。

大概是為了拯救帝國吧,人們決定將基督教斬除盡凈。德修皇帝僅僅在位兩年就去世了,這一逼迫令也被暫停;但不久,又被瓦勒良皇帝重新推行。他死後,這個法令的執行再次中斷,直到戴克理先統治時期,教會才又遭到另一次大逼迫。

給別迦摩教會的信(12-17)

別迦摩(貝爾加馬)原是小古國的首都,後併入羅馬,成為亞細亞行省的省會。在那裡,有一座又高又陡的山聳立,山上有圖書館,還有許多神殿。圖書館擁有羊皮卷藏書二十萬冊。

神殿中有一座巨大的ㄇ字型宙斯神殿,形狀就像一張很大的扶手椅。院子里有座四十尺高的祭壇,終年有火,冒著黑煙。那是公元前240年別迦摩人為戰勝加拉太高盧民族所建。在別迦摩城裡,只要抬頭就可看見終年冒煙的神殿。

耶穌稱那裡為撒但的寶座,當年撒但的寶座就在別迦摩,撒但就住在那裡,它喜歡高的地方。它喜歡登上山頂眺望地上萬國,當初它就是在山上試探耶穌。

這就可以曉得,耶穌為什麼要寫信給這個地區的教會。相傳希臘醫神的廟宇也在這裡,醫學徽章中蛇杖的來源也是這裡。更為突出的是,別迦摩早在以弗所和士每拿之前,就成為凱撒大帝的敬拜中心,所以這裡也成了希臘與羅馬的君皇宗教中心。

當時,所有居民都必須參與國家宗教,不然的話就成為不忠於政府的異類。但基督徒絕不能參與崇拜皇帝的筵席,或吃那裡發放的祭肉,所以這個團體自然遭人質疑。一旦有基督徒殉道,立刻會成為判例,作為其他省分處決基督徒的先例。

12 「你要寫信給別迦摩教會的使者,說:『那有兩刃利劍的,說:

12 「迦摩」的字義是「結婚」「高升」,「別迦摩」的意思,就是「注意啊!現在結婚(或高升)了」。教會本當聖別,反倒與世界聯合,有了地位和權勢,世界進到了教會,教會的性質改變了。

由於教會裡有許多假信徒,教會裡的道德標準下降了。教會的公共崇拜越來越儀式化,也引來追求個人親近神的修道主義。有一些虔誠的信徒走向另一個極端,實行僧尼式的禁慾生活,他們禁戒嫁娶,又禁戒葷食(提前4:3),把禁慾看成是聖徒生活的最高造詣。

舊約和啟示文學中的「劍」常象徵審判或戰爭(19:15)。主耶穌對別迦摩人自稱是那有兩刃利劍的,他的劍從口中出來(1:16,2:16)。意思是說,真理就像兩刃劍,可剖開人心中的隱情,剷除人的罪欲,將人與世俗的聯繫割斷。

別迦摩城不只敬拜羅馬皇,又是地方總督府所在,操生殺大權的劍(羅13:4)幾乎是它的象徵。這信一開始,神就叫別迦摩教會曉得,有一個權柄超乎世上任何政權以上。

13 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之處;當我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在你們中間、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殺之時,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

13 主曉得這裡信徒的住處有撒但掌權。當時的希羅世界,各地崇拜宙斯、醫神都十分普遍,但別迦摩在敬拜帝皇的事上卻是超群絕倫的,這裡建有全亞細亞頭一個敬拜皇帝的廟宇,「撒但座位」「撒但所住的地方」也暗指這些事。

拒絕向皇帝下拜是基督徒不斷受迫害的原因。逼迫和敵對沒有叫信徒灰心退後,所以高高在上的主基督說,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這裡提到安提帕殉道的事,這事我們曉得的不多;相傳他是在一個銅鑄的牛像內被烤至死的,我們只曉得他至死忠心,是主耶穌「忠心的見證人」。

「忠心的見證人」以後演變成殉道者的代名詞,是一個「以死來見證自己信仰的人」。這裡「撒但所住的地方」特別指出,逼迫信徒的惡人的背後,有那惡者在不停的慫恿。

14 然而,有幾件事我要責備你:因為在你那裡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這巴蘭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

14 假教師可能在倡導要與皇帝崇拜妥協,因為能討人的喜歡。巴蘭是舊約和猶太典籍中最著名的異教先知,在這裡成為妥協的異端領袖代名詞,就像推雅推喇的「耶洗別」(20節)。巴蘭誘導以色列人去吃祭過偶像的肉,並與他們不可婚娶的異教女子行淫(民25:1-3)。

迦南十國不能摧毀以色列,但巴蘭知道,假使他能敗壞他們的品行,神就會收回給以色列的祝福,並降下審判(民25:8)。神審判了以色列,但這位惟利是圖的先知巴蘭也喪失了性命(民31:8,書13:22)。

「淫亂」這裡可以按字面解釋,因為在異教里很普遍;但也可以像舊約先知書常見的,指靈里對神不忠的崇拜皇帝(17:5)。雅各書(4:4)說:「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

15 你那裡也有人照樣服從了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

15 主耶穌責備的兩件事,一是「貪利」,二是「貪權」。服從巴蘭的教訓是為了貪利;服從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是為了貪權。

尼哥拉的異端,在使徒時期就已開始。主曾稱讚以弗所教會,說「他們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那裡的好行為,這裡成了榜樣。別迦摩教會裡有人貪權慕名,貪戀國家和社會地位,正是與世俗為友。這也是教會與政治結合,表面發達的自然結果。憑這節承上的語氣,我們可以確定,尼哥拉派和巴蘭派雖不是同黨,但他們的教訓分明是大同小異了。

16 所以,你當悔改;若不悔改,我就快臨到你那裡,用我口中的劍攻擊他們。

16 這裡「悔改」是一個語氣很重的命令,因為那種罪惡是神所憎惡的,沒有寬容的餘地。「我就快臨到你那裡」,是約翰常用的又一個斬釘截鐵的現在式。拒絕悔改的重價就是招來神的攻擊。「攻擊」這個動詞除了雅各書(4:2)用過一處外,在新約全書中是啟示錄的專用語。

「我口中的劍」是指耶穌口中的話。我們若不以他的話為安慰與力量,那話就是一把可致我們於死地的利劍。

17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

17 原來的約櫃在公元前586年永遠遺失了(耶3:16),其中的嗎哪也在那以前早已消失了。有不少猶太典籍宣稱,耶利米(馬喀比二書、巴錄四書)或一位天使(巴錄二書)把它們藏了起來,到末時它們會再出現。撒瑪利亞人也相信類似的觀點,他們將遺失的時間定得更早。但我們寧可相信這裡的嗎哪只是指天上的靈糧,乃是地上所沒有的(約6:31,58)。

與隱藏的嗎哪一同賜下的,是上面寫著新名的白石。有關這白石,歷代的解經家有六七種意思,都是猜測。其中一種解釋說到,猶太人陪審員投票時用黑石代表有罪,用白石代表無罪。

此外,舊約常把改名與應許相連(創17:5,15,32:28,35:10)。總的來說,我們曉得這塊白石帶著祝福的憑據,它也象徵聖潔和尊貴,還有神和領賞者之間的一個小秘密。

給推雅推喇教會的信(18-29)

最長的一封信是寫給最不重要的小城中的教會。神的價值觀和人的價值觀實在不同。推雅推喇(阿克希薩爾)位於該卡斯和何密兩谷之間,地理位置不錯,也算是一個商業中心。

從發掘出的古碑來看,碑石上刻有下列各行業:羊毛工人、紡麻工人、衣服製作業、染業、製革、陶瓷、燒烤、販賣奴隸、銅匠等。在使徒行傳(16:14)我們又曉得,在腓立比賣紫色布的呂底亞是推雅推喇城的人,該城以染羊毛馳名。推雅推喇商會組織比較健全,商會拜異教神明,它的會員在宴會時吃祭偶像食物。加入商會有利於生意上的事,卻給基督徒商人帶來難處。

推雅推喇也是宙斯之子阿波羅的敬拜中心;推雅推喇人認為,皇帝是阿波羅在地上的彰顯,所以把他們合併敬拜。推雅推喇有猶太人團體,但沒什麼影響力。推雅推喇在這發達時期,居民一般比較看重財富。

18 「你要寫信給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說:『那眼目如火焰、腳象光明銅的神之子說:

18 這是全書唯一用「神之子」的經文,對神子的描寫著重他的威嚴。神子的眼目和腳與1:14-15的描寫相仿。「眼目如火焰」,表明主能察看人的肺腑心腸,能參透萬事,包括內心的隱秘,都瞞不過主的眼睛。

聖經說「神乃是烈火」(申4:24,來12:29),是忌邪的神。「腳像光明銅」說明光明正直,堅定有力,他以公義報應各人,必能追趕甚至踐踏一切罪惡。主這樣自稱,表明他自己的智慧、能力、權柄,要以公義施行審判。

19 我知道你的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又知道你末後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

19 「你的行為」指教會的優點:愛心是一切美德中最大最重要的;信心指對神的完全信靠,這是萬事(包括愛在內)的根基;他們殷勤服事神和人;遭遇患難的弟兄也都能忍耐到底。最難得的是末後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教會的靈命蒸蒸日上,與以弗所教會失去起初的愛心形成強烈對照(4節)。推雅推喇是個難得的教會。

20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我的僕人,引誘他們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

20 推雅推喇雖然有許多優點,但也犯了大罪。因為教會中有人容讓「耶洗別」的教牧,誘導信徒與世界行淫。舊約里的耶洗別是個典型的拜偶像者,她是以色列王亞哈的妻子。

這亞哈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更甚。他犯了耶羅波安拜金牛犢的罪,還以為輕;又娶了西頓王的女兒耶洗別為妻,去事奉敬拜巴力,在撒瑪利亞建造巴力的廟,在廟裡為巴力築壇。

亞哈所行的,惹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怒氣,比他以前的以色列諸王更甚(王上16:30-33)。後世人以耶洗別的名字為惡行的代名詞,所以這裡「耶洗別」肯定是個象徵性名字。

在舊約聖經中,耶洗別不是女先知, 這裡用這名字指代她是假先知(尼6:14,結13:17-19)。不過,當初耶洗別真有九百位先知(王上18:19),並引誘神的子民拜偶像。這裡她被指控犯姦淫,對王后來說,這是極其羞辱的指控。這名詞可能意指在靈里,她讓以色列離棄對神的委身;另一項指控是行巫術,就是她參與異教各種秘術(王下9:22)。

淫婦的角色使她成為啟示錄17-18章邪惡體系的象徵。如今耶洗別是出入教會的「信徒」,卻不是真信徒,她勸信徒妥協加入商會。她無疑是個女強人,幾乎成功破壞那裡的教會。那時,推雅推喇教會的真正敵人,不是來自膜拜皇帝,乃是來自那些為了發財而與世界聯合的人。

耶洗別的問題與保羅提出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如出一轍(林前8章),但推雅推喇信徒所面對的困難想必比哥林多的信徒嚴重得多。商會制度在推雅推喇這樣流行,信徒若不加商會,連謀生都會發生問題;加入商會又面臨許多社交宴筵,及其祭偶像食物。

「耶洗別」分明教導他們通融這些事,甚至在宴筵吃喝後以淫亂告終。不難想像,這婦人所傳的異端受到一些信徒的歡迎,魚與熊掌兼得,一面繼續作基督徒,一面向世俗妥協,還有「先知」作後台,真是左右逢源。

今日信徒也不可輕看一世紀信徒的困境,我們今天倒底接受了多少流行的習俗?倒底和一般人聯絡到什麼光景?信徒若退避現實,離群獨居,對福音廣傳有損無益。教會要「去」直到地極,教會不讓世界進入,這是兩場戰爭。

那「女先知」和她一黨的人就是因為抄襲習俗,失去了基督徒的立場;他們見利忘義,喪失了原則。假使當初基督徒全都與這些人同一條路,基督教早已隨從東方異端邪說,在曇花一現後銷聲匿跡了。所以復活的主堅持,信徒生活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分別為聖。

21 我曾給她悔改的機會,她卻不肯悔改她的淫行。

21 神也曾給假先知離開虛假,聽神真實話語的機會(耶23:22-23)。神的刑罰是突如其來的,但總是在反覆預警和兆頭以後,他寬容等候人的悔改。但「耶洗別」卻不肯悔改,她把警告當作耳邊風,依然我行我素。

22 看哪,我要叫她病卧在床。那些與她行淫的人,若不悔改所行的,我也要叫他們同受大患難。

22 這一幕很生動,主的刑罰臨到:看哪!我要叫她卧病在床,這是現在式的。這實在是罪罰相配,褻瀆愛情之床的人被轉卧在病床之上。那些與她行淫的人是指聽從她教訓的人,她的教訓包括荒宴淫蕩,所以這句比文也可以按字面解釋。

「若不悔改」,暗示儘管已到這地步,脅從犯罪的人若回頭,還可以蒙憐憫,這是全本啟示錄經常重複的主題。審判是可怕的,但悔改的人卻還可以免於刑罰。他們應該遵行神的命令,做神的工作,不是服從耶洗別的命令,做耶洗別的工作。

23 我又要殺死她的黨類(原文作兒女),叫眾教會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並要照你們的行為報應你們各人。

23 「黨類」「兒女」,是說「又要殺死」;這看起來比那些「與她行淫的人」更進一步,可能代表婦人最親近的門生。有人說,這黨類是全心全意歸依者;與她行淫的人是跟她的教訓媚來眼去的人。

耶穌要叫眾教會知道,他是察看人的心思意念的。雖然這封信是寫給教會使者(18節),這裡卻說「要照你們的行為報應你們各人」:這是很清晰的語氣,每人要照自己所行的受各不相等的報應。

24-25 至於你們推雅推喇其餘的人,就是一切不從那教訓、不曉得他們素常所說撒但深奧之理的人,我告訴你們,我不將別的擔子放在你們身上。但你們已經有的,總要持守,直等到我來。

24-25 對那些未入歧途的真信徒,這裡有對他們說的話。真信徒們看透了那自稱「深奧之理」的異端,事實上是來自撒但,不是來自神;耶洗別黨類平常所說的,都是從撒但來的「靈智」(諾斯底主義)。

神應許不把別的擔子放在這些真信徒身上,因為他們已承擔了信徒職責。除了前面提到的「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和「所行的善事」以外,不再加上別的;這語氣和使徒行傳15:28-29很相似。不過沒有「別的擔子」,並不等於信徒的生活就是輕鬆隨便的。他們「總要持守」原有的殷勤、信心、德行、忍耐、愛心;直等到主再來的榮耀大日。

26-27 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他必用鐵杖轄管(轄管:原文作牧)他們,將他們如同窯戶的瓦器打得粉碎,象我從我父領受的權柄一樣。

26-27 這裡「得勝」與「遵守我命令」到底連在一起。「遵守我命令」又可譯作「做我的工」。信徒的生活是要分別為聖,殷勤作工。「到底」指出信徒的爭戰不是一朝一夕,是全盤持久的爭戰;堅持到底是最重要不過。

得勝者的賞賜是制服列國的權柄(詩2:8-9),這對一個弱小的教會實在是難以想像的前景,只有憑信心相信。與「制服列國」連在一起的,是他必用鐵杖轄管他們。「鐵杖」是有鐵套在末端的杖;「轄管」原文作「牧養」。提到牧養人,我們總會聯想到恩慈,眷顧;但牧人同時又是獨裁的。在羊群中,牧人的權柄是絕對的。

「以鐵杖牧養」在這兒分明不單單指力量和堅定,因為牧人要把被管轄的「如同窯戶的瓦器打得粉碎」(耶51:20),像基督「從父領受的權柄一樣」。這樣看來,得勝的人似乎將有份於最後的決戰,到那時,基督要把所有反對的權勢置諸死地。

28-29 我又要把晨星賜給他。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28-29 晨星是得勝的又一個賞賜。基督曾被稱為「明亮的晨星」(22:16)。得了晨星,代表與基督同享榮耀。希臘羅馬世界的人都相信生命由星座主宰,晨星維納斯的權柄高過最有能力的星座,他們認為這是統領天下的象徵。這裡表示分享基督對全宇宙的統治權(2:26-2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逐節匯解新約全書 的精彩文章: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路加福音01A-施洗約翰的來歷,與預告耶穌誕生

TAG:逐節匯解新約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