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事大主義指的是什麼 事大主義的出處和淵源

事大主義指的是什麼 事大主義的出處和淵源

事大主義雖然是朝鮮王朝長期以來奉行的對華政策,但「事大」一詞最初是來自《孟子》一書,所謂事大主義實際上是儒家的一種外交理念,宋元及宋元之前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不少對這種理念的運用實例,而真正將之作為一種外交政策的還是朝鮮王朝。

事大主義指的是什麼

事大主義是一種儒家的外交理念,是基於強弱力量對比情況之下小國侍奉大國以保存自身的策略,特指1392年-1895年朝鮮王朝對中國明朝和清朝稱臣納貢的政策。

事大主義的出處和淵源

「事大」一詞出自《孟子》中的「以小事大」一語。《孟子·梁惠王》下篇: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整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事大主義作為一種儒家的外交理念,最早運用於中國。事大主義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像鄭國、魯國等緊鄰大國的小國不得不擇強而事,以保全其國家,而一旦違背,則往往招來亡國之禍。在儒家經典中,已多次闡述事大思想,如《周禮·夏官·司馬》有言:「比小事大,以和邦國。」東漢·鄭玄註:「比猶親。使大國親小國,小國事大國,相合和也。」這種理念也為《春秋》所肯定,《春秋左氏傳》有言:「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因此西晉的孫楚在《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中寫道:「見機而作,《周易》所貴;小不事大,《春秋》所誅。」

漢代以後儒家思想在中國佔據統治地位,每逢分裂割據的亂世之時,儒家的「事大」理念便會得到運用。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後秦君主姚興虜獲了南燕君主慕容超的母親,慕容超派使者韓范前去索要母親,姚興問韓范:「為依《春秋》以小事大之義?為當專以孝敬,為母屈也?」其言下之意便是要慕容超按「以小事大」的規矩來向他稱臣。前涼權臣張瓘與諸將商議如何應對強大的前秦之時,諸將皆曰:「姚襄、張平一時之傑,各擁眾數萬,狼顧偏方,皆委忠獻款,請為臣妾。小不事大,《春秋》所誅,惟君公圖之。」由此可見「事大」理念作為一種亂世中的自保之策已深入人心。

五代十國以後,隨著分裂割據局面的再度出現,「事大」再度廣泛應用於外交場合。當時南唐、吳越等南方小國面對已統一北方的後周、北宋等大國,被迫稱臣納貢,他們稱這種政策為「事大」。如《新五代史》記載:「(南唐中主李璟)盡獻江北地,世宗(周世宗柴榮)許之……始賜璟書曰:『自有唐失御……倘堅事大之心,必不迫人於險。』」。又如《類說》卷五三引宋楊億《談苑》:「開寶中王師圍金陵,李後主遣徐鉉入朝,對於便殿,述江南事大之禮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謁,非敢拒詔。太祖(宋太祖趙匡胤)曰:『不須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兩宋、遼、西夏、金對峙時期,依然延續著「事大」這種外交傳統,如《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四年》:「若以元昊於北朝失事大之體,則自宜問罪。」南宋對金國也不得不行「事大」之策,在1129年金軍猛攻南宋、宋高宗逃亡海上之際,曾下詔說:「如金人尚容朕為汝兵民之主,則朕於事大之禮,敢有不恭!」也就是說只要能苟安,便願意向金國恭行「事大」之禮。

不過總的來說,大一統是中國歷史的主流,「事大」在中國只是特定時期才被運用,而真正稱得上「事大主義」的便是中國的東鄰朝鮮。事大主義引入朝鮮後成為朝鮮王朝對華政策的代名詞,如朝鮮禮曹中「事大司」居於各司之首,近代朝鮮開港後主張效忠清王朝的官僚集團被稱為「事大黨」,「事大」一詞亦被廣泛應用於朝鮮與中國有關的文書中。關鍵詞:事大主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上的今天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上的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