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有哪些?顧明遠先生概括出了這8個方面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有哪些?顧明遠先生概括出了這8個方面

民小編說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積澱的民族,擁有著綿延不斷、不曾「斷裂」的文明。這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過去,同樣也是我們可以用來展望未來的寶庫,因為文化是我們的「根」。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號角」早已吹響。教育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哪些養分,如何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這是很多學校在實踐過程中深感困惑的地方。顧明遠先生認為,立足當下,立足時代特色,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才是打開傳統文化教育的正確之道。

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是顧明遠先生的母校,在「人民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討會上,我們有幸邀請到顧先生,跟大家分享他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觀點。

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重要報告。報告回顧了五年來我國所取得的成就,規划了未來發展的藍圖。實現中國夢,我們要分兩步走,2020年到2035年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用15年時間,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報告中專門有一部分講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習近平總書記過去在多個場合提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非常有益處。

1

2

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我覺得這個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歸納起來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它是中國人的基因,是中國人的根與魂,它生生不息地流淌在我們血液中。一個民族失去了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民族也就不復存在了。世界四大文明包括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國文明,唯獨中國文明五千多年綿延不斷,就因為我們的「根」、我們的基因一直被傳承下來,但是其他三個文明都中斷過,這就是所謂的「文化的斷裂」。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

第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

怎麼培養我們的學生,我們下一代民族精神的培育要靠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它凝聚了13億人民堅守理想信念、建設美好家園的無窮力量。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無論是在國家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民族遇到困難的時期,都發揮了一種凝聚整個中華民族艱苦奮鬥的無窮力量。我們回憶一下,抗日戰爭時期,不僅是在國內的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都起來支持抗日,這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教育首先要培養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中國的教育,就是要培養中國人,培養有中華文化精神的人。德育為先,需要我們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論語》一再強調要培養君子。所謂「君子」,指的不僅要有知識,還要講「仁」、講「禮」,是高尚品德的人。有知識而沒有道德的人是「小人」。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第一卷就講:「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又說:「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可見,你即使有了才,有了知識,如果沒有德也是小人。還說:「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就是說,你持有才幹,如用到做善事上,能處處行善;而憑藉才幹作惡,就無惡不作了。

第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的價值內容,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的發展。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能夠更加體會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和重要性,堅定了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所以,習近平總書記過去講到「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後來又強調要加強「文化自信」,而且講文化自信是其他三個自信的基礎,非常重要。因為文化滲透到一個人的心裡、血脈中,是深層次的,是不容易改變的。

第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巨大動力。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時至19世紀,中華民族受到了列強的侵略和壓迫,我們落後了。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我們富起來了;但是我們還要走向強國,再過30年,我們要變得強起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個巨大動力。

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澱,才使我們能夠迅速崛起。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是引導青少年全面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了解我們基本的國情,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樹立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現代化建設要繼承我們的歷史,要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建設我們的國家。

2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優秀傳統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但有一個基本的精神,它是民族文化最深層、最積極的核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括思想、意識、價值觀、思維方法等,我們稱之為中華美德

文化有許多層面,物質層面包括我們的建築等;制度方面的文化,比如我們現在的考試製度,就有古代科舉制度的影子;更重要的還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我們看不見、摸不到的,但在我們的經典著作里得以體現,所以精神文化滲透到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之中,它有其基本的精神。這個基本精神是最核心的,也是最深層次的,包括我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我們民族的心理,這都是深層次的精神方面的文化。

我個人理解,中華美德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天人合一。

杜威曾經講過:「西方文化是要去征服世界、征服自然的,東方文化是與自然融合的。」 李大釗也說過:「東洋文化是『自然支配人間的』,西洋文化是『人間征服自然的』。」古代各派對「天人合一」理解不同、解釋各異,但基本是指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的統一。中國人往往用天道解釋人道。

第二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

《易·彖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是頑強不屈、不斷進取、自力更生、團結奮鬥的精神。「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女媧補天」「愚公移山」都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最近,網上有文章說某地一個五年級小學生對「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出質疑,認為它是不科學的。這個孩子說,為什麼故事主人公一家人不能從山上搬下來居住?網上有贊成這種說法的。

我認為,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可貴的,過去教師說什麼學生就學什麼,現在學生會獨立思考了,應該稱讚。但是,教師要有引導。「愚公移山」是藝術作品,是神話故事,你不能用現代科學思維分析藝術作品,否則「愚公移山」等中國經典的神話故事就都是站不住的。

教學中,學生是主體,但並不等於說不要教師主導。藝術是藝術的思維,科學是科學的思維,不能拿科學的思維分析和要求藝術的思維。「愚公移山」是一個神話,是藝術作品,它所體現的精神我們應該繼承,而不是說它的方法。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因為我們中小學課本里有許多神話故事,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一心的精神。

第三是貴和尚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和諧,主張「和而不同」。朱熹把「中庸」視為世界的根本法則,人類的最高道德。《國語·鄭語》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不同的事物在一起才能發展,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會互相排斥,不會發展。就像我們的合唱團,有高音、低音、中音才會形成美妙的和聲。世界萬物都是如此。中國人顧全大局,重和諧、求穩定,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也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現在,我們國家的外交政策講求「和而不同」,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這樣整個世界就會豐富多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我覺得這個提法就是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過去周恩來總理在印度尼西亞「萬隆會議」上提出處理國際關係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是講和而不同,也是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提出的,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我們現在能夠團結那麼多世界各國的朋友,為什麼?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

第四是矢志愛國。

愛國,是中國人最重視、最高尚的道德品質。中國人視家、國為一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中國的格言,也是中國的美德。《大學》中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讀書為什麼?就是要服務國家。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抒發的就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思想。

第五是敬老愛幼。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婦從」是中國人維護家庭和睦的倫理道德。「孝」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核心思想,由孝父母擴展到愛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國人的重要美德。兄友弟恭、夫敬婦從是中國人維護家庭和睦有序的責任。這些都是中國人的重要美德。

第六是誠信待人。

「言必信,行必果」是中華美德。古人說:「人所以立,信、知、勇也」。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都是在講誠信。我們每天都要想一想,我們做的事情是不是誠信,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信。這裡講一個很著名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公子季子佩劍路過徐國,徐國國君羨慕他的寶劍,但又不好明說。季子決心回國的時候送給他,但等到他回來的時候,徐君已經去世。季子就把劍掛在他墓上贈與他。這就是古人的一種誠信精神。

第七是勤勞節儉。

《左傳》中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墨子也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現代社會也需要勤勞節儉。勤勞生財富,節儉省資源。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勤勞節儉也是為我們的子孫後代著想,能夠使人類可持續發展。以色列地處沙漠,中國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還不及以色列,國人浪費水的情況還是很嚴重的。我在學生時代,老師就說我們國家地大物博,後來才知道其實我們國家的資源是非常貧乏的,所以今天仍然需要勤勞節儉。

第八是慎獨自愛。

朱熹說,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他人無所察知的時候也能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所謂「自愛」,是指一個人要尊重自己的人格,不自暴自棄。慎獨自愛是一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被廣泛引用在國際上各種會議中,這體現著我們中國人的「慎獨」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包含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創造的文化,也包含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求解放的革命文化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的文化,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包括這三個方面。比如,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都值得我們繼承、發揚。

我們現在一講「國學」,總是講經典的、典籍的文化,其實在自然科學裡我們也有很多發明、很多傳統。今年是徐霞客誕辰400周年,他是中國非常博學的地質學家,他描寫的廣西溶洞。現在我們去考察,依舊是他當時考察的那種面貌,這種精神也是值得傳承的。此外,古代自然科學領域的文化,既包括了漢族文化,也包括了少數民族文化,因為我們是一個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漢族人口佔91%多,少數民族人口佔8%多,雖然是少數,但也是我們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員。

3

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有所選擇、有所創造。

習近平總書記說,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復古,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辯證取捨,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所以,我們傳承「傳統文化」一定要加上「優秀」兩個字。傳統文化畢竟是過去的文化,其中也有一些糟粕和落後於時代的東西,有些內容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如男尊女卑、三從四德、輕視勞動,等等。因此,教育要對傳統文化有所選擇。

我覺得教育對文化的功能,一個是選擇的功能,一個是創造的功能,還有一個是解釋的功能。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不是拿過來就用,還要有選擇、有解釋。所謂創造,就是要結合時代特點推陳出新。中國是重視「忠」和「孝」的國家,但過去是忠於帝王君主,今天應該是忠於祖國、忠於人民;過去是愚孝,「父母在,不遠行」,子女要守候在父母身邊。現在則主要是感恩父母的教養,用事業、工作的成就回報父母。每個人心裡裝著對父母的愛,「常回家看看」。

其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課堂教學為主,不必另搞一套。

我們的課程教材里充滿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特別是語文、歷史教材都增加了反映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我們要把這些教材內容用好,結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閱讀一些經典著作,而不是另搞一套。學校要結合課程、結合教材,讓學生多讀一些經典著作。

語文、歷史之外的其他課程也可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素,比如音樂、舞蹈、美術、體育,即使是自然科學課程也可以挖掘許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比如地理課,就可以講剛才提到的徐霞客,數學課就可以講《九章算術》,可以講圓周率,等等。課程設計可以增加一些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課程,可以開設一些校本課程,比如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等等。我認為,開設這些課程不必求全,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特點、學校條件設置,有什麼就開設什麼,不必什麼課程都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一些少數民族的校本課程可以結合少數名族的特色進行開發。

第三,課外校外活動也是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

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辦學條件開展課外興趣小組,開展研學旅行。2016年,國家11部委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我認為,研學旅行也是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好方式。學校組織學生看博物館、文化館,去旅行,在此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校應該把研學旅行作為一門課程來組織,不要因為組織活動有風險而因噎廢食。我們從培養學生的角度來講,對孩子有益處就要做,但要做得細緻周到一些。比如研學旅行,教師要先去探路、安排,只要做得認真細心,就可以避免一些安全問題。學生在旅行中訪問名勝古迹,講述歷史故事,他們會更形象、更生動地受教育。

最後,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重視它的基本精神,避免形式主義。

有的學校進行所謂「國學教育」,讓學生穿漢服、戴官帽,搖頭晃腦地讀《三字經》,我看了以後特別不舒服。因為你做個表演可以,但是如果把它作為一門課程,我覺得就很不合適了。之前報紙上竟然還報道某地一所學校開展「孝」的教育,讓全校孩子在操場上為媽媽洗腳。洗腳本來是個人的私事,年輕的媽媽也用不著小孩來洗腳,對不對?報紙還把這個活動公開報道了,一操場的孩子給媽媽洗腳。中國人傳統教育里有個「雅」字,這是很重要的。這種行為很不雅觀,我看了特別不舒服。這都是形式主義的。

我覺得,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能搞形式主義,要講求精神實質,當今的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開放的時代、創新的時代。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當今時代的特點,要賦予時代精神,培養活潑開朗、有創新精神的人,而不是培養唯唯諾諾的老夫子。

文章來源 | 人民教育雜誌,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本文根據顧明遠先生在2017年11月10日「人民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討會上的報告整理而成。

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 | 任國平

微信編輯 | 趙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人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