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湖詩詞鑒賞 蘇軾與西湖

西湖詩詞鑒賞 蘇軾與西湖

1.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要讀杭州西湖詩跳不開蘇軾的這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就像研究蘇軾的作品也跳不開西湖一樣。蘇軾是第一個將西湖天才地比喻作「西子」的人,西湖確是個美人,它晴時瀲灧的波瀾像美人流轉的眼波,或陰有朦朧雨幕,雨入水面濺起小小渦旋,如同美人提唇時臉頰梨渦。風吹楊柳岸,姿態旖旎,夏而琳琅有色,光耀動人。冬至更有張岱「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的幽然禪意。大約美之於萬物都是平等的,在這首詩里蘇軾將人與自然山水的美相結合,妙含禪機,契入佛理。蘇軾在後來的《次韻答馬忠玉》裡面說:「只有西湖似西子,故應宛轉為君容。」《次韻劉景文登介亭》亦云:「西湖真西子,煙樹點眉目。」此喻被稱為「西湖千古定評」,西湖於是有了「西子湖」的 美稱。蘇軾對西湖景色的欣賞和眷戀從其中便可見一斑了。

本詩的題目是「飲湖上初晴後雨」,上半首寫出了西湖的晴姿雨態,山色空濛,巧妙地運用了對仗的手法,從語言上表現出西湖空靈婉約,意蘊悠長的美感。除此以外,還給人強烈的畫面感,語出而有景,彷彿置身其間,和蘇軾一起觀賞了西湖由晴至雨的佳景。後半句更可稱是「神來之筆」,是天才的靈感。後人對這一比喻更深為讚賞,常在詩中提到。王文誥在《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中稱這首詩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名篇」。其特點之一是概括性特彆強。它寫的不是西湖的一處之景或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的全面寫照和全面評價,它具有超越時間的藝術生命色。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此詩是蘇軾熙寧六年在杭州當通判時作的,彼時朝廷正行新法,由於政治主張的矛盾,他的才華得不到重用,仕途坎坷前途難明。而在遠離了波譎詭異的朝廷來到杭州以後,蘇軾發出了「餘杭自是山水窟」的感慨,並將西湖的美多次付於紙筆,讓世人從另一種美的眼光重新認識了西湖。蘇軾和西湖可說是相互成就的。現代作家三毛在看到撒哈拉沙漠的照片的時候,她說感覺到了被召喚。蘇軾初到杭州的時候,卻恍然覺得這裡的湖山舊曾相識,因此在《和張子野 見寄三絕句》其一中慨嘆:「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遊。」

2.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雲滿湖,樓台明滅山有無。水清出石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

臘日不歸對妻孥,名尋道人實自娛。道人之居在何許?寶雲山前路盤紆。

孤山孤絕誰肯廬?道人有道山不孤。紙窗竹屋深自暖,擁褐坐睡依團蒲。

天寒路遠愁僕夫,整駕催歸及未晡。出山回望雲木合,但見野鶻盤浮圖。

茲游淡薄歡有餘,到家怳如夢遽遽。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後難摹。

蘇軾樂於論析佛理,又善於圓融禪意,其作的詩詞當中多有表露。因而蘇軾剛到杭州時,便前往西湖孤山寺尋訪兩位著名詩僧惠勤和惠思,寫下此詩。詩作開頭「天欲雪,雲滿湖,樓台明滅山有無」,首先渲染出一派雲遮霧繞、縹緲迷離的情狀。接著「水清石出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出山回望雲木合,但見野鶻盤浮圖」數句,描寫冬日西湖清冷空寂的景象,以及孤山寺野鶻盤空的蒼遠意境,烘托出佛家寧靜清幽的氛圍。詩人讚賞惠勤、惠思兩位「道人有道山不孤」,自己於寒冬臘日與他們談笑甚歡,大有相見恨晚、知音難遇的慨嘆。詩歌最後描寫尋訪歸來、意猶未盡的感受:「茲游淡泊歡有餘,到家恍如 夢蘧蘧。作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後難摹。」他要趕緊將這次奇妙的經曆書寫下來,挽留住難得的禪悅之趣,得到內心無礙的歡愉自在。

這首七言詩字裡行間的閑情意趣給人淡泊寧靜的感覺,如同一個老僧人指上的玄機,深山古樹的禪意,是不經意間出來的。風情通透,雕琢還多餘。也不僅僅是文字的美感,古詩詞講究格律,這首詩的韻律更是讓人稱道的。明代田汝成著《西湖遊覽志餘》有言:此詩惟「孥」字、「蒲」字二韻艱澀,而公三疊之。紀昀在《紀評蘇詩》亦評價這首詩道:忽疊韻,忽隔句韻,音節之妙,動合天然,不容湊泊。這樣押韻神妙而不顯刻意的嫻熟技巧,實在讓人嘆服。

蘇軾通判杭州的三年時間,是他坎坷叵測的一生中最愜意幸福的時期。他將杭州當成他的第二個故鄉,吟詠道:「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他在詩中流露出對白詩當中「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閑」、「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蘇軾是很喜歡白居易的,他的達觀洒脫,意志高遠與白居易有異曲同工之處。蘇軾詩意地棲居在西子湖畔,並願長期留駐於此。他將西湖作為安放自己疲憊靈魂的絕好的情感棲息地,賦予了既愜意暢快又遠離塵囂的精神追求。

3.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它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蘇軾在杭州做通判時約莫三十來歲,正處於壯年,性情飄逸瀟洒。他寫下這首詞時,已是知天命的年紀。因此他說「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可見歲月的遷移,卻是錐心刺骨,同是在杭州,心境卻又是換了一個樣。這首是他送給高僧參寥的送別詞,也是蘇東坡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

依我看來,全詞著一情字展開。起筆俱是氣勢,以錢塘江比喻人世聚散離合。造化自然是無情,風使潮來又送潮歸,夕陽斜暉從不與人的意志為轉移,太陽照常升起,而「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物是人非,人間也是無情。皆是無情,蘇軾卻倒「不必思量古今,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這樣超脫時俗,曠達而自然的面對世界,蘇軾這樣達觀的態度,在這首詩中一覽無遺。讓人更深一步地領略到,他深刻的人格魅力。

下闕更是情深意切。縱然造化無情,韶華難留。記得那西湖湖畔,春日曼妙的山隈,翠微孔明,雲波如煙。「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這樣情感多麼珍稀,我們約定好日後再見,莫違謝公雅志。這是出於性情的揮灑,確是豪華落盡見真情。最後一句尤其讓我感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西洲的路上不要回首慟哭,淚下沾了衣裳。此中真情讓人唏噓,正如元好問評價蘇軾詞「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此外,詞中抒寫出世的高想,表現人生空漠之感,卻以豪邁的氣勢出之,使人惟覺其氣象崢嶸,而毫無頹唐、消極之感。詞人強調達觀和「忘機」,使人感到的卻是他對友情的無比珍重。蘇軾達觀中充滿豪氣,嚮往出世又執著於友情的個性,於此可見一斑。

蘇軾在知天命的年紀,再寫西湖,自不復而立心境。元祐年間他為宦杭州,體現出更為務實的行政才幹,造福一方,功在千秋,關於西湖的詩詞作品,則展現出歷經滄桑的人生感懷,以及內斂沉穩的性情特徵,正如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所言:「蘇一生並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 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西湖文化的核心美學價值在於藝術點化自然,而歷史升華的意境山水之美,它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天地人神交融對話、和諧共在的景觀意境。」在眾多的西湖之中,又公認「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是杭州。」蘇軾這樣一個全能,天才型的文人,他的靈感,他與自然相融的禪意,與絕高的審美意趣,必然與西湖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他歌詠西湖,西湖也成為了他不同人生階段的精神寫照。相對於高山大漠的雄渾蒼茫、江河海洋的洶湧澎湃,蘇軾筆下的西湖歌詠富有靈秀雅韻,顯得格外恬靜、溫潤,在其坎坷波折的人生旅途中,不失為一個慰藉靈魂、滋養心田的情感港灣。

中文1602

陳枳希

圖片:網路

編輯:魏素素

請您贊一下支持有美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美堂 的精彩文章:

論《夏日龍井書事》
萬頃波中得自由
西湖遊記 西子湖畔
西湖遊記 「夢」游西湖

TAG:有美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