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是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嗎?

你是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嗎?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台」

大多數來找我諮詢的來訪者中,對於父母的最大抱怨,都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

有位30歲的男士向我訴說他的父母,「每次想讓我吃什麼東西,在我表示不願意的情況下,仍然要剝開包裝袋強塞到我嘴邊,並且臉上露出得意的微笑,這是我最恨的事了」。

26歲的小Y,每次談戀愛,回到家母親都要詳細詢問女兒的約會情況,甚至要了解每句對話,再對比自己安排的相親對象,然後出謀劃策,彷彿自己才是女主角一般。母親所有的生活重心都圍繞著女兒的戀情,讓小Y感到只想逃離。

如果說,強迫喂吃東西、安排相親,還是無傷大雅之事,那麼父母監聽電話、私拆信件、翻看日記等,則是嚴重侵犯到個人隱私領地的行為。當孩子嚴厲斥責父母時,仍然還要面對父母一副理所當然、理直氣壯的神態。

久而久之,性格較為獨立的孩子就會養成處處與父母對著乾的習慣。青春期的小J說道,「記得有一次打籃球回來,我剛換下的衣服已被媽媽洗好曬出,爸爸端著水等在一旁,我覺得自己永遠被愛綁架著」。到了這個地步,無論父母是好心還是無意,都已被孩子統一解讀為操控了。

雖然這些看上去都是一樁樁不起眼的日常小事,但在控制與反控制的長期衝突以後,即使不演變成吵鬧打罵,也在內心埋下了強烈的負面情緒。這種情緒不會隨著時間長久而消散,反而因為生活中充斥的無時不在的控制,對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心理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GIF/89K

首先產生自卑感

一個人的最初自信,來自於「我是個有價值的人」。

父母處處操辦的行為,會使得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不信任自己所做所想,漸漸地,內心也習慣於把自己當小孩子,希望有人能照顧自己。這樣心態的人,就會形成以他人的評價為標準的思維方式。因為分析、看待事物時內心沒有主心骨,無法確信自己的判斷,因此在思想上就容易隨波逐流,做事的目的演變成了取悅他人態度的手段。

其次對自己產生厭惡感

許多孩子在家裡表現出的冷酷暴躁,其實是被長久忽視和不公平指責後正常的負面情緒反抗

但父母往往高舉「以愛之名」的大旗,理所當然地認為只有父母責備子女的份兒,絕沒有子女說父母的錯的道理,孩子也容易把「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觀念內化於心,結果就導致許多青少年厭惡和痛恨自己。

再次學會了偽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中國現在很多父母恰恰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們對待孩子有時棍棒交加、有時痛哭流涕,其目的在於要通過這種方式來控制孩子。

但是孩子的內心是無法被欺騙的,孩子的內心能感覺到欺騙和偽善的意味,於是孩子以後也會學會這種與人相處的不良招數。

GIF/180K

最後導致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同一性的感覺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

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

所以今天,我們看到大量的年輕人要麼處在「葛優癱」的狀態,要麼就以對社會不滿的發泄方式甚至是犯罪,來實現自己所謂的「自由」和「價值」。

然而父母並不是完人。

我在諮詢中見到、聽到過太多這樣的父母,他們曾經也受過自己父母或長輩的精神「虐待」,使得他們的情感、交流模式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但他們不自知,又將這一問題通過言傳身教,「遺傳」給了自己的下一代。

這就需要我們真真正正地看清楚,究竟自己的親人以及他們的每個行為背後究竟以何種心理驅動的,有什麼樣的錯誤甚至罪惡被掩蓋在了理所當然的表現之下,我們需要真正認清他們,才有可能給自己、給他人一個相對公平的認識和評價。

比如,母親對孩子的個體邊界不明確,過多參與孩子事務,或強迫孩子事事必須按照她的想法來,使孩子成長為無獨立行為能力的巨嬰。這種控制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生悲劇之起源。

而母親行為的形成源頭,往往是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妻子的熱情不能給予丈夫,無法喚起丈夫的回應,最終只能指向幼兒,造就大批童年悲劇。

GIF/105K

其實不論是在親子關係還是婚戀關係中,我們都會發現,處處存在自我的人,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TA在把一切自己認為「對」的和「好」的想法都加諸在別人身上。

TA的意識里覺得:「我這麼做是因為我愛他,我想讓他更好。」但實際上,TA潛意識裡的想法很有可能是:「我的價值是建立在對生活、對他人的控制之上,所以,我需要控制一個人,我需要用某種方式讓生活變成我希望的那個樣子。」

這種想法,是TA自己意識不到的,就算TA意識到了,TA也一定會用最激烈的方式去抵抗這種認知。但是,這種認知毫無疑問在左右她的行動。控制不了自己人生的人,往往通過控制他人,來試圖滿足自己的安全掌控欲。

因此,當你的身邊,出現喜歡控制他人的人,首先要進行溝通,觀察並了解對方的心理狀態,是害怕、是惶恐、是空虛,究竟是為什麼會拚命想抓住一切能控制的事情來增加安全感。和這種人吵鬧是沒有用的,越吵只會讓對方因為感到失控而更加崩潰,當然一味讓著也不是辦法。

最好的方法就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讓對方不再因為內心空虛把你的生活當成自己的生活;轉移對方的生活重心,鼓勵他們參加社交活動,幫助他們克服「不敢走出去」的心理障礙;根據你對他的了解,安排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GIF/611K

當然,作為孩子,你也得設法擺脫長期以來的精神依賴,這需要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而最重要的就是每次堅持不妥協態度。否則,雖然為了眼前和諧的假象,你暫時哄得了父母的開心,但這隻會加深父母的掌控欲,未來你仍得相應承擔內心衝突所釀的苦果。

相互獨立,才能真正相愛。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

微信公眾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caohuaini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的精彩文章:

TAG: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