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有些感情只能共苦,不能同甘?

為什麼有些感情只能共苦,不能同甘?

GIF/838K

從未見過你,但會更懂你

愛過你是最好的人生體驗

你要轟轟烈烈的浪漫

平平淡淡的永久

還是忠於自我的成長

昨日,娜扎工作室發表聲明,宣布張翰和古力娜扎已於十月中旬分手

聲明中表示:倆人已於十月中旬和平分手

分手原因是承受外界壓力太大,聚少離多

然而印象里

他們才跨過不被看好的階段

前一陣還爆出12月好事將近

村上春樹說:如若相愛,便攜手到老,如若錯過,便護他安好

當彼此相愛的兩個人遇到障礙、不得不分手時,人會產生一種「不協和感」(不快感)。

此時,要消除這種「不協和感」的心理效應就開始起作用。由於人的心理無法改變外界障礙的現狀,於是加深感情以逾越障礙。

此外,人們還會產生錯覺,把戰勝困難的力量誤認為是愛情的力量,把逾越障礙的成就感轉換為戀愛的感情。

很多為了躲避家人的反對而私奔的情侶,在別人眼中他們演繹的是「轟轟烈烈的愛情」,但出人意料的是,這樣成就的婚姻很多最終都走向了離婚。

受外界阻力而激發升溫的愛情,往往經受不住悲傷的考驗。兩個人一旦遇到悲傷的挫折,愛情就容易產生裂痕。

在心理學上,這一現象被稱為「羅密歐朱麗葉效應」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反映的是一種逆反心理,這種現象也經常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

當我們的行為或想法遭到直接反對時,我們大多數人不會屈服,反而更想去證明自己是對的。

逆反心理的背後,其實隱藏著相互之間不良的溝通方式。

那麼怎樣才算有效的溝通方式呢?這裡簡單地說四點

1.相互尊重。這裡的尊重指的是:尊重對方的思想情感、內心體驗。之所以要做到尊重對方,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獨特的思想;通過『尊重』才可以了解對方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行為背後的內在動機。

2.學會『共情』。共情一詞來自心理諮詢,所謂共情: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對對方的行為和想法不隨意否定、不輕易評價。

3.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們都做到了前面兩點,這時候你就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並說明白為什麼自己會這樣想。

4.反思。 如果溝通出現障礙,你又不想放棄與對方溝通,就應該反思導致溝通障礙的問題是在哪方面。只有問題找到了,才有利於下一次的溝通。

有時愛情就是那麼玄妙。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他人的壓力反而是感情的升溫計,一如被家族迫害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雙方的家人越是反對,兩個人的心貼得越緊。

當壓力漸漸褪去,曾經愛得那麼濃烈的Jack和Rose也會成為《革命之路》里的怨偶。

為了了解父母的干涉是否改變了夫妻戀人之間的關係和相愛水平,心理學家德瑞斯科(R. Driscoll)等人在1972年調查了91對夫婦和相戀已達8個月的41對戀人,發現在一定範圍內,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戀人之間相愛越深。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關係的外在力量,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

在感情中,兩人的成長速度是否匹配相當重要。

美國社會學家辛迪·博齊德(Sandy Burchsed)認為,伴侶生活是個人成長的地方。

她甚至預測說,今後幾十年,每個人一生都將經歷四段愛情:

在第一段伴侶關係中,我們將學會與另一個人共同生活,並在性方面發展成熟;

第二段,我們將完成為人父母的角色,這段感情也會隨著孩子長大而走到盡頭;

第三段,雙方更關注個人的自我實現和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標;

最後一個階段,才是男女雙方真正達到精神上的默契和平等。

「所有的伴侶都能白頭偕老是一種幻想」,夫妻關係心理分析學家瑪麗-洛哈·科羅娜(Marie-Laure Colonna)說:「在每個人的一生中,伴侶關係在某個特定的時期具備獨特的功能。當這一功能枯竭時,即使雙方都有誠意想挽回,這一結合也就到了解體的時候。」

一個結束也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雙方都會尋覓另一個伴侶,期待另一種組合。

離別,是愛情的悲劇,卻是個人成長的契機。

所以,當身邊曾經陪伴的TA已不再,請別惋惜,這是再告訴你:

「是適合再往前飛,遇見更好的自己了。」

《琅琊榜》里有一段台詞:

「我曾經因為要獨行而非常難過,可我畢竟已經不再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孩子了,我明白了凡是人總有取捨,你取了你認為重要的東西,這只是你自己的選擇而已。」

我們沒有必要因為做出取捨的選擇而心生怨恨,因為誰也不能凡事都以你為先,以你為重,對於愛情,更是這樣。

既然沒有了需要相互攙扶走的路,就各自祝好,心生祝福。

你的三年,同樣也是我的三年。

「再見」是給我們的故事划上句號,有始有終

你記憶中愛情的樣子

也是我曾經努力愛你的模樣

微博:@聖安米悅心理諮詢官方微博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

請分享到朋友圈

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聖安米悅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聖安米悅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