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芳華》的失望與令人失望的芳華

《芳華》的失望與令人失望的芳華

GIF/1K

留洋派(Creader.com)專欄作者格致夫:馮小剛的新電影《芳華》很火,在電影院里,也在網路評論中。老婆和她有閑的閨蜜們,幾天前就一起走進影院看了《芳華》。據說,她們幾位排排坐,無不為影片中主人翁的命運哭得稀里嘩啦!這令我訝異。

而不夠敏感的我,則遲遲沒有去看的慾望。直至聖誕新年假期來臨,才剛剛看了這部引起強烈反響的影片。從片頭看到片尾,直至響起韓紅演繹的那首老歌《絨花》,都沒能觸動俺本不算很高的淚點。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該懷疑人生了,在驚訝女人們的淚點太低之餘,的確開始懷疑老婆對我「麻木不仁」的評語是不是對的。除了標題,我甚至沒看網上任何一篇有關該影片的評論。於是,只好硬著頭皮又看了《芳華》拍攝花絮和幾個主創、主演的訪談視頻。這才讓茫然的思緒開始清晰起來。

我眼中的《芳華》?

按我缺乏藝術細胞的抽象理解,如果允許程式化解讀的話,馮小剛先生的《芳華》,無疑是馮式藝術對人生芳華之年的圖解而已。準確點說,該影片是這位名導高度個人化的芳華時代展現,是珍藏在內心深處的記憶篩選。再往深一點說,是歷經40年沉澱之後,一種被正常情感理想化的芳華,更是一種被超常情思審美化的芳華。這大抵是這部影片的實質。

《芳華》的令人失望

從第三者的角度——未經歷那個時代、或不帶入時代情感的氛圍下——審視,《芳華》難免令人失望!你能從這部影片中看到什麼呢?

文革末期的時代特徵嗎?雖然觀眾也看到了文工團大院迎壁牆上高大的毛像、牆壁上的標語、毛語錄、敲鑼打鼓的宣傳車和遊行隊伍等符號化的東西,但不難發現,作者無意直奔主題,去渲染文革本身,而是一筆帶過式的儘可能淡化之。應該說,這對影片主旨的把握,以及避免落於俗套,是一種必須!公平地講,《芳華》在文革命題本身的揮灑上,比不上大多數同類題材的作品,或作者無意與之相提並論。從這個大眾化視角無法引發共鳴,也是一種必然。對此有任何期待者,難免會大失所望。

對人物多舛命運的刻畫嗎?對不起,不客氣地講,作品對男女主人翁遭遇的敘事,甚至有些流於範式!苗苗飾演的女主角何小萍,生父文革遭難,母親改嫁,從小就一直不受待見。參軍進入文工團,依然沒能改變備受歧視和排斥的命運。在殘酷戰爭血與火的洗禮中綻放倔強的芳華,而意外成為英雄。但在被追捧之後,像一顆被凍的大白菜,一旦拿進溫室,就「爛掉」了。她歷經長期不幸而變瘋的結局,怎麼看都是一個俗套!儘管這是嚴歌苓女士文工團經歷中一個真實人物的命運,她在三部作品中才得以解構清楚的生活原型。

至於黃軒飾演的那位雷鋒式大好人劉峰,僅僅因為一時衝動抱了一下暗戀的對象,就被下放連隊,在中越之戰中失去右臂而成為英雄。結局則有些窮困潦倒,但做人的氣節仍在。同樣很難說有多少不落俗套之處。

一句話,無論是文革題材展現,還是人物刻畫,《芳華》都難免令人失望。如果對此尚有疑慮,不妨回想30年前,謝晉導演的《芙蓉鎮》中,姜文、劉曉慶等人塑造的文革悲劇人物,那才是難以磨滅的藝術刻畫與再造!

馮小剛的芳華展現有點遲

那麼,《芳華》是馮小剛的藝術失敗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馮導在熒屏上呈現芳華,本意就並非為藝術而藝術。那只是在等待40年之後,直奔自己難以釋懷的芳華時代而去罷了。只是這種給自己青春一個了斷的儀式來得有點遲!遠不如姜文執導首部作品就展示自己的「芳華」來得自然。而年僅19歲的王蒙在《青春萬歲》中喊出「讓所有的日子都來吧!」才是芳華中人的最佳宣言。

對於大導演,人們畢竟有更高的期望。鑒於自我意識中對青蔥歲月的聖潔化傾向,展現個人代入感很強的芳華情結這個事情,就無法規避下意識審美情愫的固執渴望,訴諸理想主義表達,而非藝術真諦,幾乎成為藝術家的宿命!而追求理想主義的唯美展示,無論如何,都是藝術家早期「小時代」視野最為駕輕就熟的!到了藝術家爐火純青的「大時代」洞察與感悟階段,對這類天真、激情與爛漫,反而有些不合時宜了。

而更要命的是,絕大多數人的芳華,很難不具有令人失望的一面!

令人失望的芳華

具體到影片情節,不少人耿耿於懷的是,文工團員們和社會對男女主人翁缺失良知、缺失同情心、甚至缺失人性的欺侮和「迫害」。老婆就在我面前表達從影片中感受到的壓抑和憤憤不平。

有人不願將此解讀為「人性之惡」,而寧願將其歸結為時代的罪孽。一種典型解讀認為,這是文革時代特殊的政治環境扭曲了人們的心靈。筆者無意否認文革的政治荒謬,以及對人與人正常關係、甚至倫理道德與情感關係的罕見摧殘,但這不足以否定絕大多數人在青蔥年代遠離理性的荒唐、膚淺與衝動。這正是芳華時代令人失望的一面。

從眾心理、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就是其典型表現之一。惡作劇、取笑他人、組團欺侮弱小等,都是其不同表現形式。影片中文工團員們對待主人翁的種種行為,完全沒有超出這一層面。

嚴歌苓(左)和蕭穗子的扮演者鍾楚曦(右)(圖源:VCG)

這讓我想起這幾年海內外不斷有中學生欺侮、霸凌(bullying)同學的報道。那已經不是司空見慣的一般性孤立某位有某種弱點的同學,捉弄人,或搞搞惡作劇之類,而是涉嫌違法犯罪的集體凌辱和侵犯人權。包括毆打、扒衣服、強迫受害者做出種種屈辱行為等。這類惡行就是典型的青少年非理性、叛逆現象而已。很難與時代、特別是政治環境等時代特徵扯上關係。

就是影片中組織上對男女主人翁的嚴厲處理方式,對於不容許談戀愛的軍隊環境而言,也很難說有多麼出格,更談不上文革時代的階級鬥爭思維。相反,雷鋒式的好人劉峰也在檔案中對組織隱瞞了何小曼生父被勞教的重大事實!她才得以順利參軍。這正是文革時代也存在人性一面的展現。

《芳華》是沒有價值的平庸之作嗎?

分享影片《芳華》的失望之處,以及強調任何人的芳華都難免存在令人失望的一面,並不意味著《芳華》這部影片整體是平庸的,沒有存在價值。每個人都曾擁有自己的芳華時代,理想化、聖潔化自己的芳華,那不僅是一種人之常情的慰藉,更是一種對青蔥歲月的莊嚴安放與祭奠!這樣的理由足矣。而從該視角去審視《芳華》,其藝術的真是完全立得住的,觀眾也就沒有理由失望。一句話,理想主義的馮小剛依然是接地氣的!儘管此話怎麼聽都有點矛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留洋派 的精彩文章:

TAG:留洋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