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孩子心有委屈,別說話,抱抱她

當孩子心有委屈,別說話,抱抱她

千江月—教育ll生活ll故事

※※※※

傍晚散學,許多家長站在校門口邊說話邊等孩子。

不多會,孩子們小鳥出籠一樣的飛奔而出,在人群中尋找各自的爸爸媽媽。

一時間,擁擁擠擠,歡聲笑語。

但人群中有一對母女卻與眾不同,尤其是那個媽媽,她尖利的嗓音,很讓人反感側目。

這是個七八歲的小女孩,往外跑時就有點慢吞吞的,帶著一臉的不高興。

等跑到她媽媽車旁時,小女孩明顯的委屈起來,訥訥的想對媽媽說什麼,但話還沒說出來,眼淚倒先珍珠似滾下來了。

她媽媽一看,很著急,就說:哭什麼哭,什麼事,快說!快說撒!

小女孩幾次張口要說,無奈就是發不出聲音。

那個媽媽又問了幾次,耐心有點被耗光的樣子,上去就推搡小女孩,邊推邊說:你再不說,今天就不要回家了,我不要你了。

我在一旁看得有點難受,這明顯是個心中有點委屈的孩子,也許是被老師批評了,也許是和同學鬧小矛盾了,也可能是測驗什麼的不太好了~

小孩子,能有什麼了不得的事呢。

但那個媽媽就是靜不下來,很大聲的斥責這個本來想要安慰的小女孩。

再一會,見女兒還是說不出什麼,那個媽媽乾脆一個人騎車就走了,留下一個又傷心又害怕的小女孩哇哇大哭。

二妞說:媽媽,這個阿姨是不是瘋了?抱一下小妹妹就好了呀。

你看,十來歲小孩子都懂的道理,一個做了七八年媽媽的人居然不懂。

很可悲,很讓人無語。

孩子受委屈了,投奔向你,尋求溫暖,尋求安慰,多麼好的親子機會呀。

※※※※

在孩子一天天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人和事,有時難免也會受到一些小委屈,這很正常。

孩子受委屈了,把他們當作大人,當作朋友,給她們一點緩衝的時間,引導她們說出來,訴說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在自我治癒的過程。

所以,沒有頭緒,毫無理由的生氣,著急,甚至指責,都是無用功,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孩子原本就委屈得說不出來的話,這一嚇,也許以後永遠都不會再向大人訴說了。

等到孩子長大了,越發沉默不語,父母才會驚覺大事不妙。

不理解,為什麼有時候孩子不願意與自己交流?

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卻不願回家告訴自己?

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寧願對著日記本傾吐心聲,而不願和父母面對面交談?

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和朋友們滔滔不絕,面對父母卻一言不願發?

為什麼呢?

因為父母子女的親近關係,是必須從幼時,從小處慢慢培養起來的。

小的時候,孩子因為無助,想要尋求父母的安慰,如不能得到,那他就會選擇將自己的情緒隱藏。

正如太宰治所著的《人間失格》中,主人翁葉藏,幼年飽受到凌辱,卻從不屑對任何人說出。取而代之是,他總是用貌似用滑稽可笑的行為來「嘩眾取寵」。

我們為他的命運感到悲涼,卻又無能為力。

縱觀其一生,造成他灰暗人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他從小在家裡沒有一點話語權,也沒有誰會耐心聽他講一些心事,更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平等的對待。

葉藏所處的是一個大家庭,吃飯、做事、行為、都有嚴格的標準,年幼時的他,看到超過他年齡以外的困惑,沒有得到一絲來自家庭親人的關懷,以至於後來,他慢慢就對外面的世界失去了信任,一步步淪陷。

※※※※

面對一個明顯心有委屈的孩子,別講什麼大道理,也別想著非要弄清事情的始末,企圖用成人的思維來判斷出所謂的對錯。

這是最沒用的。

孩子受了委屈,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引導孩子,看看是不是讓孩子把委屈先說出來。

但大部分孩子,也許是因為年齡小,也許是因為不擅於表達,也許迫於父母的嚴厲不敢表達,也許只是單純的不想說,也或者是想說卻不知道怎麼說~等等

這些情況,都是造成孩子訥訥不敢言的內在因素。

這時候,如果家長不管不顧,由著自己的性子一通指責,很顯然,孩子的情緒只會更糟。

我們家大妞上大班時,也曾有過一次這樣的經歷。

有天早上,說什麼都不願起來去上學。我問她為什麼。她抿著個嘴就是不說話,再問,就眼淚嘩嘩的。

因為這孩子從小就沉靜懂事,很少有情緒崩潰的時候。剛進幼兒園時,別的小孩子哭得上竄下跳的。她不僅不哭,還幫老師照顧別的小朋友呢。

所以我覺得一定是她受什麼委屈了,只是年齡小,不知道怎樣說出來。於是,就同意了她不去上學的決定。

我記得那兩天,她一直粘著我,一會兒就要抱抱。我雖然很著急,但也只能耐著性子由她去,只陪著她吃東西,摟摟抱抱。

好幾年之後了,我們偶爾聊天時說到這事,大妞忽然說:老媽,我要謝謝你當時沒逼我去上學,要不然我肯定也是個怕上學的人了。

原來那次,是有個小男生揪了她的辨子,又罵了一句髒話。她很討厭那個男生,不想看到他,才不去的。

但在家裡休息了兩天,媽媽的關心讓她覺得自己也是可以勇敢的,所以這事就過去了。

※※※※

有時這樣看來很小的委屈,處理不當,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陰影,會在以後的成長中害怕社交,不敢信任別人。

所以當孩子受到委屈時,細心的傾聽,用心的引導,無聲的陪伴勝過任何一種貌似有道理的大聲說教。

當孩子有情緒時,請試著耐心接納孩子性格中的不完美。只要孩子的言行舉止不是太過分,我們就不妨小小妥協一下。

允許她哭一哭,鬧一鬧,沉默一下,發獃一會兒。

等到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以後,看情況,可以試著讓孩子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慢慢說一遍。

但一定是要孩子願意主動的來述說,彆強求。

當孩子忍不住哭時,不要嘲笑她,告訴她,哭是人類最正常的情緒反應。

順便和她說一說當時的心理感受,也試著說說給她帶來委屈的人的感受。

比如,孩子捱老師批評了,但孩子堅持自己並沒錯,你就可以和她說說老師為什麼會這樣處理的等等。

通常情況下,大人不帶任何情緒的去和孩子討論某一件事,孩子通常都是樂於接受。

傳統中國教育中,向來推崇「堂前訓子」一說,意思是說,教育孩子可以在大庭廣眾下進行,不用給孩子留面子。

這種傳統思想的影響下的家長,在孩子遇到問題時,習慣於不分場合的訓斥孩子,說教孩子,總想讓孩子按自己的心愿來表現。

但往往收效甚微,孩子是有思想的獨立的個體,哪是那麼容易任人擺布。

一件並不起眼的小事,一句有心無心的話,都可能是孩子感到莫大委屈的起因。

他們的傷心不已,在成人看來好像很好笑,又很無所謂。但我們除了是父母,更是孩子的教育者,而且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陪伴他們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教育者。

所以,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至關重要。

敷衍了事,過份嚴厲,都不算是正確的表現。

其實很多時候,問題解決的關鍵,並不在於有沒有技巧,而在於我們,是否具備一個教育者的自我意識。

也就是說,我們在處理孩子的事情之前,能否自己先有一個冷靜的思考過程。

先問一下自己,自己的接下來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

但願,我們在以後遇到問題時,不要像文章開始說到的那位媽媽一樣失控,情緒化。

藍天下,風雨處,孩子帶著委屈撲向你,記得,先別說話,抱抱她,就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江月草堂 的精彩文章:

你有跳江的勇氣,為何沒有活下去的決心
想曬著太陽一直安渡到晚年

TAG:千江月草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