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提者不可身心得

菩提者不可身心得

《宗鏡錄》卷第二十二

問:菩提即自身心者,云何教中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

答:夫言菩提之道即心者,乃是自性清凈心,湛然不動,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其道虛玄,妙絕常境,聰者無以容其聽,智者無以運其知,辯者無以措其言,像者無以狀其儀。以迷人不了,執色陰為自身,認能知為自心。故經云:「身如草木,無所覺知;心如幻化,虛妄不實。」所以除其執取之心,故云:菩提者,不可身心得也。菩提非是觸塵,不可以身得;菩提非是法塵,不可以心得。若就了人,即達陰身本空、妄心無相。以本空故,法身常現;以無相故,真心不虧。如此發明,五陰即菩提,離是無菩提。不可以菩提而求菩提,不可以菩提而得菩提。文殊雲「我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即我,我即菩提故。《維摩經》云:「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菩提非所觀之境,則無能緣之心。所觀境空,即實相菩提;能緣心寂,即自性菩提。

《大般若經》云:「龍吉祥言:頗有能證菩提者不?妙吉祥曰:亦有能證。龍吉祥言:誰為證者?妙吉祥曰:若無名姓施設語言,彼為能證。龍吉祥言:彼既如是,云何能證?妙吉祥曰:彼心無生,不念菩提及菩提座,亦不愍念一切有情,以無表心無見心等,能證無上正等菩提。龍吉祥言:若爾,尊者以何心等當得菩提?妙吉祥曰:我無所趣,亦非能趣,都無所學。非我當來詣菩提樹,坐金剛座,證大菩提,轉妙法輪,拔濟生死。所以者何?諸法無動,不可破壞,不可攝受,畢竟空寂。我以如是非趣心等,當得菩提。

「龍吉祥言:尊者所說,皆依勝義,令諸有情,信解是法,解脫煩惱;若諸有情,煩惱解脫,便能畢竟破魔羂網。妙吉祥曰:魔之羂網,不可破壞。所以者何?魔者不異菩提增語。何以故?魔及魔軍,性俱非有,都不可得。是故我說魔者不異菩提增語。龍吉祥言:菩提何謂?妙吉祥曰:言菩提者,遍諸時處一切法中,譬如虛空,都無障礙;於時處法,無所不在。菩提亦爾,無障礙故,遍在一切時處法中,如是菩提,最為無上。仁今欲證何等菩提?龍吉祥言:欲證無上。妙吉祥曰:汝今應正無上菩提,非可證法;汝欲證者,便行戲論。何以故?無上菩提,離相寂滅,仁今欲取,成戲論故。譬如有人,作如是說:『我令幻士,坐菩提座,證幻無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言,極成戲論。以諸幻士尚不可得,豈令能證幻大菩提?幻於幻法,非合非散,無取無舍,自性俱空。諸佛世尊,說一切法,不可分別,皆如幻事。汝今欲證無上菩提,豈不便成分別幻法?然一切法,皆不可取,亦不可舍,無成無壞。非法於法,能有造作,及有滅壞;無法於法,能有和合,及有別離。所以者何?以一切法,非合非散,自性皆空,離我我所,等虛空界,無說無示,無贊無毀,無高無下,無損無益,不可想像,不可戲論,本性虛寂,皆畢竟空,如幻如夢,無對無比。寧可於彼,起分別心?

「龍吉祥言:善哉尊者,我今由此,定得菩提。何以故?由尊者為我說深法故。妙吉祥曰:吾於今者,未曾為汝有所宣說,若顯若密,若深若淺,云何令汝能得菩提?所以者何?諸法自性,皆不可說;汝謂我說甚深法者,為行戲論。然我實非能說者,諸法自性,亦不可說。如有人言:『我能辯說幻士識相,謂諸幻士,識有如是如是差別。』彼由此說,害自實言。所以者何?夫幻士者,尚非所識,況有識相?汝今謂我說甚深法,令汝證得無上菩提,亦復如是。以一切法,皆如幻事,畢竟性空,尚不可知,況有宣說?」是以一切眾生之性,即是無相平等菩提,於自性中,云何有能證所證之差別乎?

如《般若經》云:「覺法自性,離諸分別,為菩提故。」又經云:「諸所有行,皆有所是;無所是,是菩提。」何者?若有所是,即立所證之境,便有能證之心。能所盡處,名為大覺;大覺之義,唯悟自心。

如《大毘盧遮那成佛經》云:「爾時金剛手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誰尋求一切智,誰為菩提成正覺者,誰發起一切智智?佛言:秘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凈故。心不在內,不在外,及兩中間,心不可得故。乃至欲識知菩提,當如是識知自心。」

《莊嚴菩提心經》云:「佛言:菩提心者,非有非造,離於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眾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薩修菩提心。」是則心外無菩提,何所求耶?菩提外無心,何所得耶?

如《華嚴經》云:「知一切法,無相是相,相是無相;無分別是分別,分別是無分別;非有是有,有是非有;無作是作,作是無作;非說是說,說是非說;不可思議。知心與菩提等,知菩提與心等,心及菩提與眾生等。」又頌云:「雖盡未來際,遍游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故知心法妙故,當體即是;若向外遠求,則失真道。故云:善財遍巡諸友,不出娑羅之林;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離一念無生性海。

所以《凈名經》云:「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故知已成不更成,已滅不更滅;為未知者,方便說成,方便說滅;若執方便,則失本宗。

如《大莊嚴法門經》云:「爾時文殊師利,語金色女言:如是五陰體性,即是菩提體性;菩提體性,即是一切諸佛體性;如汝身中五陰體性,即是一切諸佛體性;諸佛體性,即是一切眾生五陰體性,是故我說,汝身即是菩提。複次覺五陰者,名覺菩提。何以故?非離五陰佛得菩提;非離菩提佛覺五陰;此方便知一切眾生悉同菩提,菩提亦同一切眾生,是故我說,汝身即是菩提。」

《大寶積經》云:「菩提者,名心平等,無所起故;菩提者,名眾生平等,本無生故;乃至菩提者,性相如是,若於此法,有所願求,徒自疲勞。何以故?如菩提性,菩薩應行;能如是行,名為正行。」

《思益經》偈云:「菩薩不壞色,發行菩提心。知色即菩提,是名行菩提。如色菩提然,等入於如相。不壞諸法性,是名行菩提。不壞諸法性,則為菩提義。是菩提義中,亦無有菩提。正行第一義,是名行菩提。」

《瓔珞經》云:「發心住者,是人始從具縛,未識三寶。」乃至值佛菩薩教法中起一念便信發菩提心。既雲始從凡夫最初發心,明知此中發心,該於初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賢法師 的精彩文章:

大唐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應縣木塔內的壁畫堪稱稀有
雲居山海燈法師塔
佛說海八德經
面對當今科學時代 佛教定位何在?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