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傳世瓷器與出土器物釉面辨別之——水土沁

傳世瓷器與出土器物釉面辨別之——水土沁

一,傳世瓷器的鑒定方法。

觀察傳世的瓷器時,常常有人竊竊私語:「看上去這麼新,都是新東西吧?」甚至認為「東西不怎麼樣,可能是贗品」。這些說法、看法是帶有普遍性的,這裡涉及到一個如何鑒別真偽的問題。其實,只要認真比較就會發現:新瓷的釉面乾燥(注意觀察時要把眼光聚集到某個平面某個點上),呆板、表面光線刺眼(注意這是側面的強烈反光);而古瓷的釉面油厚、水靈、滋潤,由里向外透出來的光線亮且柔(可以擋住強烈的側面反光仔細體會)。總起來說就是「珠光寶氣」,看上去當然比新瓷還「新」!

一件新出窯的瓷器隨著年代的延長,釉中的各種礦物質在接受自然界當中物理、化學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強度也逐年的減弱,釉層開始老化變舊,釉面開始逐漸的熟舊溫潤。除了特殊情況下遭受非自然超強物理、化學作用出現失光現象以外,其年代多少與變化程度成正比關係!藏界先人對古瓷釉光鑒定「秘不示人」的主要原因一是出於保守壟斷,自己掌握了這方面的秘密以後,在收藏和經商方面具備了高人一籌的絕招和先機。

二,關於出土瓷器的鑒別。

瓷器鑒定方法不能局限於宏觀方面的研究,還必須從微觀方面入手,分析哪些微觀物理狀態是器物內在的變化原因引起的,哪些是外在原因引起的。

真品瓷器的釉質和胎骨的化學元素,在自然環境中,經過漫長時間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的、具有歷史變化層次感的物理狀態、特徵,以及胎釉同步老化後,自然表現出來的那種濃厚的古樸氣息,是高仿大師無法仿製的。目前的鑒定模式和方法只是根據鑒定者個人的經驗,對器物的形制、飾紋、彩料、胎土、釉層、工藝、款識的表面現象進行綜合鑒別,缺乏對瓷器本質變化的研究。

出土瓷器的釉層上和釉層里,必然會生長出各種化學元素化合而成的水土沁斑和呈晶瑩半透狀的銀白色、灰白色或者白中泛黃的土銹花結晶。這些土銹花結晶呈不規則細小斑點或者斑塊。

有些釉面上會產生半透明微細晶粒組成的煙霧狀、流雲狀、圓圈狀等多種形態、多種顏色的結晶斑,釉層內部也生成有乳白色或黃白色的絮花狀粉化斑,或者是透明的聚生水晶狀、雪花狀、玻璃碴狀等各種形態的結晶體。有些結晶體表現為極細極短的「毫毛」狀或短纖維狀,類似於磁鐵吸附的細毫狀鐵末。

這些有著獨立表現形態的結晶體,就是化學成份在漫長的結構調整過程中按照「物以類聚」的自然法則進行有序排列的結果。這種瓷器本質變化自然表現出來的胎釉老化特徵,與人為的偽造結晶有著明顯的差別。

偽造的結晶形態單一,幾乎都是如同霜狀的銀白色結晶,而且幾乎都在釉體的淺表層或者在開片紋處,有些在釉面微有磨損處形成灰白色條塊狀,類似於自然土鹼,但都有明顯的人為痕迹。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報名:一五五七四八五七五四三 (趙編導) 欄目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德雅路480號(湖南電視台三樓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共享盛世收藏偽造的老化狀態有一個規律:釉面受損失去光澤,人工痕迹明顯;自然老化的釉面光澤瑩潤,毫無人工痕迹。

(1) 水土沁

由於地下環境複雜,出土器物不一定都帶水土沁;自然水土沁一般輕重有別,沁痕成無序狀態;有的水土沁器物在出土第一時間擦拭會留下永久性擦拭或手印痕迹;部分器物由於在潮濕度較高的泥土中年代久遠,老裂紋被土銹填滿甚至還會高出釉面。

水氣沁者有的象白霧狀的一層薄膜,也有的呈白銹斑、片、點、魚子紋狀,古瓷古玉常見具此特徵者;沁色濕水可現出器物本色,水干再現,火燒無異味,滴硝酸冒白煙。此沁應與土質、地氣相關,河南古瓷中多有此等沁者。

濕坑出土器物附有「千年泥」,千年泥因年代久遠而形成,不怕長時間浸泡的附著泥土,但此泥能刮除。古瓷凡帶「千年泥」者,必為古物無疑;只有年代久遠才會出現這種「千年泥」質。要辨「千年土」真偽很簡單而可信度高,可用「水侵法」;用水濕透抹布敷在土痕上,也可直接浸入水中,經宿土痕仍不脫落者為真。作偽者既使土中添加粘和劑之類,侵泡時間一長也極易清洗乾淨。

自然土沁一般成顆粒或結快狀,器內最明顯,用手捻都已達到一定硬度,這應是已具石化或鈣化趨向,新石器時代的玉石器上有的附有堅硬的土銹就是證明;但由於陶瓷出現較晚,一般土銹還達不到那種質變程度。影響美觀的土沁可慢慢清除掉;器內一般倒不出土就行了,但在中性沙質土或乾燥環境中的古瓷是沒有土沁的。不易清除的沁土可用竹籤類輕刮,一般稍用力就能清除乾淨,有的會留下黃斑點;有的沁入裂紋內很牢固,且有土銹高出老裂紋的現象,此狀不必清除,一般用干布輕輕一擦即可。自然土沁者附土與器表都有一定親和度,手感已帶沙性,用水長時間浸泡也不會鬆散,絕不會一衝洗就掉。往往露胎部位更難清除,此狀態可做為年代久遠的佐證保留;土銹是指土中沉澱雜質的凝結物與器物結合較牢者,都屬自然土沁類。在中性或沙質土壤中的器物少有土沁或不見土沁。

有的出土器物為金屬類物質所沁染,顏色有褐紅、淡黃等色,應與在地下與金屬類器物相近或與土壤中所含金屬成分有關,有的器表沁上數種不同的顏色;形成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湖南電視台

古瓷附土含鐵量高,這應與土壤中的鐵沉積親和有關;

釉面棕眼或胎體雜質融蝕處屬薄弱部位,處於濕度較大的環境中,體胎內形成的小空隙年久後會逐漸積儲少量高鐵熔漿,因滲透擴散易將釉面沁呈點狀、放射狀、扇面狀,亦見漫沁、流沁外溢等狀,形態各異;凡此類沁者,皆由內向外,由上向下呈擴散流動狀!筆者所見流沁有寬僅1-2毫米長達一厘米多者,細品此類沁痕形態如幻,充滿動感美!有的已在沁門附近形成高於釉面的釋流鈣化物。但在濕度較小或相對乾燥的環境中則形不成此現象。

古瓷胎釉間能積蓄水分的部位,其老化質變狀態較其它部位明顯重而醒目!

有的高古器物見形態不一的朱沙沁(陪葬朱沙或氧化鐵沉積物,異於火石紅)。

(2) 古瓷水土蛀蝕的狀態

部分古瓷能見水土蛀蝕斑痕,此類蛀蝕已蛀破釉面,亦稱土咬,形態各異。釉面或氣泡壁被蛀蝕者能見蛀斑、麻坑和死氣泡坑,蛀蝕痕往往深淺不一,顯微觀察釉面光潔邊界清晰,有的蝕痕如用木銼銼過的橡膠胎,同具萎縮狀,目測即可看到。

水土鹼沁重者器身往往被一層水鹼銹包裹,有的已蛀破氣泡壁,鹼銹一清除即露出氣泡坑,但未蛀釉面用顯微鏡觀察仍光潔晶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收藏愛好 的精彩文章:

從漢到清的古瓷,不論如何保管,必有破泡?
永不沒落的經典——細說玉蟬!玉雕題材中的「小王者」
書畫造假的最高境界,幾乎可以以假亂真,收藏書畫該怎麼辨別呢?
古玉怎樣鑒定?古玉造假方法有哪些
市面上假天珠頻頻出現,怎樣才能收到好的天珠呢?

TAG:古玩收藏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