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為日俄戰爭付出的代價有多慘重?

日本為日俄戰爭付出的代價有多慘重?

1904年日本和俄國這兩個曾經給中華民族帶來最深重災難的國家為了爭奪滿洲和朝鮮的控制權在中國東北土地上開始了慘烈的廝殺。這場非正義的戰爭對參戰雙方尤其是日本產生了深遠影響。

日本為日俄戰爭付出的代價有多慘重?


俄國軍隊


對俄國來說這場戰爭僅僅是次要戰略方向上的利益爭奪,如果在這場戰爭中失敗,後果無非是失去在中國東北的利益。而對於日本來說,首先關係的是它的大陸政策成敗,由於日本明治維新和對外擴張是同時並進,相互柔和促進的兩個方面,所以一旦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失敗,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所有成果將化為烏有,甚至日本能不能作為一個國家繼續存在都將成為一個問題!所以就如同東鄉平八郎在對馬海戰時說的那樣「皇國興廢只此一戰」,這場戰爭事關日本民族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日本為日俄戰爭付出的代價有多慘重?


日本艦隊


自從甲午戰爭後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開始,日本便準備對俄戰爭。當時日本人口只有4400萬,不足俄國的1/3,為此日本從甲午戰後便開始利用中國賠款大力加強軍力建設,陸軍從甲午戰爭時的20萬激增至1904年的38萬!而且有大量預備役。1904年與俄國開戰前俄國情報機關估計日本動員極限為180萬人。同時從英國造船廠為海軍建造了大量新式軍艦,到1904年日本海軍總噸位達到了27.85萬噸。而同時期俄國陸軍常備軍總兵力約105萬人,後備役軍人達375萬人。俄國海軍艦隊總噸位達到68.5萬噸。

日本為日俄戰爭付出的代價有多慘重?



日炮兵

雖然俄國實力遠遠高於日本,但是由於俄國90%兵力部署在歐洲方向,所以具體到遠東地區日本的實力要超過俄國。日本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加之俄國國內革命運動風起雲湧造成沙皇統治不穩遇到困境,才敢於向龐大的俄國開戰。在戰前日本人自恃準備充分,估計可以在5個月內打敗俄國人,但是戰爭爆發後才發現俄國人強大的國力並不是那麼容易應付。戰爭爆發後日本所有軍隊全部投入對俄作戰,由於傷亡慘重多次在國內進行軍事動員,服役年齡限制延長到了37歲,在戰爭中總傷亡達25萬,以至於日本著名的將軍乃木希典率領軍隊勝利歸國時,乃木於船中迎風灑淚,賦詩曰:「皇師百萬征強虜,野戰攻城屍做山。愧我何顏見父老,凱歌今日幾人還」。在歡迎他們的人群中哭聲一片,可見人力損失之大。對當年經濟基礎非常薄弱的日本來說,戰爭造成的物質消耗更加難以承受,到戰爭結束日本共消耗軍費15億日元,這對當時的日本來說是驚人的,日本政府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向日本民眾徵收了大量資源,加重了人民負擔。

日本為日俄戰爭付出的代價有多慘重?



俄國機槍兵


在日本成功取得戰場的勝利後俄國也無意再繼續戰爭,由於甲午戰後從中國索取的巨額賠款刺激了日本,所以作為日俄戰爭勝利者的日本在同沙皇俄國的談判中認為這次也要「照既定方針辦」,要求俄國賠款日元30億!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得到報告後一口回絕,聲稱其他條件可以談判但是賠款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日本不同意可以再打一仗。於是筋疲力盡的日本人只好見好就收,由於受到戰爭削弱,從日俄戰爭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發展腳步都相對放緩,直到20世紀20年代初才從中恢復過來。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68講台 的精彩文章:

別樣的戰爭情懷,安慶保衛戰中湘軍邊圍城邊往城內倒騰物資
知道俄國「不死」國師難以殺死的真正原因後,頓時整個人都不好了

TAG:68講台 |

您可能感興趣

八年抗日戰爭,日軍真的付出了這麼慘痛的代價?
當年的日本憤青狂妄至極,最終日本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日本雖然取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 但是也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
這場戰役讓美國付出血的代價 日本死磕美軍傷亡慘重!
水綺綉子:一位因侵華戰爭而付出慘痛代價的日本女人
此戰日軍付出慘重代價,多年後日軍士兵回想起來依舊心驚膽戰
殺一個日本鬼子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懷疑抗日神劇的真實性!
二戰日本和蘇聯第一次PK,最終日本輸了但蘇聯付出的代價更慘
抗戰時殲滅一名日軍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數據太驚人!
在塔拉瓦,美軍為嚴重低估日軍付出了慘痛代價
抗日戰爭第29軍大刀隊因何能讓日軍膽寒?他們付出的代價太沉重
此戰日軍付出慘痛代價,躲在防空洞腐爛,十多萬屍首人間蒸發!
日本和一個國家開戰,我國曾經給予過支持,後來卻付出慘重代價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在美的日本僑民遭到報復,付出慘痛代價
漢武帝為了抗擊匈奴,付出的代價到底有多大?
他是義大利人卻深刻影響著二戰,日本一夜付出10萬人的代價
二戰中最厚顏無恥的國家,不是日本,曾為了打勝仗付出慘痛代價
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有件事沒弄明白所以難逃宿命
安倍懵了!美國剛又挖個坑,這一次日本恐要付出慘痛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