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通石碑、一座佛寺和一代女皇

一通石碑、一座佛寺和一代女皇

古都長安,隋唐時期是全國的佛教中心,譯經、弘法、開窟、塑像等佛事不斷。臨潼地處京畿地區,是首都長安的東大門,佛事活動自然十分頻繁。

1973年、1984年臨潼曾兩次發現唐代佛教造像窖藏,共計五百餘尊,數量居歷次之冠。造像時代風格十分相近,題材以佛像和觀音造像為主,藝術手法精妙成熟,恢宏大氣,慈祥莊嚴,依據出土帶有紀年銘文的佛像判定,大部分是初唐至盛唐時期的小型金銅造像。

1985年,又在一次施工過程中意外的發現了唐代慶山寺塔地宮遺址

基於這幾次重要考古發現,2017年歲末,一場名為「佛影湛然——西安臨潼唐代造像七寶」的展覽,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悄然開幕。 展覽分為「清凈梵相——邢家村、紙李通靈寺鎏金銅造像」「寂樂為滅——慶山寺塔地宮」兩個章節,與其說這是一場唐代佛教藝術文化的饕餮盛宴,不如說是以實物資料敘述的唐代佛教興衰簡史

▲紙李通靈寺遺址窖藏出土鎏金銅觀音立像

何為七寶?

鳩摩羅什翻譯的《阿彌陀經》稱七寶為「金、銀、琉璃、珊瑚、硨磲、赤珠、瑪瑙」,泛指用於供養佛的奇珍異寶

▲感應寺新修記碑拓片

為何有人說佛教興衰與政治密切相關?

自唐貞觀十九年(645)玄奘自天竺取經歸國,朝廷專設譯場,大量的佛教經典在中土得以傳播,佛教本土化進程加快。

▲邢家村窖藏出土鎏金銅佛坐像

雖然李唐王朝把老子作為自己的先祖,立道教為國教,但對於佛教採取寬容和保護的態度,故而佛教處於從屬地位。

▲天寶九年呂溫王造觀世音像銘文

進入唐高宗時期,由於高宗與武則天對於佛教態度的轉變,唐代佛教發展進入鼎盛時期,特別是佛教藝術方面呈現唐代流行的「豐腴飽滿」時代精神,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融會貫通的創作精神,展現著雍容大度、海納百川的盛唐氣象。

▲鎏金銅佛坐像

在唐代臨潼地區曾建造有多所寺院,慶山寺便是其中規模最為宏大的皇家寺院。慶山寺建在一處形勢巍峨的山坡上,南倚驪山,北臨渭河,營造方式很多是參照於唐代宮室建築構造的。展廳前言部分擺放了多件唐代石構件,便是出土於慶山寺遺址。石刻雕刻簡潔細膩,大氣磅礴,造型別緻,由此可以窺見盛唐時期皇家寺院建築的風采。

▲慶山寺遺址出土石螭首

▲慶山寺遺址出土柱礎

作為展覽的核心,慶山寺塔地宮出土的石門、釋迦舍利寶帳、石碑、金棺銀槨被放置在展廳的中央,在緊緻的空間里,形象的再現了當年出土時文物的次序位置。地宮中出土的其他珍寶以及兩次窖藏出土的金銅佛造像分列四周展櫃。

▲展廳內景

自「安史之亂」以後,唐代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開始由盛轉衰,全國寺廟遍布,眾多僧尼依賴官府供給,財政負擔沉重。唐武宗時期,開始推行崇道抑佛的政策,會昌五年(845)達到高潮,武宗下令毀滅佛教,迫令二十六萬多僧尼還俗,拆毀寺院四千六百餘所,寺院田產被官府沒收,勒令鑄造的金銀銅佛造像、法器上交國庫,然後被熔鑄成錢幣以充軍餉,這是佛教史上最大厄運,史稱「會昌法難」。展覽的第一部分邢家村、紙李通靈寺窖藏銅造像應該就是在這一時期被倉促掩埋的。

作為皇家寺院之一的慶山寺也難逃厄運,史料中的隻言片語無法為我們還原一個真實的寺院原貌。萬幸的是慶山寺塔地宮中出土的一塊石碑,為後來了解慶山寺以及它背後的故事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碑額

石碑自銘「大唐開元慶山之寺、上方舍利塔」,落款時間是唐開元二十九年(741),碑文主要記了載埋葬佛舍利的故事,其中一條關於慶山寺是為紀念踴現的神山而建立的記載格外引人關注。

▲石碑拓片

為何說慶山寺的創建與一座山有關?

這要從女皇武則天即位前的發生一次政治事件說起。

唐垂拱二年(686),雍州新豐縣(今臨潼)東南連續發生風雹、地震等自然災害。對於這一系列自然現象,人們十分惶恐,因為在中國傳統陰陽理論中,風雹、山崩、地震等都是執政者無德的預警,是上天對君主的警示。

此時名義上在位的是唐睿宗李旦,但實際上由武則天操控朝政,睿宗毫無實權,此時的武則天也正在為自己即將登基稱帝尋求政治的宣傳和輿論的支持。

▲線刻獸紋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晉州就發生過一次地震,唐高宗對此事頗為忌憚,認為這是上天對自己「政教不明」的警示造成的。

▲三彩獅子

面對突如其來的政治挑戰,武則天反以警示為瑞應,展現了非凡的政治才華。她命人作文說新豐縣震後踴現一座神山,渲染此山「高二百尺,有池周三頃,池中有龍鳳之形、禾麥之異」,以「慶山者,王志德茂則生」為由將此山命名為「慶山」,將新豐縣更名為慶山縣,並大赦天下。

▲銅鎏金蓮花

因為家世淵源和政治需要,武則天特重佛法,她下令在各地大規模開窟、建寺、造像、迎奉舍利,佛事活動非常頻繁。武則天還命人創製《大雲經》宣稱自己是彌勒佛降生,製造宗教輿論,正式登上女皇寶座。

天授二年(691),為打擊李唐王朝的國教道教,武則天下令佛教地位應在道教之上,將唐代佛教的發展推向巔峰。慶山寺便是在這一複雜的歷史背景下創建的。

▲慶山寺塔地宮平面圖

佛教因政治而興盛,也因政治而衰落。隨著李唐王朝的復辟,慶山寺歷經數次興衰。唐玄宗開元年間荒廢已久慶山寺迎來最後一次輝煌,經過住持承宗法師以及多位高僧大德的募籌和信眾的資助下寺院得以重修復興,地宮出土文物也是在這次重修中瘞埋下去的。

瘞埋舍利是一項重要的佛事活動。舍利是指佛或高僧大德死後遺留的骨灰,被佛教視為聖物。在佛教認為,供養佛舍利猶如供養佛本身,可得「最上福田」。慶山寺塔地宮由磚石結構組成,仿照當時唐代高級墓葬形式構建,由坡道、甬道和宮室共同組成。入口建在塔外,室內空間可供人進出。

▲釋迦如來舍利寶帳

慶山寺塔地宮出土文物130件(組),涉及到金銀器、銅器、陶瓷器、玻璃器等多種類型,青石質地的釋迦如來舍利寶帳是地宮中最核心的文物,也是本次展覽最重要的看點之一。

▲銀葉菩提樹

釋迦如來舍利寶帳原來放置在地宮北壁的須彌座石床上,它是用於安置金棺銀槨的外函,層層套接。造型近似佛塔,應是仿照宮廷使用的帷帳製作的,帳體安置在須彌座之上,帳頂是一顆碩大的摩尼寶珠。寶帳的四角留有孔洞,原本插有銀葉菩提樹,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的。

▲荼毗圖

石質寶帳的四面用繁縟細膩的線紋,刻畫四幅不同情節的佛祖涅槃故事,分別為臨終遺教、雙林滅度、荼毗和八王分舍利。圖像中佛陀菩薩慈祥莊嚴,弟子和諸天神情悲愴。線刻的人物輕盈飄逸,衣帶如被風吹拂,這種藝術手法與盛唐時期流行的吳帶當風畫法非常相似。

▲銀槨

銀槨放置在鎏金銅座上,周身裝飾有大量奇珍異寶,繁縟華貴,所用的材料有紅瑪瑙、白玉、珍珠、瑪瑙等各類寶石,即是前面提到的七寶。槨的左右兩側各貼飾五位弟子,這便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他們形態各異,神情悲愴,簇擁在棺槨的四周,與貼飾的菩薩、佛足共同組成佛祖涅槃時弟子依依不捨的情景。

▲金棺

金棺外裝飾有纏枝的花卉紋,用珍珠和金絲製成祥雲、團花點綴其中。出土時金棺內曾放置有琉璃瓶,瓶內安置的就是碑文記載的釋迦如來舍利。

▲忍冬紋鎏金銅高足杯

慶山寺塔地宮還出土有其他重要文物,例如人面紋胡壺、忍冬紋鎏金銅高足杯,以及金棺內的琉璃瓶,它們與絲綢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應是源於薩珊或粟特地區,體現了唐代器物中濃郁的外來特色。

▲人面紋胡壺

慶山寺塔地宮自開元二十九年封閉後,就再也沒有開啟過。隨著唐武宗會昌年間大規模滅佛運動,關於寺院與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故事也被徹底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佛影湛然

西安臨潼唐代造像七寶

時間: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3月9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精品館

本文部分文物照、視頻資料由浙江省博物館提供,特此謝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物館丨看展覽 的精彩文章:

2017文博年度大事記
大吉大利,雞年吃雞!
國寶劇透之陝西歷史博物館
梅景傳家之傳承篇:從吳大澂到吳湖帆

TAG:博物館丨看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