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釋亦合:慈恩宗對漢傳佛學的特殊貢獻(6)

釋亦合:慈恩宗對漢傳佛學的特殊貢獻(6)

釋亦合:慈恩宗對漢傳佛學的特殊貢獻(6)



慈恩宗對漢傳佛學的特殊貢獻(6)

釋亦合


2,玄奘的學法理念:


依循法寶、貫通法義、次第學修


玄奘法師要解決漢傳佛教的法義未通問題,為此追本溯源求法於印度。法義屬於思想理論,經本屬於文字載體,佛法思想理論問題的解決依賴於權威的經論根據,這不同於世間哲學可憑個人思辨得到解決,所以玄奘作為出家佛徒只有去印度求取健全的經本資料。玄奘一生的學法之路,可以概括出兩點要義,一是求文本,二是尋義理,不論是自己的學習還是對外的弘揚,都沒有離開這兩個要點,這也正符合佛典中要求遵循「正聞熏習、如理思惟」的學法原則。這對於今天陷在迷惘和歧途中的佛教徒有很好的示範意義。

如何學修佛法,本來不是很複雜的事情,但在現實中它卻變得相當混亂,是困擾佛教徒的重大問題。這也說明在此問題上主流佛教界是有問題的,佛教界流行著太多方便法門,卻很少能引導人走向深入正法的道路,所以導致對正法有正知見者很少,也是相似佛法、外道佛法廣泛存在的原因。


概括來說,皈依了三寶就是佛教徒,佛是第一皈依對象,佛教徒就是要學佛的。法是第二皈依對象,學佛的主要途徑是學法。通過學法來實現成佛,乃是必由路,故學法是佛徒的中心任務。

釋亦合:慈恩宗對漢傳佛學的特殊貢獻(6)



佛法的構成體系為教、理、行、果四法。佛徒應以佛為皈,不應以人為皈,法寶是佛所說,以佛為皈的體現即是學法。法寶有教、理、行、果四種,教是言教,理是義理,行是行持,果是結果。依教明理,依理起行,依行證果,是一個從文本到理論到實踐到結果的完整系統,離教則無理,離理則無行,離行則無果,離正教則無正理,離正理則無正行,離正行則無正果,這四法前後是必然的因果關係。若能依四法寶漸次前進,方能證得佛果,若失去前面的正方便,則不可能得正果。三乘佛法都是以教理行果四法為本,所以這四法包含了一切佛法。

四種法寶是所學的對象,那麼學的次第方法則有聞、思、修、證四事,聽聞後有思惟,思惟後有修習,修習後有證得。這四種學事也與這四法寶對應,聽聞言教、思惟義理、修習正行、證得覺果,這是法爾自然的軌則,是不可躐等的次第。「學法」一事,有正軌與便道的區別,此教理行果四法與聞思修證四道屬於正軌,其餘都是便道。能通向正軌的便道屬於正便道,不能通向正軌的屬於邪便道,誤入者難免遇困受害。


聞教、思理、修行、證果,包含佛教「法寶」的內容構成體系與「學修」的次第方法體系。而對於處在末法時期的人來說,修行、證果兩事是很難達到的,絕大多數人對基本教理尚不了解,且不願意作聞思的努力,是無法進入真正修證階段的。所以就末法的現狀而言,「聞思教理、貫通法義」就是學法的基本路徑與方式。雖賢如玄奘其一生所重亦在於此,何況後世的一般佛弟子。


結語


慈恩宗及玄奘大師對漢傳佛教最重要的貢獻是譯傳了體系完整的印度佛學典籍,解決了當時漢傳佛教由於經教缺少造成的義理體系缺陷,為後世學習系統正法提供了可靠的文本保證。後世佛徒對奘譯印度佛學體系缺乏應有的重視,極少有研習與弘揚,這對於玄奘譯傳的目的而言不免是一大遺憾。佛教的「正法久住」首先需要培養重視教理學習的風氣,對教理的深入則需要重視奘譯印度佛學體系。這就需要提高對玄奘大師的認識高度,和玄奘譯傳印度佛學體系的重大意義,以及他在學法方法和路線上的示範作用,而不僅是把玄奘定位於翻譯家或慈恩宗祖師。佛教正法需要人去弘揚,只有正法興盛,才能為佛教、為社會、為國家、為眾生帶來更大利益。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七弦妙制有洞天:古琴的製作原來有那麼多講究
根治寺院被承包頑疾:妙招全在這裡
變遷中的全球信仰 調查:35年後佛教人口減少
典籍《清敕修大藏經》數字化進行中,近萬經板已錄入
界詮法師:佛教信仰的是三寶 不是信仰哪個人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