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庫大道:用白銀鋪就的茶馬古道

張庫大道:用白銀鋪就的茶馬古道

推薦:風雨山塘:《紅樓夢》開卷第一回傾情描繪的「紅塵中」


文/李冠男



張庫大道:用白銀鋪就的茶馬古道


【作者簡介】李冠男,男,漢族,內蒙古赤峰克什克騰人,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作家協會會員,《烏蘭察布日報》特約記者。學生時代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不惑時期投身於專業文學創作。代表作品有紀實文集《脈動長河》,文學劇本《烽火重生》,報告文學《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短篇小說《宴殤》等等。


【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張庫大道:用白銀鋪就的茶馬古道


在北方草原,有關於茶的說道向來就不缺乏市場。


奶茶大都用商家引進的川字型大小磚茶熬制,萬變不離其蹤,至千門而傳萬戶,自不必贅述。清茶則林林總總,難以分出類別。武夷、安化、臨湘、蒲圻所產的春茶是此地茗品的主流。三月的春茶,帶著濃郁的清香,從遙遠的山谷里和層疊的梯田上運出,伴著鄱陽湖、洞庭湖的水氣,跨長江、邁漢水,運行於黃河上下、長城內外、大漠南北,也就有了茶馬古道,再和一帶一路的多元節點合拍,草原的「絲綢之路」就劃定了基本雛形。


由於游牧民族長期的歷史開發,長城以北地區歷來都是商業的集散地和行銷市場。東北和晉冀兩地的煙草、綢緞、糧食、食鹽、布匹、鐵銅製品為游牧民族地區的生話所需,而數千里之外的的茶葉則是草原人們日常必不可少的消費品,其消費數量高於其它商品。從唐、元、明時期的「茶馬互市」,再到清朝統一後的市場配置,茶葉的買賣無形中佔據了更大的市場份額,甚至開發的潛力日益見大。



張庫大道:用白銀鋪就的茶馬古道


(張庫大道)


現在隸屬河北省的張家口地區,自從開埠便商賈雲集。據《萬全縣誌》記載:清順治元年(1644年),張家口有8家商店,到康熙初年發展到10家,雍正年間有90餘家,到光緒32年(1906年)有店鋪1027家,民國10年有1145餘家,經商人數達3.5萬人,其中旅蒙商達700餘家。


南方的茶葉、瓷器、綢緞運到張家口,與北方的皮毛、乳酪進行交易,並不是經濟學所講的單純的物物交換,而是具有利潤與價值的商品交換,差價兌換的都是國際市場流通的貨幣。「茶馬互市」使當時的張家口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商貿集散地,一時張家口被人們稱為「旱碼頭」,作為茶馬古道的北方起點,比起石家莊、唐山、遵化來說,張家口名氣更大。


《國超獻征錄》有言記載:「千餘里無烽火,行人不持弓矣,近邊水陸屯田,墾治如內地,墩台哨之卒以撤去,所省糧餉發布不下十八石。」從此可見,張家口富庶繁榮之時蘊含著多大的商業需求。


張庫大道:用白銀鋪就的茶馬古道



(伊林驛站博物館)


從中原而來的、一波一波的旅蒙商人,在張家口覓到了貿易商機,他們用原始最為落後、最無保障的運輸工具,形單影隻或呼朋搭伴,穿越內蒙草原腹地,深入外蒙大漠,甚至直搗俄羅斯的恰克圖。這一段道路雖不細膩,但起落有序,歷史有稱,名曰「張庫商道」,又叫「張庫大道」。這條極其重要的邊貿運銷線,全長1400多公里,絕對是當時首屈一指的陸路交通大動脈。

張庫大道開通後,張家口對庫倫及俄羅斯的貿易發展至頂峰。張家口由此成為馳名中外的「陸路商埠」,張家口也由此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一個商業中心,甚至在全國的經濟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張庫大道貿易的興盛,促進了張家口的發展和繁榮,也促進了烏蘭巴托這座草原城市的形成。張庫大道全盛時,最高年貿易額達1億5千萬兩白銀。按現市價折算(16兩為1市斤,每市斤500克,每克1.3元人民幣),大約有60多億元人民幣。



張庫大道:用白銀鋪就的茶馬古道



西風獵獵,沙塵滾滾,荒草在風中低吟。一陣勁風,從古城口的殘牆斷壁見吹過,高天上的太陽伴隨著暈眩,浸染著無限的輪迴和滄桑……春秋時節,往來於張庫大道的駝隊、車隊、行旅構成了張庫大道沿線的風貌,車帳、住行、炊煙、駝鈴有如油畫勾勒出來的風景,細緻而不單一,明麗而不遷就。旅蒙商隨天而行、隨驛而落,還要躲避流匪的侵擾和迫害,艱辛和困苦雖然人們很難想像,但是黃金白銀的光輝點亮了他們的心路歷程,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並且一直向前。在《張垣晉商對俄貿易和駝隊運輸》一文曾記載道,「張家口至恰克圖地廣人稀,溯壁流沙,數日不見水源如煎如炙,冬季塞外高原,溯風呼嘯,極度寒冷,春秋兩季,時遇風沙驟至,天地晦冪,填路埋人,間或遇匪出沒,殺人掠貨,死於天災人禍的時有所聞,黃沙埋骨令人心寒膽顫。」由此可見,旅蒙經商並非易事。


從張家口到達庫倫或恰克圖的行進線路基本都是西行和北行。



張庫大道:用白銀鋪就的茶馬古道



西行的路線是從張家口向西略偏北,所經路線是察汗陀羅海(現張北縣境內)、布爾哈蘇台(現張北縣境內)、哈留台(張北東號)和鄂羅依琥圖克(尚義縣四台坊子)進入內蒙古境內後,經奎蘇圖(商都縣西馬相村西)、扎哈蘇(商都縣小海子鄉)、明愛(商都縣城關)、察察爾圖(商都縣北渠子村)、慶岱(察哈爾右翼後旗柴四房子村)、烏拉哈達(四子王旗哈布勒村)、奔巴圖(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圖)、錫喇哈達(四子王旗楚魯圖紙王旗嘎朗圖南)、察汗琥圖克(四子王旗嘎沙巴嘎村)、錫喇穆楞(四子王旗巴人少村)、敖拉琥圖克(四子王旗土格木村)和吉斯洪都爾(四子王旗江安種牛場),最後通向外蒙古東戈壁。


西行路線正好經過四世達賴雲丹嘉措(漢意為「功德海」)的出生地――松木爾台吉領地商都南境。這條古老的驛道,從唐中期以後大致有與其方向基本相同的道路。直到元代,這一驛馬之道基本確立。原來尚通歸化城及其以西、以北的地區,康熙以後,對內蒙、外蒙方向專設長城五口驛路,歸化城、烏里雅蘇台及科布多方向的驛路專由殺虎口而出,張家口便只剩下這一條由四子王旗出外蒙古驛路了。



張庫大道:用白銀鋪就的茶馬古道



這條驛道沒有危關險隘,大部分都是草原通途。在烏蘭察布境內,走過商都一帶半農半牧區以後,便進入了四子部全景牧歌式杜爾伯特草原,整線行程到處都有清政府所設的驛站。烏蘭察布的商都縣城就是張庫商道上的第七台站,也是張垣通往庫倫的必經之地。


1990年,在商都縣食品公司施工時在地下挖出了兩塊晉義社石碑。石碑上的碑文清晰可見。內容主要記述的是清政府一官員在視察張庫大道時發現了無主之骨(就是來往於張庫大道上車夫和駝工們的屍骨)。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文學山等4位商人倡議修建晉義社(取見義必為之意),受到政府和各界商人的一致推舉。同年,文學山等4人在張家口玉帶橋買地25畝,四面築牆,建院一所,其意圖有三:一為當時旅蒙商人提供休息的場所;二為旅蒙商人後代留有燒香和拜祭之地;三為客死他鄉拾荒者安好棺柩和停靈之處。兩年之後,工程結束,又行次年立碑記之。晉義社的修建完工後,在張庫大道上死亡的車夫、駝工不再拋屍荒野,其屍體都被社會賢達人士運回晉義社,收棺入殮,晉義社成了遠近聞名的慈善機關。



張庫大道:用白銀鋪就的茶馬古道



張庫大道成就了冀察兩地社會樂善好施的美名,商都也因挖出了晉義社石碑,而被指證為萬里茶道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從張家口北行的路線,筆者曾作出考究:從張家口向北出發,途經察境的平地泉、化德、商都、西井、土牧爾台、三井泉、四子王烏蘭哈達,再越過口岸,向西北挺進最終到達外蒙古的庫倫。


北行路線經過察右後旗的土牧爾台,這就奠定了土牧爾台成為繼張家口之後又一個商貿重鎮的基礎。土牧爾台系蒙古語,意為有鐵的地方。此地未形成集鎮之前,俗稱「九台灘」。因康熙年間北京至外蒙庫倫的阿爾泰軍台第九驛站就建在這裡。



張庫大道:用白銀鋪就的茶馬古道



多年來的商貿流通,使土牧爾台蜚聲全區內外。現在土牧爾台鎮已變成了察境地區最大的皮毛絨肉加工園區,也是烏蘭察布市農牧業產業化示範園區。同時,土牧爾台鎮榮耀地成為全國500個試點建設小集鎮之一。


風雲變幻,歲月滄桑。1924年外蒙古獨立。1929年國民政府與蘇聯斷交,蒙古也關閉了中國的所有商號。由於歷史原因,張庫大道這條「用白銀鋪就的草原商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張庫大道:用白銀鋪就的茶馬古道



三百年來,由旅蒙商開闢的這條草原國際商道,對於鞏固和繁榮北疆,為促進蒙古草原和俄國、中亞、西亞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當前中央力行「一帶一路」建設和烏大張三地力主區域經濟合作的大環境下,研究和推論張庫大道,更具有無可比擬的現實意義。



張庫大道:用白銀鋪就的茶馬古道



(歷經滄桑的老井)


推薦:


風雨山塘:《紅樓夢》開卷第一回傾情描繪的「紅塵中」


歷史江湖上的那種英雄氣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奶茶色頭髮圖片精選 2017染個暖色系奶茶色染髮更迷人
這種茶能夠殺死癌細胞,其抗癌效果是化療的1萬倍!
除口臭很有效的茶
鮮花茶點,來自大自然的味道!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綠茶表竟然如此複雜!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3大生肖,最近一周橫財接連,金銀鋪滿地!
財運喜事雙雙來!3生肖明天開始迎財接喜,越賺越多,金銀鋪滿屋
福緣足,財緣厚!從下周起3生肖福上雲霄,財達萬里,金銀鋪滿地!
9月份,前有金銀鋪路,後有菩薩賜福,「囍」到家門的4生肖
財神幫助,金銀鋪地,9月20日開始,錢財大賺,富貴連連3生肖
10月13日開始,運勢全面爆發,金銀鋪地,喜事成堆的3大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