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宋兩朝的著名宰相中,竟有兩人同名同姓

唐宋兩朝的著名宰相中,竟有兩人同名同姓


唐宋兩朝的著名宰相中,竟有兩人同名同姓



作者:濁醪妙理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只要提到一個歷史人物,熟悉歷史的朋友,就能從其稱謂與名氣上判斷出指的是何人。


但是提到宰相王圭,熟悉唐史的朋友,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初唐四大名相之一的王圭;然而熟悉宋史的朋友想到的則大抵是有著「三旨相公」之稱的王珪;既熟悉唐史又熟悉宋史的,可能就要犯嘀咕了,這說的可到底是誰?


當然,也許有的朋友會說,王圭和王珪明顯是兩個人嘛。但是,在考慮異體字的前提下,兩者是可以互通的,「圭」又作「珪」,是一種古玉器及禮器。因此,提到王圭,還真就不好判斷說的是哪位。


初唐名相王圭,字叔玠,隋朝山西祁縣人,也算得上是太原人,而唐高祖李淵起兵就是在太原。當然,凡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若是想不受苦就成功,是肯定不行的。王叔玠的叔父因為在隋朝時候參與漢王楊諒謀反,而被誅殺。王叔玠也受到牽連,被迫逃入終南山隱居。直到隋朝滅亡,李淵於大興城稱制,王叔玠才被重新舉薦啟用。與貞觀名臣魏徵一樣,王圭也是入了太子李建成的幕府。甚至沒等經歷驚心動魄的玄武門之變,就先一步於事變兩年前因「募健兒,欲以為變」的罪行,流放崔州。

玄武門事變發生後,太宗李世民摒棄前嫌,任用王圭、魏徵等原太子舊臣以佐國事。



唐宋兩朝的著名宰相中,竟有兩人同名同姓



貞觀四年,王圭任侍中,即門下省的最高行政長官。作為三省大佬之一,王圭也是當時朝中有數的幾位宰相之一。後世將他與房玄齡、魏徵、杜如晦並稱唐初四大名相。


王圭與魏徵一樣,也被稱為唐朝有名的諍臣。我們姑且不論,他們成為諍臣有幾分是為了自保,但其激濁揚清、嫉惡好善是確有其事。在史書上的記載即是「推誠納善,每存規益」八個字。

貞觀六年,太宗于丹霞殿設宴,讓王圭評品諸臣。這次的國宴,為後世留下來了一次永載史冊的廷對。


太宗問王圭,你「標鑒通晤」,房玄齡等人和你相比,誰更賢能呢?


王圭回答道: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房)玄齡;兼資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溫)彥博;濟繁治劇,眾務必舉,臣不如(戴)胄;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征。至激濁揚清,疾惡好善,臣於數子有一日之長。


太宗十分稱讚。這次的廷對,對太宗朝文武將相的過往予以褒譽肯定,對其之後在朝中扮演的角色予以定位。其歷史功績可與西漢開國時,高祖劉邦對漢初三傑的定位相比肩。


同時,王叔玠作為孔門儒學的傳人,一生謹守孝悌忠恕之道。對經傳皆有著自己的獨特闡述解讀。

貞觀十一年,即被受命正定《五禮》,並於同年成為魏王李泰的老師。


還是在這一年,王圭的小兒子王敬直迎娶了太宗的三女南平公主。


按照當時的規矩,公主出嫁和王公百臣之家嫁女兒是不一樣的。公主出嫁叫「下嫁」,男子與公主結婚叫「尚主」或者「尚公主」,公主因為身份尊貴,所以說是娶公主,實際還是屬於上門女婿,而公主對駙馬的泰山泰水也缺乏(或者說是不需要)應有的禮儀,下嫁之後,常常需要公公婆婆對公主行君臣之禮。


王圭對於自己的兒子「尚公主」,嚴格遵照古禮,要求南平公主按照禮制來拜見公婆。太宗聽說這件事之後,下令規定以後的公主出嫁,都要遵守禮節。唐代公主拜見公婆,自此開始。

當然,這也只是因為史料記載這件事,所以我們今人認為唐朝公主自太宗朝開始,就遵守禮節。可是,實際上唐高宗、唐德宗、唐宣宗等等唐代帝王都下過這樣要求公主守禮的詔令,一件事需要這樣三令五申,就可見這件事做的一直不好。


貞觀十三年,王圭病卒,年六十九,追贈吏部尚書,謚曰「懿」。



唐宋兩朝的著名宰相中,竟有兩人同名同姓



北宋宰相王珪,字禹玉,成都華陽人,在小時候隨家遷徙到舒縣,後來王珪和其後人也都葬於此地,此地也就是今安徽廬江。


王珪和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都是進士及第,這樣的書香門第在文風鼎盛的宋朝也是不多見的。王珪23歲即進士及第,步入政壇。一步步升遷之下,於50歲的時候做到了政事堂參知政事,成為當時全國最高決策層中的一員。


王珪升任參知政事的那段時期,正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安石變法」剛剛展開的時期。當時神宗皇帝剛即位不足三年;舊黨的赤幟韓琦、司馬光、歐陽修等反對變法十分激烈。


王安石和其領導的新黨還處於草創時期,變法的幹將章惇、曾布、呂惠卿等人資歷、人望全都不足,無人能擔當重任。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位不新不舊、而唯皇帝之命是從的重臣,王珪自然而然地就進到了神宗皇帝的眼中,升任宰執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隨著神宗皇帝年歲和閱歷的增長,他對朝政的控制慾望越來越強烈,在朝中已經逐漸容不下「拗相公」王安石,而更希望作為宰執的都是一些唯命是從的臣子。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兩次被罷相,最終退居江寧,病逝於鐘山。於此同時,王珪「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無所建明」。


想來王珪的人生信條,大概就是「只要不做事,就永遠不會犯錯」之類的吧。他除了「取聖旨、領聖旨、得聖旨」之外,一事不做。居相位十六年,僅得了一個「三旨相公」的「雅號」。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他不作為,就否認他的一切。王珪的詩詞在文學史上也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詩因為喜用金玉珠寶等物名,寫出的作品雕龍畫鳳、精美絕倫,而被時人稱作「至寶丹」。


值得一提的是,王珪的孫女是南宋第一奸臣秦檜的夫人王氏,而他的外孫女卻是兩宋之際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



唐宋兩朝的著名宰相中,竟有兩人同名同姓



王珪的重名也可以算是偶然中的必然,畢竟「王」這個姓,是在我國亘古而又悠久的王朝更迭史中,逐漸形成並壯大的一個姓氏。改朝換代之後,前朝的王公貴族們不得不更名改姓以逃避兵災禍亂,可是經年累月的上層社會的熏陶,身為王族的優越感,使得這些龍子龍孫不甘於與販夫走卒為伍,然而卻又沒有能力與魄力去復仇,甚至有些養尊處優慣了的,連謀生都有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通過改姓「王」來彰顯身世。


但不管如何,起碼在北宋剛建國的那個時期,「王」這個姓氏就已經是社會上一個大姓望族了。我們熟知的《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其中「趙」是當時天子的姓氏,故而列在首位;「錢」是《百家姓》的成書出現與率先流傳的吳越地區,藩國國主吳越王錢家一族;吳越國國王錢俶正妃孫氏的姓位列第三;與吳越相鄰的南唐國主李氏則就排在了第四位。去掉這幾個在那個時期,政治意義大於實際情況的姓氏,「王」這個姓氏在當時的比重就可見一斑了。


而「圭」是一種祭祀用的禮器,在古代尊孔的大時代背景下,「禮」「樂」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兩個宰執王珪又都是出身在書香門第,族中的長者為其取「圭」這個名字,也貌似無可厚非。


同樣的,北宋時期,文風鼎盛,王禹玉的父親為其取了一個和前朝名相相同的名字,應該也蘊含著希望兒子出人頭地、位極人臣的心愿吧。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出身名門的才女,離婚後捕魚養活女兒,卻成與林徽因齊名的女詩人
歷史上的今天:一位皇帝離奇身亡,卻令瀕死的明朝輝煌重生
他是漢朝名將之後,有才無命,因一個謠傳被漢武帝滅族
歷史上的今天:一個王朝荒唐滅亡,卻令華夏民族懷念千年
這些正常的外交活動,竟被清政府認為是奇恥大辱

TAG:歷史派 |

您可能感興趣

隋唐兩朝三個人的相同行為,成就了唐太宗千古一帝的名聲
她是亡國公主,經歷兩朝被兩位皇帝兩次賜婚,丈夫卻是同一人
翁同龢患有一種病名為「天閹」,兩朝帝師位極人臣,偏偏絕了香火
他是北宋兩朝的名臣,被稱為「紙幣之父」,還做過這件另類搞笑的事情
秦始皇和劉邦,僅差三歲的兩朝皇帝,為何給人感覺是兩個時代?
「兩朝國舅」宋子文,為兩個姐夫忙碌大半輩子,最後竟是這樣死的
她傾國傾城,更是著名女詩人,兩朝皇帝痴迷她,因兄弟爭搶而死
宋朝和明朝之間,只有九十年的相隔,卻為何感覺兩朝相距甚遠
你家給孩子起名還按族譜字輩嗎?明清兩朝皇室後人還是這麼起名的
她本是一個宮女,卻當了兩朝太后,最該感謝一個不知名的太監
此人本是兩朝宰相,正史上卻一字皆無,其後裔數百年不得參加科舉
朝代覆滅後,總會有復國的人,而這兩朝為何沒人復國?道理很簡單
雍正王朝,此人雖然僅僅是一個侍衛,但卻是康雍兩朝皇帝心腹
這個人在位不到百天,卻當了兩朝皇帝,最後因小氣,掉進地窖而亡
智力近妖的司馬懿,居然留下這樣的禍害,一度讓隋唐兩朝險些亡國
他出身反賊家族,卻得到隋唐兩朝四代帝皇的青睞!
我國歷史上有一個民族,隋唐兩朝才把他們拿下,日本和韓國都認其當祖先
此人號稱「太子殺手」,輔導兩朝三位太子,結果兩人被殺一人被廢
兩朝元老貪十幾兩銀子,本可不殺,有人提到16個字,皇帝:斬了吧
中國歷史上有六位武狀元三元及第,有一位是明清兩朝唯一一位六部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