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官員離任,為什麼有的頂著萬民傘,有的背負劣政碑?

官員離任,為什麼有的頂著萬民傘,有的背負劣政碑?

對於老百姓來說,官員赴任,個個相似,都一副躊躇滿志的樣子;官員離任,卻大相徑庭,有的頂著萬民傘,有的背負劣政碑,有的夾道歡送,有的倉皇開溜。

官員離任,為什麼有的頂著萬民傘,有的背負劣政碑?

唐代崔戎任華州刺史時,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好事,離任時,老百姓依依不捨,攔在路上「解靴斷鐙」,脫去了他的靴子,扯斷了他的馬鐙,盼其留官不去。

清康熙年間,陳瑸任台灣知縣。當時,台灣還沒建省,天高皇帝遠,官場腐敗,賦斂繁重,屢屢激起民變。陳瑸到任後,大力興教育才,鼓勵農桑,經常深夜出巡,聞織讀之聲,即叩門入見,給予獎勵。他革除弊政,嚴懲貪污、受賄、請託等不良行為,使官場風氣為之一變。他關心民間疾苦,免徭役,削雜費,減輕百姓負擔。洪水來襲,他與百姓一起背土石,堵決口。治台期間,他深受愛戴,離任時,台灣人民萬人夾道,堅決挽留。

官員離任,為什麼有的頂著萬民傘,有的背負劣政碑?

幾千年的封建官場,潛規則大行其道,崔戎、陳瑸這種好官畢竟鳳毛麟角。正因為好官太少,所以他們離任,老百姓的動靜就鬧得特別大,鞭炮呀、哭泣呀、呼號呀、跪拜呀,「廉池」呀、「清酒」、「德政碑」呀、「萬民傘」呀,無不感恩戴德。而與之對立的,是那數不盡的劣政和劣官。

宋真宗咸平年間,鄭清臣為陝西槐里縣令,刻薄寡恩,折騰無算,苛政猛於虎,他離任時,老百姓攔在路上咒罵,罵聲不絕於耳。鄭清臣十分狼狽,以屬民侮辱官長之罪向宋真宗告狀。宋真宗倒是個明白人,說:「為政在得民心,民心如是,爾政可知。」

民國初年,廣西興安縣兵禍動蕩,旱災頻發,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作為興安知縣的呂德慎,不僅不體恤民情,反而火上澆油,大肆徵收雜稅,一時民怨沸騰。不堪重負的百姓聽說廣西都督陸榮延取道興安去湖南,便攔路告狀,使呂德慎罷官。為紀念此事,興安百姓於刻下「劣政碑」,立於四賢祠,碑文寫道:「浮加賦稅,冒功累民,興安知事呂德慎之紀念碑。」

官員離任,為什麼有的頂著萬民傘,有的背負劣政碑?

如今時代進步,劣政已少,但仍有一些人熱衷於以「政績」換官運,結果錯亂了發展規律,傷害了群眾利益,甚至讓「鄉愁」無處可尋。所以,他們離任後,不特沒有收穫「德政碑」、「萬民傘」,反而得到一堆綽號,留下了罵名。

對於守土有責的地方官來說,要想成就善政,當然要有能有績。然而,能要能在點子上,績要留在百姓心坎里。上台三把火,離任一溜煙,撂下一堆爛攤子,成為本地一塊誰也擦不幹凈的屁股,這就是折騰、蠻幹、亂作為了,他們離任時,留下的自然是罵名。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帝國的臉譜 的精彩文章:

宋朝文人罵皇帝好色失德,死後差點被扒墳
歐陽修、王安石寫詩,500年後為什麼遭楊慎嘲笑?
在宋朝,許多想謀一官半職的人,一般不直接送錢
北宋最擅長炒作的「官二代」,推一車文章參加考試
怎樣的關係才算真正的朋友?志同道合,生死相許

TAG:帝國的臉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