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論|王蘧常:沈寐叟先師書法論提要

書論|王蘧常:沈寐叟先師書法論提要

沈寐叟先師書法論提要

文/王蘧常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興人。字子培,號巽齋,別號乙盫,晚號寐叟,晚稱巽齋老人、東軒居士,又自號遜齋居士、癯禪、寐翁、姚埭老民、乙龕、余齋、軒、持卿、乙、李鄉農、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東軒支離叟等。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以「碩學通儒」蜚振中外,譽稱「中國大儒」。

王蘧常(1900—1989),中國哲學史家、歷史學家、著名書法家。字瑗仲,號明兩,別號滌如、甪里翁、玉樹堂主、欣欣老人。浙江嘉興人。其父王鈞畇為清光緒十五年舉人,工書法,博學。早年曾從師沈曾植治學。晚年致力於書法,精心研究漢簡,欲化漢簡、漢帛、漢陶於一冶,拓展了章草之領域。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教授,文史哲藝俱通,著作宏富。

沈寐叟先師,諱曾植,字子培,號乙盦,晚號寐叟。浙江嘉興人(一八五O——一九二 二)。清同治二年順天鄉試舉人、光緒六年進士。以主事分刑部,擢員外、郎中,凡十八年, 讞獄平恕。尋兼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時 俄窺我東北、而日本亦自奮東陲,與俄相軋,先師請自借英款,創辦東三省鐵路,不果行。又力駁俄黑龍江漁業航務,俄為氣沮。母憂歸,兩湖總督張之洞聘主兩湖書院。拳釁起,外侮亟,先師與盛宣懷等,密籌互保長江之策,力疾奔走強臣間,而李鴻章實主其成,所謂畫保東南約也。服闋,調外務部。出授江西廣信府知府,歷任南昌府知府、督糧道、鹽法道。擢安徽提學使,赴日本考驗學制,契國穗積博士之說,始有意冶新舊於一壚矣。二十二年,署布政使,尋護巡撫。先師治皖五年,尚禮治、 政無巨細,皆以身先,故事舉而財不傷。後忤權貴,乃浩然有歸志。與人書云:「驕泰以為豪、困窮而彌侈,牛飲漏舟,孰知其屆?某求 去不得,羸病日增,局促轅駒,徘徊怪鳥,求退之難。甚於求進,余不能忍而終古已。」宣統二年,乞退。鼎辛亥革命後,聘問不絕,先師不應。以壬戌冬薨於上海,年七十有三。時愛新覺羅氏小朝廷尚予謚文誠雲。《清史稿》有傳,然論學不多。餘五十年前。曾為先師作《學案小識》,文繁不能備述,茲約舉其後輩論學之辭而不肖有所見亦竊附焉。

書論|王蘧常:沈寐叟先師書法論提要

(一)太倉唐蔚芝師文治,從先師最早,其論日:「先生於學無所不精,囊采六經,出入百家諸子,貫天人之奧,會中西之通。嘗語余為學之道,貴乎知類通達,開物成務,若拘虛一隅,何為者?今所傳先生之作,一鱗一爪耳,而論者多以乾、嘉諸老擬先生,其測先生者淺矣。」

(二)海寧王靜安國維論其為學次第及方法云:「先生少年固已盡通國初(案謂清初。)及乾嘉諸家之說,中年治遼金元史,治四裔地理,又為道咸以降諸家之學,然一秉先正家法,無或逾越。其於人心世道之污隆,政治之利病,必窮其源委,似國初諸老;其視經史為獨立之學,而益探其奧窔,拓其區宇,不讓乾、嘉諸先生;至於綜攬百家,旁及二氏,一以治經史之法治之,則又為自來學者所未及。若夫緬想在昔,達觀時變,有先知之哲,有不可解之情,知天而不任天,遺世而不忘世,如古聖哲之所感者,則僅以其一二見於詩歌,發為口說,言之不能以詳,世所得而窺見者,其為學之方法而已。夫學問之品類不同,而其方法則一,國初諸老,用以治經世之學,乾嘉諸老,用以治經史之學,先生復廣之以治一切諸學,趣博而旨約、識高而議平。學者得其片言,具其一體,猶足以名一家,立一說,其所以繼承前哲者以 此,其所以開創來學者亦如此,使後之學術變 而不失其正鵠者,其必由先生之道矣。」

書論|王蘧常:沈寐叟先師書法論提要

蘧常謹案,先生實早承其大父小湖侍郎維 矯歸命於宋五子(見其門人曾國藩所作墓志銘)之教,故其為學,其初以義理輔實用,即由實用返自然。蓋歷三變,而每變益進:壯歲由理學轉而治考據,此一變也;及服官政,又由考據轉而求困世,此又一變也;晚年潛心儒玄道釋之學、以求郅治之極、此又一變也。餘事於岐黃、歷算、音律、目錄、金石、書藝等,亦無不淖極理致,惟不談陰陽五行耳。書藝晚名益高。先師門人金甸丞蓉鏡嘗論之曰:「先生書蚤精帖學,得筆於包安吳,壯嗜張廉卿,嘗欲著文以明其書法之源流正變,及得力之由。其後由帖入碑,融南北書流為一冶,錯綜變化,以發其胸中之奇,幾忘紙筆,心行而已。論者 謂三百年來,殆難與輩。」竊謂先師之治書學,上自甲骨、鐘鼎、竹簡、陶器等,凡有文字者,無不肆習,余嘗見其齋中所積元書紙高可隱 身,皆此類也。(然案頭所置僅《淳化秘閣》、《急就章》、《校官》等數貼、《鄭羲》、《張猛龍》、《敬顯?》)數碑而已。)此即其一貫為學之道,唐 蔚師所傳「知類通達,開物成務,拘虛一隅何為者」之意也,亦即王靜安所謂「趣博而旨約,識高而議平」之說也。余愧不能通其大,只能識其小,作此篇。昔趙之固有《書法論》、余集師說,名之曰《書法論提要》。於碑帖名稱偶加註釋,為青少年說法。

甲 初學

《宋拓閣帖跋》雲「護兒生日,檢此賜之。楷法人手從唐碑,行草入手從晉帖,立此以為定則。而後可以上窺秦漢,下周近世,有本有文,折衷眾說耳。」

《明前拓本<聖教序>跋》云:「余嘗謂此碑純然唐法,與晉法無關。然學唐賢書,無論何處,不能不從此人手,猶草書之有永師也。」(案謂釋懷素千字文也。懷素書千字文甚多,今存以小字貞元本為最佳。)又《舊拓<聖教序>跋》雲「《聖教》純然唐法,與右軍殆已絕緣。第唐人書存於今者,楷多行少,學人由行以趨晉,固不若從此求之,時代為較近也。」

《宋拓<秘閣續帖>跋》云:「後人鑒古得不由此以窺尋門徑乎?」

乙 博取

書論|王蘧常:沈寐叟先師書法論提要

《菌閣瑣談》云:「漢急就磚,僅有二十餘字,猶古隸筆勢。」

《瑣談》又云:「王珣《伯遠帖》墨跡隸筆分情,劇可與流沙簡書相證發、(案流沙簡書謂《流沙墜簡》。清光緒時,英人斯坦因訪古於吾國西陲,發掘羅布泊爾北古城,得漢、晉簡冊,載歸倫敦。法人沙畹,撰著考釋,但不能盡解。羅振玉、王國維合力考證,衍為小學、術數、方技書,屯戌叢殘,簡犢遺文三類。影印行世,號日《流沙墜簡》。)

《禮器碑跋》云:「《禮器》細勁,在漢碑中自成一格。流沙木簡中『始建國』、『折傷薄』、『急就篇』皆其體。」《與謝復園書》云:「流沙墜簡,試懸臂放大書之,取其意而不拘形似,或當有合。」

《研圖注篆之居隨筆》雲「完白(案完白為鄧石如號。)以篆體不備,而博諸碑額瓦當、以盡筆勢,此即香光、天瓶、石庵以行作楷之術也。碑額瓦當,可用以為筆法法式,則印篆又何不可用乎?孫淵如有《廣復古編》三十卷,(案宋張有有《復古編》二卷,以四聲隸字,根據《說文》,以辯俗體之訛。元曹本有《續復古編》四卷,孫星衍又廣之也。)《復古編》不必廣也,此必為篆人作耳。(自註:錢十蘭有《篆人錄》。)錢星梧給諫稱徐莘田著李斯作篆之跡為僮篇,此意亦學篆者所當知。」

丙 分歷

《全拙庵溫故錄》雲「南朝書習,可分三體:寫書為一體,碑碣為一體,簡犢為一體。《樂毅》、《黃庭》、《洛神》、《曹娥》、《內景》,皆寫書體也;(案《樂毅論》,相傳為王羲之親書於石,石已與唐太宗同葬昭陵。後為溫韜所 發,得此石,石已破裂。至宋,為高紳所得, 束之以鐵,末行僅存海字,其拓本,號『海字本』移其石、不知存亡。今所傳,皆由海字本 翻刻也。《黃庭經》,相傳亦羲之書,晉永和中刻。隋釋智永、唐虞世南、歐陽詢、禇遂良等,皆有臨本傳世。《曹娥碑》曹娥,為東漢上虞女子,因父溺死,亦投江而死,五日,僅抱父屍出。度尚使其弟子邯鄲淳作誄辭,立石。蔡邕夜摸其碑讀之題『黃絹幼婦,外孫韲臼』八字,即『絕妙好辭』四字之隱語也。但今所傳 《曹娥碑》法帖,則相傳為王羲之書。《洛神》、《內景》已見上。)傳世墨跡,確然可信者,則有陳鄭灼所書《儀禮疏》,絕與《內景》筆鋒相近,已開唐人寫經之先,而神雋非唐人所及。丁道護《啟法寺碑》(景碑為隋周彪撰、丁道護書,仁壽二年刻,在湖北襄陽啟法寺。石已久快,拓本亦稀。)乃頗近之。據此以推,《真誥論》《楊許寫經語》及《隱居與梁武論書語》(案謂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乃頗有證會處。碑碣南·北大同,大較於楷法中猶時沿隸法。簡牘為行草之宗,然行草用寫書與用於簡牘者,亦自成兩體。《急就》為寫書體,行法整齊,永師《千文》,實祖其式。率更稍縱,(案歐陽詢官率更 令。)至顛、素大變矣。(案張旭懷素。)李懷琳之《絕交書》、(案懷琳洛陽人。嵇康《絕交書》,相傳為懷琳仿書。)孫虔禮之《書譜》(案孫虔禮字過庭。所撰《書譜》自稱為六篇,分為兩卷。今所傳僅總序墨跡一篇。原藏清內府,後歸故宮博物院,現藏台灣。至石刻傳播甚多。)皆寫書之變體。其原出於《屏風帖》,(案帖為唐太宗書,宋嘉泰四年,王允初刻石於餘杭。元延佑三年,餘杭縣今尹玉昌移置縣廳。有翻刻本。) 《屏風》之書,固不能得與捲軸一體也。又云:陶隱居《答武帝啟》,叔夜《絕交》、《威輦》兩篇,是經書體。《護德瓶齋涉筆》云:『後漢記 云:靈帝好書畫辭賦,諸為尺牘及工鳥篆者, 皆加引薦,並待制鴻部門,或出為刺史太守, 人為尚書。』案:書家以簡牘、碑板為二體,碑板之盛,大抵在永平以後,亦不能甚先於尺牘也。」

書論|王蘧常:沈寐叟先師書法論提要

《高湛墓誌跋》云:「大抵北朝書法,亦是因時變易,正光以前為一種,(案正光為北魏孝明帝年號。正光以前,包括太安二年寇謙之書《中嶽嵩高靈廟碑》,太和十二年朱義章書《始平公造象》等龍門二十品,永平二年太原典簽王遠書《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永平四年鄭道昭書《鄭文公碑》,延昌四年《司馬景和妻孟敬訓墓志銘》,熙平元年《刁遵墓志銘》,神龜二年《兗州賈使君碑》,正光三年《張猛龍清頌碑》、《鄭道忠墓誌》,正光四年《馬鳴寺根法師碑》、《高貞碑》、《鞠彥雲墓誌》,正光五年《李超墓志銘》,普泰元年《張玄墓誌》。)最古勁。天平以下為一種,(案天平為東魏孝靜帝年號。天平以下,包括天平二年《張法壽造象》、《司馬升墓誌》,天平三年《法顯造象》、 《法堅法榮二比丘僧碑》,元象元年《李憲墓誌》,元象二年《高湛墓志銘》,與初二年《禪靜寺剎前敬使君碑》,興和二年《李仲璇修孔子廟碑》,興和三年《張奢碑》、《王盛碑》,武定元年《王堰墓志銘》,武定八年《冀州刺史關勝頌德碑》等。)稍平易。齊末為一種,(案包括皇建元年《雋修羅碑》,天統元年《鄭述祖天柱山銘》、《房周范墓誌》,天統五年《百人造象記》,武平五年《映佛岩摩崖》、《道略五百人造象》、《功曹李琮墓誌》承光元年《華嚴 經菩薩明難品》等。)風格視永徽相上下。(案永徽為唐高宗年號。)古隸相傳之法,無復存矣。關中體獨樸質,惜宇文一代,傳石無多耳。(案 北周傳石僅元年《強獨樂樹文王碑》,保定四年《賀屯植墓誌》,天和二年趙文淵書《西嶽 華山廟碑》,天和五年《曹恪碑》,宣政元年《時珍墓誌》、《光州刺史宇文公碑銘》等。)」

《明許靈長模刻<澄清堂帖>跋》雲「許靈 長模刻《澄清堂帖》。梁聞山極稱道之,以為 能傳古人筆意,然以宋刻原本,固不若吳周生 本清迥得真也。余所得乃有初拓本二,後拓本一。既考得《澄清》為施武子刻,(案武子名宿。) 以邢氏本(案邢氏謂邢侗,明萬曆二十年侗刻 《來禽館帖》,其第四卷為《澄清堂帖》。)副置施本之旁,麟趾鳳毛,殊足盡兩代賞會之致情,鐫刻之異勢。繼以此刻,終之以《海山仙館》潘刻,(案清道光中、南海潘仕成所刻《海山仙館法帖》、《澄清堂帖》在第一種摹古帖中。)雖 公慚卿,卿慚長,然五世同居,固是一家盛事也。」

丁 比較

《漢校官碑跋》雲「余最喜此碑書法,顧恨拓書漫漶,嘗集濃淡於濕數本合裝之,互徵其趣。此本雖舊,而拓不工,以其為蘇齊物,存之。」

《宋拓秘閣本<蘭亭>跋》云:「光緒壬寅,見仍垞所藏宋拓本於廠肆。竹垞自題,是南宋 御府所刻云云。以余所蓄秘閣本校之,正同。同時有游丞相藏(案羅丞相名似。)趙孟林原裝之宣城本,並幾同觀,宣城以古穆勝,而竹垞本以豐麗勝。尹、邢同時、兩無愧色。後見梁茝林 家別本趙子固落水《蘭亭》,則即是此石之未裂者。於是益知朱本之貴,而余所舊蓄,亦因之敝帚自珍,聲價滋重矣。」

戊 探源

書論|王蘧常:沈寐叟先師書法論提要

《菌閣瑣談》云:「篆畫中實,分畫中虛。中實莫崇於周宣(案謂《石鼓文》,石鼓初發見於陝西天興縣南。經唐韋應物、韓愈先後表彰之,始顯於世。其地原為周,其文為籀,故皆以為周宣王時史籀所作,記遊獵事。至宋鄭憔,始定為秦物。近人考訂無異詞,惟或以為秦文公時,或以為穆公時,或以為襄公時,莫衷一 是。惟吾友唐文庵蘭定為獻公十九年作,似最確,先師仍用舊說。鼓凡十,字多漫漶,今存故宮博物院。)而斯相沒其流為櫛針。中虛造端於史章(案謂史游《急就章》,已見上。)而中郎極其致於波發。右軍中近實,大令中近虛。」

《全拙庵溫故錄》云:「草書之變,性在展蹙、展布縱放,大令改體,逸氣自豪,蹙縮皴節、以收濟放,則率更行草,實師大令而重變之。旭、素奇矯,皆從此出,而楊景度為其嫡系。《神仙起居法》、即《千文》之懸腕書也。新《步虛詞》,亦同步驟。而指力多於肘力,一書於壁,一書於紙也。香光雖服膺景度,展蹙之初,猶未會心,及安吳而後拈出,然不溯源率更,本跡仍未合也。偶臨秘閣歐帖,用證《千文》,豁然有省。大今草繼伯英,率更其征西之裔乎?又云:益部耆舊傳,雖兩行耳,既開率更,遂立異門。六代清華,沿於大令;三唐奇峻,胎自歐陽。譬教家之空有二宗,禪家之能、秀二派已。右軍別傳稱其部析張公之草,而穠纖折衷,乃愧其精熟,剖析二字,極可玩味。」

書論|王蘧常:沈寐叟先師書法論提要

《式古堂法帖跋》云:「刻法帖與仿刻宋、元舊本書籍同例。當具其源流所自,行款題記,一一存真,則古帖之面目不亡,而後之學者亦可據形跡以追溯神明所自,蓋神明雖妙手不能傳,形跡之傳,非輔以確據,不能堅後人之信。《元佑》、《淳熙》兩續帖,皆刻存圖記,集帖舊法,固如是也。墨池刻例最謹嚴,《停雲》詳墨跡而略石刻,遂開後來草率之慚,《戲鴻》以後,無足論矣。此中諸帖,大半皆為石刻,而一字不言,令人不知為何本,此最不可解者。虞跋《黃庭》向來不見著錄,至此刻始有之,味此跋中此捲雲雲,意者或是墨跡,然模糊影響,不可究知。後來嘉、道之間,此間遂傳虞陶跋本,張叔未等皆莫能尋其源,愚頗疑黎邱之幻,端自此開,然不能據折之,益恨卞氏之藏形詫暗為無謂也。」(案本文只論書法,不言考據,而無略及之者,一以見先師考據學之一斑,一以見為學必須探源也。)

巳 互證

《張猛龍碑跋》雲「昔嘗謂南朝碑褐罕傳,由北碑擬之,則《龍藏》近右軍,《清頌》近大令。蓋一則純和蕭遠,運師中郎,而全泯其跡,品格在《黃庭》、《樂毅》之間;一則頓宕激昂,鋒距出梁鵠,而益飾以文。構法於《洛神》不異也。近反覆此頌,乃覺於《樂毅》亦非別派,《官奴書付授受》,初覺子敬本出《樂毅》,則學子敬而似《樂毅》為不僅虎賁中郎之肖可知也。」

《禪靜寺剎前銘敬使君碑跋》云:「《刁惠公志》近大王,《張猛龍碑》近小王,此銘則內擫外拓,藏鋒抽穎兼用而時出之。中有可證定武《蘭亭》者,有可證秘閣《黃庭》者,可證《淳化》所刻山濤、庚亮諸人書者,有開歐法者,有開褚法者。差南北會通,隸楷裁製,古今嬗變,胥在於此。而額崖峻絕,無路可躋,惟安吳正楷,略能彷彿其波發。儀徵而下,莫敢措手,每展此帖,輒為沉思數日。」

《星鳳樓祖本<黃庭經>跋》(案宋曹彥約刻於商康軍、由其子土冕蹬成之。明時已流傳極少,今更鮮見矣。)云:「此《星鳳》祖本也。畫中圓滿,非宋刻不及此。以筆法論,尚在越中石氏本上。吾甚願學者以此與《禪靜寺》同參。 因此溯《水牛山》,(案謂《水牛山文殊般若經碑》碑在山東寧陽縣。上截中央,刻有佛龕,兩旁題『文殊般若,四大字,均為楷書。無建碑年月,或曰北齊末,或曰西晉,或日隨時。) 不惟南北交融,抑且大小同貫也。」

書論|王蘧常:沈寐叟先師書法論提要

《元晏刻本<十三行>跋》云:「元晏刻本,中畫最為豐滿;擬其意象,雖文殊般若,無以過之。管一虯嘔血經營匠心正在此耳。此刻惟注重波發,不免與《快雪》同病。(案《快雪》謂《快雪堂帖》。清初涿州馮銓刻。出名鐫劉睗若手,為世所重。後人內府,乾隆帝建快雪堂儲之。今存故宮博物院。)」

《與謝復園書》云:「寫《鄭文公》,當並參《鶴銘》、《閣帖》大令草法,亦一鼻孔出氣。形質為性情之符契,如文家之氣盛,則長短高下皆宜也。又云:雲台山皆道昭書,而碑體謹嚴(案謂《鄭文公碑》)摩崖較縱,其超逸蹈躚,真令人對之飄飄然有凌雲氣也。論韻格,恐在《鶴銘》上。」

墨池微信公開課

讓學習書法不再迷茫

首節課一元試聽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前往報名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石濤致八大山人手札:哥們來張畫兒
魏碑|怎樣臨習《爨寶子碑》
俞曲園|門秀三千士,名高四百州
年度評選丨2016年最具人氣墨池公開課導師

TAG:書法屋 |

您可能感興趣

沈尹默《書法論叢》
書法源於自然——蔡邕書論
黃賓虹論書法
李志敏:書法《草論》
清代書法:成親王行書《書論》欣賞
陸維釗書法論
書法概論
書法博士李永,師承曹寶麟,書學論文入選中國書法蘭亭理論獎!
書法學習:陳忠康談書法和章法
唐代書法:懷素草書《論書帖》欣賞
宋代書法:趙孟堅行書《自書詩帖》欣賞
書法欣賞丨唐 · 懷素 草書《論書帖》
試論魏碑書法
趙孟頫行書精品——《論虞世南書法》
嚴謹規矩、質樸古意:唐代褚遂良楷書《孟法師碑》書法欣賞
明代影響深遠的書法理論家,與王鐸相提並論的一代書法大師
弘一法師李叔同,書法師法《張猛龍》,他的楷書被稱為範本!
弘一法師:學書法必須從篆書入手!
王冬齡:「現代書法」論綱
清著名書法家錢泳臨趙孟頫楷書《過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