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史上最全的與育兒相關的微生物學知識!文長圖多但值得收藏!


(《醫學界》轉載本文已獲得授權)


友情提示:

本文介紹與育兒有關的衛生假說和微生物知識,鑒於目前該領域科學家對細菌的研究最深入,部分內容所指微生物,如無特別說明,指的是細菌;


這篇文章我籌划了半年,專為女兒一周歲生日所寫;知識主要來源於科學文獻,部分來源於家庭實踐;


我對新知識的理解難免有偏差,歡迎多拍磚;本文可能促進夫妻、婆媳等家庭關係和諧,歡迎多傳播;


特別感謝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陳峰博士、上海紐約大學于丹陽博士、北京301醫院南樓消化內科文軍寶博士幫助審閱並提供寶貴建議;

文章超級長,圖片超級多,不喜歡長文的讀者建議至少把標題讀完,必有收穫;


寫在前面


孕育子女,很不容易,需要家庭的艱辛努力;而對很多中國家庭來說,就是再艱辛,也會想著給孩子最好的生活環境和最悉心的照料。


很多人認為孕婦或孩子用的東西都必須消毒: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很多人在家裡常備抑菌用品,出門總要帶消毒紙巾:


很多人會阻止孩子用手抓食物或撿食掉在桌上的食物:


還有很多「講究衛生」的習慣:


特別講究孩子吃喝的「乾淨」,做飯、飲水必須用純凈水;不管霧霾是否嚴重,空氣凈化器總是開著;從不帶孩子到農村等「臟地方」玩;見寵物色變,從不讓孩子接觸動物;從不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孩子被人抱一下摸一下會緊張老半天…

更有甚者,因為有人「講究衛生」,而有人不講衛生,就產生矛盾、爭執甚至一家人干起架來:


這些都對么?對孩子好么?我們真的需要特別注意衛生,創造特別乾淨的環境,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么?


我們來看幾張照片: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呃(⊙o⊙)…,可能有人要著急了:這些外國小朋友的父母是不是瘋了,怎麼可以讓孩子這麼任性啊?!孩子吃到髒東西怎麼辦?拉肚子生病了怎麼辦?豬不會有傳染病吧?


可是,如果熱心腸先生要說,這些父母的做法可能才是對的,才是對孩子好,你會不會覺得詫異?確實,從「衛生假說」的觀點看來,這些孩子能多接觸微生物,可能幫助他們少過敏。


我在後面那篇文章介紹了衛生假說:它由英國科學家Strachan在1989年首先提出,後來經過一些發展和修訂,說的是如果孩子在發育早期,接觸傳染性病原體、共生微生物和寄生蟲太少,後期就比較容易得過敏性疾病。


簡單說就是:太乾淨,免疫弱,易生病!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呃(⊙o⊙)…這聽起來像是潔癖們的噩夢?


可不是么!


大家有沒有感覺:一些超級愛乾淨的人,往往有過敏性疾病?一些醫務人員衛生觀念超強,消毒液、抗生素易得,但後代可能更容易過敏?城裡孩子,貌似比農村孩子更易過敏和生病?


這些確實是支持衛生假說的一些現象,而過去二十多年,科學家發現的遠不止這些。


特別是最近幾年,基因測序成本斷崖式下降,而技術飛速發展,讓人們很容易分析腸道、口腔、鼻咽、陰道等部位的微生物組成,有了更多可驗證或補充衛生假說的新發現,更有了對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與健康關係的深入理解。


今天,熱心腸先生就結合育兒所需,向大家介紹79個關於衛生假說和微生物的知識,希望能幫助你孕育99分的超優寶寶。


內容簡介


大多數微生物不是病原體,很多是人類的朋友;人的健康離不開微生物的參與,共生的有益微生物種類和數量越多,人越能對抗病原微生物;


對女性來說,腸道、口腔微生物要多樣,而陰道微生物要相對簡單,可能意味著健康;嬰幼兒的腸道、口腔、鼻咽微生物要多樣化;


孩子臟點養,早接觸更多微生物,不危險,是免疫和神經系統正常發育所需;


帶孩子走近大自然,接觸土壤、牲畜,在家裡飼養寵物,多與人接觸,都有利於微生物多樣化;


母親和孩子都要確保飲食多樣,有利於孩子腸道微生物多樣化,並可能避免食物過敏;


家庭環境需要的是整潔,而不是嚴格少菌少塵甚至無菌無塵;


傳染性疾病流行期間,要採取措施避免孩子被嚴重感染;


避免嚴重霧霾、汽車尾氣、工業廢氣等化學污染對孩子產生傷害;


慎重使用抗生素;


除臭腳、香港腳、傳染病不可忍受,老公、婆婆等家人或保姆帶孩子時,邋遢點臟點你就忍了吧,對孩子可能是有好處的!


嗯,偷偷告訴你,第10條很重要,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呵呵!


我特別為它配張圖: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我特別希望,育兒觀念、衛生觀念不同的夫妻、婆媳、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能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矛盾。


很多時候,大人們在孩子面前的爭執、吵架甚至動粗,比疾病帶給孩子的傷害嚴重得多。


和諧和睦,是人類和微生物共處的原則,也應該是家庭成員共處的原則。


下面正式開始介紹79個知識,但要插播一個重要聲明:


以下內容只為傳達知識,不為指導醫療,不能照此治病。有過敏等癥狀患者,有任何行動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基本知識:衛生假說


知識01


家庭成員越多,孩子越不易過敏


一開始,英國科學家Strachan研究了17414名出生於1958年的英國人,發現在23歲時,有兄弟姐妹的人得花粉過敏的概率比較低;後來又發現,寵物等「家庭成員」,也有類似「功效」


為此他在1989年提出一個假說:孩子在生命早期接觸的微生物少,後期更容易得過敏性疾病。後來,不斷有科學家驗證、修正並挑戰衛生假說;現在,衛生假說還在不斷發展中。


知識02


感染寄生蟲的孩子,不易過敏


2002年,科學家對比了西方孩子(衛生條件良好、嚴格接種疫苗)和非洲孩子(衛生環境惡劣,感染寄生蟲)的皮試結果,發現非洲孩子能更好抵禦過敏性疾病。科學家通過嚴謹的研究和分析,發現這與非洲孩子的免疫系統和細胞被寄生蟲訓練過有關。


知識03


農場里的孩子身體好


科學家發現,在農場里長大的孩子,很少得過敏或哮喘。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媽媽,都能更多接觸微生物,這幫助他們的免疫系統更給力。進一步發現,懷孕期間和孩子一歲前,多接觸微生物很關鍵;而長期持續接觸牲畜、奶製品、動物飼料里的微生物,則更有好處。


知識04


灰塵和毒素,對身體有好處


2015年,一個重磅研究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科學家發現,農場里更常見的灰塵和細菌內毒素居然是讓老鼠避免過敏的重要原因。特別是細菌內毒素,跟老鼠體內一個特殊基因互相配合,巧妙地避免了過敏機制被觸發。


雖然是在老鼠身上做的實驗,但對人基本同理。


順便說一句,研究里的內毒素是細菌脂多糖,很多女人說排毒,要排的應該有它。


知識05


太乾淨,皮膚接觸的微生物太少,並不是好事


2012年,有一個大規模的研究發現,家庭環境臟一點,空氣里的微生物就會更多樣,家庭成員的皮膚表面微生物也會更加多樣化,這樣有助於降低過敏反應的發生


知識06


順產的孩子,不易過敏


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順產嬰兒能在出生時,從母親生殖道獲得第一批非常珍貴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定殖在孩子的皮膚、呼吸道、口腔、腸道等部位後,很快能給力促進免疫系統的健康發育,讓他們不易過敏。


知識07


微生物不給力,身體的毛病不單是過敏


生活方式、衛生習慣、飲食、藥物等都會影響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讓人的免疫系統有不同的響應,或是超敏(過敏)反應,或是免疫缺陷。


微生物和免疫系統的一些變化,與胰島素抵抗、身體的慢性炎症反應都有關係,可能促進代謝綜合症,肥胖、糖尿病等問題可能就此發生。


知識08


衛生假說,說的是不要太講究衛生的故事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很多過敏性疾病,特別是哮喘,發生在呼吸道。傳統衛生假說,貌似主要關注微生物對呼吸道的影響。


現在,衛生假說或許可以拓展,用於解釋全身各部位微生物生態帶來的影響。在本文最後,熱心腸先生會嘗試對此進行闡述分析(見知識79)。


衛生假說與家庭生活


知識09


你的好壞細菌、好壞脾氣


可能都會「遺傳」給孩子


對孩子性格影響最大的一般是家人的性格,對孩子微生物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家人的微生物。


2013年,美國科學家Gordon和同事通過在小鼠身上的實驗,認為:家人對孩子微生物的影響可能是持續終身的;自媽媽傳遞給孩子第一波微生物開始,家庭成員(包括寵物哦)就可能將自身微生物源源不斷傳遞給孩子;孩子成年後,體內的微生物結構與其他家庭成員最為接近。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全家人和全家人的微生物都要努力哦


知識10


謝謝寵物和灰塵,帶給孩子乳酸菌哦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家有寵物,室內灰塵也會多一些。有科學家發現,搭灰塵便車、住在灰塵上的細菌有很多很多,而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益生菌——乳酸桿菌。孩子在吃進灰塵時,能順帶吃進去乳酸桿菌哦,這樣對早期腸道微生物的建立很有好處!


想像一下,無論是不是嚴重霧霾天,你在家裡一直開著空氣凈化器,消滅了灰塵,但你把孩子的「乳酸桿菌食物」也給消滅了。所以,熱心腸先生鄭重建議,空氣凈化器,只在嚴重空氣污染天氣使用。


知識11


和諧家庭,處處充滿愛和細菌


2014年,美國科學家在《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有趣的論文。他們研究了N個家庭的門把手、卧室地板、廚房地板、廚房操作台、電燈開關以及人的手和腳,每個地方都累積發現幾千種微生物(是所有參與家庭中發現的總和,單一一個家庭沒有這麼多),其中廚房地板、卧室地板和家庭成員腳上的微生物最接近。


科學家認為,和諧而健康的家庭,就是要充滿微生物。


有愛、有微生物,如果再有科學理念?一個字,更健康!


知識12


親朋好友多串門,交流感情,交流細菌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養有寵物,有更多孩子,都會增加家裡的灰塵和微生物,這會讓家裡看起來不那麼乾淨,但卻可以有效促進孩子免疫系統正常發育,預防過敏的發生(當然,要特別注意,如果家庭成員已出現過敏癥狀,灰塵增加可能讓癥狀嚴重)。


而親朋好友到家裡做客,往往也會讓家裡亂起來,但客人們帶來的有益微生物,往往也是對孩子的健康有好處的。


知識13


「臟一點」不代表不整潔。


當然,這是熱心腸先生要特別補充的:家庭環境可以臟一點,不代表不需要培養孩子的整潔意識。有效規整和收納,整齊有序,這是對孩子習慣和性格的培養,這是除了身體健康之外,非常重要的引導和教育。


知識14


臟一點,但依然堅定拒絕二手煙


衛生假說,說生活環境可以臟一點,但這個臟,主要是能夠讓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豐富起來。而二手煙創造的臟環境,充滿化學物質,會毒害孩子,影響他們的健康。所以,我們宣傳衛生假說,並不是沒有原則地創造臟環境


知識15


抗菌和消毒用品,節制,節制,再節制!


家裡可以有一些抗菌抑菌製品,以備傳染性疾病流行、家庭有人得病時使用,但日常不要經常給孩子使用。


洗手洗澡等用普通香皂、洗手液、沐浴乳即可;衣物晒乾晾乾而無須刻意消毒;外出旅行、就餐,除了在衛生條件確實惡劣的地方,一般不需要刻意使用消毒紙巾。


學會與微生物和諧相處,從不是時刻想著消滅它們開始。


知識16


別太糾結公共場所的衛生


我們不能避免要在公共場所給孩子換尿不濕,很多人總會擔心衛生問題。其實你不必要糾結,該換就換,很多地方可能不會像飛機上的設施一樣高級,但只要簡單清潔,就可以使用。


帶孩子到餐廳吃飯,不必要用消毒紙巾把桌椅擦遍,孩子這摸那摸了以後,簡單洗個手,順其自然就好。


大人不要總是緊張兮兮,徒增不必要的煩惱,疑神疑鬼別太疑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種類真的比你想像的少很多。


知識17


帶孩子多與大自然和土壤接觸


呼應前面提到的問題,我們應該向很多國外的家長學習,帶孩子多到大自然,多與土壤接觸。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驚人,與它們多接觸,對孩子多樣性微生物生態的建立具有巨大意義。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去農場,要避免接觸到動物糞便,裡面可能有寄生蟲卵。


知識18


對「臭男人」的「臭」可以有底線


這一點前面提到過,但熱心腸先生還是特別再說一下:


孕育孩子,女人容易挑老公、公婆、保姆的毛病,特別在衛生習慣上,懷孕和養育孩子的女人的標準一般比其他人高。這時候很容易因為對衛生習慣和措施的理解不同產生矛盾。


其實,除了有傷口恢復需要提高衛生標準,除了臭腳、香港腳、傳染病不可忍受,老公、婆婆等家人或保姆帶孩子時,邋遢點臟點你就忍了吧,這樣能多給孩子一點微生物,對孩子可能是有好處的!


請注意:潔癖無益甚至有害,而家庭矛盾和不和諧帶給孩子的傷害更可怕。


好了,到這裡對衛生假說的介紹先暫告一個段落,下面我來介紹共生微生物的相關知識,通過對這些知識的了解,你可能會更理解衛生假說,同時也會更明白該怎樣與微生物和諧共處。


基本知識:共生微生物


知識19


幾千種微生物,時刻與你如膠似漆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人的消化道、口腔、鼻咽、皮膚、生殖道遍布微生物,它們種類繁多,比如:腸道里,有500-1000種!口腔里,超過600種!甚至母乳里,都有上百種微生物存在


種類豐富的微生物無處不在,時刻與你如膠似漆,不可分割。它們絕大多數都不是病原體,很多還是你的朋友!


知識20


它們的數量超過100,000,000,000,000個


在你體內和體表,有超過100萬億個微生物;而你自己的細胞只有約10萬億個。不誇張地說,你並不是你自己,你是你和你的微生物的集合體。


魔性吧?這100萬億,熱心腸先生常弄錯,會少寫4個0。話說有一個神奇的國家曾發行過神奇的面值100萬億元的鈔票,後面有N個知識要學,這錢給你提神醒腦用:


目前,100萬億辛巴威刀(Dollars),約合人民幣兩塊五。呃(⊙o⊙)…


知識21


「你們的」 基因,99%以上是微生物的


你約有兩萬五千個基因,每種微生物一般有幾千個基因,成百上千種微生物累加起來,有幾百萬個基因,超過人自身基因的幾百倍!微生物的基因數巨大無比,它們強烈影響(甚至主宰)著你的命運。


知識22


形態多樣的微生物,對你的好處多多


巨量的微生物,形態多種多樣,而它們對你的好處更是多多:有些微生物幫你消化你自己無法利用的食物(如植物纖維),有些會幫你合成維生素,有些會幫你吸收礦物質,而有些則會幫你抑制致病微生物


基本知識:腸道共生微生物


知識23


腸道里的微生物,舉足輕重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對比其他部位微生物,腸道微生物被了解得最深入,也被發現確實有核心重要性。有一些激進的科學家甚至這樣說:腸道微生物主宰人的健康。


知識24


它們甚至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腸道微生物和大腦的魔性關係,是這幾年最令人振奮的研究發現。人的開心快樂、鬱悶抑鬱可能與腸道微生物都有關係,而兒童自閉症的發生,腸道微生物也脫不開干係。孩子正常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需要腸道微生物的參與。


知識25


好細菌,是腸道第一道防線的中堅力量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黏液層」是第一道腸道(免疫)防線


好細菌是確保這道防線堅固的中堅力量,它們利用膳食纖維,生成脂肪酸,保持黏液層的厚度,這樣,一些能致病的壞細菌就無機可乘,不會傷害你的腸道,確保你的身體健康。


知識26


最壞的細菌,攻破腸道第二道防線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腸-血管屏障」是第二道腸道(免疫)防線。


腸道里的細菌進入到血液,往往代表有杯具的事情發生,後果比較嚴重。


壞細菌,比如傷寒沙門氏菌,會乘腸道第一防線不給力的時候,進攻第二防線。原本只讓很小分子通過的屏障,抵擋不住壞細菌的猛攻,壞細菌通過血管就會抵達肝臟等地方。再進一步發展,說多了就都是淚了,人(上圖中是老鼠)經歷嚴重感染,有時候甚至會喪命。


知識27


第三道防線,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如果因為第一道防線不給力,第二道防線被攻破,抗生素作為第三道防線(注意,這可就不是人體自身的免疫防線了)可能就不可避免。


但抗生素上陣,特別是一些廣譜抗生素,可是殺敵一千但一定會自損八百的,幹掉很多壞細菌的同時,很多好細菌也會陣亡,第一道防線會雪上加霜。


三道防線論,需要拍磚和探討!


以上三道防線論,是熱心腸先生根據文獻調研提出的。這樣定義保持腸道健康的防線,靠譜么?以前有文獻介紹過相同或類似的觀點么?歡迎大家拍磚和探討。


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據表明,保持孕婦和孩子健康的根本,是要努力實現腸道里第一道防線能固若金湯。


那關於這第一道防線,又有哪些知識需要你了解呢?請繼續看:


知識28


別不把細菌生態當系統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細菌所構成的生態一般叫「微生態」,這個生態里的成員,基本上你肉眼都看不到,但它們的複雜度可一點都不遜色於你熟悉的熱帶雨林。雨林生態系統要健康,物種要足夠豐富,食物鏈等系統運營要順暢;而微生態里,細菌種類要豐富,競爭與互利關係同樣至關重要。超強微生態,確保第一防線堅不可摧!


知識29


好細菌,偏愛吃素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第一防線里的好細菌,有吃肉的,也有吃素的,但吃素的會多很多。這些好細菌高高興興地吃素,將長的植物纖維分解,將短纖維轉化為短鏈脂肪酸,能讓第一道防線保持穩定。


這就是為什麼,在人的飲食結構中,增加了蔬菜、水果、粗糧等高纖維的食譜更健康。


知識30


要有更多好細菌去拉攏中間派細菌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孩子多交上進的朋友,性格和行為不容易變壞;腸道第一防線里很多中間派細菌,也需要有好朋友(好細菌)的交往和鼓勵:保持腸道黏液層細菌種類豐富多樣,讓更多有益菌跟中間派玩耍,中間派就不會像孤獨的孩子一樣變得煩躁,變得不開心,甚至會有過激行為。


重要提示:你要想方設法多養有益菌,不讓中間派被壞細菌給爭取走了。


對了,中間派有很多,大名鼎鼎的大腸桿菌,想必你聽說過。


知識31


壞細菌只會乘虛而入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第一道防線是重中之重!我們可以把它與有壞孩子存在的地鐵站台類比,人多這些孩子不會亂來;但如果列車把其他人都拉走了,壞孩子可能就會開始幹壞事,亂塗亂畫。而如果我們用抗生素等把腸道里的很多細菌都消滅了,壞細菌也會這樣乘虛而入,幹壞事,而且可能就很快會攻破第二道防線!


所以,不讓壞細菌有乘虛而入的機會,最強大的辦法是保持微生態平衡而穩定,好細菌多多,壞細菌動彈不了,就像站台保持人來人往,不給壞孩子亂塗亂畫的機會一樣。


知識32


馬上開始改變細菌,一點都不會晚


改變腸道微生態,建立強大的第一道防線,並不需要漫長的實踐和等待。飲食、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的改變,都可以立即發生,腸道微生物的改善,也可以很快響應。比如,擁抱健康而平衡的飲食後,腸道微生物在幾個小時內可能就會有可喜的變化。


雖然科學家也發現,修復受損傷的腸道粘膜,需要更長的時間,但你越早邁出健康生活方式的第一步,就越給全家和孩子帶來更健康的未來。


讀到這裡,恭喜你掌握了關於微生物特別是腸道微生物的基本知識,下面熱心腸先生來聊聊在孕前和孕產期、哺乳和育兒期、兒童成長期,都有哪些知識需要特別了解,各個階段我們都分別要注意什麼。


請繼續漲知識:


孕前和孕產期微生物知識


知識33


孕育一個腸道微生物給力的孩子不容易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這張圖,建議你好好看看,充分了解下決定孩子微生物好不好的因素。我們可以從上圖看到,至少有九種因素會影響嬰兒的腸道微生物的構成。為了讓孩子們擁有多樣化而健康的微生物,家長們要充分了解這些影響因素。


知識34


孕婦的微生物給力,胎兒也給力!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保持孕婦腸道微生物多樣化至關重要。


懷孕期間,孕婦應該努力實現腸道微生物的多樣化,孕婦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能通過母嬰屏障影響胎兒的發育。甚至有些科學家認為,胎兒很可能會從母體得到部分腸道微生物,也就是說,胎兒的腸道可能並不是完全無菌的,而這些微生物,可能對胎兒發育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知識35


孕婦的飲食習慣非常關鍵


很多中國家庭給孕婦準備的食譜,充滿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很不科學!一方面是營養過剩,孕婦和胎兒都會迅速胖起來,不利於順產;另一方面,對微生物有利的營養不夠,不利於腸道微生態平衡,可能影響胎兒發育。


另外,孕婦因為激素分泌水平的變化和胎兒佔據更大的空間,容易便秘。這時候,更需要增加飲食中膳食纖維的攝入,促進腸道蠕動並增加糞便體積,有助於防止孕期便秘發生


知識36


再次力薦:你需要這本靠譜的膳食指南


孕期飲食無小事,別因無知誤大事!


孕婦往往在很多碎片時間,閱讀和吸收互聯網和電視上的養生知識,或是被動接受落後的飲食和備孕觀念。但懷孕了到底應該吃什麼,怎麼吃,營養平衡要遵循什麼原則?每一位真正負責任的孕婦,都應該好好閱讀中國營養學會權威編著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國字型大小營養學會,幾十位權威專家,歷經N年寫的指南,一定比你道聽途說的知識靠譜。


知識37


孕期科學營養,為孩子抗食物過敏打基礎


孕婦在懷孕期間飲食多樣,很可能幫助孩子從胎兒期即開始認識過敏原,幫助建立免疫耐受,避免孩子出生後的食物過敏。當然,這也一般都有微生物的參與,幫助消化長鏈條結構的食物,加工食物抗原,誘導免疫耐受相關的信號分子,微生物可能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哦。


知識38


孕期也可以湊熱鬧,多接觸微生物


我們的女性祖先,懷孕期間生活在大自然里,要參與打獵、勞作,在這樣的過程中,帶著胎兒和大量的微生物親密接觸,有一些免疫機制會被保留下來,讓孕婦、胎兒與微生物有有效地互動。


而一些現代中國女性,懷孕期間處處小心,連小區里正常的社交活動都不去參與,與微生物的互動缺乏,可能對胎兒發育沒有好處。


當然,如果是在流行疾病爆發的季節,適當減少與人群的接觸,這個還是必要的。


知識39


孕期,一定慎用抗生素


雖然前面我們已經認真介紹了關於腸道健康第三道防線的知識,但關於孕期慎用抗生素這件事,熱心腸先生在這裡特別再強調一下。


孕期,最重要是要用科學的生活、飲食方式確保微生態的平衡,讓強大的微生物防線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擾。不到萬不得已,孕婦不要輕易使用抗生素,不要沒有醫生指導自己使用抗生素。


對普通人來說,抗生素對抗病原體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對孕婦,既要傷母體八百,更要傷胎兒八百!


知識40


孕期心情愉快,陰道細菌棒棒噠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這是一個魔性的研究,雖然目前只是在老鼠身上發現,但對人類有參考價值。美國賓州大學的科學家Bale和團隊發現,焦慮的母鼠陰道里乳酸桿菌少,而乳酸桿菌是新生小鼠腸道里重要的有益菌。母鼠不能在生產的時候通過陰道把更多乳酸桿菌傳遞給後代,就會讓它們更容易焦慮煩躁。而這一點,對雄性小鼠的影響更為明顯。


所以,懷孕期間思想壓力大,甚至有抑鬱傾向,可能不利於陰道微生物的生長,進而會影響孩子出生時定殖的腸道微生物,影響孩子的神經系統系統發育和性格


知識41


陰道細菌,簡單一點更健康


在順產過程中,媽媽陰道里的乳酸桿菌,會大量傳遞到孩子的口腔、腸道、呼吸道和皮膚表面,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微生物結構。


知識42


所以,順產好


上面這張圖對比了順產(A)和剖腹產(B)對孩子接觸陰道微生物的不同,我們可以看到,順產的孩子能從母親的產道中獲得足夠多的腸道微生物,有利於正常的免疫系統發育。


有些知識,你懂了,娃受益哦!


知識43


剖腹產孩子,在少年階段易生病


順產和剖腹產的孩子,生命早期的腸道微生物不同,造成一些疾病的發生概率不同。科學家已經有了一些靠譜研究,我們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到一個研究數據:剖腹產的孩子在少年階段患過敏和腸道疾病的比例,都比順產孩子高出不少。


用科學的方法備孕,在孕期定期做好產檢,關注胎兒體格特徵,盡量避免剖腹產,對孩子微生態的建立很重要。當然,高危產婦以及醫生認為必須要剖腹產,謹遵醫囑。


經過上面這些介紹,想必你已經了解了孩子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媽媽應該怎樣保證腸道、陰道的微生物健康。下面這三個知識,則會幫助你準備好迎接即將到來的育兒時光:


知識44


哪些部位的微生物最重要?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孩子成長至關重要的微生物,生長在口腔、鼻咽、腸道、皮膚、泌尿系統等處,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它們先主要會從母親的生殖道中來,而在發育成長過程中,飲食、周邊環境和不同部位間相互遷徙,都會讓這些部位的微生物發生變化。


知識45


哪些「第一次」不容忽視?


除了出生時第一次從媽媽那裡獲得微生物,還有哪些第一次對孩子至關重要?請閱讀熱心腸先生之前的文章:


知識46


哪些腸道微生物成長知識必須掌握?

清華大學博士奶爸寫的79個衛生保健知識,顛覆你對細菌的認識



看到這裡,想必你已經基本掌握了孩子出生前要知道的微生物知識。孩子面臨出生,媽媽要開始哺乳和育兒,又需要知道哪些知識,才能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微生物,擁抱健康呢?


請繼續漲知識:


哺乳和育兒期相關微生物知識


知識47


母乳餵養好,要多好有多好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 的精彩文章:

15個醫者的新年願望,竟然都提到了這個……
休產假中仍被要求回去考試,護士真是受夠了!
醫生護士談戀愛是一種什麼體驗?看完就暈了
春節必看的7部醫護電影
一個醫生寫給護士的「情書」

TAG:醫學界 |

您可能感興趣

16個令人興奮的生物學冷知識,顛覆你對生命的認知
顛覆你認知的養生
漲知識:關於人類身體的6個「冷知識」,顛覆你的認知
20個顛覆世界觀的冷知識,看完保證你懷疑人生!
4個極少有人知道的宋朝冷知識,很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心理學:這4大關於愛情的冷知識,顛覆你對愛情的認知!
顛覆護膚品/化妝品認知的7個常識問題
長生不老真的存在?科學家:這種生物顛覆你的認知!
顛覆護膚品(化妝品)認知的7個常識問題
顛覆你認知的科學:最新研究發現,白蟻竟然是森林衛士!
歷史上的4大冷知識,顛覆你們的認知,看後你就明白了
茶葉大數據!顛覆你的認知,送給愛茶人
顛覆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宇宙物質還有95%未知
了解這20個冷知識,顛覆你的認知!
顛覆我人生觀的三個冷門的歷史知識,你肯定不會知道!
我們健身只靠食物,小伙讓迦納健美聞名世界,顛覆傳統健身認知!
蘋果比咖啡更提神,吃冰會頭疼,5個食物冷知識絕對顛覆認知!
辣不是味道,而是痛覺!9大冷知識顛覆你的認知
宋朝的4個冷知識,少有人知道,看完後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
營養專家推薦:這些才是科學的十佳果蔬,顛覆你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