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豆瓣差評風波:我們活在一個患了「無痛症」的社會?

豆瓣差評風波:我們活在一個患了「無痛症」的社會?

據說世界上有一種奇怪的病,就是沒有痛感:無論是被開水燙傷,還是被石頭砸到腳,這些常人疼得鑽心的痛,對於患上「無痛症」的人來說,眉頭都不會皺一下。醫學家原來非常興奮,覺得可能可以找到了讓人類告別疼痛的有效途徑,但第一個無痛症患者,卻並未能成為醫學家們長期觀察研究的對象,她,死於盲腸炎。


盲腸炎並非是什麼不治之症,可沒有痛感的人卻絲毫感覺不到腹部的疼痛,最終只能在一片安詳中離開人世。科學家們開始意識到,或許疼痛不是一樣壞東西,因為雖然疼痛不為人所喜愛,但它能提示人們,哪裡出了問題。


這是我中學時代讀到的科普故事,故事的真偽(乃至無痛症是否真實存在)無從可考;但是它說的道理,卻淺白如水:誰都不願被刺痛,但是,如果不被刺痛,又怎樣能知道身患病症?

12月27日,《中國電影報》、人民日報手機客戶端和CCTV-6連環三擊,聲討包括豆瓣、貓眼專業評分在內的電影評價體系,對院線電影惡意刷分、差評過多,導致票房未達預期、市場機制失靈......文章經由《中國電影報》刊出,後經人民日報手機客戶端轉載,一時間一石激起千層浪,包括豆瓣用戶在內的電影觀眾掀起了一場「豆瓣打分是否公允」、「差評難道不能打低分」、「豆瓣電影可否刷分」的大討論,一篇舊文《豆瓣電影評分八問》的文章又重新浮出水面。而同時貓眼APP也關閉了「專家評分」的版塊,引發輿論大嘩。


而到28日晚間,事件發生了戲劇性反轉。先是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與自家手機客戶端唱起了反調:「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度量」,面對網友回應「(你家別的平台)不是這個論調啊」,公號君「義正辭嚴」地回答:「以此為準!」


其後,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在微信朋友圈的回應也流傳出來,在回應中,被人們稱為「森局」的他也正面回應:電影不容易,批評也不容易......試圖拒絕批評,那不是真正的電影人。


至此,一場疑似官方口徑的「禁止差評令」,終於被證明是子虛烏有。但是豆瓣在這次危機中,憑藉「防禦性」的自身公關和一堆忠實用戶的「主動站隊」,在維護了自身評分的獨立性的同時,也再一次證明了豆瓣雖然在商業化道路上被詬病屢戰屢敗,但在電影評分客觀性和影響力上,卻仍是毫無疑問的江湖一哥。


豆瓣差評風波:我們活在一個患了「無痛症」的社會?



不過豆瓣也並非沒有受到影響,本來要在29號上線的《豆瓣2016年度電影榜單》中本來有「豆瓣100影評人評選年度十佳」的環節,最終因為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相關頁面被暫停上線。


一場關於「差評」的風波,明面上是一場電影口碑戰,暗地裡卻關乎著利益攸關方的錢袋子,更重要的是折射出了中國電影近幾年(尤其是近一年)被討論最多的問題:爛片為什麼這麼多?!原來片方憑藉預告片、大明星、小鮮肉的「騙錢三板斧」已然不靈,逆向操作如潮差評喚起觀眾去影院滿足「這片子到底有多爛」的好奇心的手法也套路太老,看著遠遠無法達到預期的票房,製片方、發行方無疑被刺痛了:誰動了我的乳酪?


電影需要差評,就跟人需要疼痛一樣。導演、主創看到差評絕不會高興,但是如果沒有這些差評,他們的電影會變好看么?在賺得盆滿缽盈時,會想想下次要好好拍么?在票房不佳時,他們是會指責宣傳公司沒做好宣傳,還是會反省自己?

如果沒有差評的話,或許他們還真就自我感覺良好。


早先幾年,很多電影質量不佳,但憑藉導演的名望、明星的加盟、小鮮肉帶來的粉絲消費,輔以尚可的預告片和話題炒作,最後加上觀眾們經常性的非理性消費,就算是讓人髮指的爛片,也能有希望賺錢。於是乎,綜藝節目能拍成了電影,找槍手的作家其六流小說拍成了電影,五毛錢特效拍成了電影,具有3D效果的字幕加在了2D電影里......


誠然,《少年Pi的奇幻漂流》、《大聖歸來》、《湄公河行動》憑藉好口碑一路逆襲,創造了票房佳績和神話,但,差口碑也未見得給那些志在必得的爛片帶來多少票房損失——所以,如果粗製濫造能賺錢,那為什麼還要精工細作?為什麼還要反覆打磨?為什麼還要精益求精?


但近幾年,情況出現了變化。好口碑不一定能帶來好的票房,但遭遇差評的片子,卻越來越難以放心大膽地憑藉「導演明星小鮮肉」的力量存活在市場上:它們或是因為鋪天蓋地的差評導致票房跳水,或是直接被影院經理們壓縮排片,有部分「矮子裡面拔將軍」的可能相比同檔期已然沒有爛到海枯石爛的爛片,也萎靡不振。


電影不是食品、空氣這樣的生活必需品,作為娛樂消費,人們可以尋找到大量的替代品:演唱會、音樂會、迪斯尼樂園、逛街、吃飯,就算在家裡面也能上網、看電視,選擇也比院線里有限的線上影片也寬得多。

在經過了近十五年的高速增長之後,觀眾在面對大片時,早已不似《英雄》、《2012》時那麼幼稚了,看見明星扎堆就非看不可,看完炫酷的預告片就掏出錢包,他們會刷朋友圈看到親朋好友對某部電影的吐槽,能聽到同事「白花三十塊、浪費兩小時」去看了一部爛片的哀嚎,會閱讀電影自媒體的文章,也會上評分網站上看評價。


所以當差評鋪天蓋地時,那些本來猶豫要不要走進影院的觀眾,最終選擇了那些替代性的娛樂,而放棄了電影。


2015年年末,當時坐擁440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中國電影從業者們,無一例外地覺得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劍指600億。就算是保守的評論家也認為至少達到550億的預期不成問題。但現實卻無比殘酷,在行將2017年不到10天時,2016年總票房才勉強超過了去年的成績。重要的檔期除春節檔有大幅增長外,暑期檔、十一檔等諸多核心檔期都表現欠佳。業界眼中票房不佳的原因無他:一曰票補減少,二曰爛片橫行。


在片方無法短時間內提升影片質量、重塑市場信心、整體大盤萎靡的前提下,或許批評(他們所難以買通的)豆瓣、批評(他們所難以買通的部分)影評人或許就成為了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事實上,評分本身就是主觀的,有太多的因素會影響觀眾對一部影片的打分,其中甚至有相當多跟電影無關的因素:比如失戀或是跟剛表白成功的對象看的第一部電影、比如心情不好或是心情大好、比如影院服務差勁或是影院促銷送了你一桶爆米花......但當成千上萬的評論出現時,那些情緒性、個人性的因素漸次抵消,剩下的評分就算不能代表影片真正的水準,至少也能反應個八九不離十。


事實上,就算在IMDb這樣的評分網站上,也出現過嚴重的情緒化打分。2008年Christopher Nolan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引起狂潮般的好評,很多該片粉絲在IMDb上瘋狂刷分,甚至為了要把《黑暗騎士》拱上IMDb第一名的寶座,拚命給當時IMDb No.1的《教父》刷低分。這一舉動引起了《教父》粉絲的反擊,他們迅速逆向操作,拚命給《黑暗騎士》打低分,最終導致鷸蚌相爭,本來位居第二的《肖申克的救贖》漁翁得利,順利成為影史第一。


但是如今《教父》仍在IMDb上仍然以9.2分高居第二,《黑暗騎士》則以8.9分高居第四,情緒化的打分和互相攻訐並未影響到大部分人對兩部影片的基本評價,而網站評分也表明,哪怕出現了大量情緒化的打分,在基數足夠龐大的評分體系下,人們仍然能夠得出一個相對公允的分數。且相比於《教父》、《黑暗騎士》,給《長城》和《擺渡人》打一星兩星真的有多少惡意么?真的不公正么?只怕也是未必。


而很多專業影評人的評價,則帶有更為主觀的個人因素。但相比於那些紅包影評人來說,專業影評人的評價大抵也是作為資深觀眾、專家乃至從業者的判斷,對於普通觀眾的參考價值見仁見智,但如果武斷地將他們的差評看成是惡毒的個人營銷,則未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事實上各行各業的同行評議都有其嚴肅乃至苛刻的一面,從學術爭鳴、書評樂評,到招標驗收、環境評測——如果同行評議充斥人情紅包、睜眼閉眼,小則是整體行業水準滑坡,大則屋倒樓塌造成死傷。就西方電影世界來說,著名電影打分網站爛番茄有觀眾打分和影評人打分兩種評價體系,兩種體系並行不悖;而另一電影評分網站Metacritic更是以媒體中的專業影評人打分為核心標杆。可以說專業影評人為好電影的評判提供了一個小眾但卻更加值得思考的向度。很多人專業影評人在1968年看走眼了引發二次觀影狂潮的《太空漫遊2001》,但卻也同樣發掘出了票房不佳的《公民凱恩》、《迷魂記》——所以專業影評人士絕非是百發百中的影史預言家,他們的作用經常在於有效地甄別那些沒被觀眾迅速接受的好片,也能準確剝離出那些遠未達到及格水準的爛片。


中國影評人也有類似的作用:影評人給予好評的片子,主流觀眾也不一定會買單,如今年的《路邊野餐》、《羅曼蒂克消亡史》;但影評人給予差評的片子,卻能在很大程度上動搖很多中間觀眾的選擇。


指責差評拉低電影票房,就像病人責怪自己得病是因為醫生說自己病了。無論是大眾投票的差評,還是專業人士的差評,他們所吐槽的,才是中國電影最為核心的病灶:很多影片質量太差了,他們質量之差的參照系,不是《教父》或是《黑暗騎士》這樣的高標杆,而是觀眾心目中電影工業標準化操作流程下,那種故事基本完整、敘事基本流暢、視聽基本過關、能在120分鐘內能喚起觀眾一些共情的合格產品。


差評本身是一種爛片警報,事實上,這種警報已經響了很多年了,只是在原來票房走強的年代,除了一部分對電影品質有所希冀的觀眾外,大部分人都對那些差評無所謂。但2016年票房躊躇不前,片方與其的20億、30億漸漸遙不可及之後,他們將對票房的怨念轉嫁到了觀眾評分上,而不是反省自己的手藝活計;他們責怪專業影評人嘩眾取寵,卻從沒覺得自己忽悠觀眾有什麼不對。


對於單一一部的影片來說,差評是一種市場信號,它引導人們降低消費預期,在面對幾部影片時,選擇同檔期更好的那一部。而在面對整個電影市場時,比差評更重要的,是所有影片的整體質量。當大部分頭部市場的影片都不忍卒看時,就算有再多的好評,也無法轉移消費者的消費偏好,他們會掉頭四散,轉向電視、網路、體育場館和音樂廳里,在那些地方尋求愉悅、享受和感動。那鋪天蓋地的差評,預警了粗製濫造大片雲集的市場頑疾,但卻鮮給從業者以警示,當電影業對疼痛的警報無動於衷時,真正讓從業者們感到寒冬的票房危機最終到來。


在《中國電影報》看來,電影市場的問題出在評分系統上,這無疑是諱疾忌醫的推脫之舉。弗里德曼對於凱恩斯主義其溫和通貨膨脹的批評,或許可以套用在「禁止差評」的事情上:禁止差評,就像是在給低血糖的病人不斷提供糖果,短時間內確實可以解決某些問題,但長遠來看,病人最終會得上糖尿病。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豆瓣差評。(文/伯樵)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到底是詩歌盛世還是詩人已死?
台北故宮元旦新展,古畫中的幽默詼諧 恭祝酉年大吉
2016年那些讓人無言以對的奇葩書名
詩歌的邊緣化是常態,中國當代詩歌有不可思議的活力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薛之謙複合風波,罵的最狠就是他了!網友:跟你有一毛錢關係嗎?
鹿晗,迷之感染力,一個卧倒的剪刀手引發的風波!
出軌風波層層起,她卻抓住了三個男人的心,願你在愛情中問心無愧
豆得兒的一雙眼睛哭腫引發不小風波,網友:王思聰真把她甩了?
故意刁難桑切斯?溫格:無關轉會風波,只是為了讓他恢復狀態
厲害了塗磊!白百何深陷輿論風波,塗磊補刀:賤,是一種態度!
背後抱、親臉頰還差點為她掉眼淚?「進口小哥哥」迪瑪希的「侵權風波」還沒過,就和國內的女歌手好上了?
白素貞與許仙之愛情故事是否是真愛?其實不然,是一場美色引起的風波!
搓衣板腹肌惹出的風波,被網友們玩壞了,甚至畫面有點小污!
死神中的話題人物,每次談到都能引起一陣風波!
尷尬了!又有愛豆陷入性騷擾風波
忍不了!孟非怒批熊孩子和熊家長,這次風波倒出了一肚子苦水!
愛豆為了保持身材都是這麼做的?最後一位曾經捲入吸毒風波!
明星出軌風波不斷,但這些星座仍相信愛情!
最鍾愛的皇后去世,一場喪葬竟然在朝廷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六一遛娃節,我們來談談「白百合風波」的是非
毒腸粉風波剛過又現毒豆芽?這些你還敢吃嗎?
勁爆!伊能靜再現「整容」風波,臉部臃腫太浮誇!網友:破尿酸打多了!
最近一個廚子掀起了評論區的大風波,真的很少見這麼強的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