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詩中的春節

古詩中的春節

古詩中的春節



春節的典型意象

古代有關春節的詩很多,其中「春風送暖入屠蘇」可算是最有名的詩句之一。我們講唐詩,不妨從這首宋代王安石的《元日》開始———爆竹一聲除舊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朴朴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裡我要先說說「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年」。「歲」是更為古老的說法,有悠久的歷史。古人對一年的時光變化有清楚認識之後,最早在傳說的堯舜時代以「載」來稱呼它,「載」是「始」的意思,取其「物終更始」之意;之後的夏人,根據後代文獻記載,稱之為「歲」,是指歲星(木星)運行十二次之一的時間;到了商代,殷人多稱「祀」,祭祀在古代非常重要,「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講的就是祭祀與兵戎,祭祀活動每年都有;而周人稱其為「年」,本義是「谷熟」(《說文解字》),有收成的意思。


《元日》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涉及了古代春節習俗里很重要的三種典型意象,在新年來臨的前後,王安石在詩中提到了爆竹、屠蘇和桃符。


首先是爆竹。直到今天,爆竹仍然是很流行的東西,但準確地說,應該改稱「爆紙」了,因為它不再是用火焰燒灼以爆竹筒,而是外裹重重紙衣。我們今天關於過年的傳說大多是名為「年」的怪獸,但這是後來演變出來的,爆竹最初是為了嚇唬「山臊」。相傳西漢東方朔所著的《神異經》記載:「西方深山中,有人長尺余,犯人則病寒熱,名曰山臊。人以竹箸火中,熚烞有聲,而山臊驚憚。」山臊會使人發寒熱病,以竹放在火中,竹子爆開可以嚇走山臊。《荊楚歲時記》也說:「正月一日……雞鳴而升,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這裡大家可以注意,爆竹燃放的時間是天明雞鳴的時候,而不是現在流行的午夜來臨之刻,因為古人通常將新年來臨的時刻定在天光明朗之時。上面「千門萬戶朴朴日」也體現出天剛亮的情景,太陽剛出來,光還不是非常亮。


其次是屠蘇,這是一種酒,混合了大黃等多種藥草,據說喝了可以祛病避疫。古代在不同的時節飲不同的酒是常事,比如端午節就得喝雄黃酒。屠蘇酒,據後代記述是除夕將內含多種藥草的布囊懸入水井之中,到元日時取出浸酒而成的。關於屠蘇酒的詩很多,我們來看唐代盧仝的《除夜》詩:「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燭盡年還別,雞鳴老更新。儺聲方去病,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處,誰為最後人。」酒色迎春體現出春天萬物復甦的景象,其中「最後人」不是指善酒最後不醉的人,而是最後持杯喝酒的人,即最為尊長者。這體現了年節時喝酒的習俗和講究,一般是年少的敬長者酒,但飲酒時則是年少者先飲而長者後飲。

最後是桃符。桃符的歷史追溯起來極為久遠,我們來看這段話:「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魅。」這段話出自《山海經》,但在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文本里並沒有,而是東漢王充在其《論衡·訂鬼》篇中引用自《山海經》的。這裡面可以看到神荼和鬱壘兩個非常古老的形象,他們是驅鬼的神人。古人相信桃木有驅邪的功用,或許就是由此而來。最初是將桃木刻削成一個大致的人形,可稱為桃木俑;然後是在桃板上畫神荼和鬱壘,漸漸成為門神的形象;再後來除了圖形還書寫門神的名字;門神到五代以後漸漸發展為鍾馗,大約到宋代以後又為秦瓊、尉遲恭所代替;桃木也漸漸為紙所代替,在五代的時候大致已出現了書寫吉祥意義的對聯,即所謂春聯。嚴格地推究起來,王安石詩里的「桃符」究竟是門神還是春聯,其實頗難定論。可見,我們所有的年節民俗都是有歷史淵源的,是經過歷史時段發展而來的。

古詩中的春節



除夕的呈現


王安石《元日》詩雖然是寫宋代的情形,但這些春節的習俗和情景在唐代甚至更早就已經可以看到了,上面提到的「爆竹」、「屠蘇酒」、「桃符」等大抵都有遠古以來避邪驅鬼的意味。如果我們看年節前後的習俗和風尚,首先可以談談非常典型的「驅儺」這一環節,現在一些鄉村裡還有儺戲的習俗。

儺戲是一種驅鬼逐疫的巫術樂舞形式,遠古時在不同季節都可能舉行,而年末的儀式,漢魏時代多於臘日舉行,「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逐惡鬼于禁中。」(《後漢書·禮儀志》)這與《周禮》記載的「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類似,驅儺的人要戴黃金面具,身上披著熊皮,穿黑衣紅裙,多人一起舞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春節聯歡晚會成為我國民眾過年流行的娛樂觀賞方式,中古時期的中國沒有春晚,但在除夕夜,大到皇宮,小到山村,人們都會看驅儺表演。


很有意思的是,驅儺這種最初宗教色彩濃厚的儀式,其發展過程又有變化,體現出民俗的演變。《魏書·禮志》里提到,北魏高宗和平三年十二月的歲除大儺之禮,由軍隊分列兩陣演出,一方為騎兵,一方為步兵,分別代表北方與南方。「各令騎將六人去來挑戰,步兵更進退以相拒擊,南敗北捷,以為盛觀。」最後北方勝利,南方失敗,體現出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的局面。到了唐代,驅儺已經非常普及,大儺之禮在形式上與前代差不多,但更進一步世俗化和娛樂化了。據段安節的《樂府雜錄》記載:「事前十日,太常卿並諸官於本寺先閱儺,並遍閱諸樂……百姓亦入看,頗謂壯觀也。」與春晚類似,大儺之禮在正式舉行前也要綵排,由太常卿先審閱,老百姓亦可參與。


驅儺在唐詩里頗有寫照,比如王建的《宮詞》曰:「金吾除夜進儺名,畫絝朱衣四隊行,院院燒燈如白晝,沉香火底坐吹笙。」這首詩中展現了皇宮中儺戲的情形。民間也有驅儺場景,比如孟郊的《弦歌行》:「驅儺擊鼓吹長笛,瘦鬼染面惟齒白。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褌行戚戚。相顧笑聲沖庭燎,桃弧射矢時獨叫。」敲鼓在驅儺儀式中非常普遍,扮演鬼的人要把臉塗成各種顏色,只有牙齒是白的。鬼被茅草做的鞭子、桃木做的弓箭嚇得號叫亂跑,圍觀的人看了大笑。

古詩中的春節


除夕夜的另一個重要活動是守歲,通常是燈火通明的場景。前面王建的《宮詞》說「院院燒燈如白晝,沉香火底坐吹笙」,那一晚,皇宮裡面是徹夜通明的,亮如白晝、歌樂昇平的景象呈現了宮中的非凡熱鬧。據說隋代以奢華著稱的隋煬帝除夕燒沉香木,火焰燭天,香聞數十里,一夜燒去二百餘車。唐時想也不遜色,《南部新書》記載「燃巨燭,燎沉檀,熒煌如晝」。那時的詩人有不少除夕守歲的詩作留存下來,其中也多提到這一情節,比如在近體詩聲律定型過程中有積極貢獻的沈佺期《守歲應制》詩曰:「殿上燈人爭烈火,宮中侲子亂驅妖。」


在守歲光明熱鬧的場景之中,君臣歡聚,除了觀看儺戲如同春節聯歡晚會外,還有更高雅些的活動,比如作詩。唐代是一個詩的時代,那時候作詩之盛行是歷代罕見的。前面提到的沈佺期的詩是「應制」之作,也就是應皇帝之命而作的,而那些富於文採的帝王本人也會自己書寫詩篇,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有《守歲》:「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梅花經常出現在宮廷守歲詩作中,再來讀一讀杜審言,也就是詩聖杜甫的爺爺的《守歲侍宴應制》,裡面也提到了梅花。「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熏天。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除夕守歲之時,帶著梅香的風吹進來,歌舞昇平,人們下棋、遊戲、喝酒。此詩將宮中的氛圍、人們歡愉的心情連貫地傳達出來了。這類詩大抵寫得典雅端莊,環境和意象也都相仿。


宮廷是中國中古時代詩歌產生的最主要的場所,它決定了詩歌的許多基本成規,不能說裡面沒有好的作品,但要期待普遍的佳作是很難的事。同樣寫到梅花,如果不在宮中,或許就可以頗有情味,比如王諲的《除夜》:「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裡回。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大意是說,今年在這個晚上結束,明天明年就來了。寒冬暖春隨夜轉換,這些變化人是感覺不到的,但在後院的梅花身上卻可以看到。這首詩寫得很有趣,全詩著力渲染的時光流轉最後落在了小小的梅花上,旨意一時突顯。就像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樣,從大的場景開始,最後落到一個小的形象上。

古詩中的春節


守夜不眠是除夕的基本生活習俗,在宮中自然是歡娛非常,超出宮苑,情境就有另外的可能。自然,世間平民也可以有自家的歡聚,但並不一律如是。有一類除夜詩比較有意思,跟歡快、團聚、溫馨的氛圍相反,體現了詩人孤單抒懷的感受。孟浩然有一首《除夜有懷》曰:「五更鐘漏欲相催,四氣推遷往複回。帳里殘燈才去焰,爐中香氣盡成灰。漸看春逼芙蓉枕,頓覺寒銷竹葉杯。守歲家家應未卧,相思那得夢魂來。」詩人是著名的隱居者,過著平淡的生活,這個除夕也沒有太多的亮色,燈方滅熄,香氣漸消,但還是透露出春暖悄悄臨近的消息;然而這樣一個欲暖還寒的夜晚,詩人與他曖昧不明的所懷之人,終究是無緣夢會了。詩裡面隨著季節輪轉欲歡還憂的情緒糾結,顯露著特別的韻味。


孟浩然還有一首寫於除夕的詩,是他漫遊越地,在樂城也就是今天的溫州樂清遇到故人張子容而作的《除夜樂城逢張少府作》。「雲海泛鷗閩,風潮泊島濱。何知歲除夜,得見故鄉親。余是乘槎客,君為失路人。平生復能幾,一別十餘春。」團聚日子裡一個人在外,遇到故人當然很高興,但兩人皆是天涯失意人,那種他鄉遇故知的興奮、愉悅,最終也落入生命苦短、相逢實難的感喟。


如果孟浩然還能在除夕夜遇到自己的故友,算比較幸運,其他不少唐代詩人就不如他了。我們看白居易的《客中守歲在柳家莊》:「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畏老偏驚節,防愁預惡春。故園今夜裡,應念未歸人。」還有高適的《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可以看到,孤獨的人在旅途,面對的往往只有寒燈,照見的是自己的霜鬢。這些詩體現了泊中詩人共有的感受:遠在異鄉、孤身隻影、寒燈相伴、衰老愁苦、悲往憂春……他們對於新年的到來有某種愁緒,不是歡欣鼓舞地迎接,而是瞻前顧後。詩人是最敏感的一群,在新舊交接、眾人歡聚的時刻,不如意者必定發出他們的嘆惋,而窮苦之詞易好,許多作品就此流傳下來。或許他們的悲情是被放大了的,但這恰恰從反面折射出年節時分正是骨肉相親、歡聚團圓的日子,應當有歡愉的氛圍和情緒,當他們不能擁有的時候,就把這種傷心的情緒表現出來。


元日迎新


除夕之後便是元日,新年元日對古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經過一夜的守歲,朝廷上還要舉行隆重的朝會儀式,文武百官要向帝王朝賀。這樣的正旦朝會,從漢代就開始了,唐代的陣勢當然甚是宏大。比如王建有詩《元日早朝》:「大國禮樂備,萬邦朝元正。東方色未動,冠劍門已盈……六蕃陪位次,衣服各異形。舉頭看玉牌,不識宮殿名。」天還沒完全亮,眾人已到宮門等候朝賀了,這裡面不僅有百官,還有地方官員以及外邦遠客。


朝會上,官銜和年輩高的大臣帶領拜賀,很是莊重,但也會有紕漏發生。根據《東觀奏記》的記載,大中十一年元日,太子太師盧鈞80歲了,卻「聲容朗緩,舉朝服之」;而第二年的太子少師柳公權也80歲了,遠遠走到殿下已精疲力竭,稱皇帝的尊號發生了口誤,被御史彈糾,「罰一季俸科」。大家議論紛紛,為柳公權可惜,「七十致仕舊典也,公權不能克遵典禮,老而受辱,人多惜之」。


朝賀儀式結束後,皇帝會賜宴群臣,飲酒、作詩等依例進行。比如唐睿宗景龍四年元日,臣下多賦柏葉詩,當時有名的才子武平一之作如下:「綠葉迎春綠,寒枝歷歲寒。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這類詩作辭藻規整華麗,書寫隆重的朝會場面,表達祝壽祈年的願望。


到了元日,除了宮廷里的朝賀,平常世間,人們相互之間也有往還拜賀、表達新春祝福的習尚,也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拜年。不過,迎來送往通常是很累人的,比如白居易就有《元日對酒》:「慶弔經過懶,逢迎跪拜遲。不因時節日,豈覺此身衰。」白居易在元日發現,如果不是因為過年,都不知道自己身體日漸衰弱,側面反映出拜年的辛苦。大約宋代之後,投刺之風盛行,由專人送去拜年名片,而不是自己躬親登門了,一直延續到明清。這大概就與今天送賀卡的意思有些相近。


總體來講,雖然如上面所提及的,在除夕元日除舊迎新的年節里,會有仕途失意者或天涯淪落人的哀音,但總的來說,積極正面的情緒還是主要的,這似乎在元日詩里更為顯著。放眼眾多名家的元日詩,都洋溢著快樂的、積極的氣息。有邊州的,如張說《幽州新歲作》:「去歲荊南梅似雪,今年薊北雪如梅。共嗟人事常無定,且喜年華去復來。邊鎮戍歌連夜動,京城燎火徹明開。遙遙西向長安日,願上南山壽一杯。」也有鄉間的,如盧照鄰《元日述懷》:「筮仕無中秩,歸耕有外臣。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即使感到日漸老去,在新年的時候,也不會一味地低徊,如顧況《歲日作》:「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


還丹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少年」的出現,讓詩人坦然面對生命的代序和流轉,體現出一種除舊迎新的正能量。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道長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台,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古詩中的春節


古詩中的春節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裝置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韋編三絕》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古詩中的春節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古人春節怎麼吃?
《歲朝圖》
古代沒電視,古人如何過年?
春節和除夕的翩翩之詩
清初時15張過春節的罕見照片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古詩里的春節
詩里的春節
最經典的春節詩詞
家鄉的春節
春節和除夕的翩翩之詩
關於春節的詩句,描寫春節的詩句
春節最經典詩詞
我家鄉的春節
家鄉的春節作文
記憶中最富有「年味」的春節
春節習俗中的孝道文化
新春誦讀會 童年的春節
首爾春節去哪玩?南山谷韓屋村春節盛典喜迎春!
唐中宗在春節乾的「好事」
歷添新歲月 春滿舊山河——詠春節古詩詞賞析
春節特輯:雞年讀雞詩,亦莊亦諧慶新春
春節看電影 《敦煌》二十年前日中合作拍攝的寫實古戰
《圍城》中的春節相親指南
春節已經成為歐洲的聖誕節了,德國小鎮過春節竟選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