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雀梅蒔養經驗談

雀梅蒔養經驗談

雀梅蒔養經驗談



雀梅,令大多數盆景愛好者又愛又煩的樹種。愛的是其蒼古的枝幹、亮麗的小葉;春之紅芽滿樹,夏之綠蔭如蓋,秋之碎花淡香,冬之鐵骨虯枝。的確,雀梅以其優良的品質躋身於盆景用材的上品之列,自古就有七賢之一的美譽,足見其被盆景人喜愛之程度。

然而,雀梅的另外一個特性卻令人頭疼:成型以後的作品會出現某一枝托突然死亡的現象,俗稱:功成身退。好端端的一盆作品,凝結了製作者多年的心血,因為局部的失枝而幾近報廢,實在是讓人煩惱不已。

雀梅蒔養經驗談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的發生呢?我們都知道,雀梅的枝幹皮層較薄,不像榆樹、三角楓等皮層厚的樹種,可以在皮層重保持較多的水分,且營養輸送方式為縱向輸送,俗稱「一邊根管一邊枝」。因此,雀梅以其獨特的生理特性,對日常的養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筆者的家鄉,雀梅是本地主要的盆景製作材料,山崗村間地頭,到處都有野生分布。蒔養雀梅盆景二十多年,幾乎沒有出現過枝托退化死亡的現象,因此小有經驗,願與大家分享。

雀梅蒔養經驗談



首先,應該讓盆栽的雀梅保持旺盛的生長。


旺盛生長的先決條件是干身四面出枝。萌芽後的樁材,在造型枝的選留時應該充分注意這點。即使是無用的干枝頂端造型外枝條,也不應該一次性剪光,留待樹勢回復後在根據造型需要逐步剪除。如作一次性剪除,則有可能出現偏枯現象,嚴重影響樁材的生長和美觀。我們都知道,平衡樹勢對於樁材的生長是極其重要的,只有使樁材的根、干、枝、葉得到旺盛的全方位生長,在改坯時所遭受的重創的樁材才可以得到身體的恢復,從而積蓄充足的養分為將來的整枝造型做好準備。

雀梅的枝法造型盡量以剪為主,盡量少用或不用金屬絲盤扎。因為雀梅的皮層很薄,纏繞在枝條上的金屬絲會嚴重影響枝條的養分輸送,時間一長就會導致枝條的生長衰弱,發展下去,失枝在所難免。成型後的雀梅盆景,也不可過渡修剪,最多每年兩次。一次在梅雨季節,一次在萌芽前最好。落葉後的雀梅如作到位修剪以利觀賞,應該在冬季結冰之前及時收進室內,因為裸露在外的剪口會在嚴寒天氣情況下結冰,凍壞剪口近處的芽眼,甚至凍死小枝,影響來年枝條的正常萌發。

雀梅蒔養經驗談



其次,盆栽雀梅忌重度失水。


重度失水是造成盆栽雀梅失枝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盆土的濕潤對於盆栽雀梅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我們都知道,植物在水分虧缺嚴重時,細胞失去膨壓,是由於蒸騰失水量一時大於根系吸水量而引起的。也就是說,盆土內的所含水分等於或低於蒸騰所需水量,尤其在夏季高溫季節。重度失水的盆栽雀梅,雖經補水後可以恢複葉片的生長常態,但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植株部分細胞壞死,形成生長停頓。很多盆友都應該有這樣的經歷:失水後的盆栽雀梅經過搶救補水後,雖然沒有乾枯死亡,但在其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盆土的乾濕周期明顯變長,澆水的次數明顯減少。究其原因,是因為重度失水後的植株,根干枝部分細胞死亡後,蒸騰及輸送能力下降。

由於雀梅獨特的生理特性,因部分根干枝細胞死亡而造成的生長停頓,勢必會導致相應部分枝托的生長受阻,久而久之,失枝在所難免。其實這也是植物的一種自我調節功能,因為整株的生長平衡被破壞,其就會捨棄一部分枝條而保持全株生長的平衡,這樣的情況在自然界的植物生長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雀梅蒔養經驗談



第三,盆栽雀梅必須勤換盆換土。

雀梅之所以深受盆景愛好者的喜愛,是因為其具有極強的萌發能力,對於出枝點的選擇十分方便。我們都知道,萌發力強的樹種,其根系也是極其發達的。盆栽條件下的雀梅,由於其根系生長空間有限,如果長時間不換盆的話,其根系會沿盆壁迴旋生長,形成「根巢」,嚴重影響根系的水分、養分吸收,進而影響全株的正常生長。所以,盆栽雀梅必須勤換盆換土。中小型盆栽雀梅必須每年換盆一次,大型的可適當延遲換盆,但最好隔年一次。換盆時可結合多級根的培養,對根部作適當修剪。根據筆者的經驗,雀梅對於土壤的要求不甚太嚴,PH值在5.5--8的範圍內皆可正常生長,但必須疏鬆通透。


雀梅的失枝是令人頭痛的,好端端的一盆作品,凝結了作者多年的心血,只因為某一枝托的缺失,幾近報廢,實在是可惜。但雀梅的失枝也不是不可預防的,只要我們在日常養護中勤觀察多付出,合理而及時地做好各項養護工作,雀梅失枝的現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發生的。


圖文轉自網路


精彩內容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致匠園藝 的精彩文章:

日本超過百年的盆景作品
盆景——無聲的詩 立體的畫
十種苗木嫁接技巧簡介
2017新春賀歲雞年大吉

TAG:致匠園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