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周桂鈿:今天我們如何盡孝道

周桂鈿:今天我們如何盡孝道

周桂鈿:今天我們如何盡孝道



有人說「百善孝為首」或「百善孝為先」,也有人認為孝道是封建糟粕,不該繼承,必須剔除。對這些說法,應從理論上予以分析。

如何理解儒家孝道的基本精神?儒家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給的,孝道就是報答父母的養育大恩。《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青少年時期要保護好身體,減少父母擔憂,是孝的開始。「教」字一邊就是「孝」,說明教育是從孝道開始的,對少兒教育應從孝道始。從這個意義上說,「百善孝為首」「百善孝為先」是對的。教育應以孝為首先。


但如果把孝理解為壓倒一切善的最高道德,那就可能偏離儒家的基本精神。孝的精神實質,在儒家經典如《論語》《孝經》里均有現成答案。有人認為孝是最高道德,同時將孝道理解為一切都聽父母的,要順從父母。這是後代文人將孝單向化、絕對化的結果。「五四」時期,我國一些學者批判儒家孝道,主要就是批判此類被歪曲了的孝。

周桂鈿:今天我們如何盡孝道


其實,《論語》《孝經》都提到「幾諫」,即當父母親做了不義的事,子女要對其進行委婉的勸諫。《論語》中還有「子為父隱」的說法。「幾」與「隱」均有隱私之意,相當於家丑不可外揚。荀子說:「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就是說道義高於君父、高於忠孝。儒家還有「大義滅親」的說法,也是大義高於孝的意思。義有小、中、大,小義則隱,中義則幾諫,大義則滅親,這些與孝並行不悖。


對於今天我們如何盡孝道,可根據《孝經》的精神來探討。青少年時應保護好身體,珍惜生命,儘可能地幫父母做一些家務事,努力學習,為未來的發展準備條件。這是「始於事親」。成年後,不能只守在家,應出去做事。要做事,就得跟他人打交道,有上級、有同事,都要搞好關係,對長輩也應像對父母那般尊敬。這是「中於事君」。最後是「終於立身」,即孝是一輩子的事,要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為社會、為人民多做奉獻、作出貢獻,留下好的名聲,為父母爭光。


《孝經》對不同社會角色有不同的盡孝要求。在我國春秋時期,社會成員分許多等級,最高層為天子,其次是諸侯,接下去是卿大夫、士,普通民眾是庶人。從天子到卿大夫都是統治集團的成員,士為沒有掌權的統治集團後備成員。當天子的不能只是伺候好自己的父母,更重要的是給自己管轄的百姓帶來幸福,所謂「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諸侯相當於高層幹部,如何盡孝?《孝經》提出「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現在一些高級幹部驕奢淫逸、違法亂紀,最終入了監獄,自己受罪,父母蒙恥,就不能算孝子。卿大夫和士相當於中、下層幹部與後備幹部,言行舉止要謹慎、守規矩,不能胡說八道、胡作非為,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這就是孝。庶人只要勤儉,保證贍養父母,心中又有敬意,也就行了。《孝經》中的這些理念和規範,都可以結合今天的實際深入體會和合理借鑒。

周桂鈿:今天我們如何盡孝道


從理論上了解儒家孝道並不難,難在對儒家孝道的融會貫通。可探討幾個現實的問題,如儒家講孝子「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有人問,如果父之道是壞的,也不能改嗎?父活著時不合義的行為還要「幾諫」,死後怎麼會不能改!又如《論語》上說,「父母在,不遠遊。」那麼,當今我們許多人都要出國留學,還非要等父母不在了嗎?事實上,孔子同時強調「遊必有方」,即遠遊當然是可以的,但應告訴父母到哪兒游,以便有事時能找到自己。還有人認為,盡孝道不該提倡跪拜。古代經常要跪拜,現在不多見了。但現在許多人結婚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有的地方給老人祝壽,場面熱烈隆重,晚輩給老人跪拜,也很自然,沒有人覺得不合適。這些屬於各民族的風俗,會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的,各民族也會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因此不必按某種模式搞一刀切。


西方沒有孝的觀念。孫中山說:孝道是中華民族的特點,也是優點。西方有人認為,子女沒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因為沒訂過協議。但中華民族認為,不是什麼事情都要訂協議的。以一個民族的傳統批評另一個民族的傳統,是不可取的。在盡孝的問題上,我們要尊重自己的傳統,遵循自身情感和理性的指引。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歷代名家畫雞,大吉大利
十個吉祥詞,十種祥圖瑞景
笑中有哲理,古人幽默故事六則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周桂鈿:談一談「中庸」
周桂鈿:國學發展的正道
周桂鈿國學發展的正道
周桂鈿:儒學與當代中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