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代賢后慈安是不是被慈禧毒死的

一代賢后慈安是不是被慈禧毒死的


一代賢后慈安是不是被慈禧毒死的



光緒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時,年僅四十五歲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於鍾粹宮。隨著這位比慈禧還小兩歲的仁愛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斃宮中,清廷的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驟然變成慈禧一人獨裁。因此,對於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將她的猝死與慈禧聯繫起來。


一代賢后慈安是不是被慈禧毒死的




光緒七年(1881)初,慈禧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卧床不起。於是,遍召天下名醫入京診治。朝政也只好由慈安一人打點。據史載,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見軍機大臣,處理軍國大事,未見身體有何大的異常之處,只是「兩頰微赤」(《述庵秘錄》)。然而,次日早,「東太后(慈安)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翁同龢日記》)。晚間即暴病身亡。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難以接受。一時間,人們對於一向身體比較健康的慈安的死,大為不解。時任軍機大臣的左宗棠,聽說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頓足大聲說:「昨早對時,上邊(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清稗類鈔》)於是,朝野上下種種猜測不脛而走。人們以所掌握少之又少的「線索」,對慈安的死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推測,更有甚者,人們任想像的野馬自由馳騁,不斷地結構著關於她不幸去世的篇章,使得她的死變得疑雲密布。我們梳理了關於她死因的資料,歸納起來,大致有二類說法:

第一類: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說」。


《德宗實錄》載:「(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痾,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這一記載見於慈安的《遺誥》。但《遺誥》完全是在慈安死後,按照慈禧的指示所做,因此人們有理由懷疑它的真實性,懷疑慈禧有可能為了掩蓋某種陰謀而肆意編造死因。



一代賢后慈安是不是被慈禧毒死的



第二類:慈禧逼死或毒死說。

1慈禧逼死


《清稗類鈔》記載: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慈禧權欲極重,慈安卻倦怠少聞外事,並不與之爭權,因此倒也相安無事。光緒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劇疾,不能視事,慈安有一段時間獨視朝政,致使慈禧大為不悅,「誣以賄賣囑託,干預朝政,語頗激」,以致慈安氣憤異常,又木訥不能與之辯,惱恨之下,「吞鼻煙壺自盡」。


2慈禧毒死


據《崇陵傳信錄》載:當年咸豐帝臨終時,曾秘密留下一份遺詔給慈安,要她監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但老實的慈安卻將此事告訴慈禧併當著慈禧的面,將此遺詔燒掉。陰險毒辣的慈禧表面對慈安感泣不已,實際上已起殺機,遂借向慈安進獻點心之機,暗下毒藥,加以謀殺。


這一類描述,多見於野史筆記,雖然十分生動,猶如作者親眼所見,但可信性稍差。著名史學家謝國楨先生定義野史筆記為:「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學士以及貧士寒儒所寫的歷史紀聞,都可以說是野史筆記。」(《明末清初的學風》)首先,野史筆記不是在佔有大量的史料基礎之上形成的記載,不具有權威性。其次,在野的文人學士及貧士寒儒隨筆記錄的主要內容也多半是當時見聞,或閱讀古今圖書、經手文物,隨筆撰寫帶有虛構性的人物故事,這就使得野史筆記具有一定的內容複雜性和記錄方式的自由與隨意性。因此,它的可信性要因事因人而分析。對野史筆記中的反覆轉載和傳抄的慈安的死因,當時就有人提出質疑。著名學者金梁曾言:「近人依託宮闈,流言無實,尤莫甚於惲氏筆錄所載孝貞暴崩事。即雲顯廟手敕焚毀,敕語何從而知?食盒外進,又誰確見?」(《清後外傳》)

正如金梁所言,既然是秘密的遺詔,在只有當事人慈禧和慈安在場的情況下秘密燒毀,那誰又能知道呢?慈禧用毒藥害死慈安,誰又能確認那食物就一定是慈禧安排?



一代賢后慈安是不是被慈禧毒死的



要解開這一疑團,關鍵與前提是我們必須確認慈禧與慈安是否有不共戴天的仇恨。驗之兩人三十年相處的歷程,似乎沒有太大恩怨。


慈禧與慈安的關係,以咸豐帝去世為分界線,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咸豐二年至咸豐十一年。在這一階段里由於兩人宮中位階差異太大,似乎無法構成恩怨。


青玉「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寶」


慈安,鈕鈷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穆揚阿之女。自從咸豐二年,慈安與慈禧先後入宮,在確定皇后時,慈安很快就被冊立為皇后。而慈禧僅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貴人,雖然她隨後為咸豐帝生下了第一個,也是唯一存活下來的皇子,母以子貴,她的宮中排位也就一路攀升,由嬪至妃,再到貴妃,成為宮中僅次於皇后的人物。然而,在封建的等級社會中,宮中后妃的階位不僅森嚴,且難以逾越,嫡庶(妻妾)的差別更是不可抹殺。皇后母儀天下,總管六宮。在宮中即使是咸豐帝也頗為敬重慈安,更何況聰穎如慈禧這樣的人物,自是執禮恭謙,不敢稍有放肆。


「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寶」寶文


第二個階段,從咸豐十一年咸豐帝死至光緒七年慈安去世。在這一階段里雖然兩宮垂簾,但慈安優於德,慈禧優於才,一退一進,相得益彰,似乎也不構成對彼此的威脅。


兩宮垂簾以後,雖然慈安名分高於慈禧,但並未給慈禧攬權造成任何障礙。《清宮遺聞·慈安皇太后》載:


「當時天下稱東宮(慈安)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悉中款會,東宮見大臣吶吶如無語者。每有奏牘,必西宮為誦而講之,或竟月不決一事。」慈安對權力不感興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讓慈禧處理。慈禧雖長慈安兩歲,但是嫡庶之分,仍不得不稱慈安一聲「姐姐」。凡是涉及朝政舉措的大事,慈禧明知道慈安沒有異議,依然也先要請示,「慈禧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兩人在長達二十年間的垂簾聽政期間,一直保持比較和諧、穩定的關係,未曾見得兩人有重大分歧和爭執的記載。這是歷朝歷代後宮生活中所罕見的。


然而,兩個判斷是非標準存在差異的掌權者,要說他們之間完全沒有任何不愉快,甚至演化成扞格,那也是不可能的。有兩件事情令慈禧耿耿於懷。


一件是慈安命令山東巡撫丁寶楨殺掉慈禧寵侍安德海。


安德海,又名安得海。直隸南皮縣人。年少時他就羨慕那些因在宮中當太監而發跡的鄉人,於是自殘入宮做太監。他為人「藝術精巧,知書能文」,可以讀《論語》、《孟子》這類書籍。他很善於察言觀色、阿諛逢迎,「以柔媚得太后歡」,並贏得慈禧的器重,當上了總管太監,成為慈禧非常器重的內侍。為此,無論是慈禧誅殺肅順,還是打壓奕、削奪其「議政王」的封號,都有安德海參與其中。因此,小人得志的安德海更以慈禧為靠山,不把慈安、同治帝和奕放在眼裡。他培植黨羽,勢焰熏天。


就這麼一個干政擅權、不可一世、有慈禧這樣堅硬後台的人,還是被殺了。殺他的人是山東巡撫丁寶楨。


同治八年七月,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安德海借皇上大婚、採辦龍袍的名義,乘樓船沿運河南下。按清朝祖制:太監不準出京。但安德海不僅出京,而且還私挾婦女、張掛龍鳳旗幟、抓差納賄,一路招搖,驚擾地方。所過順天府衙門、直隸總督衙門,都隱忍不發。結果在山東被丁寶楨查拿,並以太監出京違背祖制請旨處置。對安德海在宮中撥弄是非、混亂朝政按捺已久的慈安,在接到了奕率領軍機大臣持折請示兩宮太后的行動後,她立即召集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共同商議,時逢慈禧生病,慈安獨處朝政。於是,大家一致認為:「祖制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當就地正法。」(《清宮遺聞·安德海》)慈安明確表態,同意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這一舉動,使慈禧喪失了心腹,卻又大丟顏面、有苦難言,由此心生嫉恨確屬正常。但從而對慈安萌生了殺心又似乎與事實不符。如果說慈禧嫉恨有人殺了她的心腹太監,那麼最要害的人物應該是丁寶楨。他不僅沒有顧及慈禧的顏面,毅然決然地緝拿了安德海,並就地正法,慈禧應該整治甚而殺了他以解心頭之恨才對。然而,丁寶楨並未因此而丟官,這位以「嚴剛有威」、清正廉明著稱的貴州人此後雖不是官運亨通,卻也屢有升遷,頗受重視。光緒二年(1876),做了近十年山東巡撫的丁寶楨升任四川總督,而且在這個令人眼熱的肥缺上一干就是十年。光緒十一年(1885),丁寶楨逝於成都,當時慈安及同治帝都早已不在人世,實權掌握在慈禧的手裡。由於丁寶楨一生清廉為公,性情剛猛,在官場上得罪的人很多,死後有很多實權人物追著告他的狀,慈禧都不予理睬,將丁寶楨追贈為太子太保、上美謚「文誠」,准許山東、四川、貴州等地為其建忠良祠。對此,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在朝政的大局面前,慈禧具備令朝野上下信服的公正。待丁寶楨尚且如此,她又有何理由殺慈安呢? 另一件是慈安與同治帝違背慈禧選後意旨,一致堅持選慈禧並不看好的阿魯特氏為皇后。



一代賢后慈安是不是被慈禧毒死的



慈安和同治帝在選後問題上與慈禧的意見有分歧,這對嗜權如命、頤指氣使的慈禧來說無疑是空前的打擊,她無法原諒自己的親生兒子在這個關鍵的時候與慈安聯盟背叛自己的旨意;她也會十分嫉妒慈安在兒子的心目中擁有比她更為尊崇的地位。她將這一切痛苦轉嫁到阿魯特氏身上,用變相折磨皇后的手段來恣意表達自己的不滿。同治帝死後,阿魯特氏只得到了一個「嘉順皇后」的封號,這將意味著她只能以新皇帝寡嫂的身份深居宮中。慈禧立嗣光緒帝,進一步將皇后阿魯特氏置於難堪的境地,一旦光緒帝確立了皇后,自己將以何身份在這冷寂的宮中安身?本已處境十分艱難的皇后未來的宮中生活不堪設想,她的位置將變得異常尷尬。「刻薄寡恩」的慈禧更使這位皇后深感生活無望,這一切都讓她感到不寒而慄,又不敢有所申言抗辯,死亡是她唯一的出路。據說,阿魯特氏曾以一紙片請命於父親,父親批了一個「死」字,於是,殉節之志遂決。


因此,在同治帝死後不到百日(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皇后阿魯特氏,也就是「嘉順皇后」殉死於儲秀宮。


伴隨著嘉順皇后的死,慈禧鬱積心中多年的不悅也就漸漸舒解,二次垂簾後,慈禧風光無限,一切朝政得心應手,她沒有任何理由依然為此懷恨慈安,動起殺心。


所以,傳言慈禧逼死或毒死慈安的說法,缺少說服力。因為面對慈安凡事退讓、不與人爭的個性,慈禧在政治上的權力和影響不可動搖,慈禧完全沒有必要逼死或毒死慈安。



野史筆記可信性差,就讓我們一起分析一下《翁同龢日記》中有關於慈安死亡過程的記載。此時翁同龢除了依然承擔著光緒帝老師一職,同時他還是禮部尚書。禮部主管皇室的婚喪大典,慈安大喪自然歸屬他的職責範圍。翁同龢負責辦理慈安喪儀,對於慈安的死因就有了比較深入和翔實的了解與記載,可信性較強。


根據《翁同龢日記》記載:慈安發病於光緒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這一天,「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


翁同龢在慈安死後,記下了慈安脈案、藥方和病情進展狀況,可以從中了解慈安發病過程:「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葯,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葯不能下。戌刻(晚八時前後)仙逝。」


依據這一病情進展記錄,諮詢資深中醫專家,慈安死因多半為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所導致。根據是:


(1)病情特點:起病急驟,進展迅速。按照現代醫學判斷,如此快速的病情進展多見於心腦血管疾病。


(2)臨床表現:「神識不清」應為有意識障礙;「牙緊」、「有遺尿情形」應為現代中醫所稱的牙關緊閉和尿失禁。


(3)辨證分析:依據以上癥狀,這一病症按照中醫學辨證為腦中風病。而在《翁同龢日記》中,翁同龢記載的御醫脈案為「類風癇甚重」,實際就應歸屬於當今中醫學疾病中的中風範疇。由此,可以初步判斷,慈安所患之病應為腦中風,也就是現代醫學中的腦血管疾病。


其實,慈安的腦血管疾病並非突發,而是宿疾。《翁同龢日記》中曾經記載過慈安的兩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時慈安二十六歲,「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聖恭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此次生病共計二十四天,由「有類肝厥,不能言語」來判斷,應視為現代醫學的腦供血不足,屬於中風先兆,只不過病症較輕,恢復較快。另一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時慈安三十三歲,再次病倒,「昨日慈安太后舊疾作,厥逆半時許。傳醫進枳實、萊服子」。這次所謂的「厥逆」依然是腦供血不足的再次發作,只不過由於治療及時,沒有造成遺留病症。


這些情況說明慈安患有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生急性腦血管疾病的潛在危險因素。而這次,由於慈禧生病,慈安一人獨理朝政,不善於擺布朝政大事的她,在這一時期里承擔著巨大的壓力,身心疲憊在所難免。慈安在發病的前一天,根據《述庵秘錄》記載,她「兩頰微赤」,雖然自己無感覺上的大礙,但從這一面色判斷,慈安此時「肝陽上亢」,可能已經血壓很高,直接誘發腦中風、甚至腦出血。


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對於掌握現代醫學技術的專家們來說都是一籌莫展的病症,缺少根治的良方,更何況一百多年前的醫學。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比較接近事實的結論:慈安死於腦血管疾病,而並非野史中所描繪的為慈禧所害。


對於慈安的死,慈禧該如何應對呢?



慈安居住的鐘粹宮慈安由生病到死亡不到二十四小時,對於和她接觸最多、過往最密的慈禧而言,既要安排慈安的後事,還要想辦法開脫嫌疑,慈禧的應對,在《翁同龢日記》中有比較詳盡的記載。


1即刻召集相關大臣入宮,安排後事。慈安死於十日晚八時,半夜(子時)翁同龢就接到了入宮的通知。「子初,忽聞呼門,蘇拉李明柱、王定祥送信,聞雲東聖上賓,急起檢點衣服,查閱舊案,倉促中悲與驚並」。


進宮後,發現各樞臣陸續到來。在慈安的後事時間的安排上,慈禧沒有片刻拖延。



一代賢后慈安是不是被慈禧毒死的



2令王大臣瞻仰慈安的遺容。天明以後,各位守候在宮中的大臣,接到旨意,進入鍾粹宮(慈安的寢宮)。慈禧命太監去掉蒙在慈安臉上的「面冪」,令大臣們瞻仰。此時,慈禧並沒有遮遮掩掩,而是泰然地安排著一切。


3慈禧為慈安準備了一個很大的金匱。翁同龢與各位王公大臣進入慈寧宮以後,看見慈安的金匱置於地中,金匱「甚大,時靈馭已移至宮,安奉於金匱之西」。如此安排,可以證明慈禧是把慈安放在皇太后的位置上處理其後事的,沒有絲毫的怠慢。未正二刻(中午12時左右),大殮,也就是將慈安入棺。這完全符合清朝的禮制。



慈安的中年早逝似乎沒有給朝局的穩定帶來什麼不利的影響,皇帝依然要專心讀書,皇太后垂簾聽政因為有慈禧的存在依然可以持續。似乎這位仁厚與豁達的皇太后只是兩宮垂簾的一個可有可無的配角罷了。


事實並非如此!慈安的死對於朝局的影響非常之大。


慈安死後,對於慈禧而言,為其專權掃清了道路。儘管慈安生前清心寡欲,極少參與政治,不像慈禧那樣有謀略和魄力,然而慈安的存在本身,對慈禧的專權就是一股巨大的威懾。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那麼明目張胆、恣意妄為。慈安一死,權力盡歸西宮,慈禧可以惟我獨尊、專執國政而無所忌憚。從此兩宮垂簾格局變為西宮獨尊,光緒帝還未成人,慈禧大權獨攬,開始成為名副其實的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恭親王奕的勢力也就更加削弱了。


慈安、慈禧太后的定東陵


慈安的死,無疑也使奕在最高統治集團中少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同盟。多年來,慈安和奕與慈禧之間均有矛盾,奕多以「嫡庶之分」為由,通過支持慈安壓制慈禧的囂張氣焰,慈安也多倚重和信任奕,無形之中,奕和慈安形成一種聯合力量,來共同對付慈禧。誅殺安德海就是如此。慈禧感到勢單力薄,也在努力培植自己的勢力,在內務府、軍機處相繼安排自己的人或者是牽制奕勢力的人。慈安在時,儘管奕屢受打擊,但因慈安的倚重,他依然能保住軍機處的位子,執掌軍機處大權;慈安一死,形勢大變,慈禧不再受約束,同時由於自己的黨羽勢力大增,消長之間,她對奕也就不再顧忌了。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評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震動清廷的清末冤案——楊乃武與小白菜,真實故事是這樣的
平民拖拉機手,竟然上了人民幣,太霸氣
袁世凱一妻九妾32子女47孫子女今何在
是誰的征服戰爭使中國疆域變得最霸氣?
明朝最後一個公主——長平公主的離奇身世

TAG:評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同是咸豐帝的寵妃,慈禧除了狠,卻樣樣比不上這位賢后!
被後人視為一代賢后,劉秀最愛她,為何第一任皇后不是她?
一代賢后,薨逝後竟無法安葬,原因竟是這個
她本是一代賢后,卻被乾隆污衊為毒婦,只因揭露了乾隆的醜事!
由歌女到皇后又被廢的一代賢后
一代賢后衛子夫,漢武帝如此狠心,逼死了她
清朝唯一一位死在宮外的皇后:一代賢后,乾隆摯愛!
名將家族被滅,太子造反被誅,一代賢后被逼自盡,衛子夫得罪了誰
被獨寵三個朝代的一代賢后,為何不像武則天一樣稱霸天下
太監的一個失誤,讓她從宮女到皇后,成為西漢的一代賢后
長孫皇后真的是「千古第一賢后」嗎?我們都被李世民騙了
她出身歌女,卻成為一代賢后,是史上第一位有單獨謚號的皇后!
長孫皇后真的是千古第一賢后嗎?我們都被李世民騙了
她本可以和妲己一樣禍國殃民,卻成了一代賢后,李世民最愛她
她是明朝賢后,被世人稱為女中堯舜,她一死明朝立刻大亂
一代賢后衛子夫究竟被誰害死?
名將蒙受不白之冤,死後家門冷落,女兒被退婚,結果卻成一代賢后
雖然垂簾聽政,卻不貪戀權力的大宋一代賢后
揭秘唐朝一代賢后長孫皇后的真實相貌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