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四聖諦略說之一:四諦體相(上):苦聖諦

四聖諦略說之一:四諦體相(上):苦聖諦

四聖諦略說之一:四諦體相(上):苦聖諦


四聖諦略說之一:四諦體相(上):苦聖諦


....


1


四聖諦略說之一:

四諦體相(上)


苦聖諦


四聖諦也可以說是四種神聖的真理,即「苦、集、滅、道」:「苦」是說明生命是苦迫的,「集」是說明苦的起因,「滅」是說明苦的止息,「道」是說明正確的解脫之道。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云何真實?謂真如及四聖諦。


真實這句話,用凡夫的話來說,就是靠得住的意思。我們一般人的思想,說是榮華富貴靠得住,最後的結果是頭髮都白了,牙都掉了,結果一場空,都是苦惱的,都是靠不住的。

佛教徒思想不同,對追求世間的榮華富貴有所保留,而追求真如。若是證悟了真如,永久是安樂自在的。沒有得榮華富貴的時候,以為榮華富貴很好,得到的時候,還是苦惱的,並不快樂。得到了真如,就是成為佛法中的聖人,心情安樂是自在的,乃至到佛是究竟圓滿了。真如是真實的,四聖諦也是真實的,是靠得住的,佛為了覺悟我們所開示的法門,這也是靠得住的。


「四聖諦略說」文章的引用資料,主要是來自《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


出世間道凈惑所緣復有四種。


出世間的聖道的功能能夠清凈一切的迷惑,這樣的所緣境「復有四種」不同。

《瑜伽論記》卷第七:「次明出世道凈惑所緣,謂四諦智。於中先總標列,次釋,後結。釋中有四,初出諦體,二解諦義,三解聖諦義。第四又生苦下解苦諦等義類差別,初中先法後喻。」


四諦體相


一、苦聖諦,二、集聖諦,三、滅聖諦,四、道聖諦。


一是苦聖諦,二是集聖諦,三是滅聖諦,四是道聖諦,這是列出來。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七四諦者,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何故作此論?: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四聖諦。」雖作是說而不廣辯。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如是四諦自性云何?阿毘達磨諸論師言:「五取蘊是苦諦;有漏因是集諦;彼擇滅是滅諦;學、無學法是道諦。」譬喻者說:「諸名色是苦諦;業煩惱是集諦;業煩惱儘是滅諦;奢摩他、毘缽舍那是道諦。」分別論者作如是說:「若有八苦相是苦,是苦諦;余有漏法是苦,非苦諦。招後有愛是集,是集諦;余愛及余有漏因是集,非集諦。招後有愛儘是滅,是滅諦;余愛盡及余有漏因儘是滅,非滅諦。學八支聖道是道,是道諦;余學法及一切無學法是道,非道諦。」「若作是說,諸阿羅漢但成就苦、滅二諦,不成就集、道二諦。所以者何?招後有愛,諸阿羅漢已斷盡故;學八支聖道得阿羅漢果時皆已舍故。」

四聖諦略說之一:四諦體相(上):苦聖諦



一、苦聖諦


云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說一切五取蘊苦,名苦聖諦。


解釋「苦聖諦」的相貌。


「云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這是七種苦。廣說是七種苦;略說就是一種苦,就叫做「五取蘊苦」,「五取蘊苦」包括一切苦都在內了。前七苦是別說,五取蘊苦是總說,總別合起來,就是八苦。


「五取蘊苦」:「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取」就是煩惱,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煩惱而有,所以叫做「取蘊」。凡夫的境界,有了五蘊以後又會引出來煩惱,就是沒完沒了,所以叫做「取蘊」。一切苦惱都在這裡邊了,所以又叫做「一切五取蘊苦」。這總別合說就是八苦,這就叫做「苦聖諦」。


八苦,《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一:複次,如說生苦,乃至略說五取蘊苦。


一、生苦


云何生苦?


當知此苦由五種相,謂1、眾苦所隨故,2、麤重所隨故,3、眾苦所依故,4、煩惱所依故,5、不隨所欲離別法故。


1、云何眾苦所隨故苦?謂生那落迦及一向苦餓鬼趣中。若於胎生卵生生時,種種憂苦之所隨逐故,名眾苦所隨故苦。


《瑜伽論記》卷第十七(之上):「『云何眾苦所隨故苦?謂生那落迦一向若餓鬼趣中,乃至名眾苦所隨故苦』者,此中應言傍生一分受苦,亦是上來數有此文。而此中據多分受苦者,謂傍生受苦少於鬼故。言『云何麤重所隨故者?謂三界諸行為煩惱品麤重所隨等』者,此門約行苦而說生苦相。余所處說前七是苦苦者,以就余門說,故無者妨此生老病死苦,勘前〈本地〉第十及《緣起經》廣解。」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六:「論云:『云何眾苦所隨故苦?謂生那落迦及一向苦餓鬼趣中,乃至名眾苦所隨故苦』者,謂此中應言傍生一分受苦,亦是上來數有此文,而此中據多分受苦者語,傍生受苦少於鬼故。此生老病死苦,勘前〈本地〉第十,及《緣起經》廣辨。」


只要沒得聖道,只要有了生命體的時候,三惡道就隨著,隨時有可能跑到地獄去、到餓鬼里、到畜生的世界,都是苦惱。苦還沒出現,只是隨著,但隨時會出現的。來到世間有很多的苦都隨著,這就叫做「眾苦所隨」。


2、云何麤重所隨故苦?謂三界諸行,為煩惱品麤重所隨,性不調柔,不自在轉,由此隨逐三界有情諸行生起,故名麤重所隨故苦。


「粗重」就是煩惱的種子。貪心、瞋心來了人就不調柔也不自在了,所以不調柔不自在是煩惱的一個相貌,這叫做「粗重」。「眾苦所隨故,麤重所隨故」。


3、云何眾苦所依故苦?謂衰老等眾苦差別之所依故。


五蘊、身體是苦的住處,是老苦、病苦、很多的苦都是在這裡住。色受想行識現在沒有苦,但是將來是苦的住處,所以叫「眾苦所依故」。


4、云何煩惱所依故苦?謂受生已,於愛境愛,於瞋境瞋,於痴境痴,由是因緣,住不寂靜,惛盪身心不安隱苦,故名煩惱所依故苦。


五蘊是是貪心、瞋心的住處,一切煩惱的住處,這表示這個地方是不清凈,是「煩惱所依故」。


5、云何不隨所欲離別法故苦?謂諸有情生者皆死,生必殞沒,所有壽命,死為邊際,死為終極,如是等事非其所愛,由此因緣,唯受眾苦,是以不隨所欲離別法故,說生為苦。


現在的身體不能隨我們所欲的,想要不死,是不可能的。有生必有死,誰能避免呢?

四聖諦略說之一:四諦體相(上):苦聖諦



二、老苦


云何老苦?當知亦由五相,謂於五處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氣力衰退故。三、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壽量衰退故。


一、盛色衰退故」,「盛色」就是壯年的形相。老的時候,壯年的形相失掉了。


二、氣力衰退故」,到老的時候氣力也失掉了。


三、諸根衰退故」,眼、耳、鼻、舌、身前五根衰退了。意根就是記憶力也衰退了,智慧也不是那麼好了。


「四、受用境界衰退故」,六根都衰退了,想要受用五欲六塵的境界,也不能了。


五、壽量衰退故」,到老年時候,就是來日不多了,就是快要死了。


三、病苦


云何病苦?當知病苦亦由五相:一、身性變壞故。二、憂苦增長多住故。三、於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於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離壞故。


「病苦」也有五種相貌:


一、身性變壞故」,四大不調,就是不健康了。


二、憂苦增長多住故」,「憂苦」指心情不快樂。


三、於可意境不喜受用故」,病來了的時候,不能受用可意的事情了。


四、於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故」,不是自己歡喜的非要受用不可;像到醫院去,那些苦惱的境界不受也得受。


五、能令命根速離壞故」,病來了的時候,能令壽命很快地就失掉了,就可能接近死亡了。


四、死苦


云何死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一、離別所愛盛財寶故。二、離別所愛盛朋友故。三、離別所愛盛眷屬故。四、離別所愛盛自身故。五、於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憂苦故。


一、離別所愛的盛財寶故」,很多或者是歡喜的財富要相離別了,這是一種苦惱。


二、離別所愛盛朋友故」,很多的好朋友也要離別了。


三、離別所愛盛眷屬故」,親愛的人也要離別了,也是苦惱。


四、離別所愛盛自身故」,自己的身體是自己所最愛的,死亡的時候也要離別了。


五、於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的憂苦」,前面四種可愛的事情都離別了,內心裏面有極重的憂苦。

四聖諦略說之一:四諦體相(上):苦聖諦



五、怨憎會苦


云何怨憎會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一、與彼會生憂苦故。二、治罰畏所依止故。三、惡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終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故。


一、與彼會生憂苦故」,要和怨家、所憎恨的人聚會在一起,心裏面就不歡喜。


二、治罰畏所依止故」,因為彼此有仇恨,見面就想要傷害對方,恐怕對方治罰。


三、惡名畏所依止故」,因為怨恨就是互相說壞話,使令彼此名譽不好,這也是苦惱。


「四、苦逼迫命終怖畏所依止故」,怨憎會苦的苦惱逼迫他,使人有死亡的怖畏。


五、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故」,因為彼此有恨,互相傷害,超越了正法,犯了戒和造罪,罪業使令這個人會到三惡道去。


六、愛別離苦


云何愛別離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謂1、不與彼會生愁惱故,2、由此因緣生嘆故,3、由此因緣身擾惱故,4、念彼眾德思戀因緣意熱惱故,5、應受用等有所闕故。


1、「謂不與彼會生怨惱故」,不能和所愛的人聚會在一起,內心就愁苦。


2、「由此因緣生怨嘆故」,把內心的愁苦表現在言語上,這就叫「生怨嘆故」。


3、「由此因緣身擾惱故」,由「不與彼會」,這個身體是苦惱。


4、「念彼眾德思戀因緣意熱惱故」;心裏面憶念所愛的人有種種的功德,思戀他就想要同他聚會,但是又不能聚會,心裏面「熱惱」,也就是苦惱。


5、「應受用等有所闕故」,不能聚會,所以「應受用」的事情有所不足,也是苦惱。


七、求不得苦


如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當知亦爾。


「愛別離苦」有五種不同,「求不得苦」也是一樣,也是「求不得生愁惱、由此因緣生怨嘆故、由此因緣身擾惱故、念彼眾德思戀因緣意熱惱故、應受用等有所闕故」。


八、五取蘊苦


云何五取蘊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謂1、生苦器故,2、依生苦器故,3、苦苦器故,4、壞苦器故,5、行苦性故。


1、「生苦器故」,五取蘊是能生出來種種苦的器;現在只是器,苦還沒出現,但是將來這個器是能生出來種種苦的,所以叫做「生苦器故」。


2、「依生苦器故」,生出來種種苦以後,也還在色受想行識上,所以叫「依生苦器故」。


3、「苦苦器故」,「苦苦」也是在這裡。


4、「壞苦器故」,也能生出來「壞苦」,壞苦也是住在這裡。


5、「行苦性故」,色受想行識,也是屬於行苦的這一部份。

四聖諦略說之一:四諦體相(上):苦聖諦



四諦裡面的「苦聖諦」,「八苦」叫做苦聖諦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問:如〈聲聞地〉已說於四諦中有十六行觀,何故於苦諦為四行觀?答:為欲對治四顛倒故。謂初一行對治初一顛倒;次一行對治次二顛倒;後二行對治後一顛倒。


「四諦中有十六行觀」,請參考:《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四、《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第二。


「為欲對治四顛倒故」,請參考:


1、《瑜伽論記》卷第十五:


「苦諦四行為治四顛倒」等:景云:「初一行治初一倒」者,無常治常倒。「次一行治次二倒」者,苦行治樂倒;既知是苦,即知不凈,亦余凈倒。「後二行治後一倒」者,空、無我行同治我倒。基云:「初一行對治初一」者,…即見、戒二取也。


2、《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四:


論解於苦諦四行觀中,云:「謂欲對治四倒故,謂初一行對治初一」者,謂苦除樂也;無常治二,謂計身凈及心常也;後二行治一,謂空、無我治計我也。又無常初一行治心常;苦治身凈及受樂倒也;余同上。此與前卷中四倒次第中別。何故苦行對治二耶?以見、戒取,外道執為勝凈因故、於上起貪故。前第八此二俱貪。為除此故,所以令一苦行除樂、凈,即見、戒二取也。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天台宗產生的背景
百法略說「二無我」之「法無我」
奇葩:地方佛協撤銷合法寺院
孤取版的人間佛教認定大乘經典乃是後世佛子創作
悲憤!又見老法師拚死維權,這種狀況何時才能結束?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四聖諦略說之二:四諦體相(下):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
糖友每天的五個「大體相同」
旺夫第一,子女成龍的3種「面相體相」,是你嗎?
一千對男女因為一句話集體相親,比《非誠勿擾》還奇葩,結局看哭
這幾種「體相」的人,「小窮」2年,「大富」幾輩子
南懷瑾:這十種體相的女人,註定命好
這十種體相,天生的好命!
這三個體相的人,必定一生無緣富貴,坎坷一輩子,有苦難言
這三種「體相」的女人,嫁貴夫,入豪門,一生富貴命!
震驚:一對倖存連體姐妹竟身體相連思想獨立
天生的好命,十種體相!
「體相」長成這樣的人,一輩子永遠不愁錢,富貴三代,財運旺百年
與社交媒體相伴:澳大利亞「Y世代」度假的煩惱
王雲志:馬氏體相變的相場模擬走向非線性
這3種最貴「體相面相」,橫財偏財彈指之間,命格實屬上上籤
一生勞碌無財的體相
想脫單先脫光:國外的裸體相親節目
《星際特工》導演呂克·貝松:請中國媒體相信吳亦凡的才華
一生福氣滿滿,錢財不請自來的五種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