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海外流亡16年:走遍全球 住豪華酒店
康有為。
1898年9月21日,戊戌變法失敗,維新派領袖康有為躲避追捕逃出北京城,自此開始了他長達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
16年間,康有為效「耐苦不死之神農遍嘗百草」,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經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先後遊歷英、法、意、日、美、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印度、越南、緬甸、巴西、埃及等42個國家和地區。在當時,沒有哪個中國人能像他這樣足跡遍布全球。他開公司、辦實業、做股票、炒地產……經營的生意五花八門,為的只是籌措經費,「保救大清皇帝」,實現他君主立憲的政治理想。
然而,時代在悄悄改變。歷史的量變,積累到了發生質變的臨界點上。那已是辛亥革命前夜。
「保救大清皇帝公司」
1899年4月中旬,康有為一行到達加拿大域多利(今維多利亞)。故國已遠,流離有日,但碼頭上只有一名當地華人前來迎接等候,康有為不禁大失所望。
逃出中國後,康有為本想到英國避難,但英政府卻不想招惹他這個是非之人。無奈之下,康有為轉而求助於日本。可剛在日本住了半年,支持中國維新的大隗重信內閣又倒台了。新上任的山縣內閣認為康有為在日非但無用,反而會妨礙對華外交,不久便對他下了逐客令。
帶著不多的門人弟子,康有為經過了半年的顛沛流離和20天的海上飄流,已汲汲如喪家之犬。
可沒想到,這名迎候的華僑一通電話,一下子招來數百華人。原來,當地華人組織早知道康有為要來加拿大,但由於通訊不便,不知道船具體哪天到港。為了不錯過迎接康聖人,他們專門派了一人在港口死等。
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華僑,前呼後擁地把康有為迎到中華會館。此時,會館中已聚集了上千人。
流離多日後在幾千里外的加拿大受到同胞如此禮遇,康有為的激動之情難於言表。在《游域多利、溫哥華二埠記》中他描述道:
(華僑)咸言淪落海外、不能齒列國之齊民,西望宗國,睊睊憂悲。故聞維新而蹈躍大喜,聞政變而憂憤交作,聞吾被逮而憂念惴惴……咸慮無國可歸,無家可歸,其情至可悲也。
漂泊海外的華人身處異鄉,因為祖國衰微而受盡了洋人的歧視。他們是最希望祖國變法自強的華人群體,對於康有為也就愈加熱情。康有為抓住這個大好機會,剛剛登上加拿大的領土,就開始宣傳自己變法維新的思想。
從文獻記載中看,不得不承認康有為是一位極具魅力的演說家。
他先是說到光緒皇帝被困瀛台的窘境:「(皇上)所(索)雞粥而不得,珍妃冬月單衣。」華僑們聽後都唏噓流淚。說到西太后迫害變法時,他說:「三十年來之積弱,我四百兆同胞兄弟之塗炭,皆由西後一人不願變法之故。」華僑們聽後無不切齒痛恨。而說到未來前途時,他說:「外之合海外五百萬人為一人,內之合四萬萬人為一人,其孰能凌之?」華僑們又感到無比振奮。
在當時,即便是漂泊海外、見識過西方民主政治的華僑,也擺脫不了忠君的思想。他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皇帝的中國。而康有為正迎合了這一思想。保華僑先要保中國,保中國一定要救皇上。康有為把遠在海外的華僑與瀛台中受困的光緒皇帝,緊緊聯繫起來。
演說最後,康有為起立高呼:「願齊心發憤救中國否?願者拍手。」與會數千人無不應聲鼓掌。他又問:「大眾願齊心發憤,救我皇上否?」聽眾中又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會場上的氣氛被推至頂點。面對這熱血沸騰、萬眾一心的場面,就連在場的外國人也忍不住鼓起掌來。
在加拿大,康有為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追捧。此時,他感到應該建立一個組織把華僑們團結起來。
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聯合加拿大華僑領袖李福基、馮秀石等人,攜手創立了「保皇會」。
康有為之女康同璧後來回憶,「保皇會」的定名頗費周折。起初他們想為這個組織取名為保商會,因「華僑十九皆商,保商即保僑」。但有人說:「保皇乃可保國。」於是定名為「保皇會」。而保皇會的全稱令人忍俊不禁——「保救大清皇帝公司」。
既然叫「公司」,就說明它不單是一個政治組織,還是一個經濟組織。在「保皇會條例」中明文規定,凡入會者須繳會費2元,作宣傳、通訊、辦報之資,並集資開礦、興辦工商。
隨後,康有為派遣門人弟子分赴美國、墨西哥、南美洲、澳洲、東南亞,甚至南非,共建立總會11個、分會103個,會員多達百萬之巨。保皇會總局設在香港、澳門,康有為任正總會長,梁啟超、徐勤任副總會長。可以說,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保皇會。
海外華人們參與保皇會的熱情頗為高漲。梁啟超曾在文章中這樣描述:
自己亥年此會設立以來,至今蒸蒸日上,溫哥華入會者十而六七,域多利則殆過半,紐威士綿士打幾無一人不入會者。會中章程整齊,每來複日必演說,每歲三埠合同大敘集一次。近集數萬金建總會所於溫哥華,儼然一小政府之雛形也。
對於「保皇公司」如何運作,康有為有著詳細的計劃。在一次演說中他對聽眾說:
若海外五百萬人,扯算計之,每人能以煙酒之餘,人捐美洲銀五圓,合中國銀十圓,則有五千萬矣。先開銀行,印銀紙行之,可得一萬萬零二千五百萬矣。以三千萬辦輪船,以三千萬辦鐵路,以三千萬開礦,以五百萬辦雜業。他日礦路輪船有股份者分利無窮。以三千萬辦一切救國事,以養才能之士、忠義之人,立國體以行之,則中國立可救矣。
同時,康有為還許諾:「苟救得皇上複位,公司中帝黨諸臣,必將出力捐款之人,奏請照軍功例,破格優獎。」「凡救駕有功者,布衣可至將相。」
對當時的海外中國人來說,康有為的承諾有極大的吸引力。許多經商成功的華人富商一方面基於愛國心,一方面也基於渴望成為開國元勛的投機心理,往往對康有為一擲千金。而那些靠賣苦力艱難度日的勞工華僑,也希望能通過投資康有為的「保皇公司」,獲得紅利。
當時,孫中山為首的興中會也在海外華人中活動,但革命思想顯然不如保皇主張在華人中有市場,興中會的力量明顯遜於保皇會。據說就連孫中山的哥哥孫眉都曾向保皇會捐過款。
1903年,康有為又發起成立了名為中國商務公司的股份制公司,總局設在香港,在廣州、上海、橫濱、舊金山都設有分局,並先後開辦了十餘家企業。
不過,康有為本人並沒有投入到具體的商務操作中,而是漂洋海上,開始了他繞地球3周的環球之旅。
16年繞地球3周
1913年12月,當康有為結束了16年的海外生涯回國時,曾請好友吳昌碩刻了一枚印章,上書「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
這枚印章生動地反映了康有為十幾年間週遊世界的經歷。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雖然主張學習西方,但他從未出過國,也不懂洋文,對西方的認識全都從國人的翻譯作品中來,不免存在諸多誤讀和想像。流亡海外,正好為康有為提供了一個了解世界、觀察世界的機會。
在16年間,康有為曾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經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先後到過英、法、意、日、美、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印度、越南、緬甸、巴西、埃及等4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許多國家他都多次出入。在當時,沒有哪個中國人能像康有為這樣,足跡遍布全球。
1908年6月22日(陰曆五月二十四)半夜11時,康有為在女兒康同璧的陪同下登上了北冰洋那岌島。夜半時分,太陽本已呈下沉之勢,但忽又重升。見到這樣的奇景,康老夫子寫下了《攜同璧游挪威北冰洋那岌島顛,夜半觀日將下沒而忽升》一詩,並在序中記下了所見奇景。
「時五月二十四日,夜半十一時,泊舟登山,十二時至頂,如日正午。頂有亭,飲三邊酒,視日稍低如暮,旋即上升,實不夜也,光景奇絕。」
通過這段序言,曾赴北極考察的極地專家高登義教授相信,康有為是第一個探險北極的中國人。「康有為到北極看到的午夜太陽如正午的現象,就是極地特有的極晝現象。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是很難描述出來的。」
高登義告訴記者,康有為到過的那岌島位於北極斯瓦爾巴德群島中。斯瓦爾巴德群島位於北緯74度至81度間,在北極圈內。
詩中,康有為頗有感觸地寫下了「仰觀諸天閱劫餘,壯觀山海盪目眥」的句子,並在詩中愴然興嘆:「寄此懷抱何區區」。
康有為週遊世界當然不是旅遊觀光。他在《歐洲十一國遊記序》中把自己比做「耐苦不死之神農」,遊歷世界是為了「遍嘗百草」,尋找能夠醫治中國的「神方大葯」。
康有為所到之處,特別關注當地的政治制度、國計民生和風俗文化,並細心地把所見、所聞、所思詳細記錄下來。這些遊記,至今讀來仍使人感到興味盎然。
1904年6月,康有為來到英國倫敦。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來倫敦了。1899年5月,他曾經到倫敦遊說,希望能得到英國的支持,推翻慈禧太后政權。當時,他聯絡了英國進步黨黨首、前海軍大臣柏麗斯科子爵,但由於進步黨在議會中席位較少,出兵中國的議案以14票之差被否決了。事兒沒辦成,康有為也沒心思在倫敦遊覽,急匆匆地坐船去了加拿大。事隔5年,康有為再次來到倫敦。這次他才有心情慢慢地品味這座城市。
英國是老牌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康有為一直以英國為師,來到英國當然要參觀一下議會。6月23日,康有為遊覽了英國議院。議院位於泰晤士河畔,有600年歷史,室內呈長方形,左右分別設著四行長桌,議長戴著假髮端坐中央。
康有為到達時,正趕上議員阿爾蘭因為郵政的問題慷慨陳詞,質詢政府官員。作為首相的巴科也不示弱,面對責難,頻頻起立應辯。這種場面讓康有為看了不禁眼界大開。
第二天,康有為拜會了英國商務大臣。談話中,康有為說,他想學習英法等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在中國實行變法。聽罷康的話,商務大臣發表了一段今天看來仍可稱為真知灼見的議論。他說:「各國有各國的教化、風俗和歷史傳統,決不能照搬他國的政治。我們英國的政治體制是千百年來自然積累形成的,不是效仿得來,而且也絕不可能通過效仿而來。病症不同,一種藥方是不能包治百病的。」
聞聽此言,康有為受益匪淺。他在遊記中感慨道:「今之妄變法而專媚歐美者不可不思此言。」
康有為與英國大臣相談甚歡,但隨後與意外邂逅的日本駐英大使林董男爵的一席談話卻很不愉快。
林董在家宴請康有為父女,飯後他笑著對康有為說:「俄國大使巴蘭德老早就告訴我,如果有求於中國,絕對不能好言好語地跟他們溝通。好說他們不理你,一定要盛氣凌人,必要時還要拍桌子以出兵相威脅。這樣他們就害怕聽從了。後來,德國大使也對我說:俄國大使經常說中國人怯懦,應該對他們厲害點。起初,我不信。有一次試了一下。在外務部拍桌子嚇唬他們要調軍艦,那些開始不理我好言好語的中國大臣,都誠惶誠恐地唯命是從了。這下我才知道俄國大使說的有道理。後來,這個笑話在各國使臣中輾轉流傳,都說這辦法試過管用。今天你不當官了,我才敢跟你說這個笑話。」
各國使臣把中國大臣玩弄於股掌之間,便如逗弄小孩一般,而中國官員竟懦弱昏聵至此。康有為聽後,恨不得找個地縫兒鑽進去。
在西方的所見所聞,一直刺激著康有為。他總結,西方國家之所以強盛,「重都府、通道路、速郵傳、立銀行」是四大法寶,而中國的頑固派卻「終日仰屋呼貧」,寧可「鬻官開賭」,也不願意興辦實業。
遊歷中,康有為也看到了書本上看不到的一面。1904年他來到義大利城市那不勒斯。繞過那不勒斯宏偉的旅館和車站,康有為看到了骯髒泥濘的道路和低矮的貧民窟,草皮、馬糞堆積如山,衣不遮體的婦人沿街乞討。幾十名行乞的孩子跟在車後哀求討錢,一直追出一里多路,直到車夫向他們揮舞鞭子,才散去。他曾這樣感慨道:
未游歐洲者,想其地若皆瓊樓玉宇,視其人若皆神仙才賢;豈知其垢穢不治,詐盜遍野若此哉!故謂百聞不如一見也。吾昔嘗游歐美至英倫,已覺所見遠不若平時讀書時之夢想神遊,為之失望。
而最令他錐心刺痛的,則是在巴黎博物館中看到的一幕。1905年8月,康有為在巴黎一博物院中看到,從中國大內搶來的奇珍異寶擺滿了幾個陳列架。其中,乾隆皇帝的玉璽就有好幾個,玉瓶、玉山、玉盤、玉磬、玉羅漢……更數不勝數。
這些都是庚子之變時,法國人從紫禁城中搶來的。康有為感慨,當年中國強盛時,德國人湯若望、比利時人南懷仁都來中國供職,荷蘭的使者還把量天尺等天文儀器送給中國。而今,清廷昏庸,國力衰弱,竟至於連大內珍寶和皇帝的玉璽也保不住。
除了了解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康有為也參觀了許多自然和人文景觀。許多遊記至今仍是非常寶貴的資料。
眾所周知,水晶宮是1851年英國為舉辦第一屆世博會而建造的主會場。它通體由玻璃搭建而成,晶瑩剔透,堪稱一大建築奇觀。可遺憾的是,1936年一把大火把水晶宮燒了個精光。今人只能對著版畫遙想當年水晶宮的壯麗和輝煌。
不過,記者卻在康有為的《英國遊記》中,看到一段他對水晶宮的建築布局的詳盡描述:
入門即有玻廓數十丈,上復藤花,廊外敞地遍綠,小岡顛有亭,陳雜戲,下有圓屋,為普破巴黎影畫。正面憑岡,列級栽花。上為玻璃樓,高三層,左右二塔,高聳天半。登樓,懸英國諸名勝景。再入右樓,遍陳百物。左樓陳雜戲,右樓陳百物,中有列室以陳古物,若博物院。
康有為覺得,水晶宮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英人以水晶宮自號之。昔聞甚艷羨瑰異,及到觀……太辜負此名」。在他眼裡,水晶宮不過是一座用玻璃蓋的大樓,門堂污穢,也沒有什麼精緻的裝飾,只是在玻璃之下藏著幾束魚藻,「歐美之俗多誇若此」。
但康有為也承認,從功能看水晶宮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它集戲院、音樂廳和博物館於一身。外面還設有滑冰、戲水等遊樂項目。每隔五天,水晶宮便點起內外百萬盞電燈,吸引許多市民晚間遊覽。


※歐洲人曾發明巨「炮」打鳥,一「炮」打死五十隻鴨,動物都傷不起
※老照片反應納粹士兵對猶太婦女的罪行:強迫脫光後集體屠殺
※柏林被攻佔後希特勒結局的幾點傳聞,有說流亡南美,有說逃到印尼
※歷史上十款最荒誕巨槍,有打鳥打大象的,還有射程不及攻擊範圍的
TAG:華人觀天下 |
※美國美女立志走遍全世界,兩年花170萬已走過了193個國家
※57歲大爺帶狗旅行走遍美國!
※這個美女立志走遍全世界,兩年花170萬已走過了193個國家
※他花了15年,走遍了全世界40多個國家,穿越4大無人區
※這個美女要孤身走遍全世界,兩年花170萬已走過了193個國家
※各國本地傳奇漢堡魔都快閃42天!曾有外國吃貨花3萬英鎊走遍全球就為吃到它!
※從世界名校退學,365天穿旗袍走遍3大洲30多個國家,這個95後姑娘只想把中國美穿給世界看……
※環遊世界多晚才算晚?中國83歲老人9年時間走遍24國!
※美女一人走遍全球7大奇景 竟僅僅13天之內
※25歲走遍中國,28歲關掉公司,88年的他跑到洱海邊造出一方小院,風花雪月演繹痛快人生
※88年的套馬漢子走遍中國,卻跑到洱海邊演繹痛快人生!
※76歲朝暉鄒大伯,23天走遍半個中國20多個城市,才花了3800塊錢
※1000塊走遍大半個中國,95後美女親手改造民宿,把陳鴻宇也睡了
※他花費16年走遍5大洲,60多個國家,發現心中最美的風景居然藏在中國不為人知的地方
※這個為慈善走遍世界的英國勛爵,今年又在英國暴走了1000公里……
※美國癌女不畏困境13天走遍世界7大奇景
※600美元買輛二手車,六年走遍五十多個國家,日均花費僅8美元
※一個人旅行,走遍全國32個省
※辭去高薪工作,澳大利亞新婚夫婦12個月走遍22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