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弼馬溫」燭之武隻言片語

退秦師背後的玄機


文:木林隨筆


公元前630年,中國歷史上記載了兩件大事,一個是狄人攻齊,這在齊國北部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另一個就是秦穆公和晉文公聯合討伐鄭國,雖然說這場仗沒打起來,但卻成就了一個老人。


在秦晉鄭這場大戰一觸即發之時,一個七十歲的鄭國老人,悄悄地來到了秦穆公面前,只三言兩語,就從戰略高度指明了秦國向東發展受到晉國遏制的現實,剖析了秦、晉、鄭三國之間的關係,指出了秦只有保全鄭國,並將鄭國作為秦在中原的基地,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從而拆散了秦晉聯盟。

這次對話,不僅讓秦穆公放棄了攻打鄭國,還留軍幫助鄭國抵抗晉國。結果是,秦晉兩軍的主力分別撤離,一場大戰被消弭於無形,鄭國的亡國危機被解除。這就是《左傳》中記載的《燭之武退秦師》故事,它也被收入了高中語文課本。


看完這個故事後,掩卷而思,令人思緒萬千,感嘆不已。


戰爭是實現政治目的的有效手段,而獲取利益則是政治目的的更高追求。


燭之武為什麼能夠三言兩語勸退秦師,這故事背後肯定會隱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玄機,還是值得我們大家再來細究和推敲的。我談幾點自己不成熟的認識,拋磚引玉,還請喜歡這段歷史的朋友們斧正。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一是,燭之武這個老人不簡單。


七十歲,即使是在今天,也算作是高齡之人,有詩云「人生七十古來稀」。

據說,盛唐時人們的平均年齡是50歲,那春秋時期呢,肯定達不到50歲。燭之武在那個戰亂紛飛、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年代能夠活到七十多歲,這本身就是一種不簡單。


而他作為一個終生養馬的官員,在國家遇到危難之時,還能被推到外交的第一線,隻身去說服秦穆公,這就是另外一種不簡單了。


最讓人佩服不已的是,鬚髮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的他,居然憑藉自己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成功地說服了秦穆公,隻言片語就解除了鄭國即將遭受的戰爭威脅,拯救鄭國於危難之際,成就了一番救國救民的功業,在歷史的長卷上留下了自己的名號。


對於這個老人來講,他絕對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不過,這個在未來將拯救鄭國於危險之際的救世主,可能因為運氣不夠好或者鄭國歷代國君對他不看好的原因,只能默默無聞地活到了七十歲;在鄭文公來求他的時候,各諸侯國之間的形勢對他來說已經瞭然於胸了,他對自己的能耐很自信,否則就不會向鄭文公發「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沒有能力辦事情了」這樣的牢騷。

以三寸不爛之舌去止兵息戈,估計他想過,可他也不敢保證自己會成功,畢竟這個觀點需要敵方統帥的認同。他還是努力地去做了,並且取得了成功。能有這樣的成就,估計連他自己都沒有想過!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二是,佚之狐這個人有識人之明。


作為鄭國的大夫,在國家危難之際,不拘一格地向上級推薦了這個沒有一點名氣,在國內一直擔任「圉(yǔ )政」(類似於孫大聖的弼馬溫)的燭之武,這確實需要一種勇氣和擔當。


不過,佚之狐因為舉薦了燭之武在史冊上留下名聲的同時,也因為這事而被後人詬病,因為有人說他將一個老人推向了危險的境地。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三是,鄭文公這個人有魄力。


國家弱並不一定會滅亡,關鍵是要看君主有沒有立國之道。


在強敵環視的夾縫中,能夠讓這個已經衰落的國家生存,這原本就是一種高超的政治智慧;


能在國家危難之際,發現並破格使用燭之武,這也是一種魄力;


能將說服的突破口選擇在秦國並完全信任了沒有深交的燭之武,這更能說明他的遠見。


可以說,鄭國正是有了鄭文公的胸懷魄力、佚之狐的知人善舉和燭之武的急難從權,以及鄭國的天命未盡,才將鄭國從危難之中解救了出來。


有此類君臣,鄭國當然不會亡國!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四是,隻言片語也能抵百萬兵。


「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這不胡說,是有歷史根據的,在我們國家春秋戰國時期,這種靠言語來退兵的故事除過燭之武之外,還有一個,那就是通過給楚國昭陽講「畫蛇添足」故事的陳軫,一言止殺退楚兵,為齊楚之間換來了暫時的和平。


話有三說,巧說為妙。


對於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關鍵看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打動別人。


燭之武本人確實有辯才,能從秦晉之間的矛盾入手,通過晉惠公背約的事情,指出了晉國貪婪的本性,將秦晉通過和親政策建立起來的友好關係拆散,能把對鄭國有利的道理說得很圓滑自然,能把沒有多少關係的秦鄭之間說得生死關聯,能把有姻親關係的秦晉聯軍說得離心離德,最終讓穆公堅信,存鄭就是存秦,存鄭就是仁義,存鄭就是制晉,從而化解了眼前的危機。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五是,風燭殘年時依然能夠建功立業。


影響歷史進程人物的出現,總是與一定的社會背景相關,亂世給了英雄登台表演的機會,給了他們成就威名的機遇!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


歷史上七十歲以後成名的老人,不止燭之武一個人,有那個幫助秦穆公稱霸的百里奚和蹇叔,還有那個為信陵君設計了竊符救趙連環計的侯嬴,更有在八十歲時幫周武王伐紂的姜子牙。


「弼馬溫」燭之武最後名揚史冊,這就是現實的鼓勵,大家一定要有信心,要繼續堅持。風燭殘年的燭之武就等到了這一天,在國家出現危難的時候,在鄭文公低聲下氣親自來請自己的時候,以羸弱之身還能給國家做出這麼大的貢獻,讓自己的榮譽走上了頂峰,不要說不一定會死,那怕就是去送死,燭之武可能也會願意,更何況當時可能還有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潛規則。


看到這裡時,對於還沒有達到自己預期成功目的朋友們來講,不知有沒有受到鼓舞?


活著就是最大的資本,堅持活著就有可能再造輝煌!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六是,秦穆公遇到了指點迷津的高人。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秦穆公肯定也明白,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不容易,所以他很努力的東征西討;


遇到幾個知己不容易,所以他才能積極的給自己籠絡到了由余、百里奚、蹇叔等人才;


他也知道能遇到一個指點迷津的高人更不容易,因而他聽從了燭之武的勸說。


燭之武的一席話,或許就是讓秦穆公明白了要想參與中原事務管理的方式有多種多樣,並不一定非得要通過戰爭來實現,有時虛張聲勢的做些動作,同樣能夠獲得很高的收益;


或許真的就給穆公上了一堂能三分天下的隆中講課,讓穆公對未來局勢的發展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對自己功業的發展有了更加合理的定位。


不過,此時的秦穆公可能悟的還不夠,否則就沒有了後面的遠道襲鄭和崤山兵敗。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七是,理不辯不明,道理不講不清。


當秦穆公收到晉文公聯合出兵鄭國的請求後,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召集大臣們商議討論,最終形成的一致意見是:把握時機,出兵鄭國。


或許穆公本人原本就不想出兵鄭國,不想用犧牲秦國士兵的方式來給晉國做嫁衣,只是因為臣子們急著建功思想的助推,晉國的邀請,或者是在沒有經過考慮倉促應答後的諾言履行,他已經騎虎難下了,他得給自己找一個能讓眾人信服的借口,得為自己的退兵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燭之武來了,這麼一個鬚髮皆白、滿臉滄桑的老者說出了他的心裡話,終於找到了可以堵住大家嘴的理由。


聽老人勸,吃飽飯。


這個老人的一番說辭,也剛好給那些想建功的臣子們了一個交代,不是自己要退,而是複雜鬥爭形勢發展的需要;不是自己要退,而是燭之武舌戰群儒的結果。


這一辯,在秦國的內部影響很大,結果是君臣之間、秦晉之間、秦鄭之間、秦周之間、鄭晉之間、鄭周之間的關係慢慢的被理順了,戰與不戰的利弊被認清了,與鄭晉周之間未來的關係定準了,下步軍事行動的思想統一了,君臣之間的異見隔閡消除了,棄晉保鄭的聯盟方向明確了,稱霸中原的具體措施也緊跟著就被調整了。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八是,鄭國是一個值得秦國冒險的潛力股。


看似柔弱的鄭國,它也算是一個瘦死的駱駝。


鄭國與周王室的關係非同一般,從平王東遷開始,鄭國君主就在周王室裡面擔任著要職,代表著朝廷。在秦晉之開始囂張之前,就曾出現過「庄公小霸」的鼎盛,更將周王室教訓的服服帖帖。


不過,後輩的子孫們不是很給力,讓鄭國不斷的衰落了下來,很無奈地扮演了一個出爾反爾的小人形象,最後只能在晉楚秦這些後起之秀之間徘徊猶豫。從鄭國牆頭草般的善變迎合倒向中,人們就能看出當時某一方實力的勝出。


公元前636年,周王室的王子帶叛亂引狄人入京事件,周襄王就曾帶人逃到了鄭國來避難。


這或許能說明,這時的鄭國依然是受周王室信賴的,和周王室依然有著直接的接觸交往。


秦穆公借挑戰曾經的大佬的機會與老大接近,通過鄭國向周王室傳遞信息,向各個中原國家宣示秦國的存在,這或者就是穆公為了實現秦在中原揚名的另一步戰略之棋。由此來看,秦國駐兵鄭國的宣示意義可能要重於實戰意義。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九是,退兵的秦穆公重塑了秦國形象。


秦穆公確實是個有為之君,他的英明就在於為了秦國利益的最大化,他可以不計較個人聲譽的得失,面對悄然而來的敵方說客,在將歷史上留名的機會讓給燭之武這個七十歲老人的同時,也給中原人留下了一個明事理、講道理、聽人勸的形象,畢竟那時的秦國祭祀的是東夷諸神而不是華夏始祖炎黃二帝,還是被中原人認為是野蠻、不開化、不講仁義、不好打交道,與西方戎族一樣的少數民族。


秦國雖然和鄰居晉國對抗了,但卻和鄭國結盟了,互相之間增進了了解,留下了印象,從此秦國與周王室開始發生了更加直接的關係,引起了周王室的重視,在取得成績後能受到周王室的及時嘉獎就是明顯例子。


秦晉之間的王官之戰結束後,周王室沉默著,而在秦國滅戎之戰後,周襄王卻派人給穆公送來了金鼓當做賀禮,這就意味著周襄王已經正式承認了秦穆公的西方霸主地位。


以至於到後來,只要秦國取得稍微重大一點的勝利,周王室都會派人前來慰問和嘉獎,這樣的政治意義和影響絕非凡響。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



十是,秦鄭之間到底有沒有幕後交易?


利益集團之間的每一次妥協,都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雄心勃勃有稱霸夢想的秦穆公,肯定也不會幹虧本的事情。


燭之武作為鄭文公的特使,不知道被授予了那些可以臨機處置的特權,是割地、賠款、通商、開放口岸,還是結盟、聯姻、海外軍事存在、進行政治引薦?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肯定存在幕後的見不得人的交易和政治妥協,從之後的秦鄭結盟,秦軍留守鄭國幫助守城,再後來的鄭國背秦,氣得穆公力排眾議出兵遠道偷襲,不難窺見一絲蹤跡。


對於燭之武退秦師幕後更深的一些事情,歷史上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再繼續猜測了,只能期待未來歷史考古的發現,看能不能給我們的解讀再提供一些詳實的資料。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漲資勢 的精彩文章:

曹操真不足一米六嗎?劉備為何又被叫做「大耳賊」?
揭秘包拯年薪:高於北宋一個州每年上繳的稅收

TAG:漲資勢 |

您可能感興趣

探究 | 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