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老科學家手稿:傳遞嚴謹的治學之風

老科學家手稿:傳遞嚴謹的治學之風

老科學家手稿:傳遞嚴謹的治學之風



錢學森寫給傅依備的第二封信,信中提到有關常溫核聚變研究課題彙報討論會的事宜。中國科協供圖

老科學家手稿:傳遞嚴謹的治學之風



「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上,參觀者在瞻仰老科學家事迹。新華社發

老科學家手稿:傳遞嚴謹的治學之風


圖:1956-1962年王文采院士手繪的氂兒苗屬彩色植物圖。中國科協供圖

老科學家手稿:傳遞嚴謹的治學之風


老科學家手稿:傳遞嚴謹的治學之風


圖:1966年劉建康院士手繪的魚鱗片圖。中國科協供圖


近日,一批老科學家遺留的手稿在互聯網上廣為傳播,其工整精細令人驚嘆,字裡行間流露出老一輩科學家嚴謹的治學態度。藉助手稿等史料,人們彷彿能穿越時空與老科學家們對話,眺望科學精神的理性光輝。


傳遞嚴謹的治學之風


東南大學檔案館副館長李宇青在見到「兩彈一星」元勛黃緯祿院士的「微分方程」筆記時,第一反應是「震撼」——這本二十多頁的英文筆記,每一個字都工整得如同印刷體一般,甚至連運算符號都是如此。

李宇青認為,對現在的人們來說,黃緯祿院士數學筆記的意義並不是讓大家都去臨摹「印刷體」,而是在於「讓現在的學生懂得,成功建立在勤奮、踏實、不浮躁的基礎上」。


這種一字、一句、一圖皆嚴謹的風格,折射出的是科學家長年累月,於細節處一絲不苟的態度,更是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聞名世界的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吳有訓先生,他的論文是以毛筆寫成,通篇都是非常端正的小楷;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院士,慣用鉛筆,原因之一是更正時可用橡皮擦去,便於保持整潔;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王文采院士的手稿是一幅幅手繪彩色植物圖,其精美程度不遜於工筆畫家的畫作。


今年79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對與數學家周毓麟院士的書信來往記憶深刻——周毓麟不僅對杜祥琬寄給他的論文內容給予非常具體的指導,還在來信中提出「另起一行的數學公式是否該退兩格的問題」。「這位比我大十幾歲的老先生對我的影響很深。」杜祥琬說,「看似簡單的格式問題,實際上折射出老先生極其嚴謹的治學態度。」


呈現學術傳承的脈絡

實際上,一些老科學家的手稿能廣為流傳,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項「搶救」歷史資料的工作。這就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1個部委於2010年啟動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這項工程著眼於80歲以上、學術經歷豐富的兩院院士或有突出貢獻的老科學家,力求真實反映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科技發展的情況,豐富我國的科技史文獻。


「研究科學家的手稿,不僅能了解每一位科學家學術成長曆程中的關鍵事件、重要節點和師承關係,更能釐清中國現代科學各領域的脈絡,為進一步創新打好基礎。」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藜說。張藜同時也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的首席專家。


李東英院士向「採集工程」捐贈的手稿,包含了他親筆所記的自20世紀4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工作筆記共4萬頁。這既是其個人學術生涯的完整記載,也是我國稀土科研事業發展的完備史料。張藜認為這些手稿彌足珍貴。


目前,「採集工程」已經搜集到黃緯祿、王文采、劉建康等400餘位院士和專家的手稿、書信等實物原件資料7萬餘件、數字化資料20多萬件和大量的視頻、音頻資料。


藉助這些資料,已經推出了徐光憲、吳孟超、羅沛霖、陸婉珍等70多位科學家的傳記,其中絕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出版。《卷舒開合任天真:何澤慧傳》《此生情懷寄樹草:張宏達傳》和《舉重若重:徐光憲傳》還被科學出版社東京株式會社翻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毫無疑問,老科學家們為中國的科技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身為「採集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杜祥琬說,收集這些歷史資料,「能夠讓人們對中國現代的科學家怎麼成長有更加感性的了解,同時讓每一個專業領域的人了解自己的學科發展。」


記錄共和國科技進步的足音


「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的手稿記錄著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發展的重要歷程。而另一位「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為了保護記載熱核導彈試驗數據的文件,在遭遇空難時,用自己與警衛員的血肉之軀作為保護罩,緊緊守護著這份珍貴文件的安全。


在杜祥琬看來,深沉的家國情懷是中國現代科學家們最大的共同點。「他們經歷了從戰亂到民族新生的過程,科研道路也崎嶇不平,但是他們始終堅持科學救國、興國的志向,始終以民族振興為己任,堪稱民族的脊樑。」杜祥琬說,「這種精神,不論何時都是要傳承的。」


這些科學家的手稿資料既是傳承家國情懷的信物,也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著中國現當代科技進步的足音。


比如,古植物學家、地質學家李星學院士一輩子信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他留下的一摞摞紙質手稿,雖然已經泛黃,字跡也淡了,但是他對華夏植物群,包括大羽羊齒類植物和東亞晚古生代煤系研究的重要成果從未被人遺忘,這些成果在國內外贏得了盛譽。


而曾經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有機化學家蔣錫夔院士捐贈給「採集工程」的1708件實物原件,包括他回國後早期的科研工作隨筆、對一些科學問題思考的工作手冊、與國內外著名科學家的數千封來往書信,還有他從中學時代就開始記錄的36本日記,共達2987頁。這些手稿記錄了他從美國華盛頓大學回國之後,投身我國國防的絕密軍工項目,先後主持並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代氟橡膠、氟塑料產品等重要貢獻,如今,這兩種材料已經廣泛應用于軍工和民用領域。此外,實驗心理學家周先庚先生、地質學家謝學錦院士、腫瘤遺傳學家吳旻院士等人也都留下了豐富的手稿。張藜認為,這些完整而系統的歷史資料,不僅是他們個人學術生涯的完整記錄,更是現代科學技術相關領域百年來在中國發生、發展的寫照。


激勵年輕學子探尋理性之光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言:「讀史使人明智。」對老科學家手稿等學術資料的搜集保存,作為史料是一種「輸入」。但這並非是最終目的,關鍵還是要能不斷「輸出」——讓今天的人們「以史為鑒」從而「明智」,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珍貴資料的價值。


「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和「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就是中國科協牽頭對這些史料整理「輸出」的重要成果。


「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於2013年底至2014年初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月余,累計接待中外觀眾近三萬人次。「我長大以後也要做一名科學家,為中國的發展作出貢獻」「繼承前輩期望,科學成就志向」「每位科學家都有一部成長史,精華之處足以教育後人」……很多觀眾看了展覽後深有感觸,寫下的感悟填滿了整整5個留言本。


「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在清華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高校分別排演了以鄧稼先、李四光等老一輩科學家為原型的話劇,用「校友演校友,學弟演學長」的形式,將老一輩科學家的事迹在年輕學子中廣為傳播。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認為,這種形式「因勢利導,將教育引導與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實現了思想教育的潤物無聲」。


「他們傳達的家國情懷,對於青年學子的成長來說,就像食物中的『鹽』一樣不可缺少。」天津大學校長鍾登華說,天津大學排演了話劇《侯德榜》,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使他們對老一輩科學家為何能矢志不渝地追求科學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老科學家手稿:傳遞嚴謹的治學之風



本期編輯:胚芽鞘 本文來源:光明日報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病毒學論壇 的精彩文章:

回顧2016年國內病毒學界那些令人振奮的重大發現
艾滋病,你站住!CRISPR/Cas9給你點顏色看看
Nature:噬病毒體mavirus讓單細胞生物對巨病毒產生適應性免疫
利用改進的CRISPR基因編輯平台sOPTiKO研究人類發育
Science:北京大學周德敏教授團隊流感活病毒疫苗研究取得突破

TAG:中國病毒學論壇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屆學子的愛心傳遞
科幻文學:如何傳遞中國聲音
伊朗教師醫院走廊里為患癌學生補課傳遞知識和溫暖
武漢科學家揭秘人為何比動物聰明 人腦光子傳遞更高效節能
薇諾娜公益活動「薇」笑陽光計划走進青海 傳遞「科學護膚 合理防晒」理念
科學家利用植物病毒傳遞系統極大地增強了抗癌藥物的功效!
湯非新曲《家風》 唱響德孝仁義傳遞家國正能量
「向潘奶奶學習,傳遞志願者愛心」
用舊廠房,傳遞東方生活美學
精神傳遞,家的味道、手把手教你做筋道爽滑的手擀麵
如何科學地傳遞一面海軍旗
英國私立中學代表團訪華:傳遞英式精英教育理念
菲律賓健體愛心大使傳遞科學健身心得,呼籲合理均衡運動
身邊的科學:為什麼傳真機可以傳遞信息?
凍齡女神加盟鉑蘭之鑰傳遞美麗價值
安徽中醫藥附院耳鼻喉科--以行動傳遞愛
拳王張君龍走進公益學校傳遞愛心,中國泰森:願世界充滿愛
秉承藝術商業 傳遞人文情懷——對話室內設計馮振勇老師
古馳:當代旅者風範,傳遞優雅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