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報紙的標題黨
民國的老報人們對標題製作非常重視,有不少神來之筆,不僅幽默風趣,而且辛辣有力,其功力之深厚絕對甩出當今的標題黨好幾條街。
「何省長昨日去嶽麓山掃他媽的墓」
上世紀30年代,何應欽任湖南省代省長時,有一年清明節曾去嶽麓山掃墓。當時據官方要求,各報必須及時配發新聞,指令標題為《何省長昨日去嶽麓山掃其母之墓》。不料,翌日某報卻把標題改為《何省長昨日去嶽麓山掃他媽的墓》。雖然字數、題意與原標題毫無二致,且更加通俗易懂,但「他媽的」三個字卻又是一句國罵,因此,這一語雙關的妙題令當事人啼笑皆非,而廣大讀者也忍俊不禁。
「豐子愷畫畫不要臉」
也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一天早晨,豐子愷翻開上海的「新聞報」,一篇題為《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的文章赫然入目。他不禁大吃一驚,心想:自己素來與人無冤無仇,何以對他這樣破口大罵?因而怒不可遏。待他看完全文,卻發出了會心的微笑。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是有人在針對豐先生的《鄉村學校的音樂課》一畫進行評論,畫中的孩子們一個個張大了嘴巴,跟著拉二胡的先生唱歌。雖然畫面上的人物沒有眼睛和鼻子,但讀者從他們揚著頭,張著嘴的神態中,仍能體會到這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正沉浸於全身心地投入唱歌而帶來的歡樂之中。劉繼興考證,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曾這樣稱讚過豐子愷的這種畫法:「用寥寥幾筆,寫出人物個性。臉上沒有眼睛,我們可以看出他在看什麼;沒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聽什麼,高度藝術所表現的境地,就是這樣。」
這篇題為《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的文章說出了豐子愷畫畫的特點:人物臉部雖然沒有眼睛鼻子,卻維妙維肖。豐老很賞識這篇品評他畫作的文章。事過三十多年,他還清楚記得文章發表的年月和作者的名字。
「物價容易把人拋,薄了燒餅,瘦了油條」——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陪都重慶,物價暴漲、產品偷工減料,連燒餅、油條也紛紛漲價。《新民報》編輯程大千將一條物價飛漲的新聞框了一個花邊,仿宋詞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擬了一條標題:「物價容易把人拋,薄了燒餅,瘦了油條」。見報後,讀者紛紛叫絕。
「余漢無謀 吳鐵失城 曾養離甫」——抗戰時期,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廣東省主席吳鐵城,廣州市長曾養甫,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均不戰而逃,廣州淪陷。香港某報憤慨地將失地事件與三人名字巧妙地嵌在標題之中,即成:「余漢無謀 吳鐵失城 曾養離甫」 此嵌名標題諷刺辛辣,使國民黨軍政要員的投降嘴臉暴露無餘。
「公教人員不是東西——是東西也應當漲價!」——1947年,金元劵大貶值,民不聊生,工薪階層苦不堪言。武漢《大剛報》曾在頭版頭條刊出大字標題:
公教人員不是東西(主),是東西也應當漲價!(副)——標題以詼諧幽默的口氣,為廣大公教人員的生存發出了一聲吶喊。
「《袁世凱》要查禁 ,《蔣主席》必須讀」
1947年5月8日,《文匯報》把國民黨政府查禁《竊國大盜袁世凱》一書和四川省府務會議決定購買《偉大的蔣主席》一書分配給機關公務員這兩條出版消息合在一起編髮,加了一條這樣的標題:
《袁世凱》要查禁;《蔣主席》必須讀
從字面上查(當時國民黨的新聞檢查很嚴),查不出什麼傾向來,但加上這兩行標題,互相映襯,讀者一看就明白了,這就叫「綿里藏針」的鬥爭藝術。
「匪首賀龍昨又被活捉槍斃」
解放戰爭時期,湖南、湖北一帶的國民黨報紙常刊登賀龍已被活捉槍斃的消息。一次,某日報紙又受命刊登這一「新聞」。原標題為「匪首賀龍昨被活捉槍斃」。一位編輯實在無奈,便在編排時有意在「被」字的前面加了個「又」字,出報時,變成「匪首賀龍昨又被活捉槍斃」。僅僅一個「又」字,使謠言不攻自破。
「馬歇爾歇馬,華萊士來華」——1948年,美國駐中國特使馬歇爾奉命回國,被派到南京接替馬歇爾職務的是華萊士。當時南京某大報紙以《馬歇爾歇馬華萊士來華》作標題報道了這條新聞。 此標題運用「迴文」手法,正讀反讀都一樣,巧妙至極,至今為報界稱道。
標題黨祖師爺張友鸞
在標題製作方面最有成就的當屬老報人張友鸞。張友鸞生於1904年,安徽安慶人,歷任北平《世界日報》、上海《立報》、南京《民生報》、《新民報》、《南京人報》總編輯。1953年調人民文學出版社任古典文學編輯。同時代人把他稱為「最有風趣的報人」。時人評價,張友鸞「熟知民國史事及掌故軼聞,夜間編務之暇,一煙在手,濡筆為文」,「情韻連綿」,「妙語如珠」。他記事懷人,文章雖小,卻「令人忍俊不禁,於笑聲中每有所得」。
張友鸞在近30年的報界從業經歷中,設計標題歷來是以用心、精緻著稱。即使一則普通氣象新聞,他所取標題也別有趣味。一次,南京連日陰雨,張友鸞聽完氣象預報,提筆寫出新聞標題:「瀟瀟雨,猶未歇,說不定,落一月。」令許多人過目難忘。
1943年,張友鸞在成都《新民報》主編社會新聞,當時成都各大、中學校畢業生大都找不到工作,「畢業即失業」。青年學子們深感出路問題嚴重,怨聲載道。《新民報》社會新聞版「學府風光」一欄登載了四川大學通訊員寫的一則消息,說該校廁所管道堵塞,不能使用。張友鸞當即揮筆製作了耐人尋味的標題,「川大出路成問題」。一語雙關,警策動人,犀利無比,大為讀者稱讚。川大校長系國民黨省黨部主任黃季陸,閱報大怒,但又無法發作,只能悻悻作罷。
《新民報》抗戰期間刊發了一則諷刺國民黨官員生活腐化的新聞,張友鸞擬標題為「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因其構思奇巧,語意生動,一針見血,以至於轟動了整個山城,迄今仍使人記憶猶新。
在《新民報》任總編輯時,張友鸞對社會新聞、大小消息都十分在意。「九一八」事變後,群眾要求政府抗日,他擬標題為「國府門前鐘聲鳴,聲聲請出兵」。政府為士兵募集冬衣,他題為「西風緊,戰袍單,徵人身上寒」。而報道貧富差距,他又取標題叫「難民不能求一飽,銀耳參茸大暢銷」。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道長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台,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繪畫、音樂、書法、詩文、斫琴、裝置、行為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美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桃源春曉》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原始藝術與專業藝術
※道教文化 中國符號
※叔本華 論人世的痛苦
※樓蘭殘卷的韻味
TAG:郭關藝術 |
※妙筆生花的民國報紙標題
※看完民國報紙的標題黨,小編跪了
※看完民國報紙的標題黨,說三國小編跪了
※民國標題黨:何省長掃他媽的墓
※看看民國報紙的標題黨,徹底跪了
※民國報紙的標題,絕對甩出當今標題黨好幾條街
※中華民國國旗的故事:國民政府檔案中有關之史料
※看了民國報紙的「標題黨」,現在的有點小兒科
※民國老課本改編的「國民手帳」
※民國報紙的標題,絕對甩出當今標題黨好幾條街!
※民國風雲人物「琅琊榜」國民黨的最多!
※民國「標題黨」,功力深厚!
※中國共產黨宣布退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給民國報紙的標題黨跪了!
※拍案叫絕!民國時期那些報紙的標題
※你被標題黨傷害過嗎?看看民國的報紙吧,這才叫標題黨!
※民國版《文豪野犬》
※民國國民黨空軍雜誌《中國的空軍》封面老照片,也是很有范
※民國,紅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