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在吐槽看不懂之前,先問:當代藝術需要被公眾理解嗎?

在吐槽看不懂之前,先問:當代藝術需要被公眾理解嗎?

在吐槽看不懂之前,先問:當代藝術需要被公眾理解嗎?



說在前面:其實好幾個人都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了,類似的問題也有好幾個,但根據我大半年來在知乎上寫藝術類問題的回答經驗看來,我是不太願意回答此類問題的。還有類似於,「當代藝術是藝術嗎?」,「不能被看懂的藝術是好藝術嗎?」,「藝術作品需不需要藝術家自己的解釋」之類,我都不太願意去講。

原因很簡單,學藝術或著愛藝術的人看了我的回答之後會覺得言之有理,發現乾貨;而不喜愛當代藝術,或者是拒絕去接受當代藝術的人,會覺得我是在裝叉,而我也覺得是對牛彈琴,無言以對。


所以,我早就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寫的藝術類回答永遠不會成為知乎大熱,不可能與「如何評價某電影」這類問題的關注度和討論度相提並論;而我的個人回答更不能獲得大部分人的認同,藝術本就是個主觀的東西,而審美活動更沒有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所以,我本不想回答這個問題。


但是,我前兩天看了我心愛的鏘鏘三人行找物理學家淼叔來談論引力波,兩集看下來我熱血沸騰,連刷了三遍,其中許多關於宇宙和存在本質的問題問到我的心坎里去了!其中,有一些部分深深地啟發了我對藝術的理解,所以決定把我的想法趕緊寫下來。

01


鏘鏘三人行里講到,許多天體物理,宇宙存在的理論即使是在愛因斯坦這類的天才腦海里,也是不可想像的,只能依靠數學語言來表達和推理的;類似於「十維空間」這樣的東西,存在於公式和推理當中,卻很難用一個「視覺」的想像去表達;人們只能看到三維的事物,理解能力里加上時間,也只會到達四維,而七維、八維、十維存在是個什麼體驗和樣子,科學家也承認,沒人能想像,只存在於數學語言里。


我頓時意識到一個問題,語言,語言的重要性。


數學,是所有自然科學存在的基本語言,需要專業知識和理解。


藝術,也是有自己的獨特語言,也自然需要專業知識和理解。

類似於天體物理這樣的專門學科,需不需要被公眾理解呢?當然你可以說,科普是需要的,但是就學科成立的意義上來看,是不需要被公眾理解的,也不可能讓所有公眾理解,要不人人都是科學家了。


公眾,這個詞,就是指社會的大多數。對於公眾的要求,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存在的基本準則。


那麼,這樣看來,當代藝術,需不需要被公眾理解呢?


答案一定是:不需要。


正如天體物理一樣,有專門研究它的做實驗和創造的科學家,有學者教授寫論文提煉出其中的規律和哲學;當代藝術也是,有專門創作藝術品的藝術家,有理論家、策展人和批評家去提煉其中的現象、規律和哲學。天體物理使用的是數學語言進行理解,當代藝術則是需要藝術語言進行交流。

但是,這裡肯定有人要笑了。


你怎麼能把當代藝術這種「自欺欺人」的東西跟偉大的天體物理相提並論呢?


對啊,這也是為什麼同樣對於「大眾」「公眾」「普通老百姓」而言,同樣是「看不懂」,但是天體物理是偉大的、牛逼的,但是當代藝術是不值一文的、是糟粕的理由。


這個想法來自於一個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功利主義,也就是這玩意兒有用或者無用。

天體物理看起來遙遠、玄乎,但是沒人敢否認它的存在價值。多少航天技術、科技發明都是跟天體物理的研究環環相扣;而當代藝術,你問,它的存在價值是什麼呢?當代藝術有價值嗎?


我個人認為,當代藝術是有價值的,但是沒有實用價值。


就這兩個學科的創造出發點而言,自然科學的出發點就是「發現,研究,推廣,製造」,旨在造福人類;而當代藝術的創作本質在我看來,是自私的,是個人的主觀行為,說到底是一種私人化情緒和情感的表達。那麼在「有用」和「無用」的標準下,自然科學絕對是有用的,而當代藝術則是無用的。


所以,在公眾看來,即使都是看不懂,但科學還是值得尊敬和崇拜的,而藝術,尤其是當代藝術,是「不值一文」的。這點在中國老百姓的觀念中尤其明顯,為什麼,我後面說。


02


好了,話說回來,關於「語言」的這個問題。


理解一門獨立學科的語言是要學習的,是需要實踐的。


還是拿天體物理做例子,光年、質子、夸克、引力波、超弦理論,這類的專有名詞你要懂得意思,公式你要會用。


同樣,在理解當代藝術里,什麼是他者(The Other)、達達主義(Dadaism)、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康定斯基(Kandinsky)、格林伯格思想(Clement Greenberg Modernism)、媒介理論(Media Theory)、觀者(Spectatorship)這類詞語你要知道說的是什麼,沒讀懂過本雅民(Walter Benjamin)的《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你怎麼敢說你要去理解當代藝術,等等。


專業知識和專業語言是理解一個特殊、獨立門類的基礎。


所以說,普羅大眾,父老鄉親,在沒有這類學科語言、專業知識和文化基礎的條件上,想要真正理解當代藝術也是不可能的。


正如沒有天體物理學家會隨便邀請一位品酒師去參加他的論文討論會一樣,也沒有一位美國當代藝術家會期待一位北京胡同大爺去光臨他的展覽開幕式。


因為,每個人術業有專攻,溝通就怕「語言」不通。


03


那麼,再來說說,當代藝術本身。


之前也有人回顧了當代藝術有別於古典藝術的地方。我認為其根本,還是創作的意圖。是要服務社會,服務公眾?還是要服務自己,服務藝術本身(art for art sake)。


這個觀念其實我之前也寫過,可以參考開頭部分:為什麼當代藝術作品中常會出現噁心的,讓人不舒服的意象?


但總而言之,在以宗教畫為例子的長期藝術史里,藝術的意義和功能是服務宗教的,是啟示大眾的。大眾是不需要「理解」這種藝術的,人們需要的只是一個「image」(像);一個同人型、通人性的神的 image。公眾根本不需要理解藝術家的技法,不需要研究畫面的結構,不需要知道畫作的歷程,只用看一眼那個畫面的樣子,然後閉起眼睛祈禱。這樣子的古典藝術在現在的藝術史學生和學者那裡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但是在它們產生的當時,是不需要去被公眾「理解」的,因為,它們只是一個 image,一個載體。


而從印象派開始,從高更、塞尚、莫奈開始,藝術家就變得有些「自私」了。他們不必再把風景畫的跟真實一模一樣,不必再把人物的模樣畫的要從畫布中走出來一般。有了中產階級的興起,畫廊的出現,印象派畫家開始琢磨起自己的藝術語言,藝術風格,有的更注重光線,有的更注重那一瞥的動態,有的只在乎事物的邊沿而畫面內都沒有塗滿。現在這些赫赫有名的大師,在當時其實也是不被公眾理解的,也是那個時代的「當代藝術」。


但,歷史證明了,藝術從宗教和王權的統治里走了出來,藝術家就變成了自己的包工頭,藝術自然就「自私」了起來。我思故我在,我想而我畫。


由這裡開始,再順著一大串名字,抽象主義、未來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等等,從 1880 年到 1945 年,現代主義藝術(Modern Art)直接無縫連接、血肉相承演變出如今的當代藝術(ContemporaryArt,1945-precent)。藝術家越來越「自私」,藝術越來越自我。美國五六十年代,以洛克菲勒為例的一系列商業大亨用重金培育起了美國當代藝術,對MarkRothko 和抽象派畫作追捧到不行,他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美國藝術,「我們的國家和政治是這樣的民主,以至於這樣的畫,我們也認為是最好的藝術」。


的確,在如今的美國當代藝術血液里,藝術應該、也必須是服務於藝術本身的(art for art sake);只有這樣,藝術,作為個人表達的一種方式和語言,才是最自由的。


Art is liberal, art is freedom。這是美國文化的根。


所以,一個旨在服務於自身的藝術作品,從一開始就不是面向大眾而產生的。當代藝術也自然不需要公眾的理解。


這一點在西方世界幾乎是不需要爭辯,已成既定事實。而中國人卻很難接受,這有歷史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原因。


首先,當代藝術而言,美國絕對是佔主導地位,因此可以用美國當代藝術為代表。這種只有 200 多年歷史的國家,他們的現當代藝術史就已經有 100 多年。早在 1913 年,未來主義就盛行,Malevich 畫的飛機,達達主義的聲音詩歌(sound poetry),Boccioni 金燦燦的雕塑(Unique Forms of Continuity in Space),還有杜尚的車軲轆都已經進入了藝術發生的現場。而大名鼎鼎的 Armory Show(紐約軍械庫藝術展)也是第一次開始於 1913 年,這都是 100 多年前的事啊!所以西方觀眾真的對於現當代藝術的耳濡目染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要說歐洲的觀眾有深厚的藝術史和文化積澱,那麼,美國人真的就是看著這些新觀點、新形式、新挑戰長大的。


而在中國,我們的傳統藝術源遠流長,以器物、樂器、首飾、工藝、字畫為代表的藝術模式已經深入人心。而當代藝術,更是一個外來詞。在長時間的社會變革和反覆的文化革新里,我們對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都是遲疑不定的。改革開放之後,在八十年代,當代藝術和搖滾樂、英語一樣成為了時髦的產物,中國人從那時起才開始模仿、學習、練習。這學習的中間有挫折,也有阻隔,一直到如今。所以,我們的當代藝術,整體上還是在模仿西方藝術;主流藝術家正在走出國門、試圖玩轉世界藝術圈規則;而大批正在成長的青年藝術家還騎在牆頭上,眼睛盯著牆內和牆外,哪邊興什麼就做什麼。


就這個現狀而言,中國的當代藝術,連藝術家、創作者自己都還在模仿,還在實驗,怎麼會期待公眾,社會裡的大多數,都去理解藝術?中國社會目前還有一大批生存都成問題的人,誰會真正去關心藝術,誰又會在意一個「無用」的藝術,更不會去理會一個藝術家「自我表達」的私人視角里的世界。


第二,在美國,言論自由保證了「藝術為藝術而服務」的生存環境;在中國,自天子開始,藝術就是服務政治的,建國以後,毛爺爺高喊,「藝術為人民服務」,於是,藝術不僅要有政治色彩,還要有社會意義。這個觀念造成了大批當代藝術在公眾眼裡「不知所云」、「一文不值」、「噁心糟粕」的結果,因為你的藝術沒有服務於人民,人民看不懂,人民不喜歡。


別跟我談什麼賈樟柯、侯孝賢,我就愛看《煎餅俠》和《港囧》,至少我花了錢還能笑出來。


藝術是要服務於我的,我看不懂,看了不舒服,差評!


這就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


04


再來說說,當代藝術不需要公眾理解的資本是什麼。


因為當代藝術圈是一個極其完整的、自產自銷的商業文化圈子。


藝術家生產產品,策展人和展覽機構展示產品,藝術評論人、批評家、史學家評價(宣傳)產品、藏家收購產品、藏家為了顯示自己有品味繼續鼓吹產品、產品生產者名聲大噪(不斷接單)、策展人和展覽機構繼續展覽其產品……無限循環下去。


這環環相扣的交易背後還養活了一大批藝術從業者,藝術記者、藝術寫手、藝術經理人、藝術媒體、藝術品展示會、藝術大獎、藝術節,這裡面的行業層層疊疊,金錢數目越來越大,場面鋪得越來越開,而自己本身就會像一個小的生態鏈,每個小生物都讓這個 eco-system 越發的精力旺盛、枝繁葉茂。說白了,當代藝術就是一個巨大的 party,party 越吵鬧就顯得越成功,當代藝術的熱度自然只增不減,根本不用局外人操心。


在這個繁榮景象的下面,還有無數個專業學院,無數個 BFA、MFA,學 studio art 的希望成為藝術家,出人頭地;學 art history 的希望有一天能成藝術評論家,多發點論文有一天還說不定能成藝術史學者;學策展的希望有一天能去博物館、美術館、畫廊當策展人,認識好多好多牛叉的藝術家和媒體;學藝術管理的希望有一天能成為藝術經理人,家裡有點錢的還想學林翰和晚晚最好自己當收藏家。


這個圈子從來都不缺人,大家都說著一種外人聽不懂的「藝術語言」,多少人想擠破頭進去還進去不呢,他們自己 party 開的好開心,根本不 care 局外人的看法。


所以,說得不好聽一點,當代藝術是活在自己產生的巨大泡泡里,這泡泡華麗無比,犬馬風流,來 party 的人自己玩的開心就好了。


而一般的大眾、公眾、民眾,走過路過大 party,瞅上一眼,覺得稀奇,拍照留念,到此一游,這就算完了。想要去理解 party 里都在 high 些什麼,先得回家把人家說的語言學會了再來吧;於是,一批批學習藝術語言的人產生了,語言會了,再認識幾個熟臉人,慢慢的,師傅領進門,理解 party 在玩什麼,就修行在個人了。


那麼,這樣的自產自銷自嗨的生存模式,對於當代藝術而言,有什麼弊端呢?


當然,藝術品的價格虛高就是一個;藝術作品越來越趨同是第二個;藝術作品意義出現空心化算第三個;圈內人自己都不能理解的怪象越來越多算第四個。


於是在這中現象下,就出現了一派學者和藝術家,稱為「institutional critique」,翻譯過來應該是「當代藝術圈裡的自我批評派」。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Andrea Fraser的視頻表演《May I Help You?》

在吐槽看不懂之前,先問:當代藝術需要被公眾理解嗎?



May I Help You?(in cooperation withAllanMcCollum), 1991;Color video, sound; 19 min. loop, 這是難得的一個不是由 Andrea Fraser 本人表演的作品,圖中的女子是她請來的演員。


在這個視頻里,你作為觀者走進一家畫廊,然後一個穿著黑色連衣裙、帶著珍珠項鏈的畫廊工作人員就熱情地迎了上來,問到「May I help you?」


然後開始跟你滔滔不絕,像打機關槍一樣地跟你講起牆上的一幅幅作品。而這牆上掛著的一幅幅作品都是一模一樣的黑色,那女人說得天花爛醉,妙語連珠,噼里啪啦說了好多詞,但你一句也感覺聽不懂;同時,雖然聽不懂,但從她的神態和語氣里又感覺到她在說一些非常聰敏智慧、有深度的話。可牆上還是一幅幅沉默的黑色方塊,你跟這畫廊女子彷彿是說著不同語言、生活在不同星球上的人。


這個作品就反諷了當代藝術的一種自圓其說、自吹自擂的現狀。其中指代的作品真有其人,就是 美國當代藝術家AllanMcCollum 的作品Plaster Surrogates(1982/90).

在吐槽看不懂之前,先問:當代藝術需要被公眾理解嗎?



而Fraser的作品也是獲得了 McCollum 的許可的,所以他們都是處在這個圈子裡的人,但也在反思這個圈子裡的現狀。


但有意思的是,Andrea Fraser如今也和 Institutional Critique 一起成為了當代藝術里的大話題,一個專屬的門類和流派,他們也個個名聲大噪,影響力非凡,也成為了別人的研究對象。他們批評別人,也被別人批評。


說來說去,當代藝術充滿了批評與自我批評,反思和反諷的結果是帶來更多的分支和繁榮。這樣的當代藝術,只能說生命力真頑強,真不需要公眾的理解,自我玩味就夠了。


05


最後再簡單的說一下,就非專業者而言,當代藝術應該怎麼去理解。


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對,Any work of modern orcontemporaryart you see in a museum is there for a reason: it either communicates a new idea, or communicates an old idea in a new way.


翻譯過來就是,任何你在博物館看到的現當代藝術作品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它要麼是表達了一個新的思想;要麼是把一個已有的思想用了一個新的方式表達出來了。


我也是從中文學到新聞,再由攝影學到當代藝術的。藝術的語言我花了三年時間才學懂,藝術館要去上好幾次才能悟出門道,但我相信就初學者而言,秉承著這上面的這個觀點去看當代藝術就會變得有趣許多。


中國 70 多歲的老奶奶也能看懂新媒體藝術,這就是我外婆親身的例子:故事請見——新媒體藝術是什麼?有哪些知名的作品?


而也不是所有的西方人公眾都能夠看懂當代藝術,我曾在紐約的 MoMA 親耳聽見兩個白人大媽在我旁邊惡狠狠地指著 Robert Morris 的毯子說,I hate this kinda of art!


所以,也許大家都一樣,只是中國跟美國能夠理解當代藝術的公眾的 percentage 不一樣吧。說到底,還是語言,藝術的語言能否掌握,能否在不懂的語言的時候用看到的、體驗到的去發揮自己的想像。思想的自由不只是在藝術家那一方,也存在於觀者的解讀這一方。

在吐槽看不懂之前,先問:當代藝術需要被公眾理解嗎?



Marcel Duchamp, 「The Passage from Virgin to Bride.」 Munich, July – August 1912. Oil on canvas, 23 3/8 × 21 1/4". Digital Image ?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Licensed bySCALA/ Art Resource, NY.


最後我想放一張當代藝術之父杜尚的畫,我原來一直搞不懂他在畫什麼,學了藝術語言之後了解了他的許多作品,但還是不能夠完全理解他的繪畫。今天看了引力波的那一集之後,頓悟了!也許,這就是一個在物理學家腦子裡都想像不出來的一個「十維空間」,一個在數學語言里可以表達的邏輯,但是當代藝術家也許可以在這幅畫里表現出自己對一般人不可想像之空間、狀態的描述。


所以,有了天體物理和自然科學這樣的「有用」的技術之後,也許有一天我們要跟外星人交流,那麼代表人類思想和想像的證據中,在視覺藝術作品裡,也許也可以有這種例子,看,我們人類除了這樣的思維和感知外,還有這樣的想像和視覺表達能力。


感覺也不錯呢。


客官,這篇文章有意思嗎?


好玩!下載 App 接著看 (????) ?


再逛逛吧 ˊ_>ˋ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大誤·拍電影撿了條狗
小事·被逼瘋了
為什麼任意門應該做成球形?
身為一個山西人,看到意麵居然有種謎之親切
未來的歌,可能由人工智慧包辦詞曲

TAG:知乎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雜散發射?——你說的我不懂,我需要在乎它們嗎?
入道之前要做什麼,你需要好好看看
如果在她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那何必在!
在開始健美之前,你需要了解哪些事?來聽聽老前輩是怎麼說的
寵主們想要養貓之前,必需要知道的幾件事情!
史上最需要懂的幾段話,你知道嗎?
挽回愛情怎麼做?你需要知道你們分手了嗎?
選擇食用油,不想被忽悠?你需要知道這些
白癜風需要知道的幾個問題,你都了解嗎?
網購需要理智,為了不後悔先看看這個,讓你少走彎路!
搞笑段子:經理,你們這裡需不需要打手?
戀愛的時候,我們需要知道些什麼?
你需要了解的帶有催情效果的食物!慎吃,莫出軌
產後抑鬱症:理解是不夠的,還需要無私的包容
夫妻之間需要什麼?都看看吧!
心亂了一切都亂了,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理解的人不配你解釋
女性懷孕初期,需要做的事情,了解過嗎?
爸媽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嗎?
內涵段子:請問你們這是上不去車嗎?需要幫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