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跟魏徵學會這三招,你也能讓領導乖乖聽你的話

跟魏徵學會這三招,你也能讓領導乖乖聽你的話

提起古代的「諫臣」,人們第一個想到的應該都是魏徵。這位貞觀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共提了264條建議,結果被唐太宗全部採納,留下了很多佳話,魏徵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諫臣」的最佳代表。


然而,像魏徵這樣敢於「犯顏直諫」的硬骨頭,歷朝歷代都有,雖然數量不多,但幾千年累積下來也浩浩蕩蕩,然而卻沒有一個人能像魏徵這樣受到推崇、重用,而是動不動就被砍了腦袋,甚至被夷三族、九族。除了唐太宗「善納雅言」的因素,魏徵又有哪些別人不具備的東西呢?



跟魏徵學會這三招,你也能讓領導乖乖聽你的話


綜觀魏徵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之所以能讓太宗心甘情願地採納他的進諫,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首先奠定理論基礎,即讓太宗明白什麼是明君和昏君,什麼是良臣和忠臣。


有一次,太宗問魏徵,什麼是明君?什麼又是昏君?魏徵回答:「明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廣開言路,聽取不同意見;而昏君的共同特點則是閉塞言路,偏聽偏信。即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後來,魏徵又提起了良臣和忠臣的區別:「良臣既能使君主贏得明君的美名,又能使自己獲益,福祿雙全;而忠臣卻只能以忠君為名,讓君主背負昏君的惡名,自己也身首異處,空有一腔熱血,卻讓國和家都同歸於盡。所以,陛下一定要讓我成為良臣,而不是忠臣。」


只要讓太宗明白了這套理論,也就為以後的進諫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即使雙方出現了一些矛盾,太宗也不至於跟魏徵完全鬧翻。



跟魏徵學會這三招,你也能讓領導乖乖聽你的話



第二,給太宗樹立一個目標和榜樣。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是無數人的偶像,但在他心裡,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曾多次說過:「朕所好者,唯堯舜周孔之道,以為如鳥有翼,如魚有水,失之則死,不可暫無耳。」有了這句話就好辦了,聰明的魏徵在日後的進諫中就經常拿堯、舜來做比較,自然屢試不爽。


比如,有一次太宗實在被魏徵惹煩了,就指責他說:「以後我說話的時候你能不能別老插嘴?有問題不能下來再說嗎?我好歹也是個皇帝,當著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給我點面子嗎?」


魏徵眨了眨眼,說:「當年聖君大舜曾對群臣說:『你們有什麼意見要當面說,不要開會的時候都不說,下來又亂說。』陛下您想做堯、舜那樣的聖君,卻不讓我們做堯、舜的臣子,這也太自私了吧!」


聽了這一番話,太宗的氣自然也就消了。


這就是魏徵的主要進諫方法之一。在古代,皇帝畢竟是皇帝,聰明的大臣絕不會跟皇帝針鋒相對,把場面弄僵,讓皇帝下不來台,而是採取一種迂迴的方式,讓皇帝心甘情願地接受你的進諫。然而,歷史上的大多數諫臣卻不明白或是不願明白這個道理,動不動就「犯顏直諫」,恨不得扇皇帝幾個耳光,硬逼著他認錯,其結果也可想而知,不但對進諫毫無用處,而且對自己的生命也造成了威脅,典型的誤國誤人。

更可怕的是,我們的傳統教育似乎對這種觀點還很推崇,能不能辦成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氣節一定不能丟,必要時還要怒髮衝冠、目眥盡裂,總之越慘烈越好,被誅九族也沒關係,你就等著上史書千古留名吧!


或許有人會說,魏徵的美名都是因為遇上了唐太宗這位千古難遇的好皇帝,要是碰上一個昏君就很難說了。這話有一定道理,但是同樣在唐太宗時期,還有很多跟魏徵一樣的諫臣,卻遠遠沒有魏徵的身前身後名,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跟魏徵學會這三招,你也能讓領導乖乖聽你的話


比如貞觀四年,唐太宗想重修洛陽乾元殿,給事中張玄素寫了一道奏摺,洋洋洒洒地曆數了歷史上的成敗經驗,最後還說,陛下您沒有去學歷代帝王的優點,反而專門學他們的缺點,真是比隋煬帝還過分!太宗耐著性子看完,瞅了瞅張玄素,說:「你說我比隋煬帝還過分,那比桀、紂呢?」


桀和紂可是歷史上典型的昏君代表,張玄素想也沒想,直接答道:「如果陛下真的重修乾元殿,就跟桀、紂一樣昏庸了!」


太宗被這句話噎了半天,好在他還沒忘「兼聽則明」,便強忍了下來,下令停止重修乾元殿,還專門賞賜了張玄素。


如果到這裡就結束了,自然顯不出魏徵的高明之處,就在太宗賞賜張玄素一年之後,又提出要重修乾元殿。這時,民部尚書戴胄站了出來,進諫說:「現在剛建國不久,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陛下卻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簡直太過分了!」


太宗雖然不高興,但還是礙於面子,收回了命令,還賞賜了戴胄。不過,過了一段時間,太宗又想起來這事兒,繼續準備重修乾元殿……


這是怎麼回事呢?太宗既然知道自己錯了,也接受了大臣的進諫,為什麼還要三番兩次地反悔呢?這還是那個知錯就改、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嗎?


在這次事件中,無論是張玄素還是戴胄,進諫的方式和內容都是歷史上很常見的,即把皇帝當成小學生,動不動就跟他講一堆大道理,脾氣上來了還要痛罵幾句。可想而知,沒有一個皇帝喜歡這樣的進諫,即使英明如唐太宗,表面上答應下來,心裡還是不痛快,也就有了三番兩次的食言。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由魏徵來進諫這件事,太宗還會不會反覆食言呢?在開頭已提過,魏徵一生進諫過264次,被太宗採納的比例為百分之百,跟這264件事相比,重修乾元殿簡直不是個事兒。



跟魏徵學會這三招,你也能讓領導乖乖聽你的話



第三,太宗給講明利害。


貞觀六年,大唐已開始步入盛世,太宗一膨脹,就想去泰山封禪。消息一出,群臣紛紛表示祝賀,頭腦靈活的已經開始準備行裝。當然也有幾個頭腦清醒的,想反對卻又想不出合適的理由,於是,就把目光轉向了魏徵。


這時,魏徵咳嗽了一聲,說:「陛下,先別這麼興奮,我覺得還不到封禪的時候。」


太宗早就料到魏徵會反對,所以早就準備好了說辭:「你覺得還沒到封禪的時候,是認為我功勞不夠高、德行不夠尊、中國還未安、四夷還未服、年穀還未豐、祥瑞還未至嗎?」


這就是所謂的「六德」。太宗說完,得意地看著魏徵:這下沒話說了吧?你總不會說我沒有這「六德」吧?


這時,魏徵不慌不忙地說:「陛下有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禪完全沒問題。不過,去泰山的沿途,因隋煬帝無道,連年兵火不斷,千里無人煙,雖然這幾年陛下治國有方,民生逐漸恢復,但仍然很蕭條。陛下如果去封禪,周圍很多國家的國王和使者也都要跟隨,要是讓他們看到這沿途的蕭條景象,他們會怎麼想?我大唐的國際形象還怎麼維持?」


這一番話下來,太宗的冷汗也下來了。本來想借封禪揚威國際,卻沒想到反而起了反作用,趕緊取消!誰再敢提就打他屁股!


這就是魏徵的進諫智慧。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只是用「勞民傷財」這樣的陳詞濫調去勸太宗,作用幾乎等於零,那我就跟你講講其中的關鍵利害,讓你明白你最急於展示的東西,恰恰會成為你最怕暴露的東西。別說是英明的唐太宗,就是一個昏君,他也會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進諫成功也就順理成章了。


難怪太宗笑嘻嘻地說:「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其嫵媚耳。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客棧 的精彩文章:

開國大將的四個子女無一從軍,一個清華,兩個北大
粟裕唯一忌憚的國軍名將,自殺前道出國軍必敗的原因
這些人哭著向周總理敬酒,司令都攔不住,總理喝得大醉
老百姓請這位上將吃餃子,上將回去後就住進了醫院
中國最負盛名的八個城市,中華文明的最精髓部分都在這裡

TAG:歷史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