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是最懂連環畫的!」
賀友直曾說:「寫小說和畫連環畫,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藝術的加法,我不是畫的最好的,但我是最懂連環畫的人。」
剛剛在北京畫院結束展出的賀友直作品展中,《山鄉巨變》自然是重中之重。《山鄉巨變》這部作品不僅是新中國連環畫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也是賀友直的代表作和成名作,這部以周立波原著為腳本的同名四冊本連環畫一經問世便廣受好評,並在1963年全國第一屆連環畫評獎中獲得繪畫一等獎。然而它的創作過程卻並非是一帆風順的。
「
會「做戲」的賀友直
」
與周立波寫《山鄉巨變》相同,賀友直在創作連環畫的過程中也跑到故事的發生地湖南益陽去深入了解了當地農民的生活。《山鄉巨變》的小說描繪了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風景和當地特有的民俗生活,但要把文學原著中的故事情節和新農民的形象用連環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並非易事。作為以原著為腳本進行二度創作的連環畫,簡單直接地去「翻譯」原著必然會丟掉文學語言中一些微妙的細節,賀友直作為善於「做戲」的連環畫家,能夠通過揣摩一段普通的故事情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
賀友直擅長用畫面創造情節,描繪細節,他曾說自己一畫起連環畫就覺得自己聰明了起來。然而如何能在連環畫創作中學會「做戲」呢,那就是個人的生活經驗積累加上對藝術的興趣了。賀友直注意觀察生活,他常通過觀察與探索,發現那些人們在生活中習以為常、容易忽視,卻又包含很多意味的動作習慣,這些視覺形象和思想火花凝結成的生活圖畫在他的心中形成了一個寶貴圖庫。常有記者問他如何搜集素材,他回答說:「我收集素材主要靠觀察和記憶。農家生活,從早上起來開門,到晚上熄燈休息,我都注意觀察;房屋庭院、水井爐台、農具用品、服裝擺設,都用心去看,用腦子默記。你們問怎麼會記得牢啊?我的體會是理解了就記牢了。沒搞懂的東西就難記牢,我是用了腦子的。」他還強調說:「老上海、舊街巷、市井生活、人間百態,這些都在我腦子裡,拿起筆就能畫,但別的畫家畫這個也許不行。」
賀友直自幼生活在農村,《山鄉巨變》這一農村題材的文學作品是他熟悉的,然而真正使這部作品獲得創造性突破,是因為他不以過去的生活積累為滿足,兩次親自去湖南益陽體驗農村生活的結果。在那裡,凡是能看的,能做的,他都要親自看一看、做一做,對於不懂的東西,他也會在看和做的過程中心存疑問,並去領悟其中的道理。
「
洋的不行「土」的行
」
賀友直自幼對繪畫充滿熱情,然而苦於經濟條件不允許,他並未進入到任何專業的美術院校進行系統訓練,直至解放後才開始畫連環畫,並且那時候他只是把畫畫當作混飯吃的一個門道。《山鄉巨變》以前,賀友直什麼都畫,他學會了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去描繪不同的題材,但五花八門的表達方式很難形成自己獨有的繪畫風格。
在畫《山鄉巨變》的三年間,他的稿子被推翻過兩次。「為何推翻,感到畫出來的東西不像。為什麼會不像,是因為採取黑白明暗的洋方法,畫面黑乎乎的,與自己在湖南資江邊上看到的山水田地、村舍景物、男女老少的清秀明麗的感覺毫不相像。」賀友直坦言在畫《山鄉巨變》之前自己對本民族的繪畫既不懂也沒有興趣,因此在畫第一冊第一稿的時候,他以西洋的表現形式去描繪1953年的農村,顯得十分不協調。然而一個契機使賀友直接觸到很多畫中國畫的老先生,同時國慶十周年出版了大批精彩絕倫的中國畫畫冊,當他看到《清明上河圖》、《水滸葉子》等一些中國傳統經典名作後,他受到了畫中人物造型、情節與場面處理的啟發,決定在自己的創作中吸收中國傳統的繪畫手法。
中國繪畫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線條,正是由於線條在中國書畫中的基因作用,賀友直在《山鄉巨變》中充分地發揮出線條具有的生動曲折變化的特性,使用富有靈氣的處理方法,使線條不僅成為再現生活的造型手段,更是成為刻畫人物思想感情和心理反應的表現手法。拋棄舊有的明暗造型轉而用線造型後,賀友直發現自己過去的「洋構圖」——用較多半身特寫和較多的低視線——來構圖也顯得是那麼的不合時宜,改為線描後的人物倘若畫得過大,則會顯得空;倘若畫得過分小,線的表現力便無從發揮。賀友直便從明代小說版畫插圖中的人物塑造中汲取靈感,採取中景構圖,并力求人物外型塑造完整。
修改前
修改後
在吸收民族傳統的繪畫方式進行創作之後,賀友直的線稿受到了肯定,《山鄉巨變》的創作風格也算基本定了型。在不斷反覆摸索表達方式的過程中,賀友直領悟到「連環畫表現一個文學作品,除了表現主題思想、人物思想感情以外,還要表現一種感覺:就是說你用什麼樣的藝術語言,能不能充分表現你對該作品的感覺。我用白描和這樣的構圖處理,把湖南農村那個時候的面貌,那個時候的人所給我的感覺,比較充分地表現出來了,算是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搞創作會有這樣的怪現象,按理說應該先有認識,然後出來作品,但有時是作品先出來了,以後才慢慢領悟,得到比較明確的認識。」
《山鄉巨變》成就了賀友直,也成為連環畫壇的重大轉折。畫家從這部作品的創作中悟出三句話:「從生活中捕捉感覺」,「從傳統中尋找語言」,「從創作實踐中發現自己」。賀友直認為這三句話不能割裂開來,並認為一個畫家畢生追求的只有「發現」和「區別」。有發現,才有創作對象;走自己這條路,才能和他人區別開來。
文|李默
北青藝評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點鏈接看精選


※基弗:廢墟之上,每一個墮落者都有翅膀
※「間諜」作家巴別爾:並非有意激怒斯大林,而是寫作的本能
※中央戲劇學院 話劇《櫻桃園》
※恐懼奇點來臨 其實是恐懼人性
※莎士比亞遇上了威爾第,麥克白遇上了多明戈
TAG:北青藝評 |
※慈禧最愛看的書,竟然是連環畫
※百變畫家:幾代都看過他的連環畫,卻不知道他是誰?
※這是中國最早的連環畫!
※最經典的近百本老版的連環畫都在這裡!看看你看過的有幾本吧?
※從畫插圖到臨連環畫學素描,再到畫油畫,是如何過渡的?
※他用八幅連環畫為你還原一個真實的大鬧天宮
※絕版重現:看到這套《紅色經典》連環畫,是否勾起了你兒時的回憶?
※那些發生在《血源》里的虐心小故事,有人把它們畫成了連環畫
※中國最早一批的連環畫家和他愛較真的徒弟
※高情商的孩子,都曾讀過這套連環畫!
※奇葩收藏:連環畫收藏不是熱門,懷舊族的最愛,價值也不低
※連環畫升值到萬元,這些小人書你還有嗎?
※那個年代的連環畫,任何一張都是「孤品」!
※什麼樣的連環畫值得收藏
※七夕劉詩詩,謝楠撇下老公等寵妃團一起過節,微博盡然是連環畫故事,你們猜到結局了嘛
※好懷舊!連環畫《朱元璋出家》你還記得嗎!
※為什麼慈禧六十壽辰只看中《聊齋》連環畫,卻對奇珍異寶視而不見!
※海派連環畫——他們畫的小人書你肯定看過
※白描連環畫《八仙過海》,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