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徵斬龍中體現出較真也得講路數

魏徵斬龍中體現出較真也得講路數


魏徵斬龍中體現出較真也得講路數



魏徵斬龍,是《西遊記》里的重要章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如果沒有涇河龍的「犧牲」,就無法動員唐王朝上層的參與,玄奘法師的「官派」身份,就無法塑造。一個偷渡客走私幾本書的故事,怎麼上頭條?也不利於弘揚佛法不是?從觀世音駕臨長安親自布局,到唐太宗被鬼纏身魂游地府,說有人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有點過,若說有人在下一個很大的套,一點也不為過。

那麼,涇河龍何以成了中套的第一個倒霉蛋呢?


問題出在較真上。這貨掌管一方水府,政績馬馬虎虎,腦子不大活絡,愛認死理兒,關鍵是,它跟人間的「真龍天子」,理論上屬於一脈。拉唐太宗下水,這個銀樣鑞槍頭、甚至有些雷人不倦的貨,正合適。


故事還得從頭道來。「卻說長安城外涇河岸邊,有兩個賢人:一個是漁翁,名喚張稍;一個是樵子,名喚李定」。這兩位關係不賴,某日,張稍給李定透露了個秘密,「這長安城裡,西門街上,有一個賣卦的先生。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鯉,他就與我袖傳一課,依方位,百下百著。今日我又去買卦,他教我在涇河灣頭東邊下網,西岸拋釣,定獲滿載魚蝦而歸。」誰知隔牆有耳,被涇河的巡河夜叉聽見了,就回去報告龍王爺。


賣卦的,俗稱江湖騙子,對這種人,花幾個小錢逗逗樂,可以,較真,沒必要。因此,較真的第一個路數,顯然得分什麼人!大街上賣菜的嚷嚷造反,媳婦兒整日價吵吵日子沒法過了,鄰居大嬸從東街罵到西街,隔壁王大爺吹牛殺過日本鬼子,如此等等,你都去較真,怕是要累死。

然而此處賣卦的非同小可,他是當朝欽天監袁天罡的叔父,袁守誠是也。唐朝沒有設置欽天監,類似機構有太史局、渾儀監,這裡就不去計較真假了,反正事涉袁天罡,有這個背景在,就不能等閑視之。也許,袁守誠恰恰扮演了某種代理人角色,正坐等涇河龍上鉤。


再看龍王的表現,「甚怒,急提了劍就要上長安城,誅滅這賣卦的。」這麼沉不住氣的當家人,也是少見!下面的一干臣子倒也明白事理,規勸道「過耳之言,不可聽信」,先去調查核實,再做決定不遲。遇到事情,認認真真對待,踏踏實實去做,都是對的。但是不能沒了程序,所謂考量要長久,凡事三思行,動輒冒冒失失,甚至草菅人命,公信力也就一地雞毛了。


聽人勸,吃飽飯,於是乎,涇河龍王變作白衣秀士,去找袁守誠先生理論。令人不解的是,它隻字未提巡河夜叉報告的內容,而是換了話題。


小說里寫道,先生問曰:「公來問何事?」龍王曰:「請卜天上陰晴事如何。」先生即袖傳一課,斷曰:「雲迷山頂,霧罩林梢。若占雨澤,准在明朝。」龍王曰:「明日甚時下雨?雨有多少尺寸?」先生道:「明日辰時布雲,巳時發雷,午時下雨,未時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龍王笑曰:「此言不可作戲。如是明日有雨,依你斷的時辰數目,我送課金五十兩奉謝。若無雨,或不按時辰數目,我與你實說,定要打壞你的門面,扯碎你的招牌,即時趕出長安,不許在此惑眾!」先生欣然而答:「這個一定任你。請了,請了,明朝雨後來會。」


按理,指點漁夫捕魚,袁守誠多多少少要背負泄露天機的罪責,龍王前來討說辭,合情合理亦合法,如果就事論事較真的話,官司打到哪兒都會贏。遺憾的是,權威之幽靈,不但在人間到處遊盪,也潛入龍王的骨子裡,當它了解了袁守誠的背景,心虛了,沒譜了,拿自己的老本行跟人賭博,也是蠻拼的,凸顯了較真的第二個路數之重要性,----得看什麼事!

老百姓都知道,「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是愚蠢的。涇河龍王此處的較真,也有這麼點意思。本來嘛,假如確信袁守誠有罪,那就整理個案卷,抄報當地衙門或天庭該管的有司,這事兒基本就了了。為了證明別人有罪,而將自己綁上十字架,可謂愚蠢透頂!涇河龍王的本職工作,是「八河都總管,司雨大龍神」,如何恪盡職守,正確使用權力,才是它最該較真的!


打賭的結果,沒有懸念,袁守誠輸了,儘管他的預言和玉帝敕旨分毫不差。然而縣官不如現管,權力沒被關進籠子,龍王手下有個狗頭軍師,準確的說是鰣軍師,出了餿主意,「行雨差了時辰,少些點數,就是那廝斷卦不準,怕不贏他?那時捽碎招牌,趕他跑路,果何難也?」


看來做虛功、走捷徑、耍滑頭,並非人間官場的專利,涇河水府也諳熟。袁守誠沒轍,只能認輸。不過,認輸歸認輸,他卻不怕,仰面朝天冷笑道:「我無死罪,只怕你倒有個死罪哩!……還在此罵我?」


隨著龍王的「心驚膽戰,毛骨悚然」,又凸顯了較真的第三個路數,----不能沒規則!玩忽職守,不講規則,一如扒著眼皮照鏡子,自找難看,焉不落個貽誤事業、害人害己的結局?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龍王服軟了,整衣伏禮,向先生跪下道:「先生休怪。前言戲之耳,豈知弄假成真,果然違犯天條,奈何?望先生救我一救!不然,我死也不放你。」總是覺得這條龍的性格蠻可愛,一點法治觀念也沒有。法治,就是為維護各種規則而訂立的,一個人犯了罪,就必須承擔責任,不然要法治幹嘛?不然,兩千年前的商鞅搞「南門立木」幹嘛?

老話說,肚子疼,賴灶王爺,賴得上嗎?不看什麼事,就去亂較真,充分驗證了孔子的那句「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具有濃郁的現實關聯意義,也充分證明了觀世音選擇涇河龍作為唐王朝的敲門者,確乎選對了。


袁守誠樂得就坡下驢,教了它一個法子:「你明日午時三刻,該赴人曹官魏徵處聽斬。你果要性命,須當急急去告當今唐太宗皇帝方好。那魏徵是唐王駕下的丞相,若是討他個人情,方保無事。」拄棍要找長的,結伴要找強的,這個法子看起來管用,畢竟唐太宗是魏徵的頂頭上司,皇帝金口玉言,魏徵豈敢抗旨?


於是龍王又較真了,趕緊託夢給李世民,口叫「陛下,救我,救我!」太宗云:「你是何人?朕當救你。」龍王云:「陛下是真龍,臣是業龍。臣因犯了天條,該陛下賢臣人曹官魏徵處斬,故來拜求,望陛下救我一救!」太宗曰:「既是魏徵處斬,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龍王歡喜,叩謝而去。


說到底,涇河龍還是沒有勘破個中因果的大學問!

魏徵如果事事順從李世民,還叫魏徵嗎?要說較真的路數,魏徵才是大行家!什麼人,什麼事,他分得門兒清,該較真的,刀架脖子上,也敢較,不該較真的,一句話也不會多說,原因就在於,他的心中,規則(原則)永遠是個大前提。在魏徵面前,涇河龍的較真,最多是個小學生水平。李世民曾經這樣說魏徵,「昔在東宮,盡心所事,當時誠亦可惡。」「盡心所事」,四個字即以蔽之。皇帝瞧見他就生氣,照樣「拔擢用之」。這才是較真的大境界!


唐太宗沒有兌現承諾,掉了腦袋的涇河龍,還是不忘較真,折騰其到陰曹地府走了一遭,觀世音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物之不齊,乃世界法相。故而要求居廟堂者修鍊「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的素質,胸懷豁達一些,較真大同而忽略小異,不斤斤計較、糾纏於原則外的瑣事,才能成大事、立大業。


涇河龍的較真,原本可以理解,《朱熹家訓》云:「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為本河水族盡仁,為玉帝老兒盡忠,何錯之有?奈何它的較真,不講路數,偏離了儒道旨歸,也不合佛家圭臬,被算計,不冤,死亦未得其所。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歷史學家 的精彩文章:

陸遊曾因公款吃喝被罷官,從歷史角度看不冤枉
古代最令男人著迷的五種女人長啥樣?
光武帝與兩位妻子演繹人倫大愛竟然惠及後世兩百年
和珅貪污八億兩純屬後人杜撰,相當於二十年的皇室固定經費差不多

TAG:青年歷史學家 |

您可能感興趣

西遊記里有這段,魏徵斬龍和門神的傳說!一個經典的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