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地緣政治的特點究竟是什麼?

中國地緣政治的特點究竟是什麼?

最近一直在分享歷史文章,有點兒膩。換換口味。再來看地緣政治。



之前坐觀君

(ID:china_2049)

分享過一些地緣政治方面的文章,都還挺受歡迎。集中鏈接如下,點擊可閱讀,

喜歡的朋友可收藏



中國這片土地到底長什麼樣?


中國在地理上究竟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地緣政治到底是個啥?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背後隱藏的地理密碼


中國古代九大軍事戰略要地,你知道幾個?

中國的戰略方向究竟在哪裡?



歷史是演戲,地理即舞台?



中華文化何以能綿延幾千年?





這次,坐觀君要給大家分享一個長篇系列。聚焦中國地緣政治。文章很長,所以分多次推送。讀這種文章,需要耐心和靜心。特別提示:心煩意亂的,喜歡快餐閱讀的,這個系列可能不適合。



作者:張文木


編輯:坐觀君(ID:china_2049)






迄今為止的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所有的教訓和成就均離不開中國的地理版圖。中國版圖既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必須依託的物質載體,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四千多年生生不息奮鬥的結果。辛棄疾云:「自古天下離合之勢常系乎民心」;孟子也說「地利不如人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一地理條件可以出現不同的政治結果,不同的政治結果也可產生於同一地理條件。此間的莫測變化取決於人的因素。中國的地緣政治及其變化究竟有哪些特點和規律?這將是本系列著重要解決的問題。






一、中國地理有何特點?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迄今為止穩定下的中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




歐洲面積約為1016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歐洲的主要大國是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它們相繼對歐洲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但英、法、德三國面積僅占歐洲面積的1/10左右。




北美洲地理版圖主要構成國家是美國和加拿大,而其中美國的綜合國力占具絕對的優勢,這使得兩國之間地理板塊對稱的勢能為不對稱的國力所抵消。美國官方公布的陸地國土面積為約937萬平方公里。美國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北美總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有23個國家,美國和加拿大佔北美洲的總面積的80%。







中國在亞洲地理版塊中佔據著主體地位。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主要大國是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其中,中國和印度約佔亞洲總面積的30%。當代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60多度,相距約5000公里,最南端 在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南北跨緯度約50度,南北相距約5 500公里;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相差4時區。

與美國和歐洲相比,中國大部分在溫帶,少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特別看好處於溫帶地區的國家,他說:歷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溫帶,當然是北溫帶,因為地球在那兒形成了一個大陸,正如希臘人所說,有一個廣闊的胸膛。




距今1000萬年的「喜瑪拉雅造山運動」是中國地貌的主要成因。自南而北的印度大陸板塊在中國藏南地帶的沖擠下致使中國自西而東大致呈

三個階梯

分布。







第一階梯是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布有崑崙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地勢的

第二級階梯上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

,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東面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是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地勢的

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

,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三級階梯及其中的山脈分布如自西南衝擊而隆起的層層「泥淤」,呈扇形從北南兩面向中國東海包抄鋪泄,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形成山地和高原,其中間部分,在西部出現一些盆地,在東部則留下少許平原即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由於最直接和長期受到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沖擠,中國山區面積廣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佔總面積84%,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10%」 ,其海拔由西向東逐次遞減。



中國的地形與北美接近,而與歐洲形成強烈的反差。

歐洲以平原為主,海拔200米的高原、丘陵和山地佔全洲面積的40%,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山僅佔2%,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面積的60%。歐洲平均海拔340米,而北美洲則平均海拔700米。歐洲是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這種多平原地形的特徵必然生長出完全不同於中國的地緣政治及軍事作戰理論。

這不僅是將歐洲軍事理論生搬至中國境內作戰的西方入侵者無不以失敗告終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模仿歐洲軍事理論的國民黨軍隊在與軍事理論完全本土化的共產黨軍隊作戰時屢戰屢敗的重要原因。




中國陸上疆界2萬多公里,與14個國家相鄰。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約18 000公里,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為其領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崇明島、舟山群島、南海 諸島等75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




最後,在展開後面的討論之前,需要說明的是,

中國上述地理環境,只是在1949年以後確認下來的,在漫長的中世紀歷史上,中國版圖也有不定的伸縮變化。但總的說來,它只有「胖瘦」之分而無「器質」裂變。

由於中國版圖沒有發生結構性裂變,中國地緣政治的基本要素在中國古今歷史上還是一貫的。

因此,我們在理解中國地緣政治時,應抓住其基本要素而不必泥拘於不同歷史時期具體的邊界盈縮尺度。




在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象中國這樣能存在下來並一直保持大國版圖且資源豐富的國家實屬罕見。黑格爾說:「假如我們從上述各國的國運來比較它們,那麼,只有黃河、長江流過的那個中華帝國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國家。征服無從影響這樣一個帝國。」 毛澤東也說過:「一個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長的時間內保存下來,是有理由的,就是因為有其長處及特點。」




下面讓我們從地緣政治的視角對中國的「長處和特點」進行考察。






二、中國地緣政治的國際比較






黑格爾說:「助成民族精神的產生的那種自然的聯繫,就是地理的基礎。」 黑格爾這句話說透了

地緣政治即地理和政治的關係。地緣的關鍵是人緣,人緣即政治。沒有人之間的關係,地緣政治就只能是純物質的地理學。

所以黑格爾接著又說:自然的聯繫似乎是一種外在的東西。但是我們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所從而表演的場地,它也就是一種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礎。




我們所注重的,並不是要把各民族所佔據的土地當做是一種外界的土地,而是要知道這地方的自然類型和生長在這土地上的人民的類型和性格有著密切的聯繫。這個性格正就是各民族在世界歷史上出現和發生的方式和形式以及採取的地位。我們不應該把自然界估量的太高或者太低:愛奧尼亞的明媚的天空固然大大地有助於荷馬詩的優美,但是這個明媚的天空決不能單獨產生荷馬。而且事實上,它也並沒有繼續產生其他的荷馬。在土耳其統治下,就沒有出過詩人。




在全球地緣政治比較中,中國的地理版圖擁有較大的優勢。歷史經驗表明,

地緣政治位勢佔據較大優勢的國家大多都是其版圖在本地區佔據主體地理板塊的國家,而不是對等擁擠在一起的國家。

在北半球地區地緣政治中,歐洲的板塊是最破碎的。如不考慮俄羅斯,與亞洲和北美洲相比,歐洲國家眾多且呈對稱性分布,其矢量對沖也表現得更為直接。多國邊界犬齒交錯,有的還直接重合,經濟重心緊鄰、多邊實力均等,呈對等制衡狀態。這正好符合合力計算中所表現的「兩分力大小不變,其矢量相交的夾角越大,合力就越小」的原理。

歐洲內部的這種對稱型擠壓使歐洲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竟成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面,與對稱型碎化分布的歐洲各國不同,中國版圖在東亞居相對主體的地位,中國的政治經濟重心與在南亞中居主體地位的印度和在北亞居主體地位的俄羅斯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戰略緩衝地帶,這使三國不形成絕對的矢量對沖:印度的發展重心在印度洋,中國的發展重心在西太平洋,而俄羅斯的發展重心在歐洲部分。鑲嵌在中國周邊的多數國家,處於對稱型碎化狀態,各國版圖及其國力與中國形成絕對不對稱狀態。其特點與歐洲正好相反,亞洲版圖的碎化程度從邊緣向中心地區即中國呈現逐級遞減趨勢,這樣的版圖分布特徵符合原子結構及其穩定的力學原理。這種多國力量不對稱向中心聚合的板塊結構對亞洲的中心即中國不僅不會有過多的矢量對沖,相反還有利於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合力的形成。毛澤東曾說:「中國是亞洲的重心」 。




歐洲大陸國家分布普遍處於對稱型破碎狀態,其對稱碎化程度由邊緣向中心逐漸提高,這使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從中心地帶便出現了極難修復的破碎性的根基,並對歐洲的歷史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




曾從歐洲破碎版圖中獲得巨大外交紅利的英國人對此有深刻的認識,英國歷史學家

湯因比

在《歷史研究》第三卷中以義大利為例間接地表達了這樣的看法:勢力均衡是一種政治動力系統,只要一個社會表現為許多相互獨立的地方政權,它必然發揮作用。義大利社會與其他西方基督教社會的差異就在於它正是通過這種方式組成的社會。把義大利從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下拯救出來的事業是在某一個城邦的領導下完成的,無論是哪一個城邦都會極力確保自己的地方自決權力,這樣對義大利世界局部權力的追求同時導致了義大利的眾邦林立。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勢力均衡法則就以一般的方式發揮作用,即按照政治權力的每一個衡量標準:領土、人口、財富,把眾多城邦平均權力限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任何城邦如果企圖把自身的權力提高到普遍存在的平均水平以上,立即就會成為一個受攻擊的目標,必然受到來自整體內部其他所有城邦的壓力。勢力均衡法則的特徵之一就是在眾多政權的中心壓力最為強大,在邊緣地帶最為弱小。




湯因比最後一句話的前半句,道出了歐洲大陸內部矛盾重重且不可調和的原因,後半句道出了英國能夠操縱歐洲大陸的原因。他繼續寫道:

在中心地帶,任何政權試圖擴張它的勢力立刻就會招致周圍政權的猜忌和迅速回擊,為了方圓不過幾里的領土主權拼個你死我活。相比之下,在邊緣地帶,競爭就不會那樣激烈,較小的努力就會確保有較大的效果。

美國能夠毫不費力地把它的勢力從大西洋擴張到太平洋,俄國能夠從波羅的海擴張到太平洋,然而法國和德國竭盡全力也不能完全佔有阿爾薩斯和波茲南。




如果我們用「破碎型板塊」來概括歐洲的地緣政治特徵,那麼,相對北美洲的「絕對主體板塊」而言,我們可以將亞洲的地緣政治特徵用「相對主體版塊」來概括。

由於中國特殊的亞洲中心地理地位,我們可以用

「相對主體中心版塊」

來概括中國在亞洲的地緣政治特徵。




我們將視野從歐洲和亞洲移向北美洲便會發現,與中國在亞洲相對主體地位不同,美國在北美洲則佔據著絕對地緣政治主體板塊。這為美國的發展和擴張提供了歐洲和亞洲遠不能比的地緣優勢。

如果知道歐洲地緣政治破碎給歐洲帶來的災難,知道美國建國之初北美洲的地緣政治所呈現的遠比歐洲破碎的地理歷史,那我們就不能不為從華盛頓到林肯的美國領袖的治國能力和遠大眼光所折服,作為中國人也不能不對維護中國的統一抱有鐵血決心。




但也應看到,美國在北美洲擁有的絕對主體板塊地位對其發展的影響是雙重的:從正面說,美國猶如暖洋中的天鵝,北美洲內美國沒有可構成威脅的陸地近鄰,北美洲外又有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西東合抱,在人類尚未完全征服大洋的昨天,美國的國家安全成本相對較低。因而只要國力許可,美國就可制定和實施相對獨立的國家戰略目標。如果說,正因為歐洲大陸地緣政治板塊的破碎特徵,才使英國成為世界霸主,那麼正是美國在北美洲的絕對主體地位和中南美洲國家內部的對稱型破碎特點,才使美國在二戰後取代英國成為世界性的霸權國家。

托克維爾曾總結說:美國的大幸並不在於它有一部可以使它頂得住大戰的聯邦憲法,而在於它處在一個不會使它害怕戰爭發生的地理位置。




在任何時代,都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為爭取獨立而進行堅強鬥爭的壯觀,何況美國人為擺脫英國人的羈絆所做的努力又被過分誇大。美國隔著大洋,距敵人1300里,又有一個強大的同盟者支持。它之所以能夠堅持到勝利,主要是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其次才是由於它的軍隊士氣或公民愛國心。




嚴格說來,不介入歐洲事務的聯邦政府,沒有什麼需要爭奪的對外利益,因為在美洲還沒有與它對抗的強鄰。美國的地理位置和它的本身願望,使它沒有發生舊大陸的那種動亂。




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如與中國比較,美國的地緣政治位勢也有其不利的方面。在人類已征服大洋的今天,美國絕對主體板塊的地位,在更廣大的範圍內又增大了美國的防務成本。也就是說,兩洋只能阻隔一定程度而非所有程度的安全威脅。一旦威脅———比如「珍珠港事件」和「9-11」事件———能夠越洋而來,這對美國來說就是致命的,這與東海為中華帝國提供保護的同時也最終斷送了中華帝國的道理一樣。美國所選擇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和它所處的絕對主體的地理位勢,使美國人必須從世界範圍考慮其國家安全問題,並從世界範圍來實施其國家安全政策。




隨著人類越洋能力逐漸加強,美國為兩洋防務而必須擔負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而美國主宰全球的野心更使它的安全範圍變得「無窮大」,以至必須不斷擴張的美國的「安全邊界」經常與其他國家的「邊界安全」 相重合,並由此引發雙邊對抗——這在西太平洋地區集中表現為中美之間在台海問題上的對抗。

更可怕的是,面對空曠而無阻障的兩洋海域,一個以全球資源來支撐國民消費的美國必須以全球為防務目標。這又迫使美國的安全邊界事實上與其邊界安全無形重合,這對美國國防幾乎是一個天價的負擔並使其成了一個永遠要以世界主要大國為對手的國家。




這是美國有幸中的不幸:

美國為自己創造出了一個必須永遠維持的巨大卻又總是開支不足的國防,而這正是美國國家安全的脆弱所在。

這種脆弱導致美國總是為其必需的全球防務所累,美國不得不以全球海上關鍵通道安全為其戰略的絕對重心。這些通道分布於世界各大洋,為美國保證了巨大的用以滋養龐大的國內中產階級的世界資源和利潤迴流,因此美國事實上就不可能再有更多的資源來支撐遠離制海權的縱深於內陸的其他目標。






與美國東西兩岸沒有碎片國家「包裹」因而近乎「裸狀」的地緣政治特點相比,中國地緣政治位勢則有「長袖善舞」的優點:在中國東部平原兩側,東北有朝鮮半島抗護,東南有中南半島屏障。新中國誕生時,美國挑起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原本是對著中國的,結果中國在朝鮮半島和中南半島北南開弓,跟美國長年抗衡,中國大陸「身體」基本沒有受損,正常進行「抓革命、促生產」。中國周邊國家這種為中國「減震」的作用,是中國地緣政治天然優於美國的方面。在亞洲地區,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有印度和俄羅斯兩個大國。中國的西部和俄羅斯,中國西南部和印度分別有著巨大的空曠地帶,其「減震」條件較充分。




坐觀君:相對而言,這種文章看起來比較費心費力,所以今天到這裡就打住了。後面將具體分析中國地緣政治的優點和長處究竟是什麼?然後會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進行細緻剖析。喜歡地緣政治的朋友,不容錯過。


想打賞?


長按識別二維碼->輸入金額->按「轉賬」


坐觀君馬上能收到你的心意。



想關注坐觀君?點「閱讀原文」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井觀天 的精彩文章:

太平天國何以如此短命?
2017年,這個世界會好嗎?
太平天國的本來面目
號外┃這個世界上,總有些人做著別人難以理解的事情,且樂在其中。
極簡德國史+希特勒的故事。

TAG:坐井觀天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各地的妹子都有什麼特點?
國王峽谷,魅力就在於它獨特的地貌地質特點
你知道什麼是新中式?它的特點又是什麼呢?
英國智囊:曼徹斯特恐襲有什麼新特點?
佛教知識:佛塔有什麼意義?中國漢地佛塔有什麼特點?
什麼是「新文體」?主要特點是什麼?
做外貿時,歐洲各國買家都有什麼特點?
中國葯膳特點
中國不同時期的茶畫,有什麼各自的特點呢?
什麼是地板革 地板革的特點介紹
身材管理差、跳舞沒特點…韓國四代女團的現狀都是什麼樣?
民國瓷器都有哪些特點呢?
天蠍座有什麼特別的性格特點?
影響世界格局的「雅爾塔體系」都有哪些特點?
說說中美俄印法五國士兵,各自都有哪些特點?
古代中國社會的特點
論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此國特點是「翻臉不認人」,這一點美國、中國、俄羅斯都有所體會
什麼是民科?民科都有哪些神奇特點?民科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