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任何擁有記憶、死亡和變化的地方」

「任何擁有記憶、死亡和變化的地方」

「任何擁有記憶、死亡和變化的地方」



按:一周一度的「三輝周末」又來了。「周末」是三輝編輯部喝喝水聊聊天的地方,三輝編輯們輪流主持,想說什麼說什麼。在2017的開篇,「周末」欄目特別推出一個「編輯說書」系列,讓各位編輯們講講2016年看過的書。今天推送「編輯說書」系列的第二篇,來自三輝文稿編輯張老師

_________


喚起殘缺的記憶


——《在古老的土地上》編後記


文 /張老師

來自 /三輝編輯部


我個人做編輯的感受,是在編輯一本書的過程中,無論編輯個人對書是多麼的喜愛,還是很有可能最終淹沒在瑣碎的細節當中,難以提出精當的理解。我反而是希望我不是以一個編輯的身份,而是以一個讀者的身份,一個高希老師的粉絲的身份,帶著率先嘗到《古老的土地上》的興奮與甘甜,來分享我在閱讀這本書中一些粗淺的理解。


看這本書的時候,如果用兩個字概括一下這本書,那就是「好看」。看完了這本書,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回味無窮」。


簡而言之,《在古老的土地上》講述了兩位身處埃及的印度人的故事。一位是12世紀的奴隸,另一位是社會人類學者和作家阿米塔夫·高希——他偶然從奴隸主人的信件中發現了這名奴隸的存在。在這個生活於數百年前的陌生人身上,高希感受到了難以名狀的熟悉感。於是,他決定動身前往埃及的一個小村莊,探尋這名奴隸的故事。


高希的敘述穿梭於古老歷史和當下生活、奴隸的人生和他自己的經驗之間,12世紀的古老習俗與20世紀的慾望和不滿也在此相互交疊。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書評,就是這本書講述的可能是「任何擁有記憶、死亡和變化的地方」。確實如此,尤其對於中國的讀者,我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很容易在閱讀的過程中植入我們關於發生在我們周圍,有關死亡和變化的記憶。在閱讀到某一頁的某一段,有一個點突然戳中你,讓你回憶到一個和你自己有關的或者宏觀的大事件,或者身邊的瑣事,和書中的描述交疊在一起。我相信對讀者來說這一刻的閱讀體驗一定是獨特的,雖然可以和我共享很多東西。

「任何擁有記憶、死亡和變化的地方」



阿米塔夫·高希


《在古老的土地上》講了發生在一個大體重疊的空間上,跨越800年的兩段故事。這兩段歷史穿插編排,從一個場景穿越到另一個場景,隨著說書人的腳蹤,兩段歷史交疊在一起,給人的閱讀體驗是非常豐富的。對我而言,這種處理讓我很有代入感,就好像我附上了作者的身體,有時穿越回12世紀偵探奴隸,有時穿越回來和埃及的農民生活在一起一樣。


第一段故事是一段被恢復的記憶。故事的核心是對一個無名的印度奴隸的尋訪。

首先這個故事過程非常精彩。


尋訪的很燒腦,像偵探小說;高希先生呈現的方式又非常生動,12世紀無名奴隸及其主人的生活被還原,躍然紙上,畫面感十足,像看電影。


尋訪這個奴隸的所有線索,都在《開羅基尼扎》的資料和相關文獻當中,這個奴隸從一個編號,到有一個似是而非的名字,再到揭開有關名字的重重迷霧,最終揭露奴隸的真實身份。這個過程是非常艱難的,線索多次失而復得。尋訪多次絕處逢生,柳暗花明,看起來真的是非常過癮。


作者根據《開羅基尼扎》中私人書信內容,重構了這名無名奴隸及其主人猶太商人亞伯拉罕·本·伊居的生活。生動的展現了12世紀印度—埃及—印度洋這個跨界商旅世界的風貌。而從這個故事中,作者其實嘗試顛覆一種現代觀念對12世紀埃及及其周圍的世界的某種成見,恢復一種原貌,用作者的話,是意在恢復「『發展』的向上階梯上被拆除的一級。」

這位現代觀念中的埃及猶太人的印度奴隸所生活的範圍,雖然從現代疆域上主要為埃及的領土,但是其實其所牽涉的地域更加廣泛,那是一個跨越現代意義上的埃及、印度、印度洋甚至中國的商旅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段旅程是通往十二世紀的,可能地理意義上確實包含埃及,但在文化意義上,那是彼時的一個「世界」。這個彼時世界很難用現代語言來指稱。然而,通過與第二段故事的交疊,作者又將這個「世界」作為現代世界的基底,與當代埃及農民的生活聯繫了起來。這種看似已然斷裂的關係的重建,無疑將帶給人更廣闊更開放的思考。


第二段記憶是發生在高希田野的埃及村莊里,時間跨越了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高希先生在追尋無名奴隸的腳蹤的過程中,也記錄下了他在埃及農村中,與當地人生活在一起的記憶。

「任何擁有記憶、死亡和變化的地方」



《在古老的土地上》


我們回到那句話,書評家言,《在古老的土地上》所講述的故事,可能發生在任意一個擁有記憶的地方。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在古老的土地上》所觸及的,恰恰是我們那些經常被刪除、被封存、被遺忘、被忽視的記憶。高希所記敘的異國故事,每一個人物都似曾相識,每一個事件都宛如親歷,無數片記憶都恍如昨日。


這裡面很多人物,在我成長的環境中,都能找到鏡像物。


裡面有個叫阿布·阿里的,這個人很有意思。他為了上學逃避勞動裝摔斷腿,和我歲數差不多的人可能都有裝病不去上學的經歷,但我知道我們初中班主任,本來是個混混,但最討厭種地,所以他就裝大腿疼,逃避家裡安排他輟學的,最後考上了師範,做了老師。我這位老師的選擇仍然是仰賴體制,阿里是一個主動迎接現代性的時代弄潮兒,像他這樣有鮮明的意識的純粹的利己主義者,這樣的「農村精英」,可能在中國比比皆是……


裡面有個塔哈大叔,喜歡串村兒挨家挨戶收集零碎商品倒賣倒賣,我的姥爺在人民公社初期的時候,就干過同樣的事兒,那時候農民還有自留地,有半地下的「黑市」,我姥爺就去買各種商品來賣。那時候一個壯勞力一天的勞動量值1毛錢,我姥爺一早上可以賺5毛錢。最後文革的時候這段黑歷史被挖出來,被打成了「壞分子」。直到80年代才平反。我們這些記憶是靠口傳的,而高希先生對另一個古老的土地上的記憶的記錄,卻激發了我們的回憶。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


《在古老的土地上》這兩段故事的敘述採用的雙螺旋結構,也是有更深的主題上的意味的。以我的理解,高希先生對無名印度奴隸的故事的發掘,所關照的主題之一,就是所有曾經輝煌的古老文明,在被動的面對現代化的時候所面臨的可能的困局。而且這名印度奴隸的故事的發展,似乎也給予了筆者極大的安慰和滿足。對比於現代世界,無名奴隸所生活的12世紀的非西方的「世界性」的時空當中,更像一個黃金時代。在那個世界裡,不同種族的界限、不同民族的界限、不同宗教信仰的界限等等都好似因著彼此依存的共同生活而消失了。而在埃及土地上生活的農民,無論其敵意如何,對於高希先生而言「世界比起我(印度+孟加拉)的世界,仍然要溫和得多,暴力少得多,而且更加的人道。我無法期待他們能理解一個印度人對象徵物的恐懼。」那麼對於我們中國人呢?我們是否已經遺忘了如何對同胞、對鄰舍表達善意呢?


我們人與人之間有多少暴力,又有多少人道呢?


對於中國的讀者而言,《在古老的土地上》這本小書,無論是對12世紀奴隸的追蹤也好,還是對20世紀埃及農村的記錄也好,高希先生的這本《在古老的土地上》留給我們的最寶貴財富之一,就是記憶。


我們會發現從基尼扎殘片的記憶當中,可以梳理出這麼精彩的故事——更可貴的是,這樣精彩的故事原已在現代化的衝擊下被遺忘了,遺忘的結果是什麼呢?


是現代化帶來的這些敵意嗎?


因為一頭奶牛被發現死在寺廟裡,或者一頭豬死在清真寺里,城市就會燃起熊熊大火;人們因為是穿隆吉還是多提腰布而被殺害,這要看他們人在哪裡;婦女們因為是戴面紗還是點硃砂而要被開膛,男人們因為他們包皮的狀況而被肢解。


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們還會發現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埃及兩個小村莊的記憶里,我們可以發現這麼多、理解這麼多、感悟這麼多、回憶這麼多。在閱讀埃及農民的經歷時,我們重新回望自己的生活;在打量埃及農民的生活時,我們對自己和身邊人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思索埃及農民的命運時,我們回望自己的命運……


高希深深植根於印度的古老土地之上,是印度的,因而也是世界的;是世界的,因而也是中國的;《古老的土地上》作為一本記錄「任何擁有記憶、死亡和變化的地方」的絕佳之作,在我們這塊擁有豐富的死亡和變化的古老土地上,仍然是稀缺和值得擁有的記憶。


編輯 | 蟹小謝


你的書架上


一定有三輝的書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輝圖書 的精彩文章:

2016年最後一張人文社科聯合書單
百餘年來對民主的首次全面考察
庸俗者沒有懷疑,所以無所擔當;無聊者缺乏熱情,所以不求擔當
巴托比症候群患者自述
《哈克貝利·費恩》:文學的《獨立宣言》

TAG:三輝圖書 |

您可能感興趣

回憶、屠殺、死亡、命運,藝術討論的都是這些
戰場上的士兵!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心裡有何變化?
動脈硬化治療的偏方!它已是導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因素!
死亡具有非凡的意義
浮力強勁淹不死人的死海,隨著環境惡化即將面臨真正的「死亡」
南懷瑾老師:人臨終時身體逐漸死亡的變化
遠方不僅有詩,還有廁所與死亡(下)
別再被記者忽悠,非洲就一定是貧窮、飢餓、乾旱和死亡的代名詞么
為什麼會有死亡和腫瘤?
和珅死亡之謎或並非因貪而亡 和珅栽在嘉慶手中的三大致命死穴
寂寞的靈魂,死亡才是他寧靜的歸宿
永恆和不朽將在具體的個體生命全部死亡的時候死亡
埃及豔后真的是自殺嗎?她的死亡背後有什麼隱秘?
神秘納特龍湖,動物的死亡之地,死後鈣化成雕像
一顆瀕臨死亡、醜陋無比的藍光的逆襲
死侍和滅霸愛上的女人,死亡
蘇聯歷史上最恥辱的一戰:侵略的土地還不夠掩埋死亡士兵的屍體
死亡與復活:鐵拐李「借屍還魂」的故事
動物界的暴力法則:血與死亡的殺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