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苗民起義經過

苗民起義經過

苗民起義,又稱古州苗民起義,清史稱為古州苗亂、貴州苗亂、苗民叛亂,是中國康乾盛世時期的大規模的苗族人民起義運動。從雍正時期一直到嘉慶元年,黔、湘地區的苗族人民發動的一系列反清起義。其中大起義三次,小暴動約二三十次。

背景

清朝康乾時期統治階級對中國各族人民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在清朝前期,僅見於史籍記載的比較著名的起義就多達五六十起之多。苗民起義爆發於貴州和湖南西部。那裡是苗族聚居的地區。由於清朝官吏的殘酷剝削,苗族人民日益貧困,不得不「將田地折算」抵債,「收穫甫畢,盎無餘粒,此債未清,又欠彼債,盤剝既久,田地罄盡」。他們的土地落入清朝統治階級手裡,被迫前往高寒山區耕作,過著「柴火當棉襖,蕨根當糧食」的困苦生活。

過程

雍正時期苗民起義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貴州古州九股河地區苗族農民,在苗民包利等人領導下,為反抗征糧、派夫以「苗王出世」為號召發動起義。同年六月,清廷調集兩湖、兩廣及雲貴川七省兵力數萬人前去鎮壓,起義失敗。

乾隆時期苗民起義

乾隆六十年(1795年),迫於清朝的壓迫,貴州省銅仁府的苗民首先發動起義,湖南西部的苗民也紛紛響應。起義者提出了「逐客民,復故地」的口號,要求收回被霸佔的土地。清政府調動大軍前往鎮壓,起義軍說:「官有萬兵,我有萬山,其來我去,其去我來」。他們採取游擊戰術,利用高山峻岭的險要地勢和自己擅走山路的特點,使用鳥槍、弓箭、利刃,石塊屢次打敗前來鎮壓的清軍,清政府先後調動貴州、湖南等七省兵力,經過十一年,直到1806年才把苗民起義鎮壓下去。

咸同時期時期苗民起義

咸豐五年(1855年),貴州苗族人民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苗族農民領袖張秀眉領導廣大苗民,爆發了大規模反清起義。咸豐七年(1858年)二月起義軍控制了黔東南苗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區。但是隨著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集中兵力鎮壓起義苗民起義,同治十一年(1873年)起義領袖先後犧牲,堅持十八年的貴州苗民起義宣告失敗。

評價

苗民起義與白蓮教大起義同時並舉,遙相呼應,給予了清朝統治以有力的打擊,在一定程度了也否定了康乾盛世的說法。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昆明細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崇禎明荷海戰經過
它引發了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
乾隆帝南巡經過
明朝礦稅之弊概述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