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司馬懿為何憑藉3000死士就篡奪了曹魏政權?

司馬懿為何憑藉3000死士就篡奪了曹魏政權?

熟讀三國歷史,我們都知道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事件之中,成功的憑藉府中陰養的3000死士,成功的發動了高平陵之變,篡奪了曹魏政權。我們一面都咒罵曹爽的無能和悲哀,堪稱曹魏的罪人,一面又感到疑惑,司馬懿為何憑藉3000死士就篡奪了曹魏政權?



司馬懿為何憑藉3000死士就篡奪了曹魏政權?


對於此,小編覺得有若干問題,需要大家深入的了解一下:


第一問題、這次政變的性質:高平陵之變,背後是司馬懿和曹爽兩大勢力的鬥爭,絕不是3000死士奪政權的軍事鬥爭。


這一點學術界討論過很多,陳寅恪認為:魏晉禪代,是東漢中晚期世閹宦集團和士大夫集團鬥爭的繼續和結果;馬植傑在三國史中的認為,兩個集團都代表世族地主,曹爽代表腐化已深的曹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華派,司馬懿代表世族地主中的事功派。


司馬懿集團主要有如下:司馬師(中護軍)、蔣濟(太尉)、高柔(司徒)、王觀;和關隴集團武將;曹爽集團主要有夏侯玄、夏侯霸、何晏、鄧颺、丁謐等。


司馬懿為何憑藉3000死士就篡奪了曹魏政權?



第二個問題、根本原因:曹爽集團的專權、改制,影響了世族階層的利益。


有關史籍多有曹爽 「變易舊章」 、 「屢改制度」 的記載, 司馬懿列舉曹爽的罪狀也斥其 「背棄顧命, 敗亂國典」 。主要內容有三:即「審官擇人」 、 「除重官」 、 「改服制」 。


不僅許多世族人物被降職 、 黜免 , 而且世族代表的司馬懿已被架空。如孫禮因 「亮直不撓」 而遭爽黜,。這些被排擠的世族朝臣逐漸匯聚到司馬懿的周圍 , 形成了 一個政治集團, 其核心人物有盧毓、 鍾毓、 王 觀、 孫禮、傅嘏、王肅、 劉放、孫資、 高柔、蔣濟等。王肅世為大儒 , 司馬氏之姻親 , 他斥責何晏、鄧等說:「此輩即弘恭、石顯之屬,復稱說邪!」爽聞之戒晏等曰:「當共慎之!公卿已比 諸君前世惡人矣。」蔣濟上書批評曹爽改革: 「夫為國法度, 惟命世大才, 乃能張其綱維, 以 垂於後 , 豈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 ? 終無益於治 , 適足傷民 , 望宜使文武之臣各守其職 , 率以清 平, 則和氣祥瑞可感而致也。」王肅、 蔣濟諸人的言論反映出大族元老人物對何晏等人的敵視態度 。 (本段節引自王永平《曹爽、 司馬懿之爭真相考論》)


司馬懿為何憑藉3000死士就篡奪了曹魏政權?



三、司馬懿籌備多年,一朝待發


1、與司馬師秘密籌劃,甚至連司馬昭都不知道此事。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 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2、在輿論上, 大造 「謗書」 , 攻擊曹爽諸人,


據 《晉書·宣帝紀》, 懿辭職, 時人便為之謠曰:「何、 鄧、 丁, 亂京城」 。


3、拉攏世族階層,暗地裡形成反曹爽勢力。


4、對曹爽行為觀察和反覆籌劃

世語曰:爽兄弟先是數俱出遊,桓范謂曰:「總萬機,典禁兵,不宜並出,若有閉城門,誰復內入者?」爽曰:「誰敢爾邪!」由此不復並行。至是乃盡出也。


曹爽兄弟出遊的習性,司馬懿一定早早知道,要說司馬懿沒考慮到政變後曹爽會南下許昌,這也太低估司馬懿的智商了。


5、對曹爽伐蜀的牽制 以司馬懿故將為例,郭淮在作戰中,遇到困難就停滯不前。


五年, 夏侯玄伐蜀, 淮都諸軍為前鋒, 淮度勢不利, 輒撥軍出, 故不大敗。《三國志·郭淮傳》


同樣,作為征蜀將軍的司馬昭,也是打退堂鼓。


大將軍曹爽之伐蜀也,以帝(司馬昭)為征蜀將軍,副夏侯玄出駱谷,次於興勢。蜀將王林夜襲帝營,帝堅卧不動。林退,帝謂玄曰 `費禕以據險距守 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亟旋軍以為後圖。 爽等引軍旋。《晉書·文帝紀》


至於有人說,事變時,夏侯玄、夏侯霸在關隴,但其實核心幹將都是司馬懿心腹。所以誅殺曹爽後,一紙調令,就嚇跑了夏侯霸,把夏侯玄掉回京城也輕易殺掉。夏侯玄、夏侯霸對關隴軍隊的掌控力很弱,而曹爽伐蜀的失敗,又給他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是時,關中及氐、羌轉輸不能供,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三國志·曹爽傳》


四、曹爽的危機


拋開所謂的腐化奢侈這些噱頭,真正對政局勢力有影響的,一是上文說的伐蜀失敗。還有就是"遷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明眼人都能看出,曹爽想進一步控制皇帝,而且更重要的是,和郭太后結下了梁子。



司馬懿為何憑藉3000死士就篡奪了曹魏政權?



此時曹爽內部陣營如何呢? 先看智囊桓范,敬重但是不親信。


於時曹爽輔政,以范鄉里老宿,於九卿中特敬之,然不甚親也。《三國志·曹爽傳》


所以案發的時候,司馬懿會老謀深算地說一句,桓范的意見,曹爽不會聽,這不是司馬懿的僥倖,而是早就料到的必然。



司馬懿為何憑藉3000死士就篡奪了曹魏政權?



再看何晏,雖然是曹爽集團,但早已經看到了危機,只是騎虎難下。 《世說新語·規箴》 注引 《名士傳》:「是時, 曹爽輔政, 識者慮有危機。晏有重名, 與魏姻戚, 內雖懷憂, 而無復退也。」


五、高平陵之變經過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謁位於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陪同。司馬懿兵出兩路,一路奪取武庫(繞開曹爽府);一路佔領司馬門。控制司馬門後,司馬懿以郭太后名義,關閉了各個城門,據守洛水浮橋;命令高柔持節代理大將軍職事,佔據曹爽營地;太僕王觀代理中領軍職事,佔據曹羲營地;曹爽在京城內的勢力,被逐個控制。


顯然,政變的核心首先在與武器庫,沒有武器,曹爽在京城的兵馬毫無戰鬥力;其次是奪取司馬門,隔絕皇宮和宮外的曹爽軍隊,獲得郭太后的支持,下詔書問罪曹爽。


詔書是司馬懿進行籌備的殺手鐧: 奏爽曰:「今大將軍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破壞諸營,盡據禁兵,群官要職,皆置所親;殿中宿衛,歷世舊人皆復斥出……太尉臣濟、尚書令臣孚等,皆以爽為有無君之心,……臣輒力疾,將兵屯洛水浮橋,伺察非常。」《三國志·曹爽傳》


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這三點,在皇城內外,都是已經是眾所周知,更是世大族懷恨在心的。甚至連桓范逃跑去找曹爽。司農丞吏都要阻止他。(范欲去而司農丞吏皆止范) 站在這個角度,我們再來看曹爽。


范說爽使車駕幸許昌,招外兵。爽兄弟猶豫未決,范重謂羲曰:「當今日,卿門戶求貧賤復可得乎?且匹夫持質一人,尚慾望活,今卿與天子相隨,令於天下,誰敢不應者?」羲猶不能納。


干寶晉紀曰:爽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木為鹿角,發屯甲兵數千人以為衛。魏末傳曰:宣王語弟孚,陛下在外不可露宿,促送帳幔、太官食具詣行在所。


的確,曹爽也是能臨時招募一些甲士;也是能選擇逃去許昌。這是一條鬥爭的可能,但不代表以曹爽為首的集團,能夠駕馭局勢打好這一局牌。


到這個時候,政治局面對曹爽很不利,詔書針鋒相對,句句見血;曹爽本來就算挾天子,就算回應,很難讓人信服。軍事上,曹爽本不善戰陣,屯甲兵也完全不能和死士相比。有人說,難道曹爽在宮廷里的軍隊不會響應嗎?只要消息封閉,曹爽兄弟不在京城,在動亂中,大多數將士群眾都不敢妄動,更別說響應曹爽了。政治鬥爭的原則從來都是,不鬥可求生,亂斗必死。曹爽久經官場,怎麼可能是因為膽小昏庸,不繼續反抗啊。根本就是局勢不利,負隅頑抗,不如放棄求生。



司馬懿為何憑藉3000死士就篡奪了曹魏政權?



宣王使許允、陳泰解語爽,蔣濟亦與書達宣王之旨,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謂爽,唯免官而已,以洛水為誓。爽信之,罷兵。《三國志·曹爽傳》


顯然,曹爽以為投降可以有一條生路(潛台詞是,他認為鬥爭是一定死,或者死亡的風險極高)。 事後司馬懿誅殺曹爽黨羽,有兩件事,可以反映當時的政局。


一是蔣濟因為曹爽被殺,悔恨自責而死。這說明至少很一部分支持司馬懿的世族,只是反對曹爽專政,並不想徹底誅殺曹爽黨派,更不想幫助司馬懿篡位。


二是在王凌傳中,關於後來曹爽黨派被殺,有言道:加變易朝典,政令數改,所存雖高而事不下接,民習於舊,眾莫之從。故雖勢傾四海,聲震天下,同日斬戮,名士減半,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失民故也。


政治鬥爭背後是勢力的爭鬥。曹爽在政變前,已經離心離德,而司馬懿看似退讓,但卻蓄勢待發。曹爽就算挾持皇帝負隅頑抗,雖然不能斷論,都是極有可能死得更快。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袁紹最大的叛臣,幫助曹操贏得官渡之戰,卻因「貪」被曹操斬殺
東吳傳奇中興名將,幹掉權臣,四朝元老,一直被低估
三國被俘虜的大牌名將,張遼排名第三,第一號稱鬼神
蜀國正史第一位冤將,蜀之猛將,功勛之臣,慘遭滅門
陳宮背叛了曹操,看不起劉備,為啥卻投靠了呂布

TAG:圖說三國 |

您可能感興趣

此人追隨曹操12年,奇謀媲美郭嘉,卻協助司馬懿篡奪曹魏政權
司馬昭為何沒有在世時,篡奪曹魏政權稱帝呢?
曹魏政權為什麼會輕易被司馬懿篡奪
此人被稱為日本「司馬懿」:靠隱忍、長壽篡奪大權,相似度99%
是誰一路協助三司馬篡奪曹魏江山?
曹魏大臣司馬懿並沒有篡奪曹家天下是忠臣嗎
走馬燈:司馬昭是如何一步步篡奪曹魏政權
軍師聯盟司馬懿如何篡奪曹氏江山,權謀都是扯淡,只憑這一點
歷史上司馬懿如何搬掉篡奪曹魏江山的最後一塊絆腳石?
李淳風算出武則天篡奪大唐江山,還指給李世民看,李世民為啥不殺
三國走馬燈:且看司馬昭是如何一步步篡奪曹魏政權的?
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勝利果實?非也,總統之位本屬袁,而非孫中山
國學探究:王莽為何能輕易篡奪西漢政權
武則天14歲入宮,不料遭遇此事,害她日後不滿,結果篡奪江山
朱棣篡奪皇位以後,設置了一個監獄,後世王爺寧死也不敢去
如果朱元璋不殺此人,朱棣絕對不敢篡奪皇位
菲律賓前總統阿基諾三世遭刑事指控 涉嫌篡奪職權
她熬死了漢朝五位皇帝,創造中國王姓的輝煌,侄子篡奪了漢朝江山
西漢呂后打算篡奪劉家的天下;為何後人都為其辯護?因為做了這些